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生自由谈

2016-10-08王振华

教师·上 2016年9期
关键词:人才老师孩子

王振华

近日碰到一个学生,她说起同在通信行业的李某,一脸的钦佩与羡慕。她说李某虽曾是专科毕业,但凭着姣好的外貌、能歌善舞的特长、三寸不烂之舌的口才以及脸上永远灿烂的笑容,她揽来的业务差不多每年都是全公司最多的,年终奖也上了六位数,而一般人却只有她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她说完,我脑海中涌现了该女生上中学时的爽朗模样,于是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考上好大学未必是人成功的唯一出路。

说起我的学生,成绩好、成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也不少,比如报社编辑、大学教授、研究员……但就自主创业来说,那些出类拔萃的倒多是些曾经顽皮但成绩中等的学生。我不反对学生们勤奋努力学习,因为毕竟是“天才出自勤奋”,但无休止的补课,尤其是节假日补课,则令人心烦,况且它对学生的成长也没有多少好处。

我有一个后辈,成绩不错,但他多次说过“好辛苦”,言谈中充满着辛酸与无奈。是的,他补的课太多了,小学时补作文、补绘画、奥数,还有语文、数学老师规定的“常规”补课,真让他焦头烂额。我多次劝说都被他妈妈打断:“大家都这样你不补怎么样?”我无语凝噎。他的中学生活肯定更累,原本青春活泼的他就只能早出晚归,或被他妈妈强行关在书房里,没有多少自由活动的空间。

有一位家长向有关领导反映:多么冷的天气啊,将孩子们箍在阴暗的门面里,孩子不冻老师冻啊!我愿意出补课费,求求老师们放过孩子。话里透露出愤懑与无奈。

除了利益上的追求,老师、家长盲目跟风的含辛茹苦可能也存在着问题,或者说,社会的大教育观存在问题。

西南联合大学为什么出人才?著名作家汪曾祺晚年在一篇题为《新校舍》(《人民政协报》)的文章中写道:“有一位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认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是啊!自由。我们是否该还学生应有的自由呢?

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将历史追溯到四十年前,那是一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严格地说,孩子们没有多少自由,因为课余时间必须外出劳动——扯猪草、扯鱼草、放牛等。但孩子有孩子的天性,即使在劳动之中,他们也可以组织游戏,比如跳高、跳远、打野仗、烤红薯……父母们是没法管住孩子的,回家后孩子们更是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即使孩子们在学校里,老师们又教给了他们多少知识呢?虽然老师态度认真,但一是民办、代课教师自身本来就忙,上完几节课急匆匆的要回家干活,二是很多教师本身的水平并不高,很多是初中水平,高中毕业的则是凤毛麟角,可是他们教出的学生同样不乏奇才,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学生的水平高往往不是通过补课“补”出来的。这样看来,给学生应有的自由或许存在科学依据。

那么如何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呢?

一是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支配的时间。没有足够的空间,鲲鹏根本不可能展翅翱翔;没有充裕的时间,灵魂的伸展和思想的发育都会受到抑制。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下,必要的闲适时间就是学生自由精神生长的空间。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反复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他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只有劳作和忙碌,而没有休憩和闲适,成年人也会磨灭悟性,孩子就更不可能有思维的灵光闪现。

二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不尽相同,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研究并尊重他们的差异,从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保证每位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个体的需要与选择。同时,我们要坚信一个理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校的考试成绩其实只代表一个方面,成绩好的固然是个好学生,成绩一般但有特长的学生我们也不能说这孩子就没出息。管仲在《形势解》中说:“明主之官物色,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道出了人才的“才”之真谛,这也是成语“各有所长”的由来。

总之,我们要学会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特别是给孩子心灵的自由。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强调说:“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这句话值得大家深思!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东县教育局)

猜你喜欢

人才老师孩子
人才云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