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德育有效性探究

2016-10-08龚光剑黄治乔黄晓波吴天元蒋凤春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有效性

龚光剑+黄治乔+黄晓波+吴天元+蒋凤春+陆福美

【摘 要】以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为例,通过教师、学生问答和走访家长、社会人士进行笔录等方式,调查研究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德育情况,提出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 中职学校 德育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05-03

一、研究背景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操作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数量的急剧上升伴随着生源文化基础知识功底不扎实、生源年龄离散大、生源家庭背景复杂和生源民族多元化等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多个民族学生并存的中职学校,其德育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以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为例,该校地处广西百色市,生源主要来自所辖县份,这些县为老、少、边、山、穷地区,教育水平差异很大。生源主要有壮族、汉族、苗族、彝族、瑶族、布依族等民族。各民族学生的语言习惯不同、风俗不同、信仰不同、生活观念不同、民族文化不同,这些问题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在多元民族学生并存的中职学校改善德育效果,使德育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杠杆作用;如何改进原来的德育标准、方法、模式、评价,将德育作为一个基础的、有效的工具来服务于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教学工作,以便提高中职生的整体素养,使其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是多元民族学生并存的中职学校必须重视的课题。

二、调查分析

针对学生民族不同和家庭教育不同,课题组设计了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教师、学生问答和走访家长、社会人士进行笔录了解,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全方位信息。本项目研究学生调查样本选自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在校学生1498名,其中男生855名,女生643名;教师调查样本选自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在岗教师112名;家长调查样本选自百色市各县汉、壮、瑶、彝、苗和布依等学生家长50名;社会人士调查样本选自百色市民族研究学者5名以及农村年纪长、资历深的老人15名。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一)对学生学习与纪律状况的调查。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的生源90%以上来自农村,并且大部分是初中后进生,一小部分是中等生。他们原有的基础差、底子薄,能力差,学习成绩参差不齐。面对这一特殊群体,需要中职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方面认真分析教育对象,结合实际,创新德育方式,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德育管理方式;在学习上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未来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为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夯实基础。具体见表1。

(二)对不同民族差异性的调查。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学生中,汉族学生占14.95%;各少数民族学生占85.05%。而少数民族学生以壮族学生居多,因此民族差异主要体现在与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差异,少数民族内部存在一定的认同感,因此有49%的学生并没有感觉到民族差异性的存在,但一些地处偏远地区,地域特征明显,民族习俗独特的学生还是存在民族差异性的。因此,面对多民族共存的学生群体,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求同存异,在民族大团结、弘扬中华民族主旋律的提前下,注重少数民族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德育方式和方法。具体见表2。

(三)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满意度的调查。50%的学生对当前的德育模式表示认同,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教育的对象发生很大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的有效性受到质疑,需要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德育方式和方法。具体见表3。

(四)教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有46%的老师认同当前主要的德育方式方法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长期优秀文化沉淀的结果,具有操作性,但37%的老师提出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育方法。总体来说,当前德育的状况不容乐观。作为德育的执行者的教师,对改变当前德育方式与方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见表4。

(五)教师对德育过程中重视民族差异性的调查。有60%的教师认识到在德育中应重视民族的差异性,在强调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充实现有德育体系,在实现德育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体见表5。

(六)家长对德育的重视度的调查。72%的家长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文化水平高的家长对德育的认识比较系统,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也有纯朴的意识,希望能够教育子女为人处世之道。但我们也看到,极少数家长因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把教育工作全部寄托在学校老师身上,增加了学校德育的难度。具体见表6。

(七)家长对民族差异的了解。从地域上看,百色西北偏远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差异性较大,如隆林各族自治县,当地保持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习俗,被专家称之为“活的博物馆”;从年龄上看,“70后”的家长对民族、部族的认同比较强烈,但“80后”、“90后”的家长大部分都有外出务工的经历,接受新鲜的事物和发达地区的文化和理念,冲淡他们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具体见表7。

三、对策

本项目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民族研究学者和社会等环节开展调查,掌握第一手及时准确的材料后学校制定了严谨的研究方案并实施。

