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哀帝义陵“董贤墓”名位考释*
2016-10-12朱晨露
朱晨露
(西北大学 文化遗产学院)
汉哀帝义陵“董贤墓”名位考释*
朱晨露
(西北大学 文化遗产学院)
董贤, 傅皇后, 徼道, 门阙
今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南贺村汉哀帝义陵东600米的一座甲字形大墓,其墓主学界多认为是孝哀傅皇后,而所谓的“董贤墓”则为哀帝陵东北1200米处的司家庄村大墓。本文依据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最新考古材料,参考二者生平和西汉陵墓制度的相关内容,认为现傅皇后墓园应当是哀帝为董贤预作的“寿墓”,并分析了义陵陵园中这种特殊布局的成因。
一
汉哀帝刘欣(公元前7~前1年在位),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因成帝无嗣,刘欣得承汉室,死后葬于义陵。义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办南贺村东南,东眺惠帝安陵,西临元帝渭陵。20世纪40年代,王子云就曾对咸阳原上九座帝陵进行了踏查,重新更正了哀帝义陵的位置[1];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包括义陵在内的西汉帝陵进行了考古调查[ 2];1999年秋,西北大学王建新对后四陵进行考察[3];2002年7~8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义陵及其周围遗迹进行了调查和钻探[4];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汉哀帝义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重点勘探,查清了义陵的陵区范围和布局,成果丰硕[5]。本文的讨论[6]就在此次调查成果基础上进行,不当之处,以期方家指正。
二
《汉书》记载汉成帝建昌陵时,在其附近“赐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公主、中二千石冢地”[7]。西汉时期能够葬于帝陵陵园、陪葬墓园者,大多属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上层人物,其身份也不尽相同。陪葬于义陵的人物,文献记载只有董贤,《太平寰宇记》中认为“董贤墓位于咸阳县东北十八里”[8];《咸阳文物志》[ 9]、《渭城文物志》[10]对董贤墓的位置也照搬了《太平寰宇记》。
由于相关文献记载的欠缺,学界对董贤墓的位置亦莫衷一是。王建新认为,“现在的渭陵为义陵,其陵旁的两座大墓,一座应该是傅皇后陵,另一座应该是董贤墓”[11]。随着西汉帝陵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帝陵名位问题已基本上解决。目前对义陵陵园内东北1号墓(现傅皇后陵)持董贤说者,见《西汉帝陵考古钻探调查报告》,在此笔者表示部分赞同;而《汉哀帝义陵考古调查报告》、《陕西帝陵档案》均认为是傅皇后陵,《两汉帝陵》一书中也持此观点[12];刘庆柱、李毓芳认为“‘咸阳县东北十八里’的董贤墓,可能为哀帝为其修建的寿墓,董贤并非葬于此地”[13]。
纵观学界对1号墓主的争论,无非是董贤和傅皇后二人。
哀帝刘欣在位时,是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近臣是董贤。刘欣当太子时,董贤就为“舍人”,他即位后,董贤经常“出则参车,入御左右”。哀帝“又贤女弟以为昭仪,位次皇后…又以贤妻父为将作大匠,弟为执金吾”[14],并下诏为董贤在未央宫北阙之下兴建宅第,其规模“重殿洞门,木土之功穷极技巧,柱槛衣以绨锦”。封高安侯,食邑一千户,后又增封二千户。哀帝去世之后,王莽重掌朝政,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下诏罢免董贤的大司马之职,收其印绶,当日董贤自杀。
孝哀傅皇后是哀帝祖母傅太后家的侄女,孔乡侯傅晏的女儿。刘欣为定陶王时,傅太后将其选为王妃,刘欣即位后成为皇后。哀帝死后,王莽排斥打击傅氏一族,剥夺傅晏官爵,流放合浦(今广西合浦);傅皇后受到牵连,幽禁于皇城中的桂宫。不久就“与孝成赵皇后俱废为庶人,就其园自杀”[15]。
三
虽然董贤、傅皇后都自杀而亡,但其生前地位以及文献记载的详尽程度为我们后续的讨论提供了参考依据。以下笔者从文献、考古资料两方面分别讨论傅皇后和董贤的葬地。
(一)孝哀傅皇后的葬地分析
《汉旧仪》载:“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已营陵,余地为西园后陵,余地为婕妤以下,次赐亲属功臣”[16]。这说明西汉帝后陵墓位置安排是有详细规划的。后陵、夫人墓园的选址,也是根据其身份等级有着明显的先后区别。咸阳原上的9座西汉帝陵中,有6座为“帝东后西”的布局;而长安城东南方向的杜陵虽然为帝西后东布局,但有学者认为,若将杜陵反过来置于咸阳原上,其帝后陵位置也是“帝东后西”[17]。
