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恬事迹及思想考论

2016-09-29魏崇周

文艺评论 2016年11期

○魏崇周

陈恬事迹及思想考论

○魏崇周

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云:“许、洛两都,轩裳之盛,士大夫之渊薮也。党论之兴,指为许、洛两党。崔德符、陈恬叔易皆戊戌生,田昼承君、李豸方叔皆己亥生,并居颖昌阳翟,时号戊己四先生,以为许党之魁也。故诸公坐废之久。”四人中崔、田昼、李廌《宋史》有传,关于三人也或多或少有一些专门研究。至于陈恬,则到目前为止并无专文或专著探讨,本文试图对其事迹及思想略加钩沉,以补缺憾。

一、陈恬履历考

陈恬(1058年-1131年),字叔易。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九对其生平有一个大概的勾勒,云其:“尧叟裔孙也。博学有高志,不从选举,躬耕于阳翟,与鲜于绰、崔齐名,号‘阳城三士’。又与晁以道同卜隐居于嵩山。大观中,召赴阙,除校书郎……未几,致仕还山。建炎初,再召,避地桂岭。卒,年七十四。秩朝奉郎,直秘阁。涧上丈人者,其自号也。”这个简略的介绍中还有一些重要的部分需要补充:

(一)陈恬名号、祖籍。宋马永卿《懒真子录》卷四记载陈恬又名“钦命”,祖籍四川阆州南部县西水(今属四川南部县)。①宋晁以道《景迂生集》卷二十《宋故赠承议郎陈公墓志铭》载其世墓在河南新郑。

(二)陈恬近亲。根据《宋故赠承议郎陈公墓志铭》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陈恬父亲名陈造(1036年-1082年),字公甫,是陈知章子,陈师古孙,陈尧叟曾孙。陈造母亲是殿中丞贾守文之女,参知政事贾黄中之孙。陈造在其父亲24岁去世时出世仅四个月,由曾祖母宋氏养大并因宋氏恩入仕,曾担任过黔州、戒州司户参军,扬州节度推官,权江都县,监广门,便籴河北等职。后去职隐居阳翟涧上,每天诵佛经、娱山水,并曾得法于佛徒法清,46岁去世。陈造有五子:陈恬为长子,其余四子陈绎思、陈近思、陈惟思、陈恺思皆早卒;陈造有三女,女婿分别是文林郎吴偕,张文定公(按:张齐贤)诸孙张彦之、鞠待制(按:鞠咏)之曾孙鞠正彦。陈造妻子为阮氏,卒于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陈造有三个孙子:陈昌邦、陈昌谔和陈昌裔;有两个孙女,长孙女嫁邯郸李榛一。宋毕仲游《西台集》卷六《陈子思传》载陈恬有祖叔陈知默,治平元年(1064年)至治平四年(1067年)与妻子隐居汝州灵泉山。

(三)宋哲宗元祐间赴召。韩维五世孙韩淲《涧泉日记》卷上云:“陈恬叔易,号涧上丈人,昔吾少师尝荐之。”按《宋史》卷三一五《韩维传》:“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转少师。”韩维(1017年-1098年)生于颖昌府之长社,对于颖昌人物应是十分熟悉的。北宋时,有“岁举”制度,官员达到一定级别每年必须举荐人才。②韩维自英宗治平元年(l064年)直集贤院、诸王府记室参军,直至元符元年(1098年)六月致仕,期间都有资格举荐。尤其是元丰五年(1082年)知颖昌府,元丰六年(1083年)提举西京崇福宫,元祐三年(1088年)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就差知颖昌府期间更有可能进行举荐。《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三三引《性理大全注》说陈恬“元祐间赴召”,但作何官,任职多长时间均无涉及。既然有记录韩维曾推荐过他,我们不排除这个可能性。韩维在元祐而不是此前的元丰期间举荐,显然与陈恬的思想倾向和经济状况有关。但陈恬赴召却没有得到一官半职,恐怕与韩维当时的处境有联系。《韩维传》载韩维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五月为门下侍郎后一年即被谗贬官,元祐二年(1087年)七月贬邓州、八月贬汝州,元祐三年(1088年)三月,除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就差知颖昌府,五月,再谪崇信军节度副使,均州安置。是其三子为之向哲宗求情,哲宗才特许其回归故里的。

(四)宋徽宗崇宁年间入馆。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七载:

