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局限
2016-09-29许俊德
许俊德
“家风”的局限
许俊德
王如的这部长篇小说,以一位百岁老太太自述的口吻,讲述了一百年中王家五代人的命运演绎。用老人自己的话说:“俺是一棵大树。”她的子子孙孙就是大树上的分叉、枝桠。老人叫杨柳生,丈夫叫王青。老人出生于1915年。她有3个儿子、1个女儿,还有12个孙子孙女。里里外外89口。作家想通过这些人物所受的家教、家风的影响,以及价值观、人生追求造成的不同结局来说明家风的重要。
为了讲好这部“家风”,作家建构了“王氏家族”,想通过王家后代们人生的不同遭遇和结局,让人们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训的指导和家风的熏陶。透过人物命运的发展,让读者看到了国家的命运,家族的命运,也看到社会变迁对家族、家庭的冲击,对个体生命的影响。
“家风”的主旨和故事本身的矛盾体现在:
一、家风不是保证家庭后代健康成长的唯一因素。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在童年、少年时期,此时良好严正的家风,会让孩子明善恶、辨是非。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甚至包括遗传因素。直至成人之后,面对人性中的原恶,如何时刻自警自省、慎独修为,都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甚至是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战胜的难点,尤其是握有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利之后。因此,家风不是唯一的。即使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中,其性格、人生观都有差别。三儿子王中水自小聪明、淘气,鬼点子多,应该说带有天生的因素。他最终的结局不是对“家风”的讽刺吗?
二、家风无法抗拒社会风气的侵蚀。一个社会风气不好的时代,一个道德堕落、耻言崇高、戏说英雄的时代,面对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诱惑,家风是无力的。三儿子王中水在官场中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说明。他母亲经常提醒他,他自己也很清楚犯罪的边界。但是他最终难以“免俗”地栽倒了。如他自己所言,在官场,你个人的纯洁高尚,就是别人的障碍、绊脚石。从家风的历史文化渊源上看,“家风”一说,主要是儒家文化圈。让一个百岁的老太太,在现代文明的天空下,重新给家庭立训、立规,重建家风,显然夸大了老太太的能力。
当今社会,家风之没落,实质上反映的是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文化的无能、无力。在《家风》中,严杏花和女儿王立梅的母女关系,就如仇人一般。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可是严杏花对待女儿哪有半点同情心。《家风》中二儿子王中河大学期间本来喜欢同学朱凤琴,可是为了表示对母亲孝顺,不得不违心割舍自己所爱,答应母亲指定包办的婚姻。
如果把当下中国的社会道德滑坡归结为传统文化的缺位、缺失是不客观的,也是对历史的无视。如今,当我们以温馨的情怀回忆传统的家风,不应该是为了挽留,而是如何思考新文化的启蒙和再造。否则,作家的一腔热情可能难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也难以反映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主人公杨柳生不是世家大族之女,没有受过教育。她不是一个文化传承者,她也无法承载家风的重塑。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用“俺”,是比较新颖的。“俺”字比“我”更符合一个没有文化的百岁农村老太太的身份。但为了小说叙述的需要,作家无形中扩大了“俺”的知识视野。使“俺”的好多知识、见识,超出了一个老人的知识面和认知范围。百岁老人这一形象的自身矛盾及其局限,也正是小说的矛盾和局限。
许俊德,大庆石油管理局铁人纪念馆干部,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