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系房企猛于虎
2016-10-12
龚小锋
2013年,以泰禾、阳光城为代表的闽系房企通过高杠杆策略布局全国,接连在一二线热点城市拿地,被视作中国房地产业崛起的一匹黑马。
如今,融信等闽系房企第二梯队加速追赶,拿地来势汹汹,演绎着“爱拼才会赢”。2016年至今,国内各大城市累计诞生了200余宗“地王”,其中由闽系房企拿下的“地王”数量占四分之一。
闽系房企近年来迅猛发展,俨然已崛起成为继京派、粤派、海派之后第四股力量。强扩张、快周转、高杠杆已成为闽系房企特有的发展模式,然而这种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较大风险。
地王狙击者
8月17日,上海拍出了三块区域地王,均被福建房企抢下。其中,融信中国更是以110.1亿元竞得上海静安地王,创造了中国土地成交史上单价最贵地王纪录,一举成名,跃升地产新贵。
参与了该地块竞争的龙湖地产CEO邵明晓直言:“某些中小企业艺高人胆大,每家公司背后的逻辑是不一样的,龙湖讲究稳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逻辑,建议大家去看看他们的报表,了解一下逻辑。”这一段话甚至一度被误解成为是对融信的批评。
这只是今年融信中国抢夺土地资源的一个缩影。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以110.1亿元拿下上海静安中兴社区的住宅地块之前,仅7个月时间,融信就已经投入超过240亿元在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拿下数个项目。
近两年多来,闽系房企延续了在一二线热点城市拿地的势头,包括阳光城、泰禾、融信、禹洲等在内的“闽系”开始频频于上海、北京、杭州、合肥等一二线城市以高溢价率压倒其他龙头房企拿地,并且屡屡创造新地王。
除了融信,泰禾、正荣、阳光城、建发、禹洲5家闽系房企,在2016年的土地市场上都投入了超过100亿元的资金。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中国房地产百强当中,闽系房企占20席,包括融信、中骏、建发在内的11家福建房企创纪录地在今年前7月拿地投入1406.9亿元;溢价率超过50%的地块高达189宗。11家福建房企创造了前7月50宗地王,也就是说,全国地王有超过20%被闽系房企获得。
这些房企尤其喜好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区域。其中,泰禾在佛山、苏州、上海等5个城市频频拿地;正荣则在南京、天津、苏州等7个城市拿下10个项目;阳光城也主要在杭州、东莞、北京等6个城市拿下9个项目。这些区域和城市,都是近两年土地的大热门。
有媒体报道显示,2016年截至8月19日上海拍出的53宗土地(经营性用地)资料中,发现其中11宗的竞得者中出现了福建房企的身影,除了已经在静安、杨浦等区砍下土地的融信之外,其他如象屿、建发、泰禾、中骏、禹洲等福建房企都出手在上海抢到了地。保守估计,进入2016年后,闽系房企已经为上海土地事业贡献了超过380亿元人民币。
不甘人后的闽系房企
闽系房地产企业已经拥有丰富的土地储备和战略布局,并且大部分闽系房企都进入了全国房企的“第二梯队”。如今晋升“第一阵营”已经成为这些闽企共同努力的方向。
去年,闽系房企占据了全国百强房企五分之一的席位。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房地产500强测评”显示,前100强名单中,闽系房企独占20席。前50强名单中,闽系军团更是占到了14席。
世茂基本稳居中国房地产前10强,基本已经淡去了闽系开发商的特征,泰禾和旭辉发力奔向20强阵营,其中,泰禾集团以323亿元销售额排名全国房地产第22位,成为总部留守在福建的“闽系军团”的头把交椅。
据中指院《2016年上半年品牌房企销售业绩排行榜》显示,闽系房企集中在100亿到500亿元的二、三阵营中,大有快速进军第一阵营千亿房企的趋势。相对于格局较为稳定的千亿级房企来说,销售额在200亿-500亿元的中等规模房企的竞争更为激烈。
对这部分房企而言,突破业绩瓶颈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正是眼下集中在二、三阵营的闽系房企最关心的问题,因此闽系房企在近年开始迅猛扩张道路。
福建的民间资本特别充沛,对于强调资金的开发商来说,闽系在福建更容易拿到钱,这使得闽系房企在土地市场上十分凶猛。如阳光城,就是运用资金杠杆快速发展起来的房企典型,担保贷款、信托融资、股权质押、再融资、地产基金、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的通道业务均有涉及。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闽系房企普遍拥有雄厚的财团背景,而且民间资本实力雄厚,多家房企已经涉足银行、金融等领域,融资成本低。这些都造就了闽系房企开疆拓土的底气。