陈叔易,崇宁中为宋乔年荐得官入京,晁以道有诗云:“处士何人为作牙,尽携猿鹤到京华。新禾满地秋风起,六六峰前只一家。”未久,以道亦为势人所引入京,适得书,寄此诗来,予次韵曰:“闻道诸公置齿牙,买鞯卖屐趁年华。太平起隐无遗策,空尽嵩阳处士家。”始者以道叔易皆居嵩阳,誓不出仕云。

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下载:

此事《墨庄漫录》卷三、《容斋四笔》卷二皆载之,略有差异。这里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崔还曾任“监洛阳稻田”的官,《墨庄漫录》卷三作西京洛南稻田务,《宋史》不载。时间是宣和中(1121年-1123年),级别是朝奉郎,这是在居郏城之后的事,并且很快又被徽宗起用。二是按马永卿的说法,崔除了居郏城,还在阳翟居住。阳翟属颍昌府,郏城属汝州,两地相距数十里。来往居住也不是不可能,只是不知为何其为阳翟人却屏居郏城,既居郏城又回居阳翟。三是崔此次免职是为宦官佐容所设计陷害。四是崔离职后“辗转受人供养”了很久并敛财才回阳翟。

马永卿《懒真子录》卷四载:

阳翟涧上丈人陈恬叔易,一日忽改名钦命。或者疑之,曰:“岂非钦若王之休命,而有仕宦之意乎?”叔易曰:“不然。吾正以时人不畏天,故欲钦崇天道,永保天命。”建中间,京西都运宋乔年以遗逸举授文林郎。李方叔以诗嘲之曰:“文林换却山林兴,谁道山人索价髙。”晁以道嘲之曰:“处士何人为作牙,尽携猿鹤到京华。今朝老子成长笑,六六峰前只一家。”闻之于王元道敦古。

各家记载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陈恬赴阙的时间,晁公武谓是“大观中”,朱弁记做“大观间”,赵令畤谓是“崇宁中”,马永卿做“建中间”,吴景旭《历代诗话》做“崇观间”;二是以道诗的第三句不同,晁公武谓“故山严壑应惆怅”,赵令畤谓“新禾满地秋风起”,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二谓“故山岩壑应惆怅”,朱弁谓“可怜岩壑空惆怅”,马永卿谓“今朝老子成长笑”。

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陈恬出仕的时间,清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始补》卷二二“宋徽宗崇宁二年九月庚寅”载:“应上书邪等人,知县已上资序并与宫观岳庙,选人不得改官及不得注县令。”晁以道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在无极县令任上被弹劾罢官,领嵩山中岳庙祠禄,与陈恬同隐嵩山,相誓不出的。③陈恬出仕,晁以道又以隐者的身份出诗讥讽。可见陈恬出仕的时间不早于崇宁二年九月,大概在崇宁三年(1104年)左右,即赵令畤说的“崇宁中”。

精神分裂症相较于生理性疾病有一定的特殊性,治疗期间予以有效护理非常重要。而无陪护护理作为一种全新护理模式,在精神科得到了大力应用。故而我院结合实际,将无陪护护理应用于老年精神分裂症护理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干预要点总结并汇报如下。

宋乔年是宋庠的孙子,蔡京的门客,宋乔年之女嫁蔡京之子蔡攸,关系十分亲密。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说:“是以太上天纵,雅尚已著龙潜之时也。及即大位,于是酷意访求天下法书、图画。自崇宁,始命宋乔年依御前书画所。乔年后罢去,而继以米芾辈。迨至末年,上方所藏率举千计,实熙朝之盛事也。”而陈恬工于书法、诗文,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在宋徽宗即位之初即“酷意访求天下法书、图画”的背景下被宋乔年举荐,这与陈恬崇宁间出仕也相合。所谓“起为馆阁”,晁公武等说是“校书郎”,即“秘书省校书郎”;马永卿记做“文林郎”,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五“宋高宗建炎三年七月辛丑”说是“秘书省正字”。

“你不是打算找工作吗?在找到工作前最好少打点工!从现在开始,大公司会陆陆续续来学校招聘,很多宣传招聘会都在晚上。”

(五)“未几,致仕还山”。陈恬在任校书郎时,其书疏间犹不去“丈人”之号,也是聊以自我解脱,反映出当时文人的矛盾心态。“未几”说明任职时间并不长,但其具体致仕时间不可考,可能至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左右即罢。前述晁公武、朱弁、吴景旭所记的“大观中”“大观间”“崇观间”即说明其任期跨到了大观。其致仕的缘由,推测与蔡京此年致仕、宋乔年失势有关;也有可能是外界压力或自己的心理冲突所致,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说其“弃官”就是认为他主动离职。然且不说以上说法的可能性,仅一个“书疏间犹不去‘丈人’之号”就会让他难以在规矩众多、以进士出身为主的秘书省长久立足!

