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编辑

2016-10-08李亚默

记者摇篮 2016年8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媒体

李亚默

【摘 要】现阶段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实时点播的优势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也是利弊共存。新媒体的出现给电视民生新闻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应该怎样调整自己,以更适应当前形势,是一个亟待探究的问题。笔者阐述了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特点,同时就新媒体的出现给电视新闻带来的影响做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应该怎么做,为当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 电视新闻 编辑

人们接受新闻的选择开始多样化,对新闻的审视与判断也越来越独立和个性化,新闻产品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伴随着这样一场革新,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也面临全新的挑战,如何看清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特点,找到理想的应对思路,是摆在新闻编辑眼前的重要问题。

想要做好新媒体时代的编辑,首先要了解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特点,其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海量化、快捷化、互动化以及良莠不齐化。

1.海量化。互联网的链接使得各种信息相织成网,百度中输入一个新闻事件相关讯息可以达到上百条,多种新闻定制以及各种付费手机短信资讯,使观众身处一个比以往更加信息爆炸的时代。

2.快捷化。新媒体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快捷化,一个简单的照片配上说明,几分钟就能上传至网络共享。微博微信的出现,更加击垮了传统媒体的时效底线,几乎每一件新闻大事发生的同时,都有微博在记录,被转发。

3.互动化。新闻的影响力除去媒介品牌的影响外,也正在更多地取决于受众的参与度。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闻传播方式带有强烈的互动性。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受众,每个人也可以成为新闻发布者、新闻评论者,受众的声音与意志正在更多地影响着新闻事件的延伸。

4.良莠不齐化。在享受着微博带来的快捷与平等的同时,谣言和阴谋也开始进驻微博。在网络传播中,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源,然而由于谣言的特点一般都会结合社会热点,受众具有猎奇和围观心理,更容易被转发和散布,导致造谣、欺诈、网络犯罪等屡见不鲜,所以,多数人一边上网,一边警惕,使得网络这种自由的媒体可信度大大降低。

编辑作为受传者,与普通读者接受传播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在于,编辑所接受的信息未经选择和加工,真伪优劣并存,而且数量更多,涉及面更广,编辑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更加多样、复杂。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电视新闻编辑理念、角色与功能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从“单一型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变,以满足社会和观众的需求,切实担负起时代所赋于的使命与责任。

一、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 要善于大海捞“真”

新媒体时代,新知识大量涌现,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时代越来越迫切需要传媒为受众提供更多更新更美的精神食粮,这就需要编辑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不断增强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的同时,还要努力更新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和编辑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大海捞“真”。新媒体时代,编辑工作不再是以前的“搬运工”,而是非常重要的把关人。编辑要敢于迎接“公民记者”时代和新媒体不断崛起的挑战,不要一味地奉行“拿来主义”,要善于“去伪存真”,严格把好政治关、事实关、文字关和技术关,提高选稿质量。新闻最讲究的就是要尊重事实,编辑要遵循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三部曲”——“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真正体现和实现媒体与民意的互动,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面。这不仅是新闻的责任和使命,也是编辑的责任与使命。《第一传媒》节目中的《搜天下》板块主要是博览天下趣闻, 内容主要源于网络,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在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的情况下,用传统的把关方式,编辑很难主导新闻传播,作为新闻作品的筛选者、加工者和把关者,选择稿件是把好新闻方向、体现新闻特色、保证新闻质量的基础环节。

二、开展多样化编辑 编辑思路要放宽

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其风格亦有所差别,电视新闻编辑应针对不同特色的新闻节目寻找合适的编辑形式。具体来说,就是编辑要积极做好新闻策划,要把自己的新闻“触角”前伸后移,要善于和前线现场记者联动、互动,把一般新闻挖掘出“规模”报道,以策划提升新闻的主导能力,争取在新闻的采编方式、协作方式上求变创新,呈现给读者一种崭新的权威的媒体形象。

