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2016-10-08王淑惠
王淑惠
摘 要: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暗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给予学生以爱和尊重,尽量对学生做的事进行积极地评价,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力争把每一件事做到更好;给学生创造尽情渲泄的机会,使学生时常保持愉悦的心境;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自信;暗示;尊重;宣泄;挫折教育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尤其是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但是,在一个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自信是个人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格的核心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观因素,也是决定学生对未来社会适应程度的重要条件。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如何去关爱学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尤其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很多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等等,都可能使学生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因此,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巧妙暗示,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愉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别人有长处,值得你崇敬和你羡慕;你也有优点,在别人眼里,你也是很棒的。教导学生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学会正确面对失败,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第四,给学生创造各种展示才华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去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理念。
二、给予学生以爱和尊重
尽量对学生做的事进行积极地评价,让孩子树立自信心,逐渐做得更好。爱和尊重是每一颗心灵都渴望得到的,即使是乞丐仍然有不吃嗟来之食的说法,更何况我们每一个心智健全、需要和谐、健康发展的学生。教育的本质就是关爱,当我们怀着一个爱心去面对我们的每一个学生的时候,也许我们看到的是满眼的春天,满世界的笑靥。
尊重是爱的别名。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在学生的心中,老师是神圣而伟大的,而能给予孩子尊重,他们便像得到莫大的恩惠而更努力地做好自己。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但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要尽可能地在其中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加以鼓励,循循善诱,使学生能从心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给学生尽情渲泄的机会,使学生时常保持愉悦的心境
自信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自信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这时,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乐观、自信。
四、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生活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面对挫折,如何才能不灰心,不低头,百折不饶,充满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呢?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提高认识,明白“挫折和失败也是人生的财富”的道理。每个人都需要抗挫折能力。每个人在一身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学业的失败,感情的失败,失去朋友和亲人,人际关系的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每个人不可能逃避,而应该是积极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利用班会课、体育课、各类比赛、静思等等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都是一路坦途,总有崎岖不平,总会有挫折,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要有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其次,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去做事,不论成败。适时适度地把一些问题、障碍交给孩子处理,让孩子经受挫折的考验,久而久之,他们处事能力增强了,承受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再次,选择适度的目标进行挫折教育。目标过高,孩子一时难以达到,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孩子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容易让他们滋生成功不难的思想,结果一遇挫折,还是无法应付。“跳一跳,摘果子”这对那些自信心不强的孩子比较适宜。过多过量过难的抗挫折教育不但难以实施,还会产生负作用,甚至使学生在抗挫折过程中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走向反面。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 用爱和尊重去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用细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坚持不懈,让学生一辈子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始终保持对成功的自信心,为学生的明天撑起一片蓝天,这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