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时空协调发展研究

2016-10-08丁浩郑皓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区域经济生态环境

丁浩+郑皓

摘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供经济支持与技术保障;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耦合协调模型的构建,对山东省17地市的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时空双维研究,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进一步探索区域经济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地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均处于耦合协调状态,但协调质量不高,主要集中于初级协调与中级协调阶段,总体表现为区域经济滞后状态;2006—2013年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变化差异较大,少数地市因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促进作用的不足而出现逆发展。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交通货运量、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个指标对区域经济影响相对较大。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模型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4-0011-07

1978年以来,山东省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率高于11%,GDP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高生产、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增长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甚至使资源再生能力高于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从而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为环境治理提供资金支持,使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居住环境成为可能。可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构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系统,任何一方的滞后将阻碍另一方的进程。

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重视环境的保护,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对经济增长及社会进步起反作用,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近年来山东省加快了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步伐,此时对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进行深层次分析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方面,耦合协调度模型因具有量化分析的优点而备受专家学者的青睐。Lingworth率先将物理学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中,耦合协调度模型适用于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相互影响以致协同的不同系统以及各种运动形式之间良性互动下的动态关联关系。[1]此后,耦合协调分析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陈基纯等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中国35个大中城市为样本,分析其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国大中城市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并未达到良好协调[2];赵阳等通过AHP-EVM组合进行赋权,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分析了2002—2011年苏州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业耦合协调水平的变化,发现苏州经济与物流业在10年内呈迅猛发展之势,但其间经济增速的两次放缓及物流业的波动发展使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S型”态势,总体看来,苏州的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水平不高,局面亟待改善[3];毕其格

、韩德军、余洁等分别分析了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及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4-6]。但耦合协调性分析在生态环境领域应用仍较少见。廖重斌在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定量模型,创造性地给出了评判标准,对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7];马丽等计算了中国350个地级单元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空间格局,发现中国经济环境系统整体上耦合协调性较低,并呈现东部沿海繁华地区耦合协调度较高、西部偏远地区耦合协调度较低的态势[8];高飞对河北省1998—2012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发现河北省经济环境协调性有所起伏,但总体上协调状况不断好转,经济的发展对环境资源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并指出环境的改善是提高协调性水平的重要前提[9]。刘定惠、李阳、潘明明等分别以安徽省、北京市及新疆为例,进行了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的三维耦合协调关系的评价[10-12]。近几年,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水平的研究已逐步完善,但多数仍停留在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层面上,对时间与空间结合的双维研究较少,对策建议缺乏针对性,因此,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优化和提高的方法。

本文首先建立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赋权,通过计算得出山东省各市2006—2013年的耦合协调度,了解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协调发展状况差异。在分析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关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探究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影响水平,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提升山东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二、山东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数据来源

本文有关山东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数据来源于2007—2014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山东省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鉴于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复杂性,本文选取多个指标用于综合评价。为使所选取的指标满足科学性、可操作性,通过借鉴总结马丽、刘定惠、关伟等已有的评价体系[8,10,13],在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前提下适当添加合理的新指标,建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通过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计算步骤如下[14]:

通过熵值法,可计算得到2个系统共22个指标对应的权重值,见表1。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近年来,不少学者借鉴物理容量耦合的概念及模型,建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本文研究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关系,建立二维耦合度模型如下endprint

三、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水平分析

(一)山东省2013年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维度分析

通过上述方法可计算得到2013年山东省17地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其耦合协调等级及两个系统对比类型如图1、表3所示。

在分析图1、表3的基础上,结合各市特点可得出以下结论:

2013年山东省17地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为0.542~0.907。其中,青岛市耦合协调水平最高,为0.907,达到优质协调;莱芜市耦合协调水平最低,为0.542,处于勉强协调状态。虽然山东省各地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均在协调之列,但其协调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青岛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0.834,生态环境水平为0.813;莱芜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0.150,生态环境水平为0.540。青岛市经济与环境水平均较高,相比经济,其环境稍有滞后,但已达到优质协调,且近期还在落实文明创城政策,环境保护的重视必将使青岛实现高质量的优质协调。莱芜市以钢铁为支柱产业,2008年之后钢铁价格的回落使其经济发展雪上加霜,单位GDP能耗指数(2.77)远高于山东省的平均水平(1.1),且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因此莱芜的生态环境也处于较低水平。

2013年山东省17地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均处于协调状态。其中青岛市处于优质协调状态;济南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泰安市、威海市、临沂市、淄博市处于中度协调状态;枣庄市、济宁市、日照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菏泽市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莱芜市处于勉强协调状态。除了青岛达到优质协调外,淄博市属于生态环境相对滞后型,其余15个地市均表现为区域经济相对滞后型。

2013年山东省17个地市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在0.150~0.834之间,其中U1>0.5的只有3个地市,分别为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最好的青岛市经济发展水平为0.834,最差的莱芜市经济发展水平为0.150;生态环境水平分布在0.489~0.830之间,其中U2<0.5的只有济宁市,最高的威海市生态环境水平为0.830,最低的济宁市生态环境水平为0.489。经济的繁荣并不是偶然的,济南市是山东省会,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完善,文化经济繁荣;青岛市和烟台市作为临海城市,进出口贸易发达,有大量的外商投资支撑其经济发展;莱芜市资源匮乏、民营企业不发达导致经济活力不足,经济过度依赖投资,由于近几年投资效率不断下降,莱芜市很难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威海市在生态建设中始终坚持优先考虑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其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淄博市、济宁市、莱芜市均以工业为支柱产业,淄博市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因此成为全国重点石油化工基地;济宁市有大量的煤矿、火电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仅35.26%,低于山东省41.75%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这3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山东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间维度分析

