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人呀城里的题呀
2016-09-30姜恒权
姜恒权
一、“道”
高考不只是选拔人才的公器,不再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便捷通道,也不是简单地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杠杆,农村学校的师生要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形成正确的高考观。高考主要是素质检验与学力测试。素质集中体现在一个人的心志,治国平天下的大胸怀,与嫁娶生子延续香火的小算盘,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易于在高考中胜出,后者往往不战而败。农村学校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开阔大视野,树立大理想,形成大格局,考生一个个要成为“大丈夫”和“大姐大”,“别为小事抓狂”。若是妄自菲薄,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则出手就输。
至于学力问题,就不是解题能力那么简单了,而是学习能力的系统呈现。应付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精准的知识能力储备,对勤劳朴实的农村考生而言不是短板,而见机行事大胆破局的心机和魄力往往就相形见绌。而今时代,知识不再是力量,学力才是力量,才是制约一个人终生发展的力量。“素质”与“学力”已经是高考的风向标,农村学校的教师就要帮助考生打破农耕文化的束缚,思想上要与时代同步。
二、“技”
应考最大的技巧,就是要能与命题人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若是考生的知识结构图式和精神视域与命题人差距太远,那么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状况。表现在审题上,往往是人为地屏蔽信息,或对出题人暗示的信息无法感知,种种盲视行为其实都是对话能力缺失的表现。
这在人文学科的考试上表现得就更加明显,农村考生就更显其弱。当下,这些热点问题在影响着作为中国人的命题人,农村考生不可不知——官员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民族团结问题、生态保护问题、资源制约问题、外来纷争问题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等。在人们的思想内核,凡事“短平快”思维和“急欲富起来”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精神起到了负面影响。这些,都要求一个考生有所思考,并储备一定的见识。
知己知彼方可取胜,培养考生弄清命题意图的能力,是最大的战略方针,在这方面花再大的力气都不为过。正因为如此,不少教师要求考生自己原创高考模拟题,这是不错的战术,会制造玩具的孩子才有可能是最会玩玩具的孩子。
三、“术”
每个学科的应考策略,是学生最容易感知的“术”,也是一个高三教师的看家本事。随着信息发达后复习资料的泛滥,所谓的应考战术层出不穷,能干的教师也如数家珍。但是,农村学校的教师们千万不可停留在对这些“招数”的累积上。教育工作者都该知道,应试技巧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就不能走演绎教学路径,而是要让考生先去试水,自行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再进行合理的调试。实践证明,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模式也是千差万别的,相异构想是教学的资源,而不是将全班的考生规整到一个思维模子里面去,因此,适合考生应试的技巧才是最好的技巧。
有一点不得不指出,教师要习得最佳的应考指导策略,必须将自己置换到学生的位置,亲自下水去做题,否则不具备指导考生的资格,绝知此事要躬行,“想当然”会害死人。比起城市学校的教师,农村学校的教师课时多,批改作业的量也更大,而下水做题的时间就相对少了。
命题人的喜好,往往是应考者最想窥探到的东西,而高考命题人都住在城市里,于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总要想方设法从城里找到能透露命题人喜好的仿真试题。这看似无可厚非,当全国一张试卷统考的时候,京城高三学生的训练题就成了香饽饽。其实,与其这样眼巴巴地索要放真题,还不如各学科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研究高考试题的动态发展,因为偏于一隅的资料都是难以奏效的。而有的教师不在考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上用功夫,靠押宝于精准的仿真考题,无疑是舍本逐末。当然,农村考生平时的同步学习资料和考前复习资料与城市学校也还是有差异的,这是否与高考成绩相关,需要研究。
高三复习的节点与特点
高三传统分三段复习,或叫三轮复习,各有侧重;一轮复习走教材,二轮复习解考纲,三轮复习析考题。逻辑由本过纲到题,由厚变薄,目的是厚积薄发。我们现在就走到了一个节点,就要迎接既将到来的重庆市第一次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既将到来的重庆市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是个什么考试呢?它是为了适应新国考,划出心理分数线,重建教学参照系,降低未来高考分数心理预期。o高三教学的忙点与盲点
高三师生都很忙,时间均被占满。就在全时付出时,我们也要注意我们工作的盲点,以免出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情况。对老师来说,“盲”在哪里呢?主要盲在走不出教辅资料,用不上统计数据,看不到学生需求,说直接一点,就是缺乏对教学对象“人”的关注,本里无人,眼里无人,心里无人。具体表现在教师越讲越熟越讲越快,没有呼之欲出,没有引而不发,没有倾听,没有等待。我认为,没有老师谦虚的课堂,就不是高考复习的高效课堂。《易经》里有一“谦”卦,介于“大有”卦和“豫”卦之间,我理解,这个逻辑在高三教学中特别有启发,表明教师在自己知识熟悉熟练后,带着谦虚走进课堂,结果才会有“豫”出现,豫是安和、祥乐的意思。就是教师谦虚,愿意等待,结果一定是决乐的。
未来高考的变化与应变
