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美的脚步 做真正的语文教育

2016-10-08叶徐婷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情感美于漪人性美

【摘 要】基于于漪的教育思想阐述语文教育之美,在语文教育中要体现人性美、情感美、理性美、专业美,融入情感,合理规划,符合人性。认为语文教育是情与理的升华,是教文与育人的结合。

【关键词】于漪 语文教育 人性美 情感美 理性美 专业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83-02

特级教师于漪,是语文教育界的一个标杆,她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偶像。在她的教育和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着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那便是美育。如果说,语文教育是让学生享受美的过程,那么追寻美的脚步,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毕生的事业。让学生在她的语文课堂里感受美、享受美、体验美是于漪老师的追求。大多数人谈其美育时,多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或是从于漪老师具体的教学实录中来谈。当我们一起去研究时代偶像于漪老师的时候,我们也能完整理解于漪老师的美育理念,我们更能赋予其美育新的涵义和理解。

从于漪的教育思想来看,整个语文教育之美主要体现在人性美、情感美、理性美、专业美等几个方面。语文教育需要在这样美育之中彰显语文魅力,在美育之中潜移默化地教文以育人。

一、教学目标的人性美

于漪老师20世纪90年代的《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的发表,引来不小的反响,并且受到教育界同仁的认可和肯定。在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上,第一次有人明确提出弘扬人文的概念。也正是语文学科具有这样独特的性质,语文成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在教育目标和职责上有不可推卸的育人功能。李大圣在《百年反思—— 语文育人功能检视》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前近50年的中国语文课程目标,经历了从经学到国文,从“圣人之学”到“为人生日用”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后50年语文课程目标,则经历了从革命语境到言语本体,从政治思想教育到全人发展的过程,并表现出明显的“政治社会化”取向。近百年语文教育最大特点就是把人文学科蜕变为工具学科,把育人功能单一化为语言技能训练,把儿童发展目标化为政治社会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便在于,它不容忽视的人文性。若在长期的发展中流失了其独特的人性之美,那么这就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损失和问题。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和检视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什么?

或许于漪教育理念能给我们很好的答案: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就是在“教文”的过程中培养一个全面的“人”,培养一个有时代素质的人。教学生学“文”、作“文”,最重要是教会学生做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新课改中占据首要地位,语文教育之美也就应该体现这个理念,体现它教育目标的人性之美上,把人性美教育当作教文的过程中实现的育人功能。提高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三个主体性,也就是说,要使学生保持尊重历史文化遗产创造者的主体性和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性的同时坚持自己在学习和成长中的主体性。人性美也是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予学生文化的熏陶,在文明的传承过程中实现教文育人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情感美

有人说,语文课应该像一篇散文,诗情画意,充满感情而又回味隽永。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相遇、对话,沟通融合、互动影响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像一个鲜活的生命,它是我们穿越时空与作者的对话,这是一种情感共鸣的自然流露。于漪老师是情感派的代表,情感派似乎已经成为了她的代名词。1980年代电视直播的课堂教学《海燕》一文轰动全国,许多人守候听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她说,要用心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以课文中人物高尚的情操激荡学生的胸怀。在教学中披文入情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在于漪的情趣观里,她提倡教学过程要声情并茂,要能够抓住文脉,选准动情点,披文入情,以情激情。显然,语文教育之美也就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美。这种情感表现在方方面面,不仅是教师授课过程中饱含的激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热情,更是教师引导学生领略的诗情、文情和动情之处。这种教学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美,既是对学生的一种情感熏陶,又是带领学生享受语文之美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美,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有灵魂、有悟性的大写的人,而非标准化试题之下的考试机器。

三、教学活动设计的理性美

有人说,政治家掌握着现在,教育家掌握着未来。一个伟大的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所以一个伟大教师身上担负的是整个祖国的未来。可是当下不少语文教师谈语文必避理性而行,把语文课堂俨然当成感性化、碎片化的生活世界,而非科学严谨、丰富有序的教学世界。也正是这样,使得语文教学越来越感性化和碎片化,学生提笔忘字,难形成知识体系,思维和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我们讨论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的时候,也要记得她说过的话,即用“情感派”三个字似乎并不能准确说明我的教学风格。她曾经用“大象无形”来形容她的教学风格。这便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的大象无形是怎样一种风格和艺术?同样,在她的书中我们也确实能看到教学活动中“理性”的身影。她的理性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节奏、效率,教学内容容量的把控上;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提问、讨论等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其中,最为突出的体现在她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于漪老师对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所提倡的是一种理性的符合语文学科教学规律的分体教学,提倡工具性的知识与人文性的情感教育并重的阅读教学方式。记叙文要能够理清文脉,议论文要让学生懂得怎样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说明文要在比较中进行教学,文言文要处理好实词和虚词、文与道的关系,散文要动情、造境,诗歌要抓住诗眼披文入情。这是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出的理性把控与规划。

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唯有有节奏、有计划、有目标地理性开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教学活动的理性美体现在语文教学设计里有意识有思考的提问、研读和分析讨论中,它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当前谈情感渗透的语文教育所忽视的一点。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有这样的理性之美,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思维,使其思维具有深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于漪说:“我更倾向于很多听过我课的专家与同行的评价,他们认为我为追求高尚教育境界而使用的所谓‘艺术了然无痕。”而这样的了然无痕不可缺的便是教学设计上的理性美。只有实现情与理的融合和升华,才能够达到这样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

四、教师素质的专业美

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即是教师,教育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自我完善和修正的过程。无论是哪个学科,一个优秀教师所需要具备的素养包括基础性素养和专业性素养,都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师既要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宽厚扎实的文化功底、创新思维能力、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又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高度和过硬的教学技能、协调能力等学科专业素质,并将这些素质融入到语文教育过程之中。语文教育过程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也是自身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然而这种不断自我提升的结果,体现在语文教师身上的是一种个性魅力,一种专业之美。这样的专业美,于漪在她的教育思想之中有了很好概括:“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胸中有书”与“目中有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八个字,给语文教师的自我培养、自我成长指出了一条明路。

教师素质的专业之美,要求教师“目中有人”。教师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水平,摸清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取向,正确评估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在动力。“胸中有书”就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文本和相关知识,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而形成教师独特的见解和思想。语文教师,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语文代言。语文教师的素质、气质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语文教师的这样一种专业的美丽,独特的气质,也是语文教育之中不可或缺的美。所以,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语文教育之中必须重视。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融入情感、合理规划、符合人性。这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当我们赋予于漪老师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以新的理解时,就会发现,语文教育是情与理的升华,是教文与育人的结合。唯有让美育渗透入语文教学之中,唯有语文教师不停地追寻美的脚步,语文教育才能绽放其光彩。

【参考文献】

[1]李大圣.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富仁,郑国民.语文教学与文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薛海兵.语文课堂的理性自觉[J].教学与管理,2014(8)

[6]于漪.于漪文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叶徐婷(1992— ),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情感美于漪人性美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云中记》的人性美与灾难文学的美学意蕴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自然视域下的情感美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