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启示
2016-10-08史杰
史杰
摘要: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它的历史进程历经建党前的孕育与诞生、建党到建国前的形成与发展、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过渡与推进、改革开放后的传承与创新四个阶段。红色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给人以深刻启迪。回顾和梳理中国共产党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而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历史进程;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4-0029-07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先进文化。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和目标,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符合历史进步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吸收、优化、整合、重组了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实践中得以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伴随着历史主题的变换,它逐渐成为引导中华民族实现解放与自由、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形态。
一、红色文化的孕育与诞生
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红色文化的萌芽时期,红色文化在这一时期得以孕育并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这一先进的理论,为中国的革命找到了新的出路,也给中国文化变革带来了新的曙光,为积贫积弱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然而马克思主义毕竟诞生于西方,属于西方文化,要将它融入中国文化中并让它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必须赋予它一种中国化的文化表现形式。中俄两国国情的相似性以及苏联对华政策的友善使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坚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前苏联的革命经验。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模式是以俄国红色文化的生成为发展蓝本的。此外,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在较长时期内深受共产国际的直接影响。因为共产国际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指导甚至直接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地位。
五四运动开启了红色文化的序幕,是红色文化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得以启蒙的标志。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初步彰显出伟大的阶级力量,这为红色文化的孕育生成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一批新型的革命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开始从“西化”向“师俄”的文化范式转换,将民主主义文化启蒙转变成马克思主义的新启蒙。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还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群体之间传播的状态,传播的对象局限于有一定阅读能力和水平的知识分子,我们将其称为精英文化。这一时期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体现为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传播。他们不仅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的结合,而且他们能够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坚守马克思主义真理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思考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二、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新中国成立,是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阶段。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红色文化的生成找到了自己的创造主体。但是红色文化的产生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历程,而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一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对红色文化这一客体地位作用的明确认识。
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继续领导工人运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使马克思主义通过工人运动在工人阶级之间得以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的结合。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文化活动也随着工人运动的展开而蓬勃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有了科学的认识,进而接受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创造运动,形成了一种先进的文化现象。中国文化思想的伟大变革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相结合,赋予了“红色”全新的文化涵义,“红色”逐渐成为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先进分子革命精神、人格追求的代名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红色文化的基本雏形逐渐培育起来。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阶段性目标是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并且在30年代达到高峰,与五四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比较,无论在翻译出版的数量上还是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更大的发展。在中国红土地上培育出来的红色文化,是与红色政权紧密相连的。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相继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论证了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揭示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条件以及红色政权的内容,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红色政权思想。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开创了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标志的广大红色革命根据地,这些都成为红色文化发展的沃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的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理论,并努力实践,在各个根据地广泛兴办各种教育,致力于文化民主性、大众性的发展。如建立工农阶级的各种文化事业,传承革命精神,重塑根据地文化新气象,激发民众的革命热情和激情;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建立赤色图书馆,创办《红色中华》《红星》等各类报纸,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娱乐和受教育的权利。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在苏区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楔入不同革命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产物,是中国近代不同区域文化发展演变与马克思主义相互结合的结果,因此诞生了中国革命文化的不同形态。这一时期,红色文化的主要形态是井冈山文化。井冈山文化是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建立、发展起来的,其蕴含的井冈山精神核心内涵主要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红色文化就是指这一时期以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中心,包括国民党统治区左翼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文化,或者说革命文化。endprint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国共两党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使中国“站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高举抗日大旗,建立了统一战线的延安红色政权,以延安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各种文化团体大量涌现,报刊杂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国统区也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一大批具有民族形式深受群众欢迎的作品纷纷涌现。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了经典的阐述,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也阐述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和正确途径。抗日根据地内形成的红色文化是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这一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主要形态是以延安精神为主要内涵的延安红色文化,其内容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敢于胜利、艰苦创业。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阶段性目标是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争取国内和平。党的文化建设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赋予新民主主义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强调文化运动应该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团结更加广泛的知识分子;三是创办党校、干部学校等,培育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党对于思想文化建设的认识更为深刻,始终把文化战线视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中文武两条战线中的一条战线,以“两手抓”的方式开展革命,一手抓军事战线,一手抓文化战线。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与苏区文化、根据地文化一样,仍然是一种区域文化。体现在文学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变迁的红色经典作品,如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歌剧《白毛女》等。这一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主要形态是以西柏坡精神为主要内涵的西柏坡红色文化,集中体现在七届二中全会路线上,其本质特征是实事求是,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它体现的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高度要求,是对延安时期红色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