笔者注意到,西汉中后期帝陵中,出现了单独带有陵园的甲字形墓与帝陵合葬于大陵园中的情况。例如汉元帝渭陵,王皇后陵与傅昭仪墓分别位于帝陵的东、西两侧,两座陵墓单独设有陵园,这在西汉帝陵中并不多见。若以渭陵陵园内傅昭仪墓的平面形制、布局以及与帝陵的位置关系来看,我们似乎可以判定哀帝义陵东北的1号墓为傅皇后陵。不过笔者认为,虽然西汉帝陵制度自渭陵开始进入衰微期,但是帝、后陵的基本形制不会因此而发生大的变化,亚字形结构仍是帝、后陵的最高等级,夫人的墓葬形制、规模及墓园的有无根据其级别的高低仍有所差异[18]。渭陵陵园内东北新发现的嫔妃葬地(“二十八宿”墓区)也说明了西汉的夫人葬制在元帝时已基本成熟,也印证了西汉后宫“自武、元之后,世增淫费,至乃掖庭三千,增级十四”[19]的现象。哀帝在位时,文献所见其配偶只有傅皇后,倘若与哀帝合葬于义陵陵园内,那么其陵墓应为“带有四条墓道、平面呈亚字形”的后陵级,这与1号墓“一条南向墓道、甲字形”的形态相冲突,也不符合西汉帝、后陵的布局特点。此外,哀帝死后,傅皇后被重新掌权的王莽废为庶人。虽然文献提及傅皇后“就其园自杀”,但并未指出“园”的具体属性,最终的葬地也未曾涉及。考虑到其死前身份已不再是皇后,王莽很有可能以庶民身份给她另辟墓地,根据西汉“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的制度,笔者认为孝哀傅皇后的葬地可能位于义陵大陵园之外,故1号墓不应该是孝哀傅皇后陵。
(二)有关董贤的葬地分析
前文分析完孝哀傅皇后的葬地,我们再来梳理一下董贤墓的相关材料。
1.文献材料[20]
(1)“…(上)及至东园秘器,珠襦玉柙,豫以赐贤,无不备具。(上)又令将作为贤起冢茔义陵旁,内为便房,刚柏题凑,外为徼道,周垣数里,门阙罘罳甚盛”。
(2)“(董贤)造冢圹,放效无极,不异王制,费以万万计,国家为空虚…”
(3)“贤自杀伏辜,死后父恭等不悔过,乃复以沙画棺。四时之色,左苍龙,右白虎,上著金银日月,玉衣珠璧以棺,至尊无以加。”
2.考古资料
所谓的“董贤墓”——司家庄大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司家庄村北,西南距汉哀帝义陵封土约1200米。陵园由三道围沟环绕而成,第一道围沟之内的区域为内陵园,南北长约560、东西宽536米;第二道围沟位于第一道围沟之外,南北长663、东西宽约631米;第三道围沟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1285、东西宽1038米。三道围沟的北东南三面与墓道对应处均断开形成通道。主陵一座,居内陵园中部,现存封土平剖面均不规则,底部东西长80、南北宽63、高约15米。墓葬形制为“亚”字形,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墓道长41~52、宽约24~56米;墓室东西长90.7、南北宽85.6、中部深约23米。甲字形大墓位于主陵北侧,无封土,坐西面东,通长94米,墓道位于墓室东部,长65、宽约3.6~13.4米,墓室长约30.5、宽约22、中部深18米。发现陪葬坑6座,主陵周围4座,甲字形大墓南侧2座。均为竖穴长方形,长10.8~11.4米。建筑遗址发现5处,分别位于内陵园东部、西南部、西部。小型墓葬发现较多,除了主陵园内,三道围沟之间,在陵园东南部也发现了大片小型墓葬[21]。
此外,义陵附近还发现过“高安万世“的文字瓦当,可能为董贤墓的建筑遗物[22]。
(1)徼道:是指帝、后陵外围、外陵园内侧用于“徼巡”的环形道路[23]。1号墓园(傅皇后陵园)南门址外,向南有神道和帝陵神道连接。
(2)垣墙:1号墓(现傅皇后陵)四周有垣墙围绕,垣墙中部各设一门。
(3)门阙:垣墙四面正中各设一门。东门址外侧三出、内侧一出,西门址北阙两出,南侧一出,北门址为三出门阙。
表一 司家庄秦陵与咸阳原、神禾塬秦陵形制对比一览
纵然“高安万世”瓦当可能与董贤墓有关,但这并不能明确其位置所在,《太平寰宇记》中“咸阳县东北十八里”的位置还需考察。笔者认为,1号墓(现傅皇后陵)东、北门所发现的“三出门阙”、“刚柏题凑、便房、东园秘器”已然表明该墓葬的级别同哀帝陵相当,也难怪大司徒孔光说董贤墓“不异王制”;甲字形的墓葬形制却又表明了其级别仍低于帝陵;此外,构成要素中徼道、垣墙、门阙的情况与文献中记载的基本吻合。虽然董贤死后最终“因埋狱中”,但笔者认为,义陵封土东北侧的1号墓应当是哀帝为董贤“起义陵旁”之冢,甲字形结构也符合董贤生前的“高安侯”之身份。而所谓的“董贤墓”(司家庄秦陵)南北向的长方形陵园、三重围沟、亚字形主墓、小型陪葬墓这些构成要素,同咸阳周陵、严家沟秦陵、神禾塬秦陵形制上基本一致(表一),更多地表现出战国晚期秦王陵的特征,同汉陵无关,因此更不会是董贤的葬地。
四
虽然在元帝时,西汉帝陵的夫人葬制趋于成熟,并影响到了此后的延、义二陵,但从陵园整体规模、外藏坑、建筑遗迹等角度分析,汉陵制度此时进入了衰微阶段。在此背景下,帝陵陪葬者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西汉中期之前,能够陪葬于帝陵者,主要是重臣名将,如陪葬高祖长陵的萧何、曹参、周勃;陪葬武帝茂陵的卫青、霍去病、金日磾等。到了后期,陪葬帝陵者多为皇帝外戚以及佞幸之臣,如元帝时期冯昭仪之父冯奉世,还有本文所提到的董贤。这里笔者谈谈义陵大陵园内形成这种特殊布局的原因。
之前,学界认为哀帝之所以宠爱董贤,将其列为三公之首,其主要原因是董贤“性柔和便辟,善为媚以自固”[24]。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成帝在位期间,出现了两大政治危机,其中一个是外戚王氏势力的迅速崛起,已然威胁到了刘汉皇权。对于“长好文辞法律”的哀帝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铲除日益膨胀的王氏势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哀帝便擢升丁、傅势力:
(1)“傅太后父同产弟四人,曰子孟、中叔、子元、幼君。子孟子喜至大司马,封高武侯。中叔子晏亦大司马,封孔乡侯。幼君子商封汝昌侯,为太后父崇祖侯后,更号崇祖曰汝昌哀侯。太后同母弟郑恽前死,以恽子业为阳信侯,追尊恽为阳信节侯。郑氏、傅氏侯者凡六人,大司马二人,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诸曹十余人。”
(2)“丁姬河平四年生哀帝,丁姬为帝太后,两兄忠、明。明以帝舅封阳安侯。忠蚤死,封忠子满为平周侯。太后叔父宪、望。望为左将军,宪为太仆。明为大司马票骑将军辅政。丁氏侯者凡二人,大司马一人,将军、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诸曹亦十余人。”[2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家政节上,厦门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工会联合会主席谢纠与厦门市家庭服务业协会监事长吴世荣签订了《厦门市家庭服务行业集体合同》,这一合同的签订将惠及全市200多个家政企业、8万多名从业人员。
在丁、傅与王氏的权利斗争之中,“丁、傅以一二年间暴兴尤盛”,王氏势力大受损失。绥和二年(前7年),大司马王莽罢归就地,不久便遣归郡国;建平二年(前5年),王太后(王政君)在后宫的独尊地位终于被丁、傅、王、赵四太后并立的局面所代替。刘欣明白,要彻底铲除宣帝以来外戚干政的局面,必须谨慎地处理丁、王、赵、傅四家外戚之间的关系。由于成帝并无子嗣,哀帝是作为“外藩”登上皇位的,因此他不得不尊崇先帝(成帝)之母王政君,这样就无法抑制王氏家族的势力;倘若大规模提拔丁、傅外戚势力,从根本上还是无法消除外戚干政的局面,这样就使其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所以哀帝重用董贤,一方面利用他与外戚重臣毫无关系的身份,故以“丁、傅之右”、“大司马”的官位用董贤来约束外戚干政;另一方面,董贤本人无政治才能,比较容易受控制,不会对刘欣本人的统治地位构成威胁[26]。作为哀帝政治上的代言人,董贤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体现着哀帝本人的意志。有学者指出:董贤力压群臣,也是哀帝企图用来控制朝臣以及外戚势力的有意安排[27]。
《吕氏春秋》载:“世之为丘陇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祚也,若都邑。”[28]秦始皇帝陵园是皇帝理念下的产物,其设计思想的重要之处是超越皇帝个人生活至上的帝国理念的再现。汉承秦制,西汉帝陵部分继承了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抽象理念,并进一步把它规范化、写实化、制度化,但究其根源,无非是“事死如生”的唯心主义生死观[29]。称哀帝陵为“义陵”,从《说文》中“义,己之威义也”似乎可以看出其陵称含有吉祥褒义的词性[30]。既然可作为威仪之意理解,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一位“想有作为、复兴汉室”、“威仪于天下”的帝王。哀帝的执政生涯是在外戚斗争中展开的,虽然他试图缓解社会矛盾,渴望国家达到“昭宣中兴”时期的局面,巩固刘氏皇权,可惜“即位痿庳,末年瑾剧,飨国不永”[31],兴复之梦最终破灭。笔者认为,同秦始皇、汉武帝一样,哀帝刘欣“欲强主威”的这种皇帝理念也很有可能带入地下,只不过,此时的西汉王朝从经济实力上已无法像武帝时 “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义陵陵园内所发现的极少数外藏坑也正说明了这一点。笔者认为,义陵陵园的结构布局,打破了西汉帝陵以往的布局定制,是哀帝在位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产物,也正是刘欣本人的政治意图以及汉帝国、皇权理念在其陵墓的规划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面对统治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的逐渐尖锐化,刘欣利用董贤来限制或者消除宣帝以来外戚干政的局面,加强君权,死后也希望他随从自己治理地下世界,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帝王生活;更希望自己的地下王国国泰民安,“祖宗之功德,施于万世,永永无穷”[32],达到“威仪于天下”的最终目的。如是,我们也能明白哀帝为董贤“起冢义陵旁”的真实原因了。
成文期间,承蒙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段清波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员、马永嬴研究员的悉心指点,在此一并致谢!
[1]王子云.汉代陵墓图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2]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3]王建新.西汉后四陵名位考察[C]∥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等.古代文明(第2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4]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汉帝陵钻探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汉哀帝义陵考古调查、钻探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2(5).
