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
2016-10-12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屈明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 屈明
少年强,则国强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 屈明
一、《意见》的亮点
1.系统规划,目标明确
此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总体上进行了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规划,从指导思想到基本原则到工作目标都更加客观理性,面对当前实际不避讳问题与矛盾,而是更加客观地面对问题,根据我国社会与学校教育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等学校体育纲领性的几个文件相比指导思想、目标更加具体明确,既站在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上又接地气的提出实施原则,响亮明确地提出“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目标。
2.抓住重点,全面实施
《意见》在具体实施策略中,从课程到课堂,从课余到竞赛,从队伍建设到设施经费与安全保障,从评价监督到组织考核,涉及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意见》既注重了全面又突出了重点。课程依然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主渠道,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然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素养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意见》提出了保障体育教师队伍的具体措施与手段。
3.精准突破,理性推进
为更好地达成“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目标,使学生强健体魄、完善人格,落实一小时体育锻炼依然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有效落实一小时体育锻炼,从课余锻炼到课余训练再到体育竞赛,在《意见》中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竞赛是以点带面提升学校体育品牌,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手段。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终生能够坚持的体育项目,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比赛中学习是促进学生技能形成的有效方式。根据地方实际、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建设“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是学校实施体育品牌战略的有效策略。
4.精心部署,保障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避免执行不力,政策走样,此次《意见》出台,根据当前教育改革实际,充分吸取了以前改革的经验,从加强组织领导到考核激励机制的完善到良好环境的营造等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和强化;奖励考核从学校教育系统上升到政府政绩考核;实施方法手段分层次、分阶段、分任务完成落实。为有效保障落实,特别强调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与支持。让全社会特别是媒体、家长了解关心学校体育,理解支持学校体育,合作参与学校体育,真正转变观念,融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良好的体育发展局面。
二、《意见》出台后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与策略
这次《意见》将是以后一段时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应予以有效推进和落实。“少年强,则国强”,校园体育的核心就是吸引更多青少年学生,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去,学生通过运动强身健体,通过参与竞技体育培养竞争意识与集体意识,让体育真正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改变对学校体育的传统认识,培育体育文化
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很多人基于学校体育就是培养运动技能与学生体质健康,学科专业性不强,从事体育的大多文化知识不强等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一个民族要强大就必须具备身体上和道德上的双重健康。而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乐观激情、永不言败、刻苦勤奋的精神,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意志力和执行力等,这些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品质。要让全社会认识到: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体育是青少年自立之本。因此,建议建立“联动推进制度”,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支持的联动机制,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甚至“多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突出以体育锻炼、健康教育和氛围营造为重点的推进工作机制。让全社会关注体育,重新全面地认识体育,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加强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现在大中小学普遍存在简化运动项目、降低运动强度和难度的现象。体育课多是跑跑步、做做操、拍拍球,难以起到强身健体、磨练意志的效果。对此,应系统研究学校体育课程,构建以运动能力、健康体质与健康人格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通过更多的体育课程,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更多”的运动乐趣。什么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是有规律的。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要加强教材教法研究,抓住教材的项目特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培养体育精神,浸润体育文化。同时,体育教师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发展尽职尽责,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提高教学效益,在课堂中应运用运动课程模式,用比赛来激励唤醒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全学生的健康人格。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感知体育魅力
体育的丰富魅力必须在践行与欣赏中才会有体会与感知。因此,要大力开展校内校外体育活动,通过校内校外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开展全覆盖、多项目的活动内容,丰富体育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参与;开展班级、年级、校内校外联盟的各种层次的体育比赛,让学生充分感受团队、合作、拼搏、胜利、失败等体验。因为竞技性体育,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成熟、积极的心理所必不可少的方法。团队项目更是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团队协作意识及能力的最佳途径。一场精彩的比赛更像是一次浓缩的人生体验,其中包含了成功与失败、顺境与挫折、积极拼搏与公平竞争等深刻的内涵。
4.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学校体育的有效开展
好的政策还需要好的落实。国家要根据我国地方实际以立法的形式来管理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各级地方政府要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放在国家民族未来的高度上予以切实执行,规范学校体育活动、内容、比赛等,加强体育场地场馆建设。以第三方来解决体育安全问题,同时放权学校,放权体育教师,完善学校体育管理机制,丰富体育课程,让他们敢教、敢上,放心、静心教学。同时建立“体教医结合”的模式,注重医疗、保健、营养、锻炼、教学的高度融合,建立科学的锻炼机制,从锻炼时间、方式、强度、项目以及营养与医务监督等方面进行保障。要加强执法过程监管和政策的连贯性,各地还需制订细化的《意见》落实方案,出台配套政策,提升《意见》的执行效力。而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校长的考核必须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
5.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教师起着关键作用。体育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核心素养直接关系着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因此,各地人事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的合理配置与体育教师的相关待遇的落实;高等院校要加强与中小学的衔接与配合,相互融合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各地教研培训部门要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通过岗前培训、能力提升培训、名师工作坊培养等途径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本文作者系重庆市特级教师,现任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体育教研员兼区教育科研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