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学校文化的朴素解读

2016-10-12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歌学校课程

■刘长兴

对学校文化的朴素解读

■刘长兴

这些年,有关学校文化的讨论,可谓“如火如荼”。你看,从“校园文化”发展开来,一直到时下的“学校文化”,大概也就几年光景。其间,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课堂文化、课间文化、活动文化、社团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诸多“分支”接踵而至。由此“衍生”的研究课题,也都无不需要概念的定义、观点的阐释、方案的设计、策略的开发……人们感受了无垠的广阔和无穷的深奥。难怪不少人一直纠结其中:“不是不想做,实在不好做”。似乎找不准道儿了。当然其中不排除“水平”问题,但是肯定不都是“水平”问题。

说句实话,学校文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确大有文章可做。可是,再说句实话,如果你让校长一头扎进如此浩瀚的领域,从事专门研究,恐怕也不现实。每天校门一开,那叫千头万绪。他们不是怕事儿多,就怕简单的事儿被复杂化了。

最近,天津市河东区第一幼儿园的园长高歌今,对学校文化给出了一番朴素的解读,实在让人耳目一新。虽说并不那么“学术”,却句句都在理儿上。尤其是那些“故事”,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在她看来,“学校文化”并非深不可测。权威辞书《新华词典》已经说得很透:“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校文化也是文化,当然不会离开这个大的概念。

在她看来,学校天天做的工作,其实都是学校文化。不管是“一线”老师,还是“二线”员工,即便是未在“编制”的门卫、保洁员,做的都是学校的事儿,而且都和教育沾边儿。这些事儿就是再细小、再琐碎,也都会表现为学校的“物质财富”,表达着学校的“精神财富”。

在她看来,概念文化的两个“关键词”至关重要。一个是“创造”,一个是“总和”。说得直白一点儿,“创造”就是指文化的“创新性”,“总和”就是指文化的“系统性”。强调“创新性”,是因为凡事不会“天上掉馅饼”。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无论它是从无到有,还是从小到大,是从零散到完善,还是从落后到先进,没有“创新”不会生成。文化建设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强调“系统性”,是因为凡事不能“狗熊掰棒子”。不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使内容并不很多,内涵也不很宽,没有“系统”必然凌乱。由于这个归纳过程往往随时进行,所以当时形成的“系统”,难免并不那么“系统”。但是,当时构成的“总和”,即使是非常初步的,对于文化建设来说也是必须的。借用一个网络词语,就是避免“碎片化”。学校文化也是如此。还有一点尤其值得称道,她在强调“创新”和“系统”的同时,又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自觉”。她经常说,“文化只有‘自觉’,才能跟上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历史过程’”。尽管“自觉”并没直接出现在定义之中,可它理所当然应该与“创造”“总和”并列为文化这个概念的第三个关键词。这样,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也就凸显出来了,那就是创新性、系统性、自觉性。

三层意思,虽寥寥数语,但层层深入。人们对于学校文化似乎有了新的认知,思路豁然了,心结释然了。于是,熟悉高歌今的人说她是“解读‘朴素’,话如其人”。这个评价确实贴切而精练。无雕无饰,实话实说,却揭示了学校文化的核心本质和基本规律。无论你是用教育的视角审视它,还是用哲学的思维来考量它,“朴素”两字,并不夸张。当然,这种“朴素”来之不易。要是没有海量的学习,没有深度的实践,特别是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不可能解读得如此“朴素”。她自己也一直在说:“这是十多年才想明白的理儿,至今也未必就能说明白。”

就这样,高歌今带领她的团队,建设了独具特色的环境文化。

谁都知道,环境对于学校来说非常重要,学前阶段更是如此。高歌今说:“孩子喜欢不喜欢,家长满意不满意,社会认可不认可,往往就是‘第一眼’。”话虽平实,却很深刻。环境是你对教育理解的最直观、最具体、最形象的表达。但是,他们的环境文化确有独特之处。走进这里,不仅会见到儿童题材的装饰、寓言故事的壁画、孩子活动的照片、师生制作的玩具等“常规”设计,还会被一个生动鲜活的“图腾”所深深吸引,那就是他们在11年前自行创意的文化标志——拟人形象的“大拇指”,以此传达着自己文化的精神内涵——“永不满足,做最棒的自己”。如今,这个特殊的标志不仅随处可见,而且千姿百态。从健康、阳光、乐观、礼貌、友善、勤劳的人格品质,到运动、绘画、手工、阅读、唱歌、舞蹈的才艺潜能,都在“大拇指”上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动漫,大放异彩。后来,这个文化标志又被他们引申开来。办公用品、孩子奖品、宣传资料、交流礼物,全都印上这个特殊的标志,后来,又成功注册为本市的著名商标。作为一所幼儿园,当时能有这种“超前”意识,实在罕见。如果没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不可能有这样的教育智慧。如今,无论是节日的礼物,还是平时的奖励,这个特殊的标志总能让孩子收获进步的快乐,让家庭享受孩子成长的幸福。如今,已经毕业的“校友”,总要回“家”来看看,因为“大拇指”的故事在他们幼年的记忆中已经被“刻录”下来。大概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就这样,高歌今带领她的团队,建设了以幼儿为本的课程文化。

