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交往现状

2016-10-08李思霞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乳源民族团结

摘 要:深入持久的民族交往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关键。本文以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从经济交往、宗教习俗互动、族际通婚等几个方面探讨其族际交往情况,从中表明在大杂居、小聚居、与汉族插花式居住的分布格局下,乳源瑶族自治县频繁的经济交往与普遍的族际通婚有利于促进和谐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乳源;民族交往;民族团结

加强各民族的联系和交流,创建共生共荣的和谐民族关系,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我国著名学者马戎在西方学者基础上提出了8个本土化衡量民族关系的测量指标:交友情况、族际通婚、族群意识、宗教习俗差异、人口迁移、居住格局,并表明根据地区差异性测量指标可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以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从居住格局、经济交往、族际通婚等几个方面探讨其民族族际交往情况。

一、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概况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西部,于南宋乾道三年(公元 1167 年)设置乳源县,到目前为止差不多有千年的悠久历史。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除汉族外,当地共居住有瑶、畲、满、壮、回、土家、苗等少数民族21个,各民族团结友爱,曾先后四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在乳源瑶族内部,瑶人以其居地的不同,分别称为“东边瑶”和“西边瑶”(即“食尽一山又他徙”的“过山瑶”),是“世界过山瑶之乡”。全县辖9个镇,其中就有三个是瑶族镇即必背镇、游溪镇、东坪镇,115个村(居)委会,1082个自然村,其中瑶族行政村有20个,瑶族自然村182个,占17%,全县瑶族人口2.4万人,占乳源总人口的11.4%,是少数民族人口的90%以上 。总的来说,乳源瑶族自治县是典型的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多年来构成了“瑶汉一家亲”的良好格局,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地,其房舍、服饰、舞蹈、歌谣等均具特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二、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交往现状

历史上,对于边陲蛮夷民族,普遍存在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看法,因而历代国家政治力量都会对蛮夷民族实施羁縻、压迫、同化等手段,位于偏僻山区的乳源瑶族也难以幸免。汉族人凭着发达的文化及经济水平,以统治者自居,非常歧视经济文化落后的瑶族人,奉政府之命经常入山向瑶人收取苛例银钱并对瑶民生存的途径给予极大的阻力。因此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及瑶汉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悬殊,导致瑶汉之间关系以不和谐居多,瑶汉之间交往也比较少。解放后,特别是自治县成立以来,积极响应党的民族政策,采取各项措施改变当地经济文化等落后面貌,慢慢消除瑶汉之间的隔阂和不平等,促进了瑶汉之间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和谐关系。其交往现状主要体现在居住格局、经济往来、语言互动、宗教习俗互动、族际通婚等几个方面。

1.居住格局

乳源瑶族自治县是瑶汉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县份,据2000年人口统计显示,瑶族2.03万人,主要居住在必背镇、东坪镇、游溪镇、柳坑镇;过山瑶一般居住在山区,其村寨大都分布在大瑶山深处海拔500米以上的山腰、山头之间,有些甚至居住在海拔1000多米以上,如东坪镇的溪背、中心坑等村寨。畲族658人分居在洛阳镇深洞村委、龙南镇;土家族128人分居在乳城镇、侯公渡镇、大桥镇;壮族119人分居在乳城镇、桂头镇、天井山林场;苗族67人分居在乳城镇、侯公渡镇;满族55人,侗族50人,蒙古族18人,回族8人,藏族2人,彝族2人,布依族6人,朝鲜族2人,白族5人,傣族1人,黎族10人,傈傈族1人,土家族7人均居住在乳城镇。从上述可知,除了3个纯瑶族聚居镇外,其他镇都是各民族混合,少数民族人口主要聚居在各民族杂居村中,如洛阳镇就是个民族杂居镇,境内生活着汉、瑶、畲三个民族同胞,少数民族有1049人。因此,从上述可知,其民族分布特征显示出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与汉族插花式居住的布局。其民族分布特点及瑶族以边远高山为主要居住地的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必然要与其他民族交流交往,才能保证其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及发展机会,由此也促进了各族人民的相互交融。

2.经济交往

9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交通的发达,瑶汉之间的经济往来也非常频繁,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之间。穿着方面,瑶族妇女以前都是自己纺织,自给自足,但如今除了偏僻瑶村的年长老人还穿着大襟过膝衣服、头扎传统头巾的民族服饰,或者是节日、婚嫁喜事的时候穿传统瑶族服装外,其他时候瑶胞们都很少穿瑶族传统服饰,基本上都跟当地汉族群众相差无异,很多瑶妇已经很少去纺织了,甚至很多也已经不会纺织了。衣服都是现成的从汉商那边购买的,包括一些耳环、手饰等装饰品都是购买自汉区的商品。食的方面,瑶民家里的锅碗瓢盆铁器陶器,都是外来商品。此外瑶民还普遍种植茶叶,采摘的茶叶都会用来跟汉族人交换盐米等物品。住的方面,以前瑶胞建房子,火砖和瓦片都是从汉区购入,现在很多瑶族新村也是由汉族承包建造,如东坪镇新村村委下辖的一个瑶族自然村雕子塘村去年因洪水灾害重建新村,新村的建设就是承包给湖北汉族承包商的。行的方面,当地满大街的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都是购自汉区。此外,瑶族山区盛产木材,瑶民所种的木材均是贩卖给汉商,可以说瑶汉之间的经济互助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