[6]为了便于讨论,笔者把哀帝义陵东北的傅皇后陵园编为1号墓。
[7]班固.汉书:成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乐史.太平寰宇记:关西道 (雍州)[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时瑞宝,邓霞.咸阳文物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10]咸阳市渭城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渭城文物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11]同[3].
[12]a.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陕西帝陵档案[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b.阎崇东.两汉帝陵[M].北京:中国社会青年出版社,2007.
[13]同[2].
[14]班固.汉书:佞幸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5]班固.汉书:外戚传(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6]孙星衍等.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7]岳起,刘卫鹏.由平陵建制谈西汉帝陵制度的几个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7(5).
[18]焦南峰.西汉帝陵夫人葬制初探[J].考古与文物,2014(1).
[19]范晔.后汉书:皇后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0]同[14].
[21]焦南峰,孙伟刚,杜林渊.秦人的十个陵区[J].文物,2014(6).
[22]同[2].
[23]焦南峰,曹龙.西汉帝陵道路初探[J].文物,2008(2).
[24]同[14].
[25]同[15].
[26]葛承雍.王莽新传[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27]张小锋.西汉中后期政局演变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28]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9]焦南峰.试论西汉帝陵的建设理念[J].考古,2007(11).
[30]马永嬴.西汉陵称小议[J].文博,2000(3).
[31]班固.汉书:哀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2]班固.汉书:景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责任编辑 杨岐黄)
Dong Xian, Empress Fu, Jiaodao (Spiritual path), Menque (Gate)
A jia (甲)-shaped tomb was identifed 600 meters east of the Yiling mausoleum of Emperor Ai in Zhouling town, Weicheng district, Xianyang.According to the conventional idea, the occupant of this tomb was Empress Fu, while the other tomb that was found 1200 meters northeast of the mausoleum at Sijiazhuang should belong to Dong Xian.Based on the synthetic analysis of texts about these two elites and archaeological data of the mausoleum system during the Western Han period,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so-called Empress Fu tomb should be the ‘ante-mortem tomb' for Dong Xian constructed by Emperor Ai.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reasons underpinning this special arrangement within the area of the Yiling mausoleum.
*本文得到了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成帝延陵考古调查、勘探报告”(批准号14BKG014)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