今年的高考是一个什么样考试?现在市面有说考甲卷,有说考二卷,还有说单独命制卷。我说,根据民间说法,今年是新高考,国考,那就抓住这两个限定词“新”和“国”。新在对照,去“旧”就可以了,就是把原来不是考纲要求的去掉就行了;“国”在标准,就是教学中从原来对标地方标准改为对照国家标准就可以了。今年高考最大的变化,我的理解是不变,是稳定。由地方卷向全国卷过渡,稳定是过渡阶段基本策略;尤其今年开年经济下行,股市熔断,社会需要稳定,高考稳定就是贡献。研究历年来的考题,大纲、说明、课标,我们就心里有底。雨果说,历史是过去头像未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我们要听到这个回声,面对这个反映。变化在结构内容难度。我们的应对调整,加大综合、选择专练;为不熟悉的考试模式安排时间朗读,高考选做题教学走班,真正体现“新”“国”考的精神。
就我在农村中学工作的感受来说,农村高三普遍问题是教师个体成长差异大,课堂效益差别大,集体研究缺乏,教师主要还是单兵作战。尤其是相对低效的课堂教学影响高三复习备考质量,主要体现在:1.重讲轻练,重量轻质。2.重知识罗列,轻对比、归纳、整理。3.重—般讲述,轻重点突破。4.重就题讲题,轻联系挖掘。5.重追赶进度,轻问题解决。我们南开高三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对课堂教学要求始终要以高考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以方法为突破,尤其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对高三教师要求要以责任为动力,以成长为自觉。把高三老师的付出变得有了意义。
在和彭水一中进行教学交流时,大家提到了几个困惑:
一是对教学安排适时调整的困惑。今年,我们加大了对年级薄弱学科英语的课时安排,让学生下午第三节统一朗读英语。我认为,加大薄弱学科投入方向正确,但高三学习的紧迫性和短期的功利性使我们还要考虑到学习的方式,比如英语如果把朗读改为定时训练效果可能更好,这样就做到了针对我们学生在词汇量不足上的具体薄弱进行弥补。彭水一中高三英语学科成绩徘徊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词汇量太小,我们就要针对加强训练。
第二是大家对“踩线生”培养方式的困惑。我建议,走两条线、双主管的路径,就是班级任课教师和年级指定导师两条线指导,集中分散结合,有班主任和年级管理干部两个主管跟踪过问,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落实好这“三定”的教学方案。
第三个困惑是高三教师命题能力的培养。我们南开的做法制订命题审题制度,提出具体命题审题要求,举行命题审题教研专题活动,组织学科命题竞赛,尤其在高三加强要求设计对照命题多维细目表,确定原创比例,要求审题必改等。南开中学把考试命题看成是高三质量的保证。我们把“命题”翻译成英语或其他语言,不过就是制作—套考试题,汉语用“命”直接体现了它的意义和崇高,这个“命”就是学生的‘命运和教师的‘使命,也是教学的命脉和关乎学校质量的生命。
彭水一中虽建校时间不长,又身处贫困区县,但经过和南开中学的紧密“捆绑”,高三已经有了成绩,积累了经验,也有教训总结。通过我们对高考的科学研究,未来我们一定还会帮助更多的寒门子弟再跳龙门。
国外中学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启示录
邓景鸿
自20世纪以来,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众多国家和区域在为中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探索适合本国教育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许能够为缓解当前中国中学教育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提供一定参考。
让县乡教师流动起来
日本国立高中教育学校教师每6年流动一次,其中符合流动的条件包括连续任期超过10年和新教师任期6年的教师。在日本的偏远地区,教师的待遇十分优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比普通公务员还要高,待益于《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中规定的偏僻地区津贴。如今,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
韩国政府规定对于包含偏远农村地区的行政区,教师在城市工作的时间可以是8年或10年,之后,他们将流动到农村学校工作3-4年。根据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将所有学校的人事管理行政区划分为I区域、II区域、III区域、IV区域和V区域五级区域,I区域城市化水平最高,V区域城市化水平最低。教师在同一所公立学校的教学工作期限一般是5年。I区域的教师教学工作年限不超过8年,II区域的教师工作期限可以是10年。I区域和II区域的流动教师可以轮换到IV区域和V区,他们再回到I区域和II区域的工作年限为3年;当他们轮换到III区域,他们回到I区域和II区域的工作年限为2年。 在中国,中学阶段教师资源配置方面的法制不健全、内容不具体、实际操作性不强。虽然对县乡教师实施一定的补贴政策,但补贴额度小,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补贴资金缺乏制度保障。
统筹城乡教师发展根本任务在于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避免出现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应保证城乡之间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通过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可以促进教师对城乡学校不同文化的理解,帮助加快县乡教师、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划定教育特殊区
英国政府为提高薄弱地区的教育质量采取了“教育行动区计划”这—举措,即在社会和经济相对穷困的同一区域里,政府将该地区学校(15到25所)的管理权向社会公开招标,由工商企业、家长、社会各部门组成的一个联合体,向中央教育主管大臣提出申请,接管学生学业表现不良的薄弱学校。政府规定:凡是加盟教育行动区的薄弱学校,在教师聘用方面可以不受全国性教师聘任条例的约束。通过提供更加灵活和优厚的合同,吸引优秀的学校管理人员担任行动区内学校的校长,并招聘更多的优秀教师充实教学第一线,以增强加盟学校的师资力量。
