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诚与背叛》:历史的镜鉴与现实的拷问

2016-10-11

关键词:叛徒红岩历史

何 轩

(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忠诚与背叛》:历史的镜鉴与现实的拷问

何轩

(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寻找“党内灵魂和信仰的强者”,是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国家叙述”写作母题之一。《忠诚与背叛》“重写”“红岩”历史中全体共产党员灵魂和信仰的故事,形成一种“以史鉴今”的“史鉴体”国家叙述。其再创作意图——忧党之心与兴党之责,体现了何建明红色经典文化改写观——传承与超越的有机统一。虚构的还原与史海的钩沉是《忠诚与背叛》对红色经典文化再创作的两个策略,从创作意义看,《忠诚与背叛》是一部关于“忠诚”的思考与关于“背叛”的警示教科书。

《忠诚与背叛》;“史鉴体”;红色经典;创作策略;再创作

一、“史鉴体”之“国家叙述”的新探索

寻找“党内灵魂和信仰的强者”,是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国家叙述”所孜孜追求的写作母题之一。从1995年的报告文学《共产党人》到2010年的《天堂创造者》中的主人公——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党支部书记常德盛,从2002年的《根本利益》到2006年的《为了弱者的尊严》中的主人公——中共山西省委信访办副书记梁雨润,以及《精彩吴仁宝》中的主人公——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何建明一直在当代现实生活层面寻找和追踪党员领导干部在灵魂和信仰方面的“典型”。从2005年的《部长与国家》(2010年修订本《奠基者》)到2011年的《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以下简称《忠诚与背叛》),何建明则将“寻找”的触角延伸到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以期在悲壮而辉煌的历史中挖掘和打捞“党内灵魂和信仰的强者”,以史励志,以史鉴今。与《奠基者》通过以党内高级干部余秋雨一生的信仰传奇为叙事中心的“史志体”国家叙述不同,《忠诚与背叛》则致力于“重写”“红岩”历史中全体共产党员灵魂和信仰的故事,形成一种“以史鉴今”的“史鉴体”国家叙述。

中国是个史志书写大国,有着悠久的撰史传统经验和鲜明的撰史文化功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忠诚与背叛》通过真实地再现“红岩”“11·27”大屠杀事件本身与故事大背景的历史复杂性,以及在这复杂大历史语境中“红岩”革命志士人性与党性经受历史考验的复杂性,展示了“史鉴体”之“国家叙述”的历史文化功用:将“历史镜鉴”与“现实拷问”融为一体,彰显了何建明作为一个党员作家的忠诚写作。

《忠诚与背叛》作为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庆祝建党90周年的重点读物,于2011年6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执笔)与重庆红岩党史研究专家厉华联袂而著。两人联手重著“红岩”故事,不仅第一次写出了一个真实“红岩”历史故事本身的全境全貌,而且写出了历史语境中人物行为抉择的核心问题——灵魂和信仰的问题:在生死考验面前是忠诚,还是背叛?

忠诚,还是背叛?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何建明观察书写“红岩”革命志士的试金石,也是他建构《忠诚与背叛》“国家叙述”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对于何建明来说,当前党员信仰的严峻性问题,更是促使他走进“红岩”历史,重写“红岩”故事的写作动机。何建明曾说,他一次次采访自己的同志和其他党内干部,假如也像“许云峰”、“江姐”被敌人逮捕和上刑,甚至以枪毙来威胁时,能否做到对党继续忠诚?他们中至少有70%的人如此坦诚地回答说:有可能当叛徒。

党内队伍和同志中可能存在的隐性的“叛徒”问题深深地刺痛了何建明的心,使他的心头时时隐隐作痛。他想,世界上每个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新的动荡,假如有残酷斗争到来(形式与以前可能有所不同而已),而当那种严峻的考验来临之时,近九千万共产党员能否对党忠诚?能否不背叛革命事业?能否把国家引向更加辉煌的历史高度?对党员队伍信仰问题的思考和引导,激励着何建明从现实到历史,上下求索。在何建明看来,忠诚与背叛是每个革命者、每个共产党人都无法回避的选择,即使在和平时期,我们的内心和灵魂也时刻都在接受这样的拷问与考验。和平时期也需要献身精神,所以他下决心要把“红岩”革命斗争史中那些血淋淋的真实故事讲给大家听,希望让所有共产党人来思考这个问题。何建明期望,在建党90周年之际,推出《忠诚与背叛》,不是简单地纪念过去90年党是怎么走过来的,而是思考未来90年该怎么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忠诚与背叛》书写的红岩革命烈士留给当代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精神遗产,将永远成为当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一份特殊的宝贵财富和一面永不可丢失的镜子。