(一)结合本校学生实际,进行德育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多手段多角度开展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并建立全方位德育评价机制,努力提高德育效果。首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围绕班级存在多个民族学生的情况展开备课,充分考虑各民族不同的习惯和信仰,设计有利于学生团结共处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课堂上尽量减少传统的讲述式教学,尽可能多地采取案例分析手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对问题的讨论中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其次,把热点新闻和热点社会问题引入课堂供学生讨论,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尤其是把西藏和新疆等民族问题引入德育课堂,更能增强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并诱导学生尝试模拟探讨有关民族团结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最后,对德育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进行革新,考核的面更广,既注重卷面成绩,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参与度;考核的环节更多,既注重过程考核,又注重结果考核;考核方式更加多元化,既有开卷、闭卷方式,又有笔试、口试方式;评价角度更丰富,既有教师评价,又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

(二)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把各民族学生凝聚在一起,营造严肃、紧张、团结、活泼的氛围,发展和巩固德育效果。课题组调查和了解发现,百色大多中职学校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的民族有壮族、瑶族、苗族、彝族、回族、布依族、汉族等,他们有着各种民族言语、民族礼仪、民族服饰、民族歌曲、民族乐器、民族习惯等。为了减少民族文化的差异,促使各民族学生团结、健康、快乐地发展,学校首先从人文关怀、德育活动的融入、思想教育的引导等方面,知行合一,把各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开展德育“周主题”教育活动,即在“为民族山区打造合格中职生”和“争做合格中职生”这一大主题的统领下,设置良好习惯养成、热爱集体活动、热爱读书学习、良好的竞争意识、良好的心理健康等若干个德育内容,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程序安排进每一个周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从衣着打扮、礼貌用语、言行举止到思想境界、实践行动得到全面深入地教育和提升。每周开展一项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活动中接受教育。

就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而言,在学校“创新德育计划”的指导下,已开展了“民族特色宿舍美化比赛”、“民族特色班级美化比赛”、“民族歌曲大合唱比赛”等3个专题“周德育”教育活动,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学生会代表组成的检查评定小组,每一项活动都做到人员落实、工作步骤落实、时间落实、效果检查落实、奖惩落实。同时,学校利用每周三下午开展各种民族社团活动,例如民族希望社团、民族手工艺社团、民族合唱社团、民族乐器社团、板鞋社团、民族舞蹈社团、民族街舞社团等,特别是民族希望社团和民族手工艺社团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国家、自治区、市级的比赛,获得较好的名次。

自开展全校性德育“周主题”教育活动以来,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精神倍增,形成了人人努力工作、学习的良好局面,得到了学生、老师及家长的好评。

(三)依靠家长、社团和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德育工作。促进民族地区中职教育科学发展,保证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项目组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在家长的积极支持下开展德育工作。例如,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和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感恩励志大会,会场气氛非常浓厚,既对学生起到了教育作用,又对家长起到了启示作用,得到家长的一致赞同。同时,项目组以校内各个社团为载体,把融合多民族学生的德育内容渗透到社团活动中,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项目组还依托中央领导批示在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创办的“广西扶贫巾帼励志班”为桥梁,邀请广西妇联、百色市妇联、百色市民族委员会等单位间接参与到本项目的德育工作中来,例如把“么乜”民族手工艺传承基地设在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校园内,为本项目研究提供独特新颖的平台,保证了本项目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

(四)建立健全德育监督指导机制,把凝合多元民族学生的德育手段和德育评价标准作为常态工作来抓,保证学校德育取得长足发展。成立德育监督工作领导小组,责权分明,层层落实,把工作细化、具体化、标准化。了解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出现的问题,随时发现,随时整改;制定和健全德育工作监督制度,认真落实各项监督措施,形成严密的监控体系,发挥综合效应,增强监督实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成立学生监督工作队伍,负责检查和监督学生日常的不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行为举止,发现问题及时让学生纠正,减少和杜绝不道德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同时做好记录,以此作为文明班级量化、学生个人的操行评比依据;建立健全确实可行的奖罚机制。对在监督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者进行表彰,对教师的奖励和待遇、晋职、晋升等利益挂钩,以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者开展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简介】龚光剑,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高级讲师;黄治乔,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讲师;黄晓波,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讲师;吴天元,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讲师;蒋凤春,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讲师;陆福美,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助理讲师。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