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字形之隶变简述

2016-09-29苏思远

现代语文 2016年7期
关键词:影响

○苏思远



汉字字形之隶变简述

○苏思远

摘 要:隶变是汉字形体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使汉字彻底摆脱了象形意味,汉字经过隶变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推动了汉字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揭开了汉字发展的新篇章。这个变化无论是在汉字史上还是书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对隶变的内涵、成因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对了解汉字发展演变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隶书 隶变 原因 影响

一、“隶书”

在研究隶变之前,我们应首先弄清“隶书”的形成、发展以及分类,弄清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研究隶变。

《汉书•艺文志》云:“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茍趋省义,施之与徒隶也。”许慎《说文叙》[1]说:“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又说:“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较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四曰佐书,即秦隶书。”《晋书•卫恒传》:“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段玉裁注“古文由此绝”说:“小篆既省改古文大篆,隶书又为小篆之省,秦时二书兼行,而古文大篆遂不行。”古人的意思是,隶书是秦代所造的用于“徒隶”的辅助性书体,是在小篆的基础上省简而成的。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的大量秦简证明,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可见班固、许慎等人认为隶书起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但战国晚期,有的作品中的隶书成分已经超过了大篆的成分,青川木椟就是其中的代表。青川木椟于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战国墓出土,木椟书写年代为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距秦统一中国88年。木椟上的书体,其特点是: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而为正方或扁形。睡虎地秦简1989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抄写于战国末年至秦代初年,木椟竹简上的文字已是带有篆意的隶书。从众多出土材料可以看出,隶书萌芽于战国中后期。而裘锡圭也指出:“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资料来看,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正体后来演变为小篆,俗体则发展成为隶书。隶书在战国晚期的秦国就已经形成了。”

隶书可以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又称古隶,是在战国晚期秦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是隶书的初期阶段,虽已突破了篆书的范畴,但多少还带有一些篆书的色彩,如字形较长,笔画主要还是粗细一致的线条,有的字还保留了篆书的结构或写法。汉隶又称今隶,大致在西汉中晚期已经成熟,东汉是汉隶发展的高峰时期。出土的汉简,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竹简以及东汉的碑刻,如石门颂、华山碑等都是汉隶的代表材料。这一时期隶书逐渐成熟,汉隶已彻底打破篆书的结构,结构从长变扁,笔势由纵势变为横势,横长竖短,左右笔势开张舒展,呈左右的“八字形”,故宋朝人孔平仲《孔氏谈苑•名复金瓯》中称为“八分书”。八分书突出挑画和捺画,是隶书中的艺术书体。八分书把隶书发展到巅峰,使之成为隶书的楷模。和小篆相比,隶书大大降低了汉字的难度,更容易书写。

二、“隶变”一词的出现及其含义

王贵元在《隶变问题新探》[2]中提到:“隶变是战国晚期各区域文字的共有形变趋势,而秦汉之后的隶书则是由秦系文字发展而来的。”可见,隶变和隶书是既有联系而又不同质的两个概念。

隶变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唐玄度的《九经字样》。《九经字样》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二》[3]中有记载:“唐唐元度撰,度里籍未详。惟据此书,知其开成中官翰林待诏。考唐会要,称大和七年二月,敕唐元度覆定石经字体。十二月,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九经。元度字样盖作于是时。凡四百二十一字,依据仿五经文字为七十六部。前载开成二年八月牒云,准大和七年二月敕,覆九经字体者。今所详覆,多依司业张参五经文字为准。诸经之中,别有疑阙,古今体异,隶变不同。”唐元度(为避玄宗讳,改玄度为元度)于唐太和(828—835)中考定石经字体,补充张参《五经文字》未收之字,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辑成此书。书中多次用到“隶变”一词,如:

秊 年 上说文从禾从千声下经典相传隶变

其中有的用为名词,应是指“经过隶变的字”。有的用为动词,即“变成隶书”的意思,指的是小篆变为隶书。

继《九经字样》之后,郭忠恕在所着《佩觽》里说道:“卫、梦之字是谓隶省(本作),前、宁之字是谓隶加(本作甯),词、朗之字是谓隶变(本作),寒、无之字是谓隶变(本作)。”显然。郭忠恕书中的“隶变”是指小篆变隶过程中除开隶省(省掉一些形体)、隶加(增加一些形体)、隶行(调动原来字形的位置)之外的字形讹变现象。

徐铉在校注《说文解字》时用了“隶变”一词,同时还使用了“变隶”一词。他所说的“隶变”和“变隶”意义基本相同,都是指小篆变成隶书过程中的讹变、省变和一般的形变。

清代顾蔼吉在《隶辨》一书中很多地方提到“隶变”一词。他认为:“汉人传经多用隶写,变隶为楷,益失本真。及唐开元,易以俗字,名儒病其芜累。余因收集汉碑,间得刊正经文。”