二、红色经典文化再创作的意图:忧党之心与兴党之责

报告文学《忠诚与背叛》是对小说《红岩》的重写,是当下红色经典文化再创作的典范。在何建明看来,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批优秀的“红色经典”,比如《红岩》,是无产阶级文艺路线指引下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部分。现在回过头来看,创作者对那个时代人和事物的表达,因受时代的影响,在作品的客观性、真实性、多彩性和生动性等方面有一定局限,不太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进入1990年代市场经济语境后,“红色经典”带来了很大的商业契机,吸引了无数的关注与传承,“红色经典”被改编、改写的越来越多。然而由于被改写的红色经典作品的泛滥与商业化的加重,使红色经典出现了后现代的文化色彩,不再具有以前那种纯粹的精神色彩了。对于“红色经典”的后现代式的改写功用,何建明认为,应该肯定的是,对于继承、宣扬民族文学精神有好的一面,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泛滥,二是不够严肃,使得“红色经典”被重新叙述的时候,老百姓不太接受,悖离了红色经典原著的精神。今天再改写或重写经典,就是要提倡原著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但传承,还要精彩,要有深度,如果不在这两方面下功夫,不会成功。报告文学《忠诚与背叛》对小说《红岩》的重写,就真正体现了何建明上述红色经典文化改写观——传承与超越的有机统一。

首先,《忠诚与背叛》很好地传承了小说《红岩》中的共产党人对党的无限忠诚精神。在何建明看来,精神的核心是不可摧毁的。重庆“11·27”大屠杀那一幕,已经离今60余年,“红岩故事”中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们用生命构筑起的那座崇高的精神大厦,不仅没有丝毫的锈蚀与摇坠,相反一直以独有的光芒,在广大共产党员和亿万人民的心目中高高地屹立着。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意味,我们应当认认真真地问个“为什么”!原来的作品给我们打下的烙印,很难抹去。但是,小说《红岩》毕竟受限于人物塑造等文学创作和文学文本自身的影响,远没能更广阔、更深刻和更真实地全貌反映出重庆解放前夕敌我之间那种交错复杂、纠结而又残酷的殊死搏斗场境和人物形态,尤其是敌我两个阵营在力量悬殊、环境特殊的条件下,彼此所表现出的崇高与卑鄙、忠诚与背叛、人性与狼性方面的那种丰富与生动、精彩而深刻的历史本来面目。正是基于此,《忠诚与背叛》从克服和完善小说《红岩》上述局限性出发,从“国家叙述”的高度,着力挖掘和表现了重庆地下共产党人身陷囹圄而信仰斗志弥坚的崇高精神。

其次,《忠诚与背叛》很好地超越了小说《红岩》的时代局限性和文本局限性,在思想信仰的层面开掘了《红岩》地下共产党人献身精神所蕴含的当代价值。《忠诚与背叛·写在前头的话》即交代了重写《红岩》的时代契机。8000多万党员的纯洁性与信仰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忠诚与背叛问题在和平时期也在时刻考验着每一个共产党人。在何建明看来,《红岩》之所以经久不衰地成为宣扬中国共产党人英勇不屈的经典故事,其实就是围绕了“忠诚”与“背叛”这四个字而展开的一幕幕斗争史篇。然而,随着白公馆与渣滓洞的历史档案慢慢地被公布于世后,真实的“红岩”革命斗争史里所发生的关于“忠诚”与“背叛”的故事,远远超过小说《红岩》的精彩与深刻、生动与悲壮,且意义也更加深远。基于现实共产党人信仰问题的忧党之心,何建明深深感到有必要拿起笔,重写《红岩》精神的当代价值问题,以尽到一个党员作家的“兴党之责”。在《忠诚与背叛》的“尾声”部分,何建明发出了“以革命的名义,让真实的‘红岩’永存”的呼声: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不平凡历程,它所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也历经了60多年的风雨,当我们行进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冷静而清醒的头脑。这是因为世界风云的变幻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严峻和严酷的现实随时可能出现在眼前,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党,我们党的每一个成员,我们的每一个革命者和所有追求进步的人们,能不能像那些为我们创造辉煌历史的先烈们一样,为了正义和理想,勇于奋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当这样的问号摆在面前时,我们便有了一种无法挥去的沉重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才使我们拿起笔杆,再次去追索和寻觅先烈们的生命行踪,写就一部全新内容的“红岩”。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的拷问与思索中寻找各自所需的答案,我们自然期待所有的共产党人和广大群众能够阅读本书,并从中悟出一些基本的和深层次的道理,以此来拷问和检验自己的灵魂,规正和警示我们的行为,这就是我们重写“红岩”、挖掘真实的红岩故事的全部目的。[1]406