谁都知道,课程对于学校来说特别重要,学前教育更是如此。因为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还因为幼儿园的课程规定过于“笼统”,需要自己“具体”开发。高歌今把这种情况看作“最佳的机遇”。她带领她的团队,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学习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定位了课程建设的宗旨——“儿童为本”;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方向——“生活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他们在“五大领域”不仅形成了课程操作的系统,还引进了传统课程的精华,包括诗文诵读、成语故事、古代寓言、泥塑工艺、水墨绘画、时令气象、节气知识、围棋以及跳皮筋、推铁环、抖空竹等。这些课程尽管都在“低结构”范畴,但是由于深入“童心”,更加充满“童趣”。或欣赏感受,或实践体验,或身体锻炼,或人格熏陶,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觉得课程应该保证“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在这个阶段都打好必要基础,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于是,他们提出了幼儿毕业实现“5个100%”的基本目标:100%能用画笔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100%可以诵读20首中华经典诗词,100%会唱歌跳舞并大胆登台展示,100%收获成长进步的奖励,100%收获兴趣爱好的成长。他们认为,课程还应该是促进“个性发展”的课程,因为孩子都很聪明,只是潜能不同。既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切一刀”。于是,他们又在“100%收获兴趣爱好的成长”的基础上,提出了“个性化追踪教育”,以帮助孩子初步实现自己的特长发展。由于孩子的兴趣爱好既很多样,又易从众,这种蕴含于兴趣爱好之中的特长“萌芽”,发掘之难可想而知。“个性化追踪教育”首先就是用心观察,准确“追踪”。这样才能发现它,培育它,使之形成孩子的优势潜能。一年一年的不断“追踪”,一批一批的精心“教育”,这些孩子的个性特长渐渐成长为优势潜能,并且继续成长和发展。是高歌今和她的团队,把“大拇指”这个外显的符号最终内化为孩子的素质。这里,课程文化和环境文化的相互渗透,显现了他们对大课程理念的实践创新。他们先后出版的《河东一幼教育新探索丛书》《幼儿园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系列教程丛书》等书籍,在一定意义上,从教育科研的角度,做了更具时代性的佐证。应该说,这就是文化导引课程的硕果。

就这样,高歌今带领她的团队,建设了专业发展的教师文化。

谁都知道,教师对于学校来说极其重要,学前教育更是如此。高歌今说过,“教师是第一资源”。她觉得使用“资源”尚嫌不够,还要加上“第一”,实在意味深长。因为,这里是教育的基础,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还因为,此时的孩子“年幼”且“稚嫩”,需要爱护,需要极其爱护。而且,绝非一般意义的极其爱护,而是具备专业的那种极其爱护。就凭这点,用“第一”来修饰“资源”,真是恰如其分。为激活这一资源,他们启动了“五大工程”。坚持思想与行动同步的“读书交流工程”,倡导全员做到“四”精:精读一两本书籍,精写一两篇心得,精讲读书学习感悟,精心推荐心仪书籍。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她自己总是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坚持严格与关爱同行的“专业共进工程”,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结对子”“老带青”,而是一种现代教师的群体交流,事业共赢。于是,他们一方面根据青年教师的不同需要,配备最适宜的骨干教师担任导师,组成班,实施“浸入式”帮带;一方面又挖掘青年教师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某一方面的教师,实施“专题式”培训。这种“亦师亦徒”的模式,构建了互为师徒、教学相长的专业成长新格局。十年来,连锁办园的“首席教师制度”带动的异地教研、答疑研修以及全园教师的“秋实杯”和青年教师的“春华杯”专业赛事,不仅发现了苗子,而且储备了能量。与其说是形成了实力,不如说是增强了活力。坚持普及与提高共进的“信息平台工程”,体现了智慧教育的特征。为了使教育更加精彩且富有效率,他们开通的“读书点击之窗”“阅读共享空间”“推介博客之友”“家园微信互动”等网上平台,“催化”了全园教师交流的职业需要和自觉习惯。他们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组建了微信专业群,党员有“党建群”,教师有“教研群”,后勤有“保健群”和“安全群”,部门密切配合,及时发布信息,避免了频繁开会,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班全部开设了“家园互动群”,随时上传孩子的活动,记录幼儿的成长,为家庭留下温情回忆的宝贵财富,这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赞誉。坚持责任与义务同在的“服务奉献工程”,克服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无私奉献已经成为全园共识。“爱心永驻,情暖童心”作为坚持多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品牌,一方面帮助了本园的困难家庭幼儿,同受幼教润泽;一方面还以“爱心课堂”“爱心捐款”“爱心辅导”“爱心基金”等不同方式,面向社会为弱势群体助学扶困。坚持自觉与自省同时的“清廉从教工程”,为教师守住良知,筑牢了“防火墙”。文明用语100句,规范着教师的言行;网上执行园长信箱,强化了社会的监督。“爱心之星”“启蒙之星”“服务之星”等评选,“榜样让我感动”“爱与社会责任”等活动,又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显然,文化正在不断为教师专业注入新的活力。

