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剖析及2017年备考策略
2016-10-10张志先
摘 要:2016年高考9套语文卷的文言文试题,选料考究,选文精美,体现传统文化的延续,试题命制坚持“高、大、上”,追求“真、善、美”,注重考查学生的价值取向。2017年高考文言文备考可遵循以下策略:关注人物传记,适当拓宽其他文体;把握客观试题,多重视主观性试题;改变传统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备考策略
不管高考题型如何变化,文言文试题多年来一直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分量只会增加不会削弱,重点仍然是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与水平。
一、2016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剖析
2016年全国9套高考语文试题,选料丰富多彩,题目难易适中,分别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在难点、重点上寻求创新与突破。表1所示为2016年高考文言文的材料出处、体裁与篇幅统计。
从全国范围来看,2016年的9套试题相比较于2015年的17套试题,数量已经大幅减少。但从材料出处来看,我们还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9套试题中,选自正统的“二十四史”的有《晋书》《宋史》《明史》等。在体裁选择方面,人物传记仍然是主流,达6篇之多,全国卷近三年来均选取人物传记,足见人物传记在高考试题中的分量。这其实很好理解,人物传记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人物关系不是太复杂,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更主要的是人物传记符合“考试大纲”中“浅易”的要求。“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这是人物传记常有的特点。下面笔者以2016年全国卷Ⅰ为例,来具体分析这四个特点。
身份为人在前面。意思是人物介绍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如:“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典型事件跟后边。作者在介绍了“曾公亮”这一人物之后,着重写了七个典型事件:第一件,设置斗门,将湖水排到曹娥江,解决了老百姓担心的镜湖泛滥的问题;第二件,管理辖区治安良好,没有盗贼出没,使得百姓晚上不需要关闭大门;第三件,熟悉法律条文,经常与首相韩琦商议国家大事;第四件,有人偷取密州盛产的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却不同意,最终盗取银子的人没有判死刑;第五件,消除了边境契丹的祸害;第六件,在皇帝生病时,代为接见辽国使者;第七件,推荐并提携王安石。
经历官位会多变。文章主人公曾公亮经历了多个职位的变化。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
品格教化文中见。在经过了前面一系列环节后,一篇人物传记的重点往往侧重于品格教化,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重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感染新时期的高中生。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遵守规矩,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消除了边境的祸害,谋划国家大事,善于提携后人。
除了人物传记,选文还有论说文、杂记文等体裁,同样不可忽视。对此,笔者会在下文的“备考策略”中具体来谈。
9套试卷的文言文试题,平均字数为700字,其中上海卷、天津卷、北京卷字数较多,分别是958字、825字和774字。其实上海卷字数最多不难理解,该试卷由两部分构成,其中阅读80分、作文70分,因此文言文字数就比较多。字数最少的是全国卷Ⅲ,只有583字,使用该试卷的省份有广西、四川、云南、贵州。不过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应当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以营造氛围,增强语感。
2016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题型、题量与赋分情况如表2所示。
可见,在9套试卷中,涉及各知识点考查的套数分别为:
实词:7套。
虚词:6套。
断句:5套。
文化常识:2套。
筛选信息:1套。
分析概括:9套。
翻译:9套。
从题量来看,最多的是上海卷,有11题,其他各套试卷为4~6题。上海卷文言文由两篇文章构成,题目个数最多,分数也最多。其他试卷的分值基本与往年保持稳定和连续,以19分居多,最少的是江苏卷,有18分。
相对于实词而言,高考文言文虚词难度更大。根据近年来高考文言文考查情况,我们可对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考查的频率由高到低进行分类(每类均为6个):
第一梯队,以、而、之、其、于、为;
第二梯队,乃、且、所、因、者、与;
第三梯队,若、也、何、乎、焉、则。
“断句”这一题型,看似简单实则有难度,也是新颖的题型,2016年有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天津卷、山东卷、浙江卷等6套试题采用。
“文化常识”是最近两年兴起的题型,虽只有三套试题,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是代表着考查方向的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和全国卷Ⅲ。全国卷在高考试题中的“霸主”地位,无须多言,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分析概括”和“翻译”,9套试题全部涉及,足以看出命题人对这两类题型的重视。
由统计分析可知,2016年高考语文卷文言文试题选料考究,选文精美,体现传统文化的延续,试题命制坚持“高、大、上”,追求“真、善、美”,注重考查学生的价值取向,因而博得了广泛好评。
二、201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备考策略
(一)选文上,关注人物传记,适当拓宽其他文体
从近两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来看,人物传记仍然是高考的主角。人物传记以写人、记事为主,人物性格典型,没有过多的抒情与议论,考生容易把握。这些都符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要求“浅易”的特点,并能发挥古代文化知识特有的育人功能。
2016年高考试题人物传记所选的人物,性格各异,突出了人物品行的端正和美好,寄寓了高考命题人的理想,突出对考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所选人物大多为官员,而且是清正廉洁的清官形象。除了全国卷Ⅰ的“曾公亮”,还有全国卷Ⅱ的“陈登云”、全国卷Ⅲ的“傅珪”、江苏卷的“张汝霖”、天津卷的“李台州”、上海卷的“羊祜”等,都是品德高尚的人。
除了传记文以外,我们还要注意杂记文、论说文等文体。
杂记文,泛指记山水、建筑、书画、人事、风俗、杂物等文字,一般包括四类:一是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二是书画杂物记,如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三是名胜游记,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四是人事杂记,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杂记文题目中多含有书、志、题、记等,其文体写作方式比较灵活,比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所选取张岱的《琅嬛福地记》和上海卷所选取朱舜水的《勿斋记》。