可见,何建明重写《红岩》,不是颠覆它,而是传承它,使它更充实完美,更富有现实精神价值。何建明曾说: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特别强调,我们党要有忧党之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这部《忠诚与背叛》虽然记录的是60年前的那段历史,但是我们想通过这部作品反映的内容和精神实质,来提醒我们党内的同志和我们普通的公民都应当有一个意识,就是今天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如此繁荣强盛,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是否还有内心的那份强大,还有那份像革命烈士对党的赤胆忠诚。这部作品可以给我们以很多反思和警示的东西。今天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对功名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强烈了。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人们追求功利是不行的。但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民族,除了物质的追求以外,精神的因素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今天,我们国家正在飞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即使哪一天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我们依然要保持一种精神的力量——物质、功利对人生、对国家、对民族来说是一种外物,而支撑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是一种信念的力量。所以,我们认为红岩故事里面讲的是革命者和共产党人的那种崇高的信念,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自己的追求,可以舍弃包括自己生命在内的一切。也正是有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牺牲和追求以及他们的努力,才换得了今天的新中国[2]。

三、红色经典文化再创作的方式:虚构的还原与史海的钩沉

作为中国现代革命的红色经典小说《红岩》是由解放前夕国民党集中营脱险志士罗广斌、杨益言根据狱中亲身经历合著,于1961年面世。经过半个世纪的阅读传播,其发行量已达1000万册,其宣传的“红岩”革命英雄事迹在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如何在《红岩》小说艺术传播的“红岩故事”基础上,以报告文学的方式,重写一个“真实的红岩故事”,在写作技巧层面,是一个红色经典文化如何再创作的方式问题。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与“红岩”革命史研究专家厉华联手,通过采访大屠杀中幸存的革命者及其后代,查阅大量解密的历史档案,以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地还原了真实的红岩革命历史细节。综观全书,《忠诚与背叛》在红色经典文化再创作方式上采用了两个策略,一是虚构的还原,二是史海的钩沉。

先看第一点,虚构的还原。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非虚构的写作与小说作为虚构的艺术,在叙述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报告文学追求历史的真实,小说追求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但高于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真实可以通过典型化将生活中的真实合成一个新的艺术真实。历史的真实虽然来源于曾经的生活的真实,但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真实的碎片,它还要表现贯穿于历史碎片中的历史的规律和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报告文学表现的历史真实会与小说艺术表现的艺术真实相吻合、相一致。小说《红岩》与报告文学《忠诚与背叛》在对“红岩”精神的真实表现方面达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而在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真相方面,报告文学《忠诚与背叛》力求还原小说《红岩》中艺术虚构的部分,并以此虚构的还原之叙述,来报告曾经历史的真相。为此,作家在考证对比的基础上,认为小说《红岩》中的人物形象几乎可以和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一一对应,每个人物都有真实的生活原型。对此,《忠诚与背叛》在“附录”中专门列出表格予以呈现(详见表1)。

