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课堂模式 提高复习效率

2016-10-14侯婷婷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硝酸钾溶液情境

侯婷婷

“温故而知新”.有效的巩固,既能基于广度,达到高度,产生效度,也能留下余度.对教师而言,明确章节知识点与构建知识网络是基本专业要求.但对学生而言,时间紧,任务重,化学知识点散而多.采用何种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注入课堂活力,提高科学素养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以“溶液”复习教学为例谈点体会.

一、充分准备,呈现问题

溶液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溶液中酸、碱、盐间反应的载体.课前准备:将溶液的内容分为如下模块:溶液及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溶液配制及稀释;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溶解;结晶.学生4~6人为一组.教师主导,要求课前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发挥能动性,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并在纸上记录下来.(问题来源包括:学生自我感觉不太清晰的问题;做过的练习中的重点题型;从资料上获取的问题)通过该方式,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点,加深印象,勇于呈现问题.带着问题来课堂,带着问题来学习.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问题,也可事先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存在哪些疑惑?可以提出哪些新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教学活动.

二、创设情境,明确脉络

教师有意创设情境,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思考.

首先,“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常见溶液,说出其特征”.结合学生列举出的某无色透明溶液,巧设问题“如何证明该溶液是否为纯水?”利用鉴别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具体答案方向可以包括:蒸发结晶的原理,仪器及操作;利用溶液的导电性、凝固点、沸点等溶解现象.这一解答问题过程,既考查了物质鉴别的方法、操作、现象及结论的完整性,又考查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以简单问题入手,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其次,采用“某一小组同学自主提出事先准备的问题,其他小组同学踊跃抢答”的模式,营造民主的竞争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最后,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水培植物”,设置悬念“化学老师办公室的植物往往长得特别喜人的原因”激发兴趣,拉近距离.随后说明原因是水中常加入硝酸钾.以硝酸钾溶液为例,认识溶液的组成及溶液组成的表示.从实验操作上理解掌握溶液配制的步骤,以及降温结晶方法提纯硝酸钾及过滤后滤渣、滤液的处理方式,形成基本实验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妙引导,设置梯度

1.创设情境,实验演示.如,一药匙硝酸钾溶于水.引导学生判断溶液的状态,继续加至硝酸钾不再溶解后,判断溶液的状态.让全体学生观察到变化的过程,直观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差异.类比生活中“吃饱”的含义,学生讨论、总结硝酸钾重新溶解的方法.联系实际,增强趣味性.

2.对于“溶解度”概念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如图对比实验形式,提出问题:该条件下,能比较硝酸钾和蔗糖的溶解能力吗?设置难度梯度,逐一改变因素:相同温度,相同量水,加3药匙固体至硝酸钾有少量未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即可比较溶解能力.学生针对典型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自编题目,互换进行解答,对有价值的问题,集体投影展示,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在编题时会思考该模块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做题的过程中又会感受同伴对本复习专题的把握,甚至通过互换交流产生新的问题.最后,教师可以练习的形式查漏补缺,将气体溶解性和非典型溶解度曲线的知识寓于其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对于“溶质质量分数”,以硝酸钾溶液为例,教师引导出由定性至定量的主线,回顾基本操作,感受误差来源.而对于“反应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师可以从质量守恒角度引导,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反应后溶液质量计算的“公式”:反应后溶液质量=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气体质量—不溶物质量.

四、积极评价,感受快乐

教师基于广度,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展现思维,解决问题.另外,教师以硝酸钾溶液为主线,设置梯度,把握深度,突出重难点,使知识再现和整合更加合理.对于有效的问题和满意的回答,教师应及时“点赞”,多使用鼓励、赞美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渗透情感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发展评价.

总之,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提高复习效果.

猜你喜欢

硝酸钾溶液情境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中国硝酸钾生产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K+、NH4+//Cl-、NO3-–H2O体系硝酸钾冷却结晶动力学研究
农业用硝酸钾危险类别浅析
硝酸钾迎来高投入农业新机遇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