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形建图,探究演变
2016-10-10孙乐静余军
孙乐静+余军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据形”方法追根溯源,探究文言字词的本义。
2.学会运用“建图”方法梳理词义,探究文言字词词义演变过程中的相关性与相似性,了解词义的动态发展过程。
3.通过运用“据形析义”“建图索义”方法释解文言字词,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多义”文言字词及其相关例句并释义。
2.运用汉典网查找本文言字词的金文(或甲骨文或繁体字)。
【教学设计】
一、导入:辨识金文,众说寓意
(一)依金文,识名字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字体吗?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些字体中认出我们班同学的名字?
这是“金文”。“金文”指的是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铸造之前先要把字刻在模具上,所以它的笔画相比甲骨文更加粗壮圆润,字体大小也更加匀称。
(二)据名字,说寓意
名字往往寄予着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期望。请说说下列同学名字的寓意。
王国瑞:国家祥瑞,百姓安康,是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卓步松:漫步松林,有王维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意境,又有诸葛亮所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心境。
陈妍:妍者,美也;陈妍者,陈氏美女也。
周杰:希望周杰同学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王绝然:可能是希望绝然同学刚毅果决,该断则断;也可能是希望她超绝独立。
二、示例:据形析义,建图索义
对其他的名字寓意,同学们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唯有对绝然同学的名字理解不同。不同理解可能源于词义的多义性。我们先来看看“绝”字的金文()、小篆()和繁体(絕)。汉字字形凝聚着古人对事物的认识,使得汉字形体所反映的意义具有溯源的价值。而最初的字形象形程度很高,字形本身与字义的联系很紧密,有表义的功能。同学们可否根据“绝”的字形还原“绝”的本义。
(一)据“绝”形,析本义
参考示例:
(二)建图表,索义变
根据字形分析,“人用刀断丝”是“绝”字本义,下面请同学们解释例句中的“绝”字,并探究其不同义项间具有的相关性,以及词义演变呈现出一个怎样的过程。同学可否建一个图示来体现“绝”字义项间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桌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
“绝”字词义及词义演变探究参考示例:
图示示例:
“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祖先的智慧,研究汉字能够看出他们的思维模式、想象力,以及对世界的感受。”流沙河认为,每一个汉字都是活生生的化石,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而正因为最初的字形象形程度很高,与字义的联系紧密,所以,根据字形探究本义,根据词义的多义性探究词义演变的发展变化,思考词义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建图演绎,是我们积累文言字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使文言字词呈现源头,体现流变,由一个个静态的字词还原为有底蕴有活力的文化载体。
(三)共小结,明方法
建图方法:据形。
图的起点:甲骨文、金文、篆文;简化前字体。
图的类型:链条式、放射式。
图的关联:意义。
三、活动:“据形”“建图”,展示解说
(一)活动设计
1.每个学生课前搜集一个“多义”文言字词及其相关例句并释义。
2.学生运用汉典网查找本文言字词的金文(或甲骨文或繁体字)。
3.四人小组运用“据形”方法探究文言字词本义。
4.四人小组运用“建图”方法探究词义演变的动态过程。
5.各小组展示解说。
(二)学生展示
例一 伐
1.举例释义。
2.据形析义。
伐,甲骨文字形,左边一个人,右边是武器,像是用戈砍人的头。所以本义为“砍头”。
3.建图索义。
“伐”的本义是“砍头”,为什么引申出“自夸”这一义项呢?上网查“汉典网”我们发现,“伐”除了本义外,还引申出多个意义:①败坏;②砍斫;③自夸;④击刺;⑤攻打;⑥平毁;⑦记功;⑧敲击;⑨自功;⑩批评。以上这11个义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建立引申图,并为课文中“伐”字注释。
“伐”由“砍头”引申到“②砍斫”“⑧敲击”“④击刺”义,几个义项存在相关性,前后关系相当明显,是链条式引申。
由“④击刺”这具体动作,引申为“⑩批评”和“⑤攻打”,体现了趋势的虚化;“击刺”和“批评”之间存在相似性,和“攻打”之间存在相关性。这样形成放射式引申。
到此为止,这6个词义存在共同点,动作的对象指向人或物,对人或物都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因而引申出“①败坏”“⑥平毁”义。联系课文,“愿无伐善,无施劳”句中“伐”的对象是“善”,孔子说颜渊“其心三月不违仁”,程颐说他“不违仁”,“违”意为“离”(《说文》)、“远”(《尔雅》)。可见颜渊待人仁爱宽厚,因此,以上义项都不是本句“伐”的词义。
“伐人者有功。故左传诸侯言时记功。大夫称伐。史记明其等曰伐。又引申之自功曰伐。”(《说文》)
这告诉了我们,由“征讨,攻打”再顺势引申到“自夸”的发展轨迹:征讨有功,大夫的功劳等级称为“伐”;再由朝廷给大夫“⑦记功”,引申为“⑨为自己记功”;再为扩大范围,引申为“③自夸”。结合文意,此处用的便是“自夸”义。颜渊回答谦虚、谨慎、恭敬,注重自我修养,不愿意表白自己的长处功劳。
例二 发
1. 举例释义。
2.据形析义。
我们知道,例句①至④中的“发”读fā,例句⑤⑥中的“发”读“fà”;在词义上,前四句中“发”的词义相关性强,而后两句中“发”的词义与前者相距甚远。
查找汉典网,我们发现“发”字原来是合并“髪”和“發”而用的简化新字,实则为本义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髪”从“髟”,跟毛发相关;“發”从“弓”,本义为发射。这样,我们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3.建图索义。