对于表1中的23个真实原型人物的事迹,无论是革命的忠臣还是叛徒,无论是革命者还是反革命分子,《忠诚与背叛》在理性思考的结构框架下对红岩历史的当事人作了历史真实的叙述。《忠诚与背叛》第一章“血染红岩”第一次叙述了重庆解放前夕“11·27”大屠杀现场。目前,有案可查的死难者总数为321人,其中,经审查已认定为革命烈士的有285人,加上5人是随父母牺牲的小孩,共是290人,另有未定性者(含叛徒)计31人。如果说第一章“血染红岩”在真实再现“11·27”大屠杀现场叙述中彰显地下共产党人的“忠诚”品格,那么,第二章“背叛的代价”则在追叙导致“11·27”大屠杀的具体历史原因——党内出现了叛徒。由于种种原因,对于革命历史中出现的共产党内的背叛问题,以往文学作品,包括小说《红岩》,大都未作深入具体的描述。《忠诚与背叛》联系当下共产党人信仰问题的严峻性,紧扣“背叛”这一核心词语,分三个章节(“背叛的代价”、“女人无叛徒”和“另一种背叛”)来叙述“背叛与革命”的关系问题。在“背叛的代价”一章中,作家不仅具体叙述了重庆市地下共产党领导干部正副书记刘国定、冉益智等的争相背叛给党组织和革命事业造成的毁灭性破坏,而且叙述了这些党内领导干部叛变的历史语境的严酷性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表1)

我背叛了党,破坏了党组织,这是贪生怕死的结果……作为过去是一个党员,我愿意接受党的严厉处分,作为形式上的特务,我也愿意受人民政府的处罚。如果党和政府的处分和惩罚不至于“肉体的毁灭”,则我请求能速做决定以便于早在实际的工作中赎取自己的罪恶。我过去毕竟是党员,虽然叛变而且形式上又落在特务阵营中,也许你们怀疑我所提供的材料不够完全,但事实总是事实。将来从其他特务口中是能证明的。我从前年恢复自由后即用各种方法希望找党,愿意承受一切罪恶和惩罚,固然我以前贪生怕死以致铸大错,等觉醒后一切已过。若果我要逃避处分,不是完全不可能,相反的,我是自动积极出来,作为党的叛逆的儿女,我只希望早一天处决,即使是“毁灭肉体”,因为心里的苦痛和谴责远比其他为甚。我请求你们研究我的材料和问题,并适当使用我在反特务或其他工作中,以求有益于党和人民。[1]207

以上文字是重庆解放前夕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党书记刘国定叛变当特务在重庆解放后向人民政府的“悔过书”。历史不能倒行逆施,像刘国定这样的政治流氓,最终必然受到人民政府的惩罚。1951年2月5日,重庆市人民法院判处刘国定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忠诚与背叛》就是这样以红岩历史中“背叛”的反面“典型”来启示和警醒现实和未来的人们。作为《红岩》叛徒“甫志高”原型之一的蒲华辅,是在与革命烈士陈然、王朴等一起被特务押到刑场公开枪杀的,据目击群众讲,蒲华辅被特务杀害时喊出“共产党万岁”,表现得“非常共产党”。《忠诚与背叛》就是这样从历史真实的反面典型事迹中给当下的党员同志以警醒:无论在任何复杂、艰难的情形下,不管你选择了对党忠诚还是背叛,这种选择的代价对你生命和生命之后的声誉都将具有不可逆转的最终裁决,所以一定要想好了再付之行动。否则,历史对你将永远是无情的![1]218

再看第二点,史海的钩沉。

随着“红岩”历史研究的深入和与之相关的一些机密档案的解密,有关“红岩”历史真相的许多沉睡烈士的“个人史实”逐渐从国共两党斗争的“政党大历史”的史框里浮出。为了彰显“红岩”女性烈士们对党和革命的忠诚,《忠诚与背叛》在第二章“背叛的代价”之后,专门设置一章“女人无叛徒”,使报告文本从情感低潮叙事转入高潮叙事。第三章通过叙述红岩历史上多名女性英雄的传奇事迹,探讨了“女性无叛徒”这一历史文学话题。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庆,由于男性叛徒出卖,前后有三十多名女性被关进白公馆和渣滓洞,但是,这些女性在极其艰苦的牢房里,竟然没有一个人当叛徒。她们中有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江竹筠、李青林,“双枪老太婆”的原型邓惠中,“监狱之花”的原型左绍英的女儿卓亚等女性英雄。在对上述《红岩》塑造的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的原型历史故事还原叙述之后,《忠诚与背叛》还通过国共两党解密的历史档案和烈士亲属的回忆文章,以及与烈士相关的革命同志的证明等文献资料,对沉入历史河床的几位女性革命者的不为人所知的英雄事迹进行了钩沉与追记、续记。比如,著者通过烈士杨汉秀的女儿李继业的回忆文章,追记了在第一章“血染红岩”中惨遭军阀亲叔叔杨森杀害的“红岩”烈士杨汉秀的生平事迹和死后30年被确认为烈士的曲折历程。又如,“女人无叛徒”一章首次叙述了红岩女性烈士中户主是周恩来的胡南烈士的地下革命生涯与监狱斗争事迹[1]229~244。再如,“女人无叛徒”一章还专门叙述了险些让戴笠遭撤职查办的中共“美女间谍”张露萍的谍战传奇生涯。张露萍受中共在重庆的南方局负责人叶剑英的指派,在1940年代初打入蒋介石的特务头子戴笠的内部,在敌人的心脏建立了“红色电台特支”,后不幸被捕,关押在贵州息烽集中营,遭受严刑拷打,宁死不屈,1945年7月14日被特务秘密杀害。可是,这位为了革命年仅24岁就牺牲了的女英雄,直到牺牲37年后的1982年,由叶剑英元帅出面证明,其无名女英雄的身份才被弄清楚,才被确认为革命烈士。

