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郊结合部学校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10-08周秋美

教师·上 2016年9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问题与对策

周秋美

摘 要:本文通过对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城郊结合部学校现状的调查,分析了习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进行了比较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对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城郊结合部学校;习作教学;问题与对策

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展,一些学校的地理位置从农村变为城乡夹缝地带,这就是城乡结合部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城乡结合部学校得到了发展,语文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困惑。本文是对城乡结合部学校习作教学的一些调查、分析和研究。

一、问题调查

1. 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复杂,家长文化层次差异大

学生大多为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农民工子弟和留守儿童。他们跟随父母或祖辈来到城市,生活环境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但并不宽裕的经济基础、文化、观念的差异使他们无法马上真正融入城市。表现在: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跟城区孩子比,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习作兴趣低,有畏难情绪。

2. 学生习作内容单调贫乏

他们的习作既缺乏农村生活的淳朴、感动,又缺乏城市生活的丰富、现代;既缺乏童年生活的灵动、情趣,又缺乏学生的真情、个性。习作内容陈旧、枯燥,甚至一部分学生存在内容雷同的习作,出现多年数次写同一题材的人、事、景、物的现象,学生习作不是用来表现生活、交流思想、传达情感,而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任务,挖空心思地编作文。

3. 习作形式单一,没有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

学生往往局限于每学期几篇“积累、运用”中的训练,几乎没有写日记、小练笔等习惯。大多是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习作题目或交待清楚要求,然后就是“打草稿—誊抄—交习作”三部曲。学生缺少尝试各种形式的、生动有趣的练习。

4. 学生习作的依赖性很强,把习作看得艰难、神秘

习作时,学生总希望老师指导细些,更细些,最好自己能借到几篇相同题目的作文来看看,然后“依葫芦画瓢”,否则就无从下笔。这种心理的成因也有着它的必然性。小学生开始习作时总有例文和下水文作参考,这样逐渐形成了依赖心理。

5. 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阅读量小

受地域位置、家长观念和家庭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缺少阅读积累,语言贫乏,表达能力低,很难达到“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要求。

二、原因分析

1. 学生方面的分析

(1)学生生活单调,休闲方式日趋简单化。他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狭窄,没有自己的空闲时间,没有与社会、与大自然充分亲密的接触,对周围的事物每天司空见惯,缺少观察与研究,逐渐淡化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好奇心。生活素材的积累逐渐削弱了,写起习作来往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孩子们学习负担重,几乎成了学习的机器,失去了很多童年的趣味和快乐,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孩子们缺乏爱生活、爱想象、爱写作的激情。

2. 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1)教师对习作教学要求不明确。学生写作能力到底在各个学段要达到什么要求,教师不够明晰。教学还存在拔高要求的现象:三年级教师大多数直接命题给学生,而且忽视片断练习;高年级规定要达到500字,而且选材要新,主题要突出,前后要照应等,要求面面俱到,使得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于是,年级间衔接坡度较大,出现断裂层。另外,在一、二年级只重视识字教学,忽视说话、写话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而五、六年级习作训练内容和形式陈旧单调,没有激发起学生兴趣和热情。

(2)教师对习作教学缺乏深入研究。教师在习作训练中普遍存在重教法、轻学法的倾向,只注意研究习作如何出题、如何评改等,对学生不懂观察生活、不会捕捉习作题材、害怕习作等问题,却缺少研究。

(3)教师的习作讲评缺位。由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班额很大,教师的习作评改量也很大,学生的习作只能匆匆翻阅一下,来不及仔细评改。这样就把指导、讲评的环节给丢失了,没有达到评改习作促进水平提高的目的。

三、对策研究

1.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生活即语文。”叶圣陶先生曾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写真话,抒真情,“作文即做人”,促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所喜欢的和追求的,促进他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发展。

2. 开发生活资源,挖掘习作素材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源源不断地获得习作素材,解决“无米下锅”的困苦。①关注家庭、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爷爷学上网,外婆家的新厨房等话题。②留心校园生活。通过表演课本剧、科幻绘画、游戏、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活动后动手习作,让作文充满情趣。③走进城市,走向自然。“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引导学生去体验乡村的生活和劳动,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夸一夸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赞一赞建设家乡的的优秀人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写一写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抒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引领学生亲近花草虫鱼、山河湖泊,观赏日月星辰、风雪雨露,陶冶情操,写出文理兼美的好习作。

3. 引导学生阅读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利于学生习作训练的读写结合点,以文本为凭借,搭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进行说和写的拓展与迁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②加强课外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与积累的习惯。教师要多向家长宣传,取得他们的支持,共同创设书香氛围。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从而达到课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4. 创设情境,开放习作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将学生的体验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等各种有益的活动和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萌发习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感受到习作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5. 改良习作评价模式,以评导写,以评促写

教师要进行多元评价,具体指导,还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激励。如采用星级评价、朗读展示、编写学生习作集、设立班级“诺贝尔文学奖”、当小记者等形式,激发习作热情,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愉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以上是笔者对城乡结合部学校习作教学的管窥之见。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还有待于广大语文教师去探讨。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城南学校)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问题与对策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唐山城市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