通过山东省17地市2006—2013年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的计算,得到各地市协调水平的时间演化过程,如图2、表4所示。

通过分析图2、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006—2013年,山东省11个地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水平有所上升,3个地市无明显变化,3个地市有所下降。协调性水平上升的有青岛市、淄博市、枣庄市、东营市、泰安市、日照市、临沂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菏泽市;

协调性水平变化不明显的有烟台市、潍坊市、莱芜市;协调性水平有所下降的有济南市、济宁市、威海市。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水平提升最多的是淄博市,经济水平提升了0.020,生态环境提升了0.319,经济与环境协调水平增长了0.144,这也使其从2006年的勉强协调提升为2013年的中度协调。这与淄博市采取的下列措施分不开:淄博市大力开展多项综合整治工程,如南部山区的综合整治,使各矿山企业基本实现无粉尘生态开采的新模式生产;化工行业的综合治理,使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现象大量减少;城乡绿化工程的推进,使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威海市的经济水平下降了0.058,生态环境水平下降了0.006,导致其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水平下降了0.033。

由图2可知,大多数地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处于波动状态,2011年各地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普遍比其他年份高。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0.850的青岛市,总体仍处于上升态势。莱芜市曾在2008年达到初级协调,其当年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相比前一年下降66.67%,单位GDP能耗下降29.81%,这使其当年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优化

经济越发达,环境治理投入越多,生态环境越好;生态环境越好,越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17个地市中,除了青岛市达到优质协调外,其他16个地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由于它们主要为经济相对滞后型,因此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提升其协调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提升是全方位的,与区域经济、旅游产业等不同,其需要同步提升。

鉴于此,本研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区域经济内部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从而了解经济子系统各指标影响力大小,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水平的提高提供依据。

(一)关联度分析步骤

由于山东省主要为经济相对滞后型,本文只进行经济子系统的关联度分析。将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GDP作为参考数列,将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建筑企业单位数、实际使用外资、交通货运量、公路里程、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GDP的13项影响因素,从而构成13个比较序列,利用2006—2012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山东省区域经济各指标灰色关联度结果,见表5。endprint

(二)区域经济关联度分析

由表5的关联度可知,经济子系统中各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交通货运量>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财政支出>建筑企业单位数>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公路里程>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实际使用外资。

本研究选取的指标较为全面,因此计算得到的关联度具有较大的科学性。前5个指标的影响较大:人均GDP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均可支配收入体现居民生活水平,决定消费能力;交通货运量能体现物流能力,还能反映制造业发达程度;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基础条件的改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经济活跃程度。因此,对于区域经济相对滞后型的城市,应首先在这5个指标上下功夫,提高GDP质量,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改善运输条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后6~13的指标影响稍弱,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如前5个指标:财政收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和建筑企业单位数体现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财政支出能带动基础建设,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反映第三产业发达程度,公路里程是物流发展的基础,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反映第二产业发达程度,实际使用外资能弥补国内投资的不足。因此,可在制定合理税收政策、合理利用财政、鼓励环境友好型工业企业和建筑企业的发展、增加二三产业的比重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吸引外资能力等方面采取一些可行的政策措施,提高它们的关联度。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与经济子系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山东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状况:

山东省所有地市经济与环境均达到协调状态,但莱芜市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多数地市经济与环境协调质量有待提升。

山东省多数地市经济发展不够理想,除青岛市达到优质协调、淄博市属于生态环境相对滞后型外,其余15个地市均表现为区域经济相对滞后型。由于经济不够发达,很多地市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造成环境治理投入不足,削弱了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的促进作用。

2006—2013年,山东省多数地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水平有所上升,其主要表现为经济水平和生态环境一方或双方共同的提升。个别地市耦合协调性水平有所下降,经济变化不明显,其耦合协调水平下降的原因主要为生态环境的下降。

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交通货运量、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5个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莱芜市、日照市和菏泽市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市要重点注意这5个方面的提升。

(二)建议

结合本文的研究,笔者对山东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山东省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各地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升经济与环境协调性水平。

青岛市、烟台市、日照市和威海市等港口城市可利用其沿海优势,增加出口,引进外资。在发挥海运优势的同时,也要注重公路、铁路等陆上运输能力的提升,打造全方位物流圈;在提升港口吞吐能力的同时,发展临海工业,如造船业,但应努力实现“零排放”。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可以尝试利用海岸线,发挥天然优势。

淄博市、莱芜市和临沂市等第二产业发达城市应合理规划工业园区,避免分散分布影响居民区,实行污染物的集中处理,修建运输专线以改善物流条件。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济宁市和泰安市作为文化名城,应提升或维持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推动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在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的同时,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Lingworth V.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6:92-93.

[2] 陈基纯,陈忠暖.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商业研究,2011(4):112-117.

[3] 赵阳,夏雪,韩增林.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苏州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11):1137-1140,1172.

[4] 毕其格,宝音,李百岁.内蒙古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5):995-1004.

[5] 韩德军,朱道林.贵州省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5):1-8.

[6] 余洁.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163-168.

[7]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8] 马丽,金凤君,刘毅.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2012,64(10):1299-1307.

[9] 高飞.河北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经济学院,2014.

[10]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7):892-896.

[11] 李阳,魏峰群.基于低碳视角下区域经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2(5):199-202.

[12] 潘明明,蔡玉婧,蒋世辉.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新疆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4(1):21-27.

[13] 关伟,刘勇凤.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2012,31(11):2044-2054.

[14] 任海军,曹盘龙,张爽.基于熵值法的生态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4, 28(5):71-76.endprint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度区域经济生态环境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