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志的操作流程与实践策略
2016-10-13张明
摘 要课堂志既是课堂的研究方法或技术手段,又是研究策略,更是研究的内容素材。在推行课堂教学行为转变方面,课堂志有其自身的操作流程,教师在实践中须建构一些教学指令,设计基于幸福课堂、生命在场理念的教学设计策略,形成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有效机制。最后梳理遇到的问题,厘清课堂志视野下的学习共同体或组织范式。
关键词课堂志 操作流程 实践策略
由于长期的应试评价和行为固化等,造成满堂灌、被动学的低效行为普遍存在。一线教师不愿放下讲授,习惯灌输教学,错误地认为掌握知识就是发展学生,造成课堂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疏远生命、忽视生态。
如何改变一线教师身处田野而漠视问题的现状,进而强化教师对教学现象或行为进行理性地反思与课堂重构?笔者研究的课堂志,既是课堂的研究方法或技术手段,又是研究策略,更是研究的内容素材,在实践操作上为课堂教学行为转变提供一种可能与便利。
一、瞄准研究方法,明确课堂志的操作流程
所谓课堂志就是教师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田野,深入其中细致观察,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现象、行为或事件,进行动态观察、访谈和深描,从而回答“怎样助推学生学习”以及“是否助推成功”。[1]经过研究发现,运用课堂志研究教学己经成为一种有效研究范式。其操作环节是:观察→访谈→深描课例→回访[2]。
1.参与观察
操作课堂志的首个环节是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观察者融入到被观察者的团队活动中,成为群体的一员,参与常规活动。若以局外旁观者的角色进行侧面观察就是非参与观察[3]。参与观察不破坏、不影响研究对象原有的结构和内部关系,易于获得更深层次的观察材料;而非参与观察则是旁观者清,结论较客观,却易于表面化,不易得到更深层次的素材。参与者要选定某一具体课例为研究对象,围绕“怎样上好课”设计主题和观察点,对课堂上“做什么”“怎么做”“做得如何”以及课后“如何改进”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2.课堂访谈
在参与观察后,观察者还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多在课后进行,特殊情况也可以在课尾访谈。参与访谈的对象要么是个人,要么是团队;接受访谈的内容主要是课堂观察中记录下来的一些现象、事件或行为,有观察者视角,也有当事人视角。访谈时,观察者要洞悉当事人的观念与态度,追问当事人思想深处的东西,发现当事人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关联。同时,访谈也是对参与观察的补充,有助于下一步课例描述[2]。
3.深度描述
案例描述应非常详细,注重用细节深度记录案例中隐藏的现象、事件或行为。描述时,从真实情境出发,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人文特性、文化背景的内容给予必要、合理的解释,从中发现规律、找准问题所在,从而启发自己、关照他人。
4.撰写课堂志
在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后,观察者就可以撰写课堂志了。其体例注重运用第三人称叙述,如果是研究报告也用第一人称[4]。文体强调对异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观察者接触研究内容后,以群体一员的眼光观察现象并思考问题,以讲述自己和他人的课堂故事。
选取素材:一是自身教学累积的案例;二是观察他人课堂捕捉的案例;三是阅读日常文献后收集的案例。素材源于课堂生活,高于课堂生活,具备真实、典型、广泛的代表性,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堂生活场景,为其提供课堂教学的观照与借鉴。
表达形式:可以是田野笔记、教学反思、博客、专家访谈、学生晤谈、自传与传记等;表达载体,可以是纸质、网页、微信、QQ群、校报校刊等媒体形式。
撰写好后,为了资料的真实、可信、防止遗漏或缺乏令人信服的支持,有时还须回访:一是回访自己曾经的研究点;二是回访他人正在研究的点[5]。
以上环节,通过细致观察课堂呈现的教学现象、事件和行为,衍生研究问题;通过深入访谈,发现教学现象、事件和行为产生的文化背景;通过深描课例,分析和解释教学现象、事件和行为特征,最终形成课堂志的案例;回访,确保撰文的客观、科学和真实。
二、选择技术手段,建构课堂志视野下的教学指令
所谓教学指令是教师运用口头、书面和肢体等语言方式直接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并加以指导的教学言语活动。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内容,教学指令可以分成行为指令和内容指令两类[6]。