陈恬有《送南禅和尚承诏旨东迁灵岩》一诗,诗云:万方刹境一珠辉,稽首如空无所依。汝浦共瞻云独往,灵岩遥佇锡东飞。烟霞隐现青莲峙,龙象欢呼白拂辉。多谢禅耆来访我,双林风月静相违。自注:余时旅寓弥勒。④清张金吾《金文最》卷一一○张岩老《长清县灵岩寺妙空禅师塔铭》云:

灵岩自昔为大禅刹,实观音建化道场。举天下胜绝之地相甲乙者,不过二三处,故前后主僧,非一时高名大德,时君不轻付畀。政和甲午住持者缺,守臣有请,命左右街诸禅师举堪充其任者。时师方住汝州南禅,众以师名闻之,乃可其请。师奉命而来,过京师(汴京)赐紫衣,又赐号曰妙空……既至灵岩,开堂演法,大振玄法。参徒常不减数百,历廿八载……师讳净如,俗姓陈氏,福州侯官县人……崇宁初至京师,净(如)因佛日禅师惟岳有天下大名,王公大人,日夕造谒。师为惟岳传者,贵人见其语论精深,器识宏远,多称赏之。时汝州南禅偶虚,众僧仰师名行,礼请住持……师在南禅十年,寺宇为之一新。

陈恬说的南禅和尚“承诏旨东迁”就是指这件事。所谓“汝州南禅”即汝州南禅宝应寺。这个“南禅和尚”就是陈净如,后来的“妙空禅师”。他主持汝州南禅宝应寺十年后,于政和四年(1114年)经推荐去灵岩寺做主持。经汴京,宋徽宗赐号“妙空”,在灵岩寺主持28年而化。陈恬诗中有“多谢禅耆来访我”语和“余时旅寓弥勒”注语,说明陈恬致仕后在政和四年左右曾居住在京师的佛寺,当时汴京有大相国寺、法云寺、上方寺、开宝寺、繁台寺、地踊佛寺、太平兴国寺、显宁寺等众多佛寺。南禅和尚此前即与其熟识,故去拜访他;其不称南禅和尚为“妙空”,可见是在南禅和尚赐号前写的送别诗;而南禅和尚也敬重陈恬,到灵岩寺后将其诗刻石。

1)大型设备和课桌椅放置在一起不现实。若要真正实现学生技能训练,按照五人一组,40人一班计算,需要八套设备。设备以汽车为例,试想一下需要占据多大的空间?需要多大的教室?所以一些学校真实的做法就是摆上一套设备装装样子,实际使用率很低。

临济宗黄龙派属于禅宗南宗,在北宋中期由慧南大师新创,妙空是创始人慧南大师嫡系“裔孙”,是北宋中后期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高僧。其教义最大的特点是不受佛教传统和任何权威束缚的“呵佛骂祖”“杀父杀母”。这对陈恬恐怕有很大影响。其父陈造去官后隐居阳翟,痴迷佛理并曾得法于法清,此对陈恬也不能没有潜在的浸渍。

诏诸路帅臣、监司、郡守许招来材武之士,官为给食,仍量材录用。

2013年,广东全省各地水政执法人员开展河道巡查2329次,联合执法169次,出动执法人员34877人次,出动车辆5555辆次,出动船只1122艘次,查处非法堆砂场110处,河道清障170处,查获非法采(运)砂船(设备)230艘(辆、台)次,查处水事违法行为2218宗,有效地遏制了河道水事违法行为蔓延的势头。