电视新闻在与新媒体竞争中,寻求多样化是编辑必然的选择,但多样化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突破常规,更重要的是多样化的编辑形式能够有机融合,自然过渡和转换。海量化的信息使得新闻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新闻编辑应该更加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把握新媒体时代的读者心理变迁,将此融入自己的新闻传播中去,实现新闻的更有效传播。

三、电视新闻编辑要做好创新

创新是电视新闻保持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电视新闻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只有在工作中求新求变,用新的思维、新的策划、新的编排、新的科技去突破常规,才能提高电视新闻的竞争力和收视率。

1.善于思维创新。新媒体时代,用好创新思维,可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报道模式的束缚,开辟出全新的编辑思路。2014年以来,丹东广播电视台陆续推出的《过年去哪》、《丹东好人》、《丹东方言》等一系列接地气的海采式报道,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晶。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海采式报道还借助微信、网站等多媒体平台,实现了话题与影响力的最大化。

2.勤于策划创新。新闻要出彩,策划是前提。尤其是在重大活动、重要节日、重大题材、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电视新闻编辑应该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担当起参与新闻的创新策划、组织协调等任务。要站在电视媒体发展和竞争的高度来创新策划选题,提升新闻价值。要通过策划创新使新闻创作变被动为主动,变随机为定向,变松散为有序,形成一种传播强势,以满足人们对新闻事件欲知的期待感。endprint

3.精于编排创新。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编排新闻,所以编排创新对电视新闻的创新也很重要。力求编辑思路和播出方式的多样化,使电视新闻的报道更立体,信息种类更多样,信息含量更丰富。央视《新闻联播》从2012年下半年起就开始“变脸”,以往占较大比重的时政新闻日趋“少短实”。而民生新闻被编排在新闻联播头条,还出现了网络潮语“正能量”。时政新闻报道“瘦身”的同时,更加凸显出《新闻联播》报道“短、实、新”的风格。

四、增加互动 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借力中共赢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是互动化。新闻网络互动已经成为编辑和受众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灵活的多媒体互动力,不仅可以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与反馈,更加可以促进受众与媒体的联系,使得编辑可以对新闻传播进行更好的控制与沟通。去年,丹东广播电视台《第一传媒》微信平台正式开放,通过网络与微友们沟通交流,发布话题让他们参与讨论,微友们还可以将自己的难心事、高兴事在平台上发布,我们的记者、编辑、主持人会帮忙分担忧愁,分享喜悦。微信平台开通四个多月的时间,点击量已超过几十万次。《第一传媒》从创办初期就开设了“马上就办”专栏,而在我们的微信平台上,只要是老百姓反映和咨询的问题都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大到重大民生政策的解读,小到为老百姓如何办证,哪里的路灯不亮,哪里的下水道堵塞……凡是老百姓需要的,并通过热线电话和微信平台反映过来的,我们的记者都会不遗余力地向相关专家、相关部门请教,通过多种方式做好服务和回复,让公众更好地知晓、理解,提高政策解读和反映问题的针对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让群众“听得懂”、“信得过”。除此之外,每逢特殊节日,《第一传媒》还会发出倡议,组织活动,微友们也都积极参加。比如2015年元旦第一天的新年登高活动,春节前的送春联进社区活动,以及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里,把爱心送给特殊困难群体等活动都吸引了众多网友,也提高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总之,新媒体时代下,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对电视新闻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只有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敢于探索,敢于实践,在失败中搜寻成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才能使自己编辑的电视新闻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才能更好地面向观众、引导观众、服务观众。

【参考文献 】

[1]刘婷婷,《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J].《新闻窗》,2012(2):49-50;[2]傅金君、徐红,《电视民生新闻借助新媒体增强影响力的实践和思考》[J].《视听纵横》,2012(4):74-76;[3]陈锐维,《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J].《新闻世界》, 2013年(1)17-18;[4]李广涛,《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J].《新闻窗》,2014年(6)80-80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新媒体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