3.语言互动

语言是民族的象征,语言相通是心灵沟通的重要前提,是促进族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能够增进族际感情、深化民族大团结。乳源全县共有方言11种,使用客家方言的汉族人占比70%,其余则使用普通话、白话(粤语)、连滩话、湖南话、船话(船民特有的语言)。瑶山地区语言以盘瑶语为主,使用人数占9.8%,通客家话,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瑶族在与他族的接触过程中,把他族的文化因素转为己用,使得瑶语的文法组织、句子形成与汉语基本相近,并且因很多日常用品购自汉区,所以很多实物名词完全采自汉语。包括使用汉字书写瑶语发音的瑶经及抄写巫师所用的一切经典,并且乳源旅游商品中有一些传统刺绣、小饰品、挎包等产品也出现了“平安”、“福”、“万事如意”等吉祥汉字。此外学校普遍开展双语教学,如乳源民族实验学校,学生一般是来自各个迁移点的瑶、畲族学生,为了学生方便学习,学校编辑出版了本地乡土教材《瑶语》,并在小学部进行瑶汉双语教学。

4.宗教习俗互动

瑶族宗教信仰最大特质是浓厚的具有道教的色彩,是以盘王为核心的祖宗崇拜、自然崇拜的多种信仰,融入了汉族的道教、佛教,形成了瑶族独特的民间宗教,如瑶经不但吸收道教、佛教、还可见到儒教的词句。“拜盘王”举行法事中一般都会挂三位天尊及张天师的挂像,其法术上的咒语也是吸收道教太上老君敕令的句语。年三十除夕祭祖时,都会邀请先生公主持祭拜仪式,禀请盘古大王和观音菩萨等众神及仪式祷告词都体现了浓厚的道教色彩。

汉、瑶族节日有很多是相同的,如有都会庆祝五月节和中秋节的东边瑶东坪镇靠近汉区的瑶民,西边瑶的节日基本跟汉族一致,如端午节、元宵节、冬至等等。其他民族跟汉族杂居,讲客家话,用汉族文字,生活习俗、服饰等基本与汉族无异。逢年过节,无论是什么民族,都会互相来往做客,只要到瑶家做客,主人都会把当地特色的熏肉、瑶家米酒热情待客,甚至是串寨走村的阉鸡师傅,都会热情款待。

5.族际通婚

族际通婚是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其常被用来判断族群之间的亲近程度。历史上瑶族只有三姓(盘、赵、邓),除三姓互为婚姻外,即近血族结婚,基本不与汉族通婚。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使传统习俗中“东边瑶”历来不但严格地不与汉族通婚,和“西边瑶”之间也互不通婚;而“西边瑶”因为与汉人在生产、生活的交流频繁,文化隔阂小,所以与汉族通婚比较常见,但也仅限于“招婿入赘”,瑶女嫁到汉区就极为罕见。新中国成立后,瑶汉之间可通婚,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得根据《婚姻法》规定履行手续。特别是2000年后,社会更加开放,很多瑶族青年都会跑出去打工赚钱,瑶汉通婚的频率更高了,如2003年上半年必背镇就有5户家庭是瑶汉组成的家庭登记结婚。

三、结语

从上述可知,在频繁的接触交往过程中,高山峻岭的间阻亦无形与有形给打开了,相比历史上的民族交往,如今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民族之间相互接受异体因子,相互宽容理解,使得民族关系和谐多于冲突,友好多于仇怨。乳源瑶族自治县各民族之间在经济、宗教习俗、族际通婚等方面都有所交往:在大杂居、小聚居、与汉族插花式居住的分布格局下,乳源瑶族自治县体现在衣食住行之中经济交往较为频繁,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也有一起庆祝的节日,族际通婚较为普遍,因而总体来说深入而持久的民族交往有利于促进乳源瑶族自治县和谐的民族关系。而这也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9-227.

[2]乳源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乳源瑶族自治县志(1990—2003)[Z].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3]谢琳.乳源“东边瑶”与“西边瑶”传统服饰的特色与差异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2010 (7):2-3.

作者简介:李思霞(1991-),女,广东梅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乳源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跟党走
民族团结之歌
东方红
乐 园
渔舟唱晚
金蟾纳福
侗族情
君临天下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