(六)宋徽宗宣和间曾入王序幕府,后管勾清平军上清太平宫。根据《宋故赠承议郎陈公墓志铭》,宣和四年(1122年)其母阮氏去世,此时奉议郎陈恬遇郊恩赠承议郎。葬母后不久,陈恬又出仕。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54之32载:“宣和六年(1124年)十一月十四日,奉议郎陈恬差管勾清平军上清太平宫。以前知京兆府王序言:‘恬翰墨文章,比肩古人,静退之节,士论高之,寓本府,衣食弗给。’故有是命。”此处言陈恬是“奉议郎”,疑误。王序对陈恬文辞的推崇并非虚言,宋李处权《崧庵集》四库全书提要云其在宣和间与李处权、朱敦儒以诗名。王序说陈恬“衣食弗给”应是陈恬当时的生活实际,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八曾谈及陈恬宣和间的生活状况,记其先君葛胜仲(1059年-1131年)在宣和二年(1120年)至宣和四年(1122年)任汝州知州期间,鲁山主簿富季申形容陈恬等人的诗:“陈君谈论席生风,段子文词气吐虹。参术膎胰皆入箧,知人谁过葛仙翁。”又说陈恬“有高节,贫甚。先公命公库以酒肉薪米日给之”,陈恬也写诗表达谢意:“不是故人供禄米,初非县令给猪肝。养贤礼厚隆三簋,拜赐恩深艳一簟。”王序担任京兆府路安抚使兼知京兆府的时间应在宣和五年上半年至宣和六年下半年之间。⑤可见在这一时期陈恬曾离开阳翟入过知京兆府王序的幕府并在此后管勾清平军上清太平宫。其入幕府的时间大概和王序担任京兆府路安抚使兼知京兆府的时间相一致,管勾清平军上清太平宫任职至什么时间则不可考,然最迟至靖康二年(1127年)即去官避于蜀。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四五载其当时“作《古别离》,纪靖康之难,一时传诵之”。

王序,字商彦(1073年-1136年),荣州荣德县(今四川荣县)人,与陈恬先祖是老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宋高宗建炎三年十有二月己卯”云:“徽猷阁直学士王序知凤翔府,宝文阁待制程唐为陕西路都转运使,不许辞免,如违重行窜责。序,荣德人,钦圣宪肃皇后姊子也。二人在宣和间皆事近幸以进,蜀人鄙之。”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六“宋高宗绍兴元年七月丁酉”云:“徽猷阁直学士银青光禄大夫王序落职降二官,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序以奉祠满岁,请于朝。诏许再任。而给事中李擢、中书舍人洪拟言其謟事梁师成,法当讨论,乃有是命。”可见王序与梁师成关系密切。

(七)北宋亡,还蜀隐居于峨眉山。《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五“宋高宗建炎三年七月辛丑”云:“上皇闻其名,诏为秘书省正字,奏祠去,避地还蜀。”“上皇”即宋徽宗。李处权绍兴二十四年写的《崧庵集·自序》说:“异时,阳翟陈叔易恬尝语孙正夫端曰‘恬归自岷峨行六千里,复见中州知旧’云云。”这段话极可能是陈恬建炎三年被召后语,可推测此前北宋亡后其归蜀隐居于峨眉山。峨眉山为岷山南端凸起山峰,故连称岷峨。四川是其祖籍,北宋时其隐居嵩山,今隐峨眉山与其思想具备一致性和连续性。

(八)宋高宗建炎初再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五“宋高宗建炎三年七月辛丑”载:“朝奉郎陈恬直秘阁,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又云:“大臣荐其贤,至是复召,恬以老疾求去。未几,卒于桂州。”

这次推荐的背景,一是清除新党。《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四“宋高宗建炎三年六月己酉”载:

上以久雨不止,虑下有阴谋,或人怨所致,以谕辅臣。于是吕颐浩、张浚皆谢罪求去。上曰:“宰执岂可容易去位?来日可召郎官以上赴都堂言阙政。”……司勋员外郎赵鼎言:“自熙宁间王安石用事,肆为纷更,祖宗之法扫地,而生民始病。至崇宁初,蔡京托名绍述,尽祖安石之政,以致大患。今安石犹配飨庙庭,而京之党未族。臣谓时政之阙无大于此,何以收人心而召和气哉?”上纳其言,遂罢安石配享神宗庙庭。靖康初,廷臣有请罢安石配飨者,争议纷然,至是始决。

“罢王安石配飨”不是一个简单的礼节问题,而是预示着北宋新党的没落及旧党的启用。陈恬作为当时“许党”的代表就有了机会。

二是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