在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红色文化只是众多政治文化中的一种,其间既有封建主义腐朽文化、官僚资本主义买办文化,又有帝国主义殖民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日伪文化,然而中国人民最终还是选择了红色文化,这是因为红色文化是一种彻底的革命文化,是一种代表群众利益、为人民说话的大众文化。红色文化内蕴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它点燃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激情,激励着中国人民以极大的信心克服困难、战胜敌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抵御外侮、反对内战的强大“精神武器”。红色文化的先进因子使得它能不断糅合其他政党团体的政治文化以构成新民主主义文化统一战线,从而削弱了敌人,壮大了自己,使红色文化在各种政治文化的碰撞中有力地打击了各种反动的政治文化,使得它们的地盘逐渐缩小直至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红色文化也从长期处于被排斥、被打压的危险境地中解脱出来,并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国红色文化的第一次质的飞跃。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红色文化的成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革命理想、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与革命作风等内容,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最能体现红色文化的本质和特征的文化要素。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以延安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成为红色文化的精髓,也成为红色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活力。红色文化在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倾力铸造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核心与灵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指导思想上的先进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先进、最有吸引力的社会政治文化。新民主主义政权在作为中国当时先进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红色文化的指导下,在全国取得胜利之后,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对这种文化展开了进一步实践,而且逐渐向更加先进的方向即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探索和前进。
三、红色文化的过渡与推进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也是红色文化的过渡与推进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其过渡、创立与发展从1949年到1978年,历时近30年。这一时期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方面和主流方向。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处于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的阶段。1952年以前,以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为主,但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经在学校教育和思想改造领域展开。1952年后,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将建设民族新文化、复兴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领导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工作,在艰辛的探索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思想文化领域广泛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文化扫盲运动,改造了旧有的文化教育事业,组织实施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并在文化领域开展了批判运动,这些文化工作的开展确立、坚持并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这也是这一时期红色文化承担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但是1956年党的八大以后,极“左”思想逐步占据了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并相继发生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红色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革命”等“左”的错误理论的影响,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这时的文化创作都是按照既定的政治原则和阶级斗争方法进行,创作成为简单的政治传声筒。这一时期的文化样态是红色文化的畸变、异化阶段,是红色文化的非正常发展阶段。但是,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继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有一部分中央领导同志对阶级斗争的状况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进行了颇为可贵的深入思考,并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抗争。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虽然“政治挂帅”“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指导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始终是广大干部和群众心中的主旋律,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最终使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endprint
新中国成立后的红色文化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了大批以革命战争和民主改革为题材的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极高的经典红色文学与艺术作品,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形象,张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在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教育、鼓舞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红色经典成为建国后红色文化的显著标志。如文学作品“三红一创,山青保林”(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小说、京剧《红嫂》,芭蕾舞剧《沂蒙颂》,歌曲《我为亲人熬鸡汤》,电影《红云岗》等都成为红色经典作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优秀精神和高尚品德则是这一时期红色经典作品所反映和宣传的主流和基本方向。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已经突破了区域文化的范畴,影响的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遍及全国、深入群众生活各个角落的大众文化。这一时期红色文化的主要形态是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革命精神,这些都体现了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发展和新成就。随着红色经典的广泛传播和媒体的宣传与诠释,红色文化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
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使红色文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汇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而求得自身发展,红色文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一个新的红色文化使命,历史性地摆在人们的面前。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还提出要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推动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对中国红色文化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刻拓展和伟大创新。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后,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加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举国上下的普遍共识,红色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拓展。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国内新局势,继续推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更加注重文化创造活力的作用,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做了进一步的凝炼。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201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对红色文化所能发挥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等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至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