《忠诚与背叛》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通过对小说《红岩》虚构的还原与“红岩”“史海”的钩沉等手段,力图表现一个真实的“红岩”历史。这个真实的红岩历史,不仅再现了60年前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解放前夕发生的“重庆大屠杀”的残酷真相,而且续写和延伸了“红岩”历史人物在60年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里发生的“忠诚与背叛”选择的故事。《忠诚与背叛》第四章“另一种背叛”集中表现了一批出身于富裕家庭的革命者,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毅然选择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所出身阶级的背叛。这类与“红岩”历史相关的英烈有前新四军军长、大名鼎鼎的叶挺将军,有前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有《红岩》故事亲历者兼创作者罗广斌,有继承儿子王朴志向的白发母亲金永华,有在“11·27”大屠杀中用身体掩护小孩的丰炜光,有中共雅乐工委书记陈俊卿,有忠诚祖国、热爱共产党的归国华侨廖瑞卿,有“红岩”村的女主人饶国模。同时,本章还叙述了《红岩》故事中敌特头子“徐鹏飞”的原型徐远举,在解放后落入人民手中经改造重新做人,“获得了灵魂上的自我拯救,彻底背叛了他曾经效忠的阶级和集团”[1]385。

《忠诚与背叛》第五章“忠诚之忠诚”,叙述了在重庆“11·27”大屠杀中遇难但由于种种原因解放后没有被确认为“烈士”身份的几十位革命志士的“后红岩”故事。他们是《红岩》小说中的“双枪老太婆”的原型邓惠中,被亲伯父杨森杀害的革命者杨汉秀,16岁就入党的“红小鬼”袁尊一,28岁被杀害的爱国知识分子薛传道,连同两个孩子都双双被杀害的王振华、黎洁霜夫妇,戏弄徐远举的共产党人盛超群等。虽然上述列举中的红岩志士在解放后的60年历史长河中其烈士的身份得以确认,但至今仍还有30多位在“11·27”大屠杀中的遇难者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确定身份。他们或许永远成为“无名英雄”而长眠于九泉之下。历史的复杂与残酷由此可见一斑。

《忠诚与背叛》在续写“红岩”故事中最“意味深长”的故事是关于《红岩》的作者罗广斌的故事。罗广斌出身于四川一个大地主家庭,他的哥哥是当时四川的一个军阀,国民党的一个实力派兵团司令。罗广斌青年时背叛他出身的阶级,参加了共产党人的地下革命工作,由于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关进监狱,因其哥哥特殊身份关系,在“11·27”大屠杀中没有被特务杀害,而是趁机组织同狱难友19人越狱脱险。脱险后,罗广斌立即向党组织秘密交了一份题为《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解放后,罗广斌以亲历者的身份致力于红岩故事的宣讲,1961年与人合作出版了小说《红岩》。应该说,如果历史上没有罗广斌的侥幸脱险,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就没有小说《红岩》传播的“红岩”历史故事。然而,历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罗广斌这位忠诚的革命者没有死在关押革命者的敌特监狱,却不明不白死于“文革”中造反派的手中,他家中留下的关于“红岩”的珍贵历史材料被“抄走”,他1949年12月上交给党组织的那份《报告》,作为“党的高级机密”,在1988年被发现时,却“少了两页”,成为永远无法解开的“迷”。而且,作为《忠诚与背叛》一书的合作者,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厉华,却因关注与研究那份《报告》而受到匿名电话的威胁。在这“意味深长”的红岩历史故事的续写中,《忠诚与背叛》告诫读者:敌我之间的斗争永远是长期的、复杂的和严酷的。

