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写作不必怕
2016-09-30陈金华
陈金华
有句话在中学生中很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伯写作文。”说的是很多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头痛的三件事。文言文和周树人此处暂且不说,单从“写作文”角度来说,有前面“怕”之心理的同学太可不必这样。为何?从三个方面简要谈谈。
首先
中学阶段的写作与文学创作完全是两码事
如果将高中阶段的写作文与传统意义上的写文章或文学创作等同起来,恐怕没几个中学生能做到,因为那是专业作家或者文学家的事。古语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又有古语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将文章抬到“经国之大业”的分量,抬到了“千古事”的高度,我们中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恐怕只有在心生崇高感的同时,更心生畏惧与无望感——太崇高了,太沉重了,高到人了云天,重到背负不起,追不上背不了,就怕了无望了就算了放弃了。
事实上,曹丕“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论,是有其特定背景的。就如唐代韩愈和柳宗元为什么要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一样,是特地为引领当时文学创作之风气而说的;而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则是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他“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其诗忧时伤世,其中饱含诗人深深的赤子情怀与济世之想。前面两者,都将写文章放在文学的高度,甚至放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重价值高度。从创作的角度而言,文学是一种特殊复杂的精神产品,是作家将自己对生命的审美体验,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可供读者欣赏的创造性成果。我们高中同学平时写作时虽有自己的写作背景,但又有几个能上升到类似的高度?退一步来说,中学阶段也没有多大必要上升到这高度。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学阶段的写作训练与培养,不是以培养作家或文学家为目的,而是为了培养中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写作上的要求也细化为“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等。
明于此,我们可以给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写作定一下位:用自己熟练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抒写自己独特的见闻思考。写作文写什么?写自己的独特的见闻,写自己独有的思考与认识。怎么写?注意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抒写,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言到而意明,语出而旨显即可。换句话说,中学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我文传我思”,仅此而已。要明白中学阶段什么样的写作就是好的写作
我认为,中学生抒写真情怀体现个性认识与思想的写作就是好的写作——过程与结果皆然。
比如写读后感。一般情况下,一个人阅读了某一本书都会有所触发或思考,并且不同人会有所不同,如果写成文字,只要写得真诚,写得符合认知规律,或写得能让人有所触发或启思,就是成功的。有人在阅读了《瓦尔登湖》后写出下面这样的感受与思考,是切己而深入的,是真诚而有意义的,并且也似乎有了一点文学的味道了:
“生活不免染上世俗的尘埃。但我们可以还内心一份清净与自由.让简单与纯粹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而我们尚所欠缺的.只是一份去找寻的意念。不是自由太远,找寻不到.而是自由藏匿于心底太深.渐渐地为我们所遗忘。如今的我们,想要真正过上梭罗那样的生活绝非易事.但我们可以在内心开一处静地.如梭罗一般独立而自由.去追寻一份人类长久以来忽略的自由与宁静。”
又比如写议论文。议论文写作的思考触发除了与不同人思维品质有关,也与引起认识与思考的材料或现象有关。如果总是用李白、司马迁、屈原等“古墓派”招式,必然难翻出新意,在缺乏时代气息,无法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思考的同时,也易让人产生言不由衷、味同嚼蜡之感,所以将眼光投向现实时代是很有必要的。关注时代讯息,时刻把握时代脉搏,并进行一定的观察与思考,真实的情怀就有了,紧跟时代的认识就有了,适合时代步伐的思想也就慢慢形成了。我有一学生在评论某高校招生声称“‘女神学姐拍唯美照校园等你”一事时,这样写道:
“真正的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圣殿,是成就青年学子的助推之器.而不是展露肉体与欲望的风月之所。原本神圣的成长之地为吸引生源而戴上‘美色的庸俗帽子,这对于一所真正想提升内在学术水平与思想品质,注重学生素质与修养的好大学来说,是不明智的.甚至是愚蠢的。”
最后
多阅读,做个有心人,写作会变得容易
在阅读中做个有心人,学会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营养。这里有个前提,要有阅读的习惯,有积累与借鉴的意识。我一般将阅读分为求知型阅读、消遣型阅读、借鉴型阅读和研究型阅读等几种,不同的阅读类型可以汲取不同的写作营养。求知型阅读可以把写作的系统知识与方法加以梳理、总结,比如议论文可以怎样立论,怎样分解,怎样推进,怎样收结,怎样注意逻辑的严谨与周密,比如抒情散文可以怎样借景抒怀,怎样托物言志。消遣型阅读可以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较直接地与社会信息对接,与生活沟通,积累生活素材,拓宽视野。借鉴型阅读则学习借鉴优秀文章如何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或单独借鉴写作形式与技法等。研究型阅读适合于学术钻研,但如果借鉴型阅读深入下去,也可以达到研究的境界,对写作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
以如何写好人物为例,同学们都有一套“理论”:写人要突出人物性格,要写出丰满的人物形象,要借助多种刻画手法来使人物鲜活,人物刻画要注意正面刻画和侧面刻画,正面刻画又要注意肖像、语言、动作等。但真正到了写作以人物为中心的记叙文时,“理论”往往就不管用了,人物被写“死”,形象没突显,甚至内容散乱、词不达意。如果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我想大家一定能从这本人物群像式的千字短文组成的作品集中找到写人的灵感与妙招。比如:要汲取写作构思技法,读《苏七块》,什么是欲扬先抑就明白了;读《死鸟》,什么是一波三折就明白了;读《背头杨》,从作者将维新时期杨二小姐铰发留“背头”、进女厕所被误作流氓遭痛打、被人冒充进女厕所及再蓄长发等事巧妙裁剪,连缀成文的艺术手法中,以人串事、事显性格的手法就明白了;读《青云楼主》,读到“这人五十多岁,秃头鼓眼大胡子,胡子里头瞧不见嘴”“这一嘬嘴,就见有一个樱桃样的东西,又湿又红,从他的胡子中间拱出来。青云楼主定神一看,原是这老外的嘴唇”等语时,用比喻句来写生活中的情景与事物会有如此有趣、诙谐、传神,令人忍俊不禁的效果,也就明白了……如果再深入下去,稍微研究一下《俗世奇人》这本仅6万字的作品集,就会发现作品人物的故事性与传奇性,语言半文半白、精炼传神的特点,甚至会品悟到作品“三言两拍”的笔意……上面种种,多加揣摩,多加训练,多加总结,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自己的文章也将增色,写作也会变得容易。
类似写人记事的作品有不少,如“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等的短篇小说集,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等作品集,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人记事的典范。
除写人记事的写作外,议论文的写作从报纸时评、杂文与名家经典论述的阅读中借鉴,如或借鉴其形,或借鉴其格,或借鉴其神,也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