就这样,高歌今带领她的团队,建设了有序有效的管理文化。

谁都知道,河东一幼既是一所“新园”,又是一所“老园”。当时,政府为了扩大优质资源,满足群众需求,决定由“老园”牵头,将4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并入,实行集团化管理。今天的“新园”就是这样诞生的。当然,人们期待的是“1+1>2”效应。可是,作为一园之长的高歌今,也很怕出现“1+1<2”,甚至“1+1<0”的后果。因为,这种状况确实已非个例。那时,高歌今作为“当家人”,压力之大可以想见。但是,她觉得这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大事,压力再大也要走出一条新路。于是,她带领这个新的团队,首先梳理了各园的管理经验。她认为,管理既是文化,就不能说变就变,同样需要把经验传承下去。随后,她又带领这个新的团队,反复切磋“新园”的管理策略。她认为,管理既是文化,还应该与时俱进,同样必须把创新进行到底。于是,他们创立了“逐层管理,一级核算”的总园长负责制和各执行园长责任制的新模式,既体现了统一管理分别落实的思想,又扩大了执行园长的自主权。同时,构建了四大体系:“刚柔并济的制度体系”“公平诚信的聘任体系”“多元发展的支持体系”“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她认为,一方面用刚性的严格规定指导工作,一方面用柔性的情感方式激发自觉,二者相互借力、相得益彰,管理便可以形成每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控制、自我创新的完备系统。她认为,教师评聘理应“公平诚信”。但是,形成体系就要细化。只有真正坚持“因事择人、用人之长、任人唯贤、效绩优先”的原则,才能形成“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的机制。十年下来,这个评聘体系达到了预期:实现了五个园所均衡发展、同步前进。说到“多元发展的支持体系”,其实就是针对个体差异,实施不同支持,包括情感支持、技术支持、方法支持等。其中,她还特许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实际自行设计课程,可以建立相对稳定而有弹性的活动日程,可以依据主题活动目标和班级优势布置环境。这三个“特许”,进一步调动了各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说到“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他们除了用教师自评、同行互评、领导讲评等传统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外,还增加了家长参评这一现代评估方式,并且采取了领导讲评“错园区”,家长参评“错学段”的全新方式,排除了可能发生的干扰。科学的考量标准与精准的评估办法融为一体,自然保证了评估结果的科学与精准。如今,大家都已经融入这样的管理文化之中。无论原来在哪个园,无论现在任什么岗,每个人都有同一个发自内心的感受:一幼属于自己,自己属于一幼,所以同样应该“做最好的自己”。大概这就是一种文化认同。正是这种文化认同,使“大拇指”这个文化符号,化作携手共建“一流环境、一流教育、一流资源、一流园所”的集体愿景,深深植根于全园每个教师和员工的心中。

十年来,高歌今带领她的团队,抓住“创新性”“系统性”和“自觉性”这三个基本要素,不断推进河东一幼的文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这是针对学前教育阶段,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进行的深度思考、顶层设计和全面实践。有人说,这些年高歌今她们,说的都是朴素的理儿,做的都是朴素的事儿,从不“绕弯儿”,也不“嘘呼”,拿来就能“复制”。大概这正是高歌今园长从成千上万的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原因吧。

当然,“复制”经验成果,绝非“依样画葫芦”,关键在于吸收典型经验的思想和观点,借鉴先进成果的方法和策略。在“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中,还要结合自身实际,把学校文化的“创新性”“系统性”“自觉性”融为一体,“量身定做”。难怪她总是告诉同行:“学校文化没有固化的‘模式’,我们也没做到极致,期待一起丰富,共同完善。”这话说得还是那么朴素。

(责任编辑 韩瑞新)

猜你喜欢

高歌学校课程
高歌祖国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外卖点餐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运动与高歌不可兼得
学校推介
吃出来的南瓜盅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