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教感受-1:在玩耍中学—习技术
——试教水平二《小足球脚内侧射门》体会
2016-11-28
试教感受-1:在玩耍中学—习技术
——试教水平二《小足球脚内侧射门》体会
学生对足球的理解就是踢足球、比赛、射门,当拿到李涛老师的水平二《小足球——脚内侧射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后,笔者进行了逐字逐句的研读,并深深地体会到小足球教学的魅力,原来足球射门还可以这样教学。
一、试教前研读教学设计的感受
认真研读教学设计后,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师对小足球脚内侧射门技术研究的透彻,对学生已有技能的深入了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教学设计的层次性清晰明了。从熟悉球性开始,练习脚背正面、脚背外侧运球,再逐渐过渡到脚内侧拨球、射门。当学生熟练掌握运球后,开始分层次练习,先进行2名学生1组合作轮换练习,再系统地复习脚内侧传接球,脚内侧传地滚球、传半高球,最后进行脚内侧射门练习,将学生当作球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整个过程简洁清晰,符合技能的形成规律,先巩固提高学过的技术动作,再提出新技术,学习新技术,并采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巩固新技术,再进行实战运用。先进行3名学生成三角形的运球练习,再进行5名学生成“五角星”的运球练习,整个练习过程由易到难、逐层深入,让学生在一步步的玩耍与练习中学会技术、发展体能、学会运用。
二、试教后对教学过程的感受
笔者按照教学设计流程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第一次试教后,自我感觉不太好,学生的整体表现和练习效果远远没有达到教学设计的目标要求,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基础技术没有达到教学设计对技术的基本要求,这个设计是单元的第3次课,于是就有了第2次和第3次试教,第2次试教是在第1次试教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逐渐向设计的要求和目标靠拢,第3次试教是在第2次试教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经过3次试教,感受颇深。
(一)准备部分的组织练习
准备部分的“熟悉球性”环节要求散点进行,且在练习过程中要求眼睛离开球,并说出教师所做出的手势,加大了练习难度。试教后发现散点练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鉴于学生年龄小,技术掌握比较粗糙,还是有一定的队形较好,如,圆形、4列横队或者分成小组在各自的区域内进行练习,这些都能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准备部分的第2项练习是射门,设计中2名学生1组以“人”作为球门,效果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没有门的感觉,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说:“人当门感觉不好,没有门的概念,感觉是在传球,不是射门”,这个环节可以借用标志桶,按照一定的宽度摆放好,当作球门,给学生以比较真实的“门”的感觉,以足球从标志物的空隙间穿过为射进,这样比较形象具体,也能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二)基本部分组织练习
基本部分的第1个练习是复习脚内侧传接球,第1个环节中2名学生进行合作传接球,一停一传练习,这个环节按照教学设计的组织形式和要求进行教学效果较好,很快达到目标要求,并进行距离拉大的拓展练习。基本部分的第2个环节中的运球接脚内侧传地滚球、半高球练习中脚内侧传地滚球的练习比较顺利,教学效果较好;在传半高球的练习中出现一些问题,很多学生无法传出半高球,仅有少数学生传出高球,让对方无法接到球,捡球的学生增多,直接影响其他组的学生正常练习,还有球打到学生身上、腿上,导致练习场面比较混乱,笔者只好降低难度,让学生以传地滚球为主,对能传出半高球的学生给予表扬,并示范展示给其他学生。
基本部分的另一个练习是脚内侧射门,分3名学生1组成三角形和5名学生1组成“五角星”的形式练习,练习的场面比较美观,学生开始练习得很有兴趣,练习一段时间后对“人门”有些不感兴趣,提出要射门,笔者根据学生的要求用标志桶摆成不同宽度的“门”进行练习,练习氛围较好,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射门的欲望被重新点燃,教学效果也较好。
基本部分的最后环节是素质练习俯撑拨球,学生喜欢这种练习形式,练习氛围较好,每名学生都想尽一切办法尽力完成练习,部分学生在熟练掌握俯卧拨球练习后,发明新的玩法:双手撑地,成俯卧撑的姿势,将球放到脚下,前后滚动球,上肢跟着前后移动。笔者让先发明该动作的学生示范给所有学生并进行现场模仿练习,教学效果较好。
(三)结束部分的练习
结束部分主要采用牵拉的方式进行放松练习,但牵拉放松不太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而且足球课的放松最好能结合足球游戏进行。
三、试教前后的建议与探讨
经过3节课的试教,每次试教收到不同的试教效果,笔者对这篇教学设计有新的理解,也让笔者深深地感悟到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要有机融合是需要精心设计与准备的。
(一)试教前的建议
1.在学情分析部分,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仅仅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笔者认为,学情分析还要关注学生要学习的技术动作需要的基础,如,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脚内侧射门,而且是单元的第3次课,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传接球技术的基础,但学生掌握脚内侧传球技术的程度没有简单说明,学生已经学会的技能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有哪些优势或不足,需要在这节课中用什么方法进行解决,这些都需要在学情分析中进行说明。
2.教学设计中的时间:设计中表格的左栏有各部分的时间分配,而表格的右栏的时间是左栏各部分时间的细化,一般在教学设计中右栏的栏中应是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但教案中的左栏和右栏中的时间的总和一样,那么,教案中的练习密度是如何计算的?因此,建议教案右栏的时间呈现每名学生实际练习的时间。
3.基本部分中5名学生1组成“五角星”站位,1名学生将球“射”给顺时针或逆时针的第2名学生中的学生活动一栏中有“比一比1min有效射门的次数”中“有效射门次数”的标准没有明确。
(二)试教后的建议
1.“熟悉球性”中“遇到‘门’时做脚内侧拨球10次通过”这个要求在学生运球后再原地脚内侧拨球10次,效果不佳,在教学中将这2个过程换位进行练习,效果较好,也就是先原地拨球10次再运球。
2.教学设计中的踢半高球难度较大,而且半高球的标准是什么,设计中没有明确说明,建议明确半高球的标准。
3.在设计中的“人门”效果不是很明显,在器材中有标志物若干,建议用标志物搭建球门,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试教教师:王兴发 (“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31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