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观与儿童文学的创作
2016-09-29张大海
张大海
现代儿童观与儿童文学的创作
张大海
毋庸置疑,现代社会的进步之一是对儿童的发现。发现儿童,从而以儿童的视角关注儿童、理解儿童,这是人类为增加自身价值,注重人的阶段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可以区分的儿童阶段和成人阶段,人的发展才走上了理性的、阶段化发展的轨道。
从文学教育史来看,西方国家对儿童的发现要早于东方。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都是这样寓人生理想于幻想人物的作品。而且,由于这些作品的成功,它们的读者也早已不局限于儿童,即便是成年人读来,也颇有启发。这种情况,正如我刚才提到的列维-布留尔所提到的原始思维,以及自原始社会后仍然存在于各民族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文学作品,都不必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仍要注意发现其价值,这些颇具幻想内容的作品,之所以在儿童中一代代地流行,就在于它们对儿童思维的认同。
一部小说一旦完成了,进入流通领域了,对这部小说的评判就要归属于读者了。王如虽然是大庆的作家,在地理位置上不同于北京、上海等文化中心城市的作家,但其作品却可以超越地理环境限制,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一员。从这个意义来说,评价王如的小说就不能只局限在大庆文学、黑龙江文学的范畴,而是要思考王如的小说在当前华语文学中的价值,这也是认定王如文学作品的主要参考。
王如是注重写实的小说家,而且注重文学的教育功能。这点从他的小说《家风》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这次他发表的小说《追太阳》也是如此。无疑,他的小说是用来教育孩子的,他的小说也是要来传播正能量的。这是他的文学观在创作上的直接反映。《追太阳》的主人公哈日查盖的遭遇很让人同情,他在经历病患后不得不失去一条腿,又不得不忍受双目失明的遭遇,仍能不放弃自己,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取得骄人成绩,确实让人感动。可以说,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的人物,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上和文化史上,永远都是值得尊敬的。王如选择这一现实中的人物进行小说创作,确实是对中华民族基本美德的肯定。但这样创作的儿童文学,也许就是王如在将来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个问题。这样的纪实性美德小说,它的前提条件,必定是要提前发现一个孩子的美德,如果现实中未能充分找到这样一个孩子,他就有可能无法按照写实风格创作下去。这就像著名的故事《孔融让梨》和《司马光砸缸》,他们之间相似的道理也就在这里。
如果从小说的创作理念来归类,王如的《追太阳》也就更接近这种更为古典的儿童故事,它们的功能都在以成人的视角规训孩子的行为,以成人的满意为孩子的行动指南。这篇《追太阳》中的哈日查盖,人物形象具有独特性,也有英雄性,但是否能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普遍阅读的驱动力,就是一个问题了。事实上,王如的这部《追太阳》可能更具有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的民族性价值,属于典型的政治正确型创作,也由于这种政治正确性,就有可能缺乏适合儿童幻想的原始思维。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即在于王如所理解的文学,当然也包括儿童文学所具有的载道的功能、教育的功能,仍是他进行文学创作时的主要目的。当然,这也会成为他在未来的小说创作中的主要内容。
另外,这部小说也有一处显而易见的错误。小说封面中哈日查盖截肢的图和内页中哈日查盖截肢的图,不是同一条腿,这可能是责任编辑的责任。但也有必要提醒一下作者和责编。
张大海,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