其内在的文化表达正是以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为前提,都是对红色精神进行传承和发展的理论呈现。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继提出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时代主题由革命切换为改革、开放、创新和发展,红色文化的内容、形式、价值和功能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增添了新的元素。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以红色资源的形态表现出来,主要体现为红色旅游的兴起、红色经典的重塑、红色人物的进一步涌现、红色文化产业的勃兴等等。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体验式、感应式、教育式的精神体验活动,与一般的旅游不同,体现了红色文化与消费主义的相生相长,借助旅游的形式,完成文化体验和精神体验活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4年公布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又制定并颁布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充分肯定了红色文化在传播历史、弘扬传统、教育人民、带动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在《纲要》的推动下,全国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并在红色节庆、红色景区建设等方面获得巨大发展。近年来,红色经典作品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再度火热,几乎所有的红色经典都以全新的样态呈现于荧屏或荧幕,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反映时代精神的红色文化作品,如红色歌曲《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走进新时代》,大型水上实景歌舞《蒙山沂水》,电影《沂蒙六姐妹》《郭明义》《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红色图书《中华人文精神读本》(青少年版)、《关注中国》,红色动漫《西柏坡》,翻拍电视剧《铁道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冰山上的来客》《苦菜花》《小兵张嘎》《洪湖赤卫队》《江姐》,以及红色原创作品《沂蒙》《暗算》《潜伏》《亮剑》等,都从不同方面诠释了红色文化的理念。这一时期,一大批先进红色典型人物和模范群体应运而生,他们来自各条战线,涉及了各行各业和不同领域,如孔繁森、李素丽、郭明义,以及其他时代先锋、感动中国人物等,他们的公仆、劳模、英雄的形象,更加地深入人心、贴近群众,不仅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而且弘扬了时代主旋律,引领着人们求真、向善、尚美。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文化产业蓬勃兴起,它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被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纳入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兼顾了经济效益。如影片《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票房高居,实现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突破,堪称红色文化产业化的典范。除此之外,在对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与产品的演绎、红色经典的推陈出新与重塑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endprint
这一时期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也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主要有小岗精神、张家港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98”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六十四字”创业精神等。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呈现出以下特征:(1)地域性特征不明显,已由区域文化转向全国文化;(2)内涵趋于单一化,分散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行业和方面,具体指向比较明确;(3)物质层面的价值不突出,主要集中在精神层面;(4)普及性和影响力不如革命时期广泛持久,但更富有时代感和亲和力;(5)服务方向由革命时期为社会革命、阶级斗争、夺取政权服务转向服务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五、红色文化发展的经验启示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红色文化历经岁月的磨炼,逐步走向了自觉、自信和自强,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给人以深刻启示。
(一)红色文化的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在开放中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它汲取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精华,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又是我们时代的真理。红色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真理性学说,它鲜明的理论性从根本上确保了红色文化的科学发展,鲜明的实践性又成为红色文化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红色文化的科学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相一致的。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实际上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的产生发展与传承创新,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更不能削弱,弘扬红色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
(二)红色文化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的“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提出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表明了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保持鲜明的人民性,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生命力。从红色文化的孕育、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来看,红色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创造和推动的,它的传承和弘扬也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完成。红色文化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代表了人民,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从精神领域来看,红色文化可以发挥巨大的思想引领、政治导向、行为规范的作用,为广大人民提供自力更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精神力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从经济领域来看,各种形态的红色文化产品既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又刺激和活跃了市场。从社会领域来看,把红色文化植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了开拓进取的社会氛围与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成为红色文化的自觉推动者和传承者。
(三)红色文化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时代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总和,它有着相对突兀的主题,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任何思想理论要想始终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代发展的进程相一致,反映时代的特征并科学解答时代主题。”[3]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4]。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或形态,总是与时代发展的进程相一致,必然具有一定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历史任务,红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同,对红色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当前,红色文化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色,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要为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红色文化要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深刻的影响力、广泛的感召力和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在文化内容、文化形态、文化载体等方面开拓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超越。
(四)红色文化的发展必须继承传统学习先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任何文化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总是深深烙印在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之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伟大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的文化传统。[5]文化具有连续性、历史传承性和发展创新性。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发展创新的结果。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它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思变精神。文化又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固步自封、与世隔绝,在孤立和封闭的环境中发展。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民族才能不断强大,一种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红色文化建设从萌芽时期开始,就以开阔的胸襟、博大的胸怀、谦卑的心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对“真、善、美”进行向往与追求。红色文化建设要立足中国的实际,既要主动地走出去,又要积极地引进来。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开展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认真学习国外具有积极意义的先进文化经验,大胆吸收和借鉴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优秀成果,使其融入我们的红色文化建设,为红色文化发展提供借鉴和滋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五)红色文化的发展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红色文化根植于实践,来源于实践,从实践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又要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红色文化就是在这种与实践的不断结合中而得到新的丰富、发展和完善。可以说,一部红色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动的革命创业史、改革开放史和科学发展史。因此,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红色文化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在新的时期焕发出其旺盛的活力。
红色文化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学习、总结、贯彻红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而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3] 郁志龙.时代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张力[J].甘肃理论学刊,2010(3):63.
[4]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5] 赵义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四重维度[J].湖南社会科学,2013(2):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