四、红色经典文化再创作的意义:关于“忠诚”的思考与关于“背叛”的警示

《忠诚与背叛》通过对小说《红岩》虚构的还原和对“红岩”历史的钩沉与续写,为读者书写了一部更真实、更完整、更立体的红岩故事。在再创作立意方面,《忠诚与背叛》文本以事说理,以史鉴今。纵观文本结构,作者在“忠诚”与“背叛”二元对立的叙述结构中推进叙述的“故事单元”:“血染红岩”——“背叛的代价”——“女人无叛徒”——“另一种忠诚”——“忠诚之忠诚”,同时,以“故事单元”为板块,通过“总结教训”——“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归纳真理”——“叩问真相”等“非叙事性话语”,使文本在饱含激情的叙述中充满了理性化的思考: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背叛?选择忠诚与背叛,各有什么代价和后果?可以说,从红色经典文化再创作的意义方面看,《忠诚与背叛》是一部关于“忠诚”的思考与关于“背叛”的警示的党建教科书。

首先,《忠诚与背叛》是一部“总结教训”的教科书。全书首章叙述“血染红岩”的“故事单元”,在首章章首即首先提出了“总结教训”的问题:

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希望组织上务必经常注意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1]3

这段话是许晓轩在1949年“11·27”白公馆大屠杀时刻留下的话语,是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向有可能留下生命的同志转达他用十年牢狱之苦铸炼出的一个带血的心愿,也可以看作是全体遇难红岩烈士用鲜血和生命留给后人的心愿。首章“血染红岩”叙事即在告诫党,要总结和吸取“11·27”大屠杀的血的教训:“务必注意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文本开篇就这样以“血染红岩”的历史叙事,彰显了党建工作中对于党员进行无产阶级意识教育、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的重要性。

其次,《忠诚与背叛》是一部“提出问题”的教科书。文本第二章章首在历史叙事的血的教训中提出了一个关于“背叛的代价”的严峻问题:

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共产党人被敌人逮捕并在共和国已经成立的日子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为什么一个地方的党组织几乎受到敌人毁灭性的破坏和打击?

为什么叛徒“甫志高”的原型人物蒲华辅这样一个真实的叛徒,最后其实是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比“江姐”的原型人物江竹筠还早十几天时间就被敌人杀害了?

为什么当时的重庆地下党中职务越高的领导干部在被敌人逮捕后当叛徒比谁都当得快,而且好几位后来都成为了丧心病狂残害革命者的特务分子?

为什么在许多普通党员印象中那些平时“唱马列主义调子”比谁都高、大道理一套又一套的“最革命者”,到了敌人的监狱和“老虎凳”面前时,却经不住一顿酷刑严打而当了叛徒?

罗广斌出狱后向党组织提交了《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这份“带血的报告”中竟然缺失了……这些内容到哪儿去了?[1]127

上述五个问题不是空穴来风、无端发问,它们是作家在洞察历史、分析历史和穿越历史过程中的历史叩问与党性叩问,集中体现了作家创作以史鉴今的赤子情怀。在作家看来,“背叛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不仅会给党组织和革命事业以毁灭性的破坏和打击,而且还会造成无数党员和革命同志牺牲生命。“背叛的人物”是极其可悲的,“叛徒”不仅会毁灭党和革命的事业,而且自身的处境也是极其可悲的,迟早是会因“背叛”受到应有的惩罚的。因而,文本对党内叛徒,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叛变过程与命运的叙述,不仅是对党的历史教训的修补,而且是对党的后来者的警示,党的领导干部的背叛尤其要注意。《忠诚与背叛》提出的上述问题与看法,其实也是罗广斌脱险后秘密提交给党组织的《报告》中的基本问题和看法。如作为《报告》中第七部分向党建议的核心内容——今天被称为的“狱中八条”:

(1)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2)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3)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4)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5)切勿轻视敌人;(6)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7)严格整党整风;(8)严惩叛徒、特务。[1]134

