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长株潭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2016-10-10张畅
张 畅
(深圳大学 经济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经济新常态下长株潭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张畅
(深圳大学 经济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经济新常态下,长株潭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宏观政策、区位、资源等优势和其他基础条件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而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环境污染、制度保障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又提出了挑战。经济新常态下,长株潭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应合理布局低碳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创新低碳技术、优化创业环境和完善制度保障。
长株潭;两型社会;低碳经济;新常态
当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其特点有: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仍保持中高速;旧的发展方式正在让位于以产业转型升级、生产率提高、创新驱动为主的新的发展方式;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即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内需增加速度加快;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严峻,竞争更加激烈[1]。自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以来,经济取得较大进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获得一定成效,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一定突破。但是,长株潭地区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经济发展转型仍然艰难、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旧突出、资源紧缺与利用低效并存、“三市一体化”进程相对滞缓、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偏低,这些问题制约了长株潭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长株潭地区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瓶颈”。
一 长株潭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
长株潭地区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城市区,对于长株潭地区来说这也是进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良好机遇。2013年国家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区域纵深发展战略,这给长株潭地区带来了有利条件。
(一)政策红利
国家日益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强调发展模式转型;湖南省也相应提出了“三量齐升”的战略和“小康-两型-崛起”的“三湘梦”,这将有力促进长株潭地区两型试验实现借力突围。在经济新常态下,市场主体作用越来越突出,政府更注重经济的升级转型和发展质量等,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从经济发展进程来看,长株潭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阶段,可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城乡发展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长株潭地区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拥有国家政策红利和制度保障优势,这也促进了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2]。“两型社会”是长株潭地区发展的理想方向,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表现。
(二)地理优势
国家突出城市群战略,强调城市间的协同、分工,而长株潭地区属于先天的组合城市格局,具备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客观优势。长株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 500万,2014年实现GDP总量为11 555.88亿元,占全省GDP的42.8%[3]。从地理空间上看,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可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5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各自实际建成区边缘来测量,湘潭、株洲与长沙距离20公里,而株洲与湘潭只相距10公里,其间有铁路、公路和湘江相连,是湖南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过渡地带的“金三角”[4]。长株潭地区在原“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基础上形成“新五同”: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
(三)生态优势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的编制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的实施,为低碳资源的稳定和增加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截止到2014年底,长沙市拥有国家级生态示范乡镇5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0.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3.48%[5];株洲市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14个,总经营面积为6.69万公顷,森林公园8个,总经营面积为28 078.1公顷,建设各级生态公益林423.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85%,湿地保护面积达22 195.69公顷[6];湘潭市有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森林蓄积量为47.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6.15%,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7%[7]。此外,长株潭地区毗邻湘江,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 069立方米[3]。以上都表明长株潭地区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可为长株潭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四)产业优势
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复长株潭地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中部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湖南经济继续发展的最大引擎。长株潭地区产业基础相对扎实,一直以来都是老工业基地,是6大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长株潭地区建有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园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科技服务体系试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一大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拥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及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目前,长株潭有3个国家高新区,区内有高新技术企业1 136家[8]。长沙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均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前十强,株洲轨道交通、湘潭矿山装备等产业集群依托核心技术竞争力,已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行业的中心。同时,新能源汽车、光伏装备、风电装备、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也不断壮大。
(五)技术优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将进一步激活长株潭地区的创新精神。长株潭地区拥有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9所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达90多万名,省级及以上科研机构1 000余家,建有一大批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聚集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冶金材料专家黄伯云、生殖遗传学家卢光琇等一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拥有40余名两院院士、2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可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2010年以来,湖南省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 634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15项,其中70%以上的成果出自长株潭地区[8]。长株潭地区先后取得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天河二号”亿亿次每秒超级计算机、世界大面积亩产最高的超级杂交稻、世界运行速度最快列车的牵引电传动系统等多项先进科研成果。
