论单亲大学生心理教育策略
2016-10-14李奇星
李奇星
摘 要:高校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提出对策,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89-0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婚姻观点的改变,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一些带着孩子的父(母)没有再婚,就形成了逐渐增加的单亲父(母)群体。家庭支离破碎给孩子带来的打击根植于心,时刻影响着他们,久而久之,便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关注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分析类似这样的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以积极地态度从正面探索单亲家庭学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手营建有利于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考。
一、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特点
笔者通过近三年对在校单亲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着比正常学
生更多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存在的最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中很多人做事常常没有信心。当他们做错事受批评时,更没有一种正常的、积极心态去面对,往往觉得很自卑,他们总是认为没有父亲(母亲)会低人一等。这类孩子往往怯懦悲观,狭隘自私,缺乏自信,缺乏进取精神,总有一种不如人的感觉。
2、情绪敏感多疑。调查研究发现,与正常家庭大学生相比,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敏感多疑率普遍高5%左右。情绪敏感多疑,是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异常的突出表现。单亲家庭子女由于被父母所疏远,容易产生“我是多余的人”等被遗弃感。由于缺乏亲情以及父母双方的疼爱和有效保护,再加上家庭的变故受到一定打击,使孩子对父母原有的敬佩感、依赖感等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进而引发对家长的不信任甚至厌烦。由于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处于发展阶段,这种不信任感的范围容易扩大到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产生敌视、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父母的离异和家庭的缺损,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
3、存在明显的焦虑心理。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对人焦虑方面,单亲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差异。很多孩子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入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安全感,感到焦虑。
4、冲动倾向严重。冲动倾向指遇事不冷静思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极端行为。调查发现:冲动倾向较为严重的离异家庭子女占了总体检出人数的32%。离异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在调查中,有许多离异家庭予女表示他们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有很多子女曾经有过想离家出走或想死的念头。
二、根据上述现状和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进行教育
1、积极弥补家庭角色缺失。父母在孩子生活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在孩子教育中难以完善的相互替代的。母亲给了关爱,父亲给了孩子勇气。单亲家庭学生缺少的就是这一种榜样。离异单亲家庭父(母)不能因为个人矛盾剥夺子女享受另一半家长爱的权利,应该鼓励他们彼此互相接触。
2、建立社会帮助机制。单亲学生社会化问题不仅仅是家庭问题和学校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街道、社区可定期组织单亲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妇联、共青团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单亲家庭的思想工作,增强单亲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加强公共舆论环境建设,排除世俗偏见,为单亲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学校建立父亲类、母亲类关爱教育制度。“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当单亲孩子在家得不到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求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幼小心灵。特殊家庭的青少年更渴望教师的爱与理解。因此,对这些学生,班主任、教师要具有热情和同情心,要富有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首先要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弥补他们缺失的爱,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更多的温暖。
4、监护人承担双重角色教养关怀。单亲监护人在子女面前应该多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在加强自身素养的同时和孩子及时、并尽可能多的与孩子交流、沟通,多对他们的所为感兴趣,给他们的努力和成功予赞扬和鼓励,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因离异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必将呈日益增加的态势,由此产生的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广大单亲家庭和教育培养机构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只是对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做基本探究,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多观察、多总结、多探索,为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 玲.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教育对策,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李晓杨.中国单亲家庭研究述评[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4(20)2:37;
[3] 王诗堂.王海燕,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2005,5:42-43;
[4] 邓志军,张贺青,单亲家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5):81;
[5] 邵雪玲.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离异单亲母亲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38;
[6] 张立亚.李蓝江.徐绍琼.西部部分高校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德育干预策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8(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