上述八条是凝结狱中党组织集体智慧的“向党进言”的宝贵材料,是中共党建历史上罕见的文献,从这八条建议当中可以看出,当年狱中的共产党人,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刻性、现实性和历史性。他们60年前就提出了党内反腐败的问题,以及党内自我教育和组织整顿的问题。

第三,《忠诚与背叛》是一部发现“女人无叛徒”的教科书。文本第三章从“红岩”故事中得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女人无叛徒。在文本中,作者以其一贯的女性崇拜心理,满腔热情地讴歌了女人是忠贞和慈爱的大地母亲。作者认为“红岩”里女人比男人更“扛得住”,其原因在于,首先是女人的忠贞程度要比男人高。其次是女人对建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比较严肃,一旦建立将牢不可破。第三,女人比男人重感情、讲面子,所以不容易当叛徒。第四,女人与女人在一起更能形成坚不可摧的力量。

第四,《忠诚与背叛》是一部证明“信仰的力量”的教科书。文本第四章章首直接说理:

“红岩”里每一个革命烈士的故事,都证明了一个真理:党的事业的成与败,很大程度在于所有党员同志的忠诚与背叛。同样,革命事业的成功与否,也在于每个革命同志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的坚定与否。一个共产党人,一个革命者,能否忠诚于自己的组织,忠诚自己的事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坚定的信仰。信仰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没有信仰的人,等于没有灵魂的人;信仰不坚定的人,就不可能将事业进行到底;背叛信仰的人,终将被历史所唾弃。[1]323

上述“真理”的归纳证明点出了革命事业、忠诚背叛与信仰力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彰显了信仰在忠诚与背叛选择之中的核心力量。作家对于信仰力量的发现,建立在作家对“红岩”故事人物性别与出身教育不同的两类叙述之中,在“红岩”革命志士的男女两性的比较中,作家发现“女人很少有叛徒”。在出身教育不同上,作家发现革命者中剥削阶级出身的比工农干部出身的更坚定,因为他们有信念。对此,作家专门开辟第四章“另一种背叛”,叙述富裕阶级出身的党的干部叶挺、罗世文、罗广斌……背叛本阶级出身,忠诚于党,即来源于他们对党坚不可摧的信仰的力量。

第五,《忠诚与背叛》是一部叩问“历史真相”的教科书。文本第五章开篇就没有列入“革命烈士”的几十位难友的身份确定问题提出质问:

什么是真正的真相?真相中有没有假象的存在?假象中难道不会隐藏着真相?这些问题在当时的地下工作和异常错综复杂的对敌斗争中完全是有可能存在的。为什么凭一个简单的“证据”、旁人看法和敌特分子的一份“审讯”材料就轻率地认定谁是革命者、谁是革命的叛徒呢?而如果不是依据像罗广斌这样的脱险者在狱中的所见所闻和敌特机关当时留下来的现场“审讯”材料,你又能拿出什么来证明你是革命者或他就是反革命呢?[1]383

上述针对红岩遇难人士部分身份未定的历史遗留问题引出的关于“历史真相”的叩问,在彰显历史真相的复杂性、未了性的同时,也表明了作家对历史“存疑”处理方式的极端政治的超越和对“无名英雄”的尊重与关怀。那些“无名英雄”死后,他们及其后人还要接受历史的考验,比如,“双枪老太婆”的原型邓惠中、烈士杨汉秀等,她们及其后人可谓“忠诚之忠诚”。

综上,报告文学《忠诚与背叛》通过大量的非叙事性话语,在历史镜鉴与现实拷问之间提出问题、分析症结、归纳警示、叩问真相,彰显了文本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和具体的历史人道主义精神,为史鉴体报告文学的书写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范例。

[1]何建明,厉华.忠诚与背叛[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2]何建明.《忠诚与背叛》是一部忧党之作[EB/OL].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1-07/23/c_121711052.htm.

[责任编辑:熊显长]

I207.5

A

1001-4799(2016)05-0099-07

2015-12-28

湖南省教育厅开放基金资助项目:15K048

何轩(1966-),男,湖北监利人,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叛徒红岩历史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警察局的叛徒(上)
我是一个叛徒
叛徒就在我们中间!
上汽红岩插上互联网翅膀
叛徒
红岩英烈张文端:潜伏在敌营中的乡长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