在设计学生学习行为的活动单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或某种教具,通过分组讨论方式,完成某一学习要点,就是采用了教学的行为指令。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列表比较、绘制知识树状图,建构某一学习内容,就属于运用教学的内容指令。行为指令,可引领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而不是用教师教的行为去代替学生学的行为。内容指令,有助于学生达成怎么学、学的程度、是否真学会的问题,并不断同化和顺应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所学概念、规律和原理等,让思维得到发展,达成深度学习。
在课堂生活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的行为指令,而忽视内容指令,导致学习活动流于形式,留于表层,很难获得实质性发展。那些表面热闹、效果很差的课堂,就是只有行为指令的“形”,缺乏内容指令的“神”。因此,教师有行为指令的同时,更要有清晰的内容指令,这样学生行为的方向才更明确、顺序才更清晰、评价才更有据。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表层学习多借助于行为指令,而深度学习则需要借助于内容指令,因此,透过课堂志可以扭转教学指令的组合形态。
三、设计研究策略,实践两型课堂志视野下的教学设计
现代教学论倡导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过程,后现代教学论倡导课堂教学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笔者主要从课堂志视角践行两型教学设计策略。
1.基于幸福课堂理念的“三单”教学结构设计策略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幸福。打造幸福课堂是践行幸福教育的落脚点和突破口。
幸福课堂是一种“着地”课堂。用“着地”的方法教学生学,才是我们课堂应该追求的目标。什么是“着地”?就是学生经历学习(包括实践),能学到生活受用、一生发展受用的东西。这样的课堂就是幸福课堂的一种实践形态。
幸福课堂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课堂。实践操作中,应注意两个层面,一是“教幸福,学幸福”,二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效果是建构学为主体,体现“三单”教学之“形”,突出课堂的幸福之“神”,搭建“学进去→讲出来→教他人”为流程的课堂模式。
笔者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首节课让学生自学,感受自主学习的幸福;二节课让学生交流,感受合作探究的幸福;二节课尾让学生反馈悟学,体验真学会的幸福[7]。在此,第一学时的自主学习,实现“学进去”;第二学时的合作探究,体现“讲出来”;二节课尾在检测与反馈后,通过悟学与建构,达成“教他人”。
2.基于生命在场理念的双主互动教学结构设计策略
学讲课堂是徐州市为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意在凸显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课堂结构,着力唱响“生命在场”的高效课堂,有效张扬“生活在场”“实践在场”的“着地”课堂。建构生命在场的课堂就是落实学讲课堂的愿景。生命在场的课堂,强调课堂教学要由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进而向重生命活力或生活在场的转变[8]。生命在场的理念实施,突出双主互动,尊重以学为本,实现三种方式:一是独立学与合作学,二是自悟学与交流学,三是展示学与教他人。体现在:
(1)自主为先,学得进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自学时喜欢独立,如果学习被打搅、状态被破坏,就会产生反感与厌恶等情绪。现实中,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新知时,往往因问题无从求助或无效而选择放弃自学,这就是课前自主学习中的瓶颈问题。近年,微课的引入实现了优质课例片段和自主学习的跨界组合,给学生的课前自学提供了援助,较好地解决了课前自学中的困境。就高中地理学科看,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主要设置两类内容:一是能够夯实学科基础的填空与填图,二是能够建构主干、核心素养的思考题。
(2)活动搭台,讲得出来。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主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的程度”“是否真学会”。其主导的行为主要有:设置自学内容、引导分组探究、参与对话交流、反馈悟学建构模型。课堂活动的内容指令要体现在:①活动低起点。教师瞄准学情预设,摸清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能力,把起点放在学生“伸手即能摸得到”的水平上,做到跳一跳摘桃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②交流小步骤。活动问题要层次合理,循序渐进。训练分层布置,力争个体通过思考都能完成,让学生的学习挫折感降到最低,激发主动热情,感到有进步、有成功、我能行。③情境扣主干。突破重点和解决难点是课堂教学的重心。要让学生有效地学进去,高效地讲出来,就离不开有效的情境设计。情境要围绕核心,突出主干,才能真正体现有的放矢。