《辞源》和《中华大字典》都把隶变解释为“隶书变改篆法”。而王宁先生在《汉字学概要》[4]一书中说:“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是汉字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此,汉字完全失去了古文字阶段的象形意味,摆脱了古文字蜿曲线条的束缚,开始进入今文字阶段。正因为这次转变给汉字带来如此剧烈的变化,文字学上便专门为它取了个名称,叫‘隶变’。”

我认为,“隶变”的定名虽然是源于秦汉隶书的形体变化,但它更强调“变”这一过程,不仅是汉字从篆文发展到隶书的过程中,在结构和体式上所产生的变化,它更是篆书到古隶,再到今隶,隶书到楷书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因为隶变宣告了汉字古文字阶段的终结,从隶书开始,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而文字又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这就要求文字要更加简洁、易写、易认,隶书只有不断成熟、完善,才能进一步为人推广和使用。因此,隶变不仅包括篆书到隶书的变化,也包括隶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

三、隶变的原因

在汉字发展史上,“隶变”为什么发生,它怎样发展变化,朝着什么方向演变,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必然有一定的原因。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隶变”也不例外。隶变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它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使命。[5]

(一)内因

隶变的根本原因是汉字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不是所有具体事物都可以创造一个象形符号,一些表示抽象概念的词,人们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来创造新字,或借用已经存在的字来充当别的字,这便是会意和假借。但是语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词不断出现,这些方法不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也不能表示语音,于是便产生了加上声符或形符的形声字。甲骨文阶段,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这就决定了字体由线条构成,靠形体表义,就必须象实物之形,这样结构就比较繁难,不便书写。当时把刀当书写工具,刻写就更难。象形、指事和会意三者与语音没有直接联系,不便认读。形声字的产生,一定程度改善了这种状况。但形符、声符仍然是象形文字,合体的结构较独体复杂,但社会对字体的要求是便于书写,因此要求字体越简单越好。对结构的要求是要表音表义清晰,而要使音义清晰,结构就往往复杂,这便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形声字的产生虽然结构复杂,但形符、声符共同承担字形与音义的联系,从而为简化创造了条件,使得汉字摆脱了象形意味。汉字求简求便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也就决定了“隶变”的产生。隶变是文字发展规律的体现和结果,是文字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这个结果促使隶变现象的出现,也推动着文字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二)外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隶变的产生除了自身内在原因以外,社会背景、书写工具的变化等外在条件也是促使其发展的原因之一。

1.社会发展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诸侯力政,不统于王”,伴随着内部的变法和外部的战争,整个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发展,这种社会背景必然对文字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产生了更为深广的影响。另一方面,战争也促进了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社会思想活跃,交流更加频繁,文字的使用也更加广泛。与此同时,各诸侯国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表现在用字上,他们敢于冲破束缚,草率急就。此外,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得原来的“学在官府”逐渐走向民间,文字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上层的王公贵族,越来越多的贫民、奴隶也得到了受教育的权利。这样,识字和用字的人不断增加,用字领域不断扩大。而传统的篆文有着明显的缺点,如形体结构复杂,某些笔顺不合乎手写的自然习性、逆笔太多、影响写字速度、线条连绵,等等,给写字的人带来极大的不便,人们必然要对它进行改造。特别是那些使用文字的下层人士,他们对文字的便捷性要求更高,他们敢于突破传统字体的束缚,书写草率急就,这就使得传统文字的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导致隶书的出现,从而加速了隶变的进程。

2.书写方式和工具的变化

“在影响文字发展的诸因素中,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占有特殊的地位。可是,其他因素既制约着文字的类型,又制约着符号的成分和音值,但书写材料和工具只影响符号的形式”。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不能离开物质这一媒介,汉字的整个演变过程也不例外。甲骨文以龟甲和兽骨作为书写媒介,金文以铜器作为书写材料,而到战国中后期,由于社会形势的发展,交流的频繁,使得文字的书写数量大大增加,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而竹简大多比较窄,一般仅能容纳一个字的宽度。这样,简牍尺寸与文字书写的信息量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它不允许书体再作纵向的延伸,于是字体被尽量地压扁。简牍这一书写材料促使了隶书字形的形成,“隶变”也正是得益于简牍书写材料的产生才能进一步地发展下去。