由此,我们就由“发”引申出两条路径,走向清晰,泾渭分明。
四、批注:联想比较,依境鉴赏
(一)“批注”设计
例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7.6)
1.思路引导。
“游:游习。”《〈论语〉选读》中对此处的“游”作了如上注释,你怎么理解?如果把此处的“游”换成“习”,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分析:论据支撑)
2.资料链接。
A.游:古文游,从,是指旌旗下方的垂饰物。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称流也。”旌旗下方的垂饰物随着风的吹动而飘动,如水的流动一样,具有下垂、流动、飘浮的词义特征。
B.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余,而心亦无所效矣。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朱熹《论语集注》)
(二)批注示例
学生批注
【游】古文游,从,是指旌旗下方的垂饰物。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称流也。”旌旗下方的垂饰物随着风的吹动而飘动,如水的流动一样,具有下垂、流动、飘浮的词义特征。因此,此处以“游”言“艺”,意思是说在六艺里潜泳、学习,它写出了涉猎之广;同时,人在六艺里浮行潜泳,说明学习之深入。所以,苏教版教材的译文里把“游”解释为“游习”十分得当。但这里为何不直接说“习”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习,数飞也。引申义为习孰。”从“反复练习”这一义项来看,“习”字未免不够灵活。可见,“习”相较于“游”显得机械枯燥,缺少了智者学习和思考时如水的动感,而“游”是变通灵活的,并能与表示坚持固守的“依、据”相对。
这章内容是孔子教育教学的基本纲要。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从而达到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因此编者把这一章安排在本课第一位。
本章不仅指出君子当具备的“质”,同时又指出了君子得质的方法——“游于艺”。“游”字生动形象,让人联想到畅游水中的自由舒展,让我感受到涉猎之博、学习之深、心情之愉悦。君子不仅好学,更能乐学。
不仅如此,孔子自己就是一个好学乐学的君子。孔子自己说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好学竟至于忘老,这是何等乐学之境界。在这里,孔子再一次现身说法,给当时和后世描绘了一个乐学的君子范本。
好学是一种态度,乐学是一种境界。
批注是细读文言字词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文学鉴赏与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同学们的批注不同于注释所提供的一个静态的结论,而是充满了科学的推理、生动的想象和发现的喜悦,批注文字带着同学探索的温度,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五、拓展:描述字形,陈述观点
(一)作业设计
1.查找:确定一个你感兴趣的汉字,查找汉典网或词典,追溯其本义。
2.描述:结合这个汉字(金字或甲骨文或繁体字)字形,展开适当联想进行描述。
3.立论:表述你对这个汉字的认识,并能有论据支撑。
(二)学生例文
易
詹子良
易,一个对自然作了最充分甚至近乎完美解释的中国汉字。
《现代汉语词典》对“易”的第一个解释就是简易,而这也恰是“易”解释自然的第一要义。自然,自始至终遵循的规律就是简易。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相信混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万物;而西方则认为,有那么一位叫作上帝的神,他独自一人创造了万物。无论是混沌造就了万物,还是上帝创造了世界,他们都始终信奉着同一个原则——自然的根源是简易的。不仅如此,现今的科学发现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进化论中,一切生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大爆炸理论中,无穷无尽的宇宙只起源于一个小小的奇点。除了现实的世界以外,甚至是虚拟的网络也是在“0,1”两个简易的数字上构建起来的。
《说文解字》中有这么一段话:“易,蜥蜴,蝘蜓,守宫也。象形。”它认为“易”字最初来源于蜥蜴的蜴,即日为头,勿为足,是个象形文字。但又因蜥蜴善变色,“易”又引申为变易。而这恰又吻合了自然的另一个规律——变。前段所述由简至繁的进化亦是对此最好的例证。除了像进化论这种跨越几千年的大变易之外,“易”还存在于那些小变化之中。而这些小变化则可用《周易》中的规律去解释:八八六十四卦中每爻都有自己的变数。初爻为事物的开端,可以理解为创造,二爻为事有小成,三爻为停滞不前,四爻变革,五爻兴盛,上爻则为终极,趋向衰落。自然中的事物不就是在这规律中变易而得以生生不息的吗?
郑玄在《易论》中为“易”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易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看似“变易”与“不易”有着巨大的冲突,实则不尽然。“变易”讲的是自然万物在不停地发展,他们在变中成长。而“不易”指的则是万物虽然在不停地变幻,但始终逃不出上述的六爻,简单地说,就是他们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规律是永恒不易的。然而这仅仅是“不易”的一个小方面而已,“不易”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展望。生死轮回,生生不息,“不易”指的是一种永恒,一种生命将永远存在的永恒,是一种对自然法则永远不会因为个人意愿而转变的认可与赞美。
“简易”是对往昔的回顾,对起源的探索;“变易”是自然发展的历程,是历史的必然;“不易”则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信念。“易”就是这样统帅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永恒自然法则。
(发表于《作文新天地》)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