二 长株潭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在新常态下,长株潭地区如何处理好资源、能源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既是难点,也是挑战。
(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污染较严重
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滞后,长株潭地区一直存在着“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循环、低效率”的问题[9]。2014年长沙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19.19万吨标准煤,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40.13万吨标准煤[5];株洲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521万吨标准煤,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为342万吨标准煤[6];湘潭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37.3万吨标准煤[7]。根据全国空气污染排行统计,在2014年6月1日至11月24日的全国空气污染排行榜里,177天内长株潭地区有40天至少1个城市进入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前三名[10]。根据湖南省环境保护厅2014年的调查资料显示,长株潭地区废水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化工、有色、钢铁三大行业,占三市废水污染物总量的73%。同时,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全省的27.4%、28%、27.2%。废气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火电、建材、化工和有色冶炼行业,占三市废气污染物总量的88%[11]。区内一些有色、化工等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对周边土地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湘江底泥镉、汞、锌超标,部分排污口附近超标上百倍。土壤污染受影响的范围广、潜伏期长、治理难度大,并通过食物链聚集,危害很大。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结构失衡
如图1所示,长株潭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过低。从2014年长株潭地区规模排名前四的企业——五矿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来看,无一不是第二产业的企业,均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等特点,而第三产业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不多。
图1 2014年长株潭产业结构情况[3]
其中,湘潭和株洲的化工、冶金等重污染行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2%、63%,大大高于湖南省36%的平均水平。总体而言,当前长株潭地区产业结构矛盾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中的高耗能高污染等重工业、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整体上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难以适应国际、国内的需求变化;产品质量整体不高,竞争力不强,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太少;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整体竞争力不强,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支撑力不足。
(三)资源、能源需求日益增大,缺口呈扩大趋势
长株潭地区没有油田和气田,煤炭储量也较少,基本上属于能源紧缺地区,其90%的能源都是靠外地调入[12]。而长株潭地区的产业又以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能耗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能源消耗急剧上升,能源供需矛盾不断突出。2014年长株潭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 677.49万吨标煤,比2005年增加了207.61万吨标煤,不仅能源消费快速增长,而且能源消费总量也加大①。在目前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石油等非可再生能源占有较大的比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较小。长株潭地区土地总面积为28 113.3平方公里,据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长沙、株洲、湘潭的人口密度分别为596/平方公里、342/平方公里、549人/平方公里,人口分布并不均匀,除株洲外,长沙、湘潭人口密度较高,远高于310人/平方公里的全省平均水平[3]。一般而言,人口规模的扩大会对物质财富需求造成扩张,虽然科技进步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但资源耗减必定加快。
(四)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技能人才缺乏
2014年,长沙市拥有专利申请17 763件,授权专利11 448件;株洲市专利申请5 363件,授权专利3 306件;湘潭市专利申请量3 327件,授权专利1 883件。截止到2014年底,长沙有在读研究生5.24万人,在读本、专科学生54.75万人;株洲在读研究生1 374人,在读本、专科学生8.7万人;湘潭在读研究生8 183人,在读本、专科学生12.5万人[5]。但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离开长株潭地区,去北上广深等沿海发达地区发展,造成长株潭地区人才流失。截止到2015年10月,整个湖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225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3人次、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1个(团队中共3人)、省“百人计划”专家139人次[13]。
(五)制度保障不健全,市场机制待完善
从实际情况来看,长株潭地区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深层次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存在诸多地方保护和行政壁垒。长株潭地区市场观念不浓厚,政府与市场边界仍旧模糊,政府职能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行政体制改革有待深入推进,存在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的问题[14]。同时,法律意识不高、契约精神的缺乏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对商业发展也起到抑制作用;产权制度不健全,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市场秩序不规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审批多、融资难、负担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发展壮大。《2014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表明,东莞、深圳、广州、苏州、长沙、拉萨、佛山、厦门、大连、宁波等市政府效率分别位居54个重点城市的第1至第10名②,长沙排名第5,但是株洲、湘潭排名就很靠后。
三 长株潭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思考
(一)创新经济发展机制
长株潭地区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要充分发展低碳经济。要破除政府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官员要有强烈环保意识,把发展低碳经济政策作为政府施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制度保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综合性指标体系。要把发展重点转移到研究新能源、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研发低碳技术等方面。政府应发布低碳产业规划目录,积极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对所有产业项目实施准入机制,建立落后产业淘汰机制;通过实行差别化电价、阶梯水价以及排污权交易等杠杆来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15];对高能耗高排放企业要实行量化的减排目标,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整合资源和优化低碳产业布局,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经济,推动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领域。加强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加快整合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创新生产性服务业模式,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开发生物质能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大淘汰污染工艺、污染设备和污染企业的力度[16]。抓源头治理,严控增量,严格执行能源消耗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抓重点环节,优化存量,实施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以化工、有色、制革、钢铁、建材等高能耗行业为主的节能技术技改工程和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减排工程,不断增强节能减排能力。
(三)推动低碳能源技术创新