赵平安也在《隶变研究》[6]一书中指出:“从出土材料看,进入战国以后,秦文制作的方式发生了由铸造到刻划和书写的转变,刻划是用锐器,书写则用毛笔。刻划出来的字,往往将连笔拆断,将曲笔拉直,将圆弧刻成方折。与铸造的字相比,字体瘦硬散漫。而用毛笔书写,则运笔灵活、变化多端。由于使用毛笔的人不同,书写的内容和场合不同,用毛笔写出来的字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说明毛笔具有极广泛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书写性能。战国时期,写字用字的人增多,用字的领域扩大,使得毛笔在字体改革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的变化在“隶变”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外部作用。

由此可知,“隶变”的产生是文字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而外部各个因素对它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文字本身由繁到简的发展方向是“隶变”产生的内在原因,而当时战乱纷争和百家争鸣的局面、简牍的出现、书写工具的变化又加速了“隶变”的进程。到了汉代中后期,“隶变”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最终完成。

四、隶变的影响

“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从此使汉字进入今文字阶段。隶变对汉字的形体和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隶变对汉字形体的影响

隶变后的汉字和隶变前的汉字在形体上区别最为明显。隶变将篆书单一的匀线笔画变为丰富多彩的横竖撇捺折等现代汉字的基本笔画,改变了篆书呆板的形象。解散了篆书圆转勾连的结构,变曲线为直线,化圆转为方折,改变了篆书回环缭绕的写法。将篆书以中竖为轴,相向(或相背)用笔,环抱内聚的运笔方向改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单向运笔,大大方便了书写。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象形字本来的面貌,把以象形为基础的古汉字彻底改变为线条符号。

另一方面,隶变促使楷书的出现和形成。从秦国小篆到两汉隶书转变的这一过程期间,楷书已经出现。楷书来源于汉隶。当时在一些正式的场合都是使用隶书,但是一些文人学士特别是书法家为了艺术上的需要,对隶书做了改变,使得字体更加自由,在用笔和体势上作了改变,使字体渐渐有了楷书的特点。隶书在东汉中晚期达到了极盛时期,但分书过分追求装饰和工整也容易流于浮华和板滞,同时分书的波磔和左右开张的体势,也对书写速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社会日常书写趋简潮流的推动下,书写者减少提按,收敛波挑,将长撇的左上挑起改为尖斜向下,将长横上挑的雁尾改为平收,将慢弯曲钩改为硬钩,使横势变为纵势,平扁字形变为竖长字形,就逐渐变成了新的书体楷书。

(二)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所谓汉字结构,指的是汉字构字部件或成分的一种组合搭配方式。在结构方面,隶变大大简化了篆书的结构成分,破坏了古人造字的原义,同时也使汉字便于书写.隶变引起汉字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构字偏旁的变异

偏旁变异是指古汉字中本是同一写法的偏旁,在隶变过程中变为若干个不同写法的部件,于是产生了同一偏旁不同形态的现象。

甲骨文 小篆 鲁峻碑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马王堆简帛

小篆 马王堆简帛 马王堆简帛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马王堆简帛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居延汉简 马王堆简帛 曹全碑

甲骨文 小篆 马王堆简帛

曹峻碑阴

2.构字偏旁的混同

汉字偏旁在隶变过程中,既有变异,也有混同,甚至还会重新组合,产生一些新的构形部件。偏旁混同是指古汉字中若干个本有区别的偏旁部件,经过隶变而类化成另一个与它相近的偏旁部件,以致二者的写法完全相同。如下例所示:

隶变后写作“灬”形的部件,常称为“四點”,也有多种來源。“然”“照”“熱”等字中的“灬”是“火”字的隶变写法。“烏”“鳥”“焉”等字中的“灬”,是鸟爪的变写。“马”“廌”中的“灬”,乃其身及尾足的变写。“燕”“鱼”中的“灬”,则是燕尾和鱼尾的解体和类化。

3.减省或合并篆書结构中的一部分

隶变在汉字形体和结构上发生的深刻变化,无论是在汉字史上还是书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使汉字彻底脱离了象形的性质,变成纯符号的文字,也为楷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揭开了汉字发展的新篇章。同时,隶变使汉字便于书写,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更好地发挥了文字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对隶变进行详细的梳理研究,从而使其成为研究汉字体系发展演变的重要工具。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2]王贵元:《隶变问题新探》,暨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3][清]纪昀等总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二》,台北: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

[4]王宁:《汉字学概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付爽:《从内因和外因原理看“隶变”产生的原因》,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6]赵平安:《隶变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参考文献:

[1]曾宪通.汉字源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2]喻遂生.文字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苏思远 重庆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400715)

猜你喜欢

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影响大师
I Have the Right to Be a Child
Say 'No'Because It's Your Life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