对于叙事类的杂记,我们一定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尤其要注意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物的多少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等。对于说明类的杂记,则要注意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说明的方法等,尤其是作者的评述性文字、议论的话语等。对议论性文字,要字斟句酌,分析这些议论形成的根据。
论说文,是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阅读一篇论说文,首要的任务是把握作者在某人、某事上的观点与态度。要把握文章的关键句,联系写作背景、写作目的,还要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二)内容上,把握客观试题,多重视主观性试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传授给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负担。综合各种题型以及对考查点的分析和研究,解决客观题可以考虑以下三种解题思路。
第一种,带入法。就是将选项中的各个答案的意思带入到题目中去,进行通顺解释。
第二种,推广法。这一方法,主要用来解决虚词题目。“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总共有18个,而每个选择支的两个句子中,其中有一个是教材中的。由已知文章中的虚词的含义来推导未知句子中虚词的意义,这是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题型。在这里,先要弄清楚此虚词在题目给出的教材中的用法及意义,然后将其带入到所给的选项中,解释通顺的就是正确的选项,说明两个虚词的意义是相同的,否则用法或者意义就不相同。
第三种,排除法。这个方法其实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它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解题思路,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一个解题方法。排除法也称“信息筛选法”,就是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逐步排除,留下没有把握的或者难以判断的选项。
在把握客观试题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多重视主观性试题。2016年主观题数量差别比较大:少的就1个,比如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山东卷、天津卷;浙江卷2个,10分;江苏卷2个,12分;北京卷3个,15分;上海卷6个,20分。
实事求是地说,主观题难度要大于客观题。虽然多套试题主观题就一个,但是分值普遍有10分。对于主观性试题,从目前来看,主要表现在文言文翻译上,我们也要“对症下药”,寻求各个突破。
除了平时提到的“信、达、雅”以外,对于文言文翻译,我们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这样四个步骤:
一是通读。通过读,明确要翻译的内容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
二是立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立刻审好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将这些语法现象圈注出来。
三是勾连。按照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勾连起来,连缀成句。
四是誊清。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现象全部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不规范的字,不写错别字。[1]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我们须灵活掌握以下技巧,简称“七针对”:针对古代汉语中很多词语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的情况,这需要拆分;针对古代汉语用词大多为单音节词的情况,应当加上语素使之构成双音节词或短语;针对古代汉语经常用到的词现代汉语已不大用的情况,要找到与之匹配的词加以置换;针对一般发语词、音节助词或者某些连词、语气词的情况,应予以删除;针对倒装句的情况,应调整词序;针对古代汉语喜欢用典的情况,在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义即可;针对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比如地名、时间、国号、年号、官职等专有名词,只需保留即可。
(三)教法上,改变传统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教读,解词,串讲,翻译,这样的教学方法被不少教师采用,但照此教学,学生的基础知识可能掌握了,但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可能就难以深入下去了。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既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的提升。[2]其直接导致的局面是:“读”不到位,“背”的功利性也太强,教师架空分析过多,学生思考交流太少或者说压根没有。所以,我们应该选取一些新的角度,尝试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笔者以为,在目前教师普遍不重视语法的情况下,如果能够着重在语法上下些功夫,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应当看到,在语法上,古今语法变化不是很大。学生首先要掌握好现代汉语语法,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教师要对涉及文言文语法的现象进行分类,然后讲授给学生,并在学习篇章时加以巩固。
由于词汇的意义众多,学生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下理解它们的意义。教师要将语境理念引入到文言文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句子和文本情景里,理解词汇的意思,避免机械记忆。
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带领学生走近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实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还可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中景、物、人有切身的体验和深入的理解,并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了解文章及作者生活的大语境背景,并“身临其境”地感受与认知。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挖掘文化内涵,提升自己的感悟。
在备考的过程中,以下重点篇目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六国论》《阿房宫赋》《屈原列传》《陈情表》《寡人之于国也》《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劝学》《谏太宗十思疏》《归去来兮辞》《石钟山记》《滕王阁序》《师说》《赤壁赋》《项脊轩志》等。
文言文教学,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切不可唱“独角戏”。我们一定要记住,教学的终极目标还是那句老话——教是为了不教。
参考文献:
[1]张志先. 2015年高考语文卷文言文试题分析及2016年备考启示[J]. 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研究),2016(1):34.
[2]班文冲. 2014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试题特点及教学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3):61.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