而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实际上包括浙江、福建和广东很多企业近期都加大了对地产的投资,其实背后就是民营资本继续活跃的表现。在实体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拿地或者说到类似上海、南京等城市拿地反而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投资。
高杠杆遭诟病
与此同时,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是传统闽系房企给外界的印象。以禹洲地产为例,该公司今年在土地市场已经砸下143.6亿元,先后在上海、南京、福州等城市拿了八个项目。半年多拍地的金额已经超过去年禹洲地产全年140亿元的销售额,其激进程度可见一斑。
此次融信拿地后,许多媒体就其高负债率提出了质疑。融信的高杠杆一向为人诟病,今年初上市时负债率超过1541%。2015年,融信中国净负债比率较上年的1541%大幅下降至247%,但在中国地产公司中仍居高位。
加上8月17日的上海静安地王,融信中国今年拿地金额已超过345亿元。事实上,融信拿地的金额远远超过了公司的销售额。去年,融信的销售额为295亿元。
虽然销售额出现大幅增加,但与上半年拍地约350亿元的金额仍有一定差距。融信通过对外融资以及加杠杆等方式,补齐了这中间的差距,帮助其实现了扩张。
尽管此前融信中国董事会主席欧宗洪称,“发债资金百分百用于还债,由第三方监管,没有用于拿地。”但这些对外融资方式,仍然变相为融信匀出了新的现金流用于扩张。
拍下上海双料地王前不久,融信7月29日公告称,公司刚刚完成了今年第四期公司债的发行。公告显示,今年第四期债券总金额29亿元,这笔为期三年的无担保公司债,债券利率只有5.8%。据融信已经披露所发行的四批公司债,融资总金额达到45亿元。
发公司债的同时,融信还利用了金融创新工具进行融资。7月8日融信公告称,公司在上交所将面向合格投资者,发行总规模8.8亿元的购房尾款支持证券。
这一高杠杆模式在未来的货币紧缩预期中,已经隐藏风险。严跃进认为,目前部分闽系企业的信用状况不佳,或者说在行业内的评价不高,将使得商业银行对于此类企业的信贷严苛程度加大。
双刃剑
闽系房企似乎更像在与时间赛跑,跑赢了,就成功。严跃进认为,如果闽系房企销售市场强劲,能够有效对冲市场风险。如果战略扩张过猛,一旦后续企业的项目销售节奏跟不上,企业资金链必然会受到影响。
就好像曾经不断有人质疑融创高负债率一样,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此前就几次辩解称,“负债率其实并不能反映一个企业的负债状况。我一直觉得只看负债率这个指标是不对的,相反,其实负债率高对股东是好事。如果要评判企业风险的话,负债率不是一个很准确的说法,企业是否健康主要看现金流,不是负债率,负债率只是现金流里很少的一部分。”
欧宗洪近期就表示,外界一直认为闽系企业比较激进,但是这是误解。我只关心两个指标,一个是有息负债,一个是营业收入,两者可以真实反映出企业资金的安全情况,目前看融信的财务状况是安全的。
事实上,融信就是通过高杠杆实现了发展。据克而瑞发布的全国房企2016年半年度销售业绩排行榜,融信以174.1亿元排名第28位;在全国房企2015年度销售业绩排行榜中,融信以295亿元位列第29位,较2014年上升15位。
在这之前,泰禾和阳光城也通过高杠杆方式进行扩张。泰禾2013年拿地金额200亿元,2014年拿地金额为150亿元。其中,2013年200亿元的拿地资金中,泰禾将其中三成以上押宝北京市场。
由于业内普遍认为2013年是上轮楼市的顶峰,泰禾等开发商因为扩张迅速风险过大也遭人质疑,但在2015年的市场洗牌下却因为“快准狠”取得了不错的业绩。2013年之后,TOP50榜单中突然出现了好几家闽系房企的身影,如旭辉、阳光城、泰禾等。
旭辉和泰禾等房企,由于规模得到大幅发展,如今无论拿地还是销售,均价较为稳健。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此前对记者表示,2016年将放缓拿地速度,二、三、四线城市楼市库存居高不下,风险已经很大,但对未来还是坚定看好,尤其是一线城市。
闽系房企的城市布局策略也不可小觑,近年来的黑马闽系房企在一二线城市已经获得了稳固的收入来源。其中泰禾、旭辉在一线城市占比最高,泰禾在售30个项目有15个在一线城市,旭辉54个在售项目有22个项目在一线城市。
旭辉的半年报显示,公司2016年上半年完成合同销售金额276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旭辉2016年上半年有97%的销售收入来源于一二线城市,77%的销售收入来源于上海、苏州、南京、合肥、杭州等长三角区域城市。
严跃进认为,闽系房企的扩张模式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没有足够的土地储备,发展很容易受到制约,进而就可能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今年土地市场较为火热,房企拿地价格较高,如果楼市出现降温,未来的市场风险就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