长株潭地区要建设“两型社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要适时给予政策支持。首先,提高各类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和资本金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搭建技术创新平台,通过税收优惠和资助等手段促进产、学、研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研究。其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低碳技术的市场准入创造条件,推动低碳创新健康持续发展。再次,强化生态化技术理念,注重绿色煤电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发展规划和推广。鼓励企业在绿色交通装备制造技术、风电技术、新能源技术上加大创新力度。最后,确定先进绿色技术的研究方向,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社会等因素,尽快构建长株潭地区低碳产业发展路线图[16]。
(四)优化创业环境
建立创新机制,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实施海外人才计划,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和人才“千人计划”;以湖南省出台的《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为基础,继续推行“两个70%”③的激励政策。设立多种奖项,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建立项目留人机制:一方面将培养、开发人才确立为科技项目与平台建设的重要考评指标,另一方面把科技项目、平台作为引进、凝聚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和提升计划。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科研人员,推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团队计划;积极落实湖南省实施的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在力求推动项目、平台、人才三者紧密结合的同时,积极建立有效机制引导人才到企业去,到基层去;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专业人才。打破户籍、地域等人才流动刚性制约,推进柔性引才、用才、留才。
(五)促进制度创新
充分发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工委和管委会统筹谋划全局和组织协调的作用。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责,减少过多的协调与沟通环节,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合理界定各级行政管理权限,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府城市规划、产业政策等决策事项相对集中的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逐步解决行政划分布局不合理等问题[17]。建立和完善生态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增强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的协调机制。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的示范创建考评激励机制,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示范创建的评价体系,建立低碳技术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4年湖南统计年鉴和2005年湖南统计年鉴。
②数据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
③即“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占股最高比例可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70%,成果持有单位最高可以从技术转让(入股)所得的净收入(股权)中提取70%的比例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
[1]郑京平.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42-44.
[2]左林甫,陈立,李航,黄远.建设长株潭低碳城市群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2(12):23-24.
[3]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3-17].http://www.hntj.gov.cn/tjgb/hntjgb/201503/t20150320_115537.htm.
[4]陆小成,骆慧菊.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J].城市观察,2010(5):156-163.
[5]长沙市统计局.长沙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3-23].http://cms.changsha.gov.cn:8080/pub/csszf/xxgk/szfgbmxxgkml/szfgzbmxxgkml/stjj/tjsj_1510/zxtjbgnj_1512/201503/t20150323_707001.htm.
[6]株洲市统计局.株洲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3-25].http://www.hnj.gov.cn/tjgb/szgb/201503/t20150323_115587.htm.
[7]湘潭市统计局.湘潭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4-14].http://www.hntj.gov.cn/tjgb/szgb/201504/t20150413_115995.htm.
[8]胡宇芬,颜卫东,尹文辉,任彬彬.长株潭自主创新获成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年年均增速居全国第一[N/OL].[2013-08-19].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1308/201308190811537711.html.
[9]楚芳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4.
[10]储文静.长株潭空气污染177天里,40天位居全国前三[N/OL].[2013-08-19].http://news.163.com/14/1124/23/ABRR98LS00014Q4P.html.
[11]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实施《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同治规(2010-2020年)》的函[EB/OL].[2012-6-13].http://www.hnnan.gov.cn/2015Xxgk/szfzcbm/tjbmt_7205/ghjh/201206/t20120613_479735.html.
[12]黄国亮.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商学院,2010.
[13]湖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湖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工作座谈会暨业务培训班在长沙举行[EB/OL].[2015-11-10].http://www.hunan.gov.cn/2015xxgk/szfzcbm/rnzyshbz/hydt/201511/t20151110_1909163.html.
[14]卢艳梅.低碳经济条件下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年.
[15]周强.打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J].求是,2013(5):10-11.
[16]廖素清.近十年长株潭产业结构演进评价及优化对策[J].改革与开放,2009(12):108-109.
[17]谢佳,李勇辉.基于低碳经济的城市群产业协作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5(8):68-73.
(责任编校:杨丽英)
New-Normal Low-Carbon Economy in Changsha- Zhuzhou-Xiangtan: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ZHANG Chang
(College of Economic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
In the new normal,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District has encountered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While opportunities are provided by the favorable macroeconomic policies,advantageous geographical position,rich resources,and other basic conditions,challenges are presented by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mode,industrial structure,environmental pollution,inadequat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and the slow pa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of the district in the new normal,we should focus on arranging low-carbon industries in a reasonable fashion,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innovating low-carbon technology,optimizing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and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District; economical-resource,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ociety; low-carbon economy; the new normal
2015-11-12.
张畅(1988—),男,湖南益阳人,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F127
A
1673-0712(2016)01-00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