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016-10-08胡仕雄
胡仕雄
摘 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本文笔者阐述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产生的原因,就其产生原因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种毋庸质疑的社会现象,并且呈上升的趋势,状况令人堪忧。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来抵制其本身给大学生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并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全新的问题。
一、网络心理健康概述
网络心理健康,顾名思义,即区别于传统方式的心理健康。狭义上是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上网成瘾等问题;广义上指在网络环境中的心理方面的健康,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和意志行为反映,它涵盖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等问题。 网络平台作为网络化进程中的载体,凭借着其无界性的优势,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学生群体随时随地可以借助有线或无线网络上网,只需轻松一点便能高速获取资源,一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单一的传播特点;其次,突破传统口头言语表达的局限,网络上海量信息尽收眼前,形式灵活多变,图、声音内容生动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此外,通过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和互动平台,心理健康形式灵活自主。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就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由于大学生本身正处于心理状态有待完善的年龄阶段,人生阅历不够丰富,思想也较为单纯,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也不够强烈,这就给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可乘之机,使他们较容易受到“网络垃圾”的危害。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网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出现,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网吧等处处都是网络的影子。因此,以校园网、电信、网通等不同形式的网络连接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大学生接触网络可谓是唾手可得。网络也以其丰富多彩、新鲜性、趣味性等特征使得人们对其爱不释手,无法自拔。
2.缺乏正确的指导与关爱。大学生活是大学生心理成长与趋于成熟的一个非常时期,也是他们最激情四射、对任何新鲜事物充满猎奇与探索的重要人生历程,他们急切地想表达自我、追求梦想和广交朋友。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心理特点,加之大学生所面临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一方面他们渴望变成人际交往的佼佼者,得到来自学校、社会和家人的认可与表扬,另一方面,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他们充满了好奇、全新与陌生感。若在这个时候他们没有得到有效的关心与指导便很容易误入歧途,也会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而四处碰壁,心灰意冷,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勇气。一旦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与打击,他们就极容易借助网络去回避困难,在网络上寻找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寄托。
3.适应大学生精神文化的优秀网站不占主导地位。当前我国为青少年开设的相关网站与实际大学生的真正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落差,主要是受到经费、人员、体制以及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再加上政府对这些网站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够,因此真正能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的优秀网站依然凤毛麟角,也就更不用提在品目如此繁多的若干网站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4.对网络的监督与管理仍需加大力度。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网络进行监督与管理,例如实行上网实名制和部分网吧的天网监测,对聊天记录可以保存数月等这些都是为了对网络环境的整顿所做的努力,但是在一些条件落后的山区或农村这些监管还是无法普及,因此相关的法律政策的实行依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开设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由于网络环境虚拟性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言行自由放松,一定程度上,网络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更接近真实自我。但与此同时,忽视社会传统礼仪规范,或者说道德虚无主义广泛存在于一些网络使用者的身上,比如在网络上言行放纵、恶意制造传播不良信息、票口窃他人成果等,常给自身及社会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心理。
2.丰富网络教学的资源。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又出现了以网络平台为互动形式的网上教学模式。 许多高校利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积极提高其教学效果,并通过开发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
3.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目前网络成瘾的诊断及治疗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所以一旦个体发展到网络成瘾的程度, 难免有积重难返的感觉。针对此情况,高校应当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测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特别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及个体的认知、情绪情感、言行等方面,对筛选出来的学生进行跟踪监测,并及时将结果反馈于辅导员。
4.加强高校心理辅导队伍建设。高校应以专业性和指导性作为工作前提,扩大心理辅导队伍建设,使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信息员、大学心理健康协会等构成主要力量,自上而下形成三级网络第一级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构成第二级为院系专职学生政工干部,由心理辅导员组成第三级由心理健康协会的学生成员组成。同时要加强心理辅导队伍建设,通过校内个人成长沙龙、选送校外培训、校内工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技能通过开展讲座和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并反馈学生的心理动态,协助学院心理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招新,完善组织构架,进一步发挥协会的心理服务功能。
5.建立系统全面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网络为中心载体向学生生活辐射的教与学过程,其中涉及网上与网下环境、课程、学生心理、教师素质、管理等内容,是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的教育网,高校应当在自身认识与对当代学生群体认识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符合时代特色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实现大学生健康成才成长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姜巧玲,胡凯.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 现代大学教育. 2011.
[2] 王林. 试析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 理论前沿.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