法国自20世纪7、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严重的教育发展两级分化现象,政府于1981年出台了“优先教育区”政策。该政策关于师资均衡配置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的规定:1.对“优先发展区”配置高质量的、合适的教师队伍;2.增加“优先教育区”的教师数量配置,以便加强对处境不利和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3.提高“优先教育区”任教教师的工资待遇。政府对“优先教育区”内的教师给予特别津贴,凡在“优先教育区”内任教的中学教师均能享受该项津贴。该项津贴计入教师工资,由国民教育部支付。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得“优先教育区”的教师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大大缩小了法国不同区域间教师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 当前,多数县乡教师相较于城市教师都表现出学历偏低、教学知识匮乏、教学技能低下等问题,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为县乡教师提供行之有效的培训。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可通过加强城市教师带动县乡教师,广泛运用城市学校现有力量支援县乡教师发展来卖现。
国内目前已经开始逐步进行城市学校与县乡一对一帮扶的“结对子”活动,但现有的力度、规模还远远不够,所能惠及的师生、效果也难言良好。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学校与学校的对接,甚至应该扩大到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帮扶活动。用面盘活点,星星之火才能终成燎原之势。
立法保障,一个孩子都不能掉队
美国20世纪60年代农村教师短缺造成整体师资失衡,尤其是少数民族、移民、穷困人群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为了使所有人得到平等教育的机会,美国经济会署团体提出实行“补偿教育”方案,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这个方案中,拨款和立法监管是教育管理的主要手段,政府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美国花费40亿美元进行择校制度和扶助薄弱学校的规制;
2002年,美国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要求美国各地建立教育机构应对薄弱学校的改进和支持政策,为薄弱学校重建项目补贴78亿美元。
随后,各州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来缩小区域间教师收入的差距,其中给予薄弱学校、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师特别补助并实施优惠政策,通过这些来提高薄弱与少数民族学校教师待遇,以此吸引更多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来到薄弱地区学校任教。
启示录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特点是快速发展与不平衡发展并存,城乡二元结构已衍生为二元教育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师资差距。虽然相关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农村教育问题,但农村教育的发展大体上处于滞后状态,区域薄弱学校的财政只能支撑教师工资及其基本教学的运转,这从根本上导致了教师素质、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城市学校的教师有明显差距。 只有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环境,优秀毕业生和骨干教师才会留下来在县乡耕耘,才能有效阻止因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使大量优秀的教师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大势。
经济学人有一期的文章写的是贫富差距的拉大导致未来的教育会越来越不公平,富人家的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不仅是丰裕的物质和金钱,还包括更高的智商、情商、人脉等巨大的无形资产,比如农夫的孩子和建筑家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世界差距就太大。现实是社会认可的还是传统学校教育的—纸文凭,有人说大型网络公开课平台提供了许多免费教育资源,但是在目前的状况不可能普遍实现,而城乡的考生对资源的获取又不可能均等,这一点在高考的志愿填报上就体现得很明显。
——来源:网友 换言之,对农村考生来说,最大的公平还是在于高考制度的本身,这就要求出题的专家充分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在考题上尽量向农村考生倾斜,如果做到这—点确有难度,那也应该做到确保不“刁难”农村考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出题的专家深入到偏远地区和教育不发达地区,深入到农村、乡镇学饺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农村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并聘请这些地区的各科老师为高考试卷、题目“把关”,这样就不会在高考中继续出现“高速公路”“考实验”“逛博物馆”之类对农村考生不公的题目了,也就可以避免对农村考生造成二次不公了,对农村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好事。
——来源:知乎
就全国范围而言,目前高考政策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两点,—是全国重点大学在不同省区市之间录取率的巨大差异;二是全国重点大学城乡生源比例的严重失调。由于城乡之间、不同省区市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造成了高考和录取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导致大学生城乡生源比例严重失调、“高考移民”屡禁不止、“拼爹”盛行和招生腐败等诸多影响教育公平的现象。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