(3)厘清自己,教会他人。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到目标内容,更要建构核心素养,提升学习力,学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东西。经过自主、合作、交流与展示后,学会厘清自己、教会他人。因此,学生教会他人的实质是深度地教会自己,是对自己掌握和理解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深层梳理、应用及完善。“教会他人”的实质是在助推深度学习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方面,教学设计更需留白,为课堂生成留足思维空间。
四、丰富研究素材,形成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有效机制
透过课堂志研究,可以不断丰富研究素材,从归类分析中形成实践理论。在操作机制方面,推行“一人一品、一课一品”,逐人、逐课、逐科、逐步形成精品,有效转变团队成员的课堂教学行为,形成有效课堂的教学生态。教师做好教学行为的“加减法则”,减少被动学,增加主动学,由台前退居学生身后,增加学生主体学习的内容和时间。
在强化行为转变方面,逐步形成课堂的四种形态:一是尝试学讲形态: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二是变式学讲形态:以导学案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是养成学讲形态:教师从台前退到学生身后,成为站在学生身后的激励、指导、点拨助学者,学生养成独立学、合作学、教他人的学习习惯;四是巅峰学讲形态:课堂具备高度的个性化风格特征,教师呈现较高的导师水平、课程研发和驾驭技巧,学生拥有很强的自主、合作意识,在主题选择、学习方式、时间安排、探究深度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自主、灵活,达成深度学习。
五、梳理遇到问题,厘清课堂志视野下的学习共同体或组织范式
作为学习型组织,课堂也是一个微观共同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固化合作形式、缺少合作方法指导、不能高效建设学习共同体。须要建构同伴互助、小组和全员合作的形式与方法的融合,助推深度学习。
1.扭转“同桌不同学”,推动同伴互助多元化
合作学习须有“分工”和“同学”。在课堂上,同伴互助的典型就是同桌合作。同学就是在一起学,不是各人学各人的,也不是仅仅同班的熟人。同桌同学经常在一起,彼此熟悉、交流便利,是最好的合作方式[9]。
2.有效融合合作学习的形式与方法
合作学习是师生、生生之间个体协调的最高水平行为。只有形式而没有方法的合作学习,就是低效或无效的行为。实践表明,只有形式,没有方法的教学,也是不成功的。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生活中不断累积、创新方法,规范行为方式,从田野研究中学会教学、教会学生学习。
3.理顺独立与合作的关系
独立思考是个体自主、内化的一个过程,合作学习是群体交往、互动的一个过程。课堂上学生要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必须独立思考。这正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主教从”理念运用的体现。在设计上,把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融合起来,先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对问题有了个人想法,在交流、悟学中才能实现深度学会。
须要说明,课堂志还是一种微观、小样本研究,研究方法独特,直接从观察入手,采用定性研究,是没有理论假设的,资料分析又复杂。因此,容易出现片面、偶然和主观臆断,脱离课堂田野做研究,时间太久极易造成资料分析失真等问题。所以,课堂志研究并不规范和完整,宜取其长处,回避不足。
参考文献
[1] 唐隽菁.“三动”课堂志:小学品德课堂研究新方式[J].中小学德育,2014(3).
[2] 王鉴,王俊.课堂生活及其变革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4).
[3] 李宁.大学生运动技术观察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 王鉴.课堂志:回归教学生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1).
[5] 李茹,杜文军.回访:课堂人种志研究的一个必要环节[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3).
[6] 何芳,吴刚平.课堂教学的行为指令与内容指令[J].基础教育, 2015(10).
[7] 张明.幸福课堂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4(5).
[8] 秦晓华.办走进生命的学校[J].江苏教育研究,2015(10A).
[9] 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