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接触角度研究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2016-09-29○何

现代语文 2016年7期

○何 佳



从语言接触角度研究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何 佳

摘 要: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两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日语借词作为长时间以来中日两国跨文化交际的产物,对将来更深入的文化交流有着深刻的意义。新时期汉语中出现了日语借词回流现象,这也象征着中日两国的社会接触和语言接触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语言接触 日语借词 借词回流

一、中日语言接触背景

甲午战争之前,文化传播是从中国到日本这样单方向的传播,汉语对日语产生了尤为重要的影响。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日本遣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倭王“汉倭奴国王”金印,以此为契机汉字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是没有文字的。日语的发音也跟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时间顺序,日语首先在南北朝时代直接借去了当时的汉语标准音“吴音”,主要传承了中古汉语的特征;后来从中原地区借去的是“汉音”;最后镰仓时代以后直至近代传入日本的是“唐音”。因此很多日语词汇的发音跟汉语发音有几分相似。例如:椅子(いす)、馒头(まんじゅう)、勉强(べんきょう)、帽子(ぼうし)……而正是因为汉语对于日语有如此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两种语言接触过程中日语对汉语的影响往往被忽略。

明治维新以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的有识之士开始积极学习、引进西方文化,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日本人用汉字造的新词。国人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等为契机,积极推动了日语借词融入汉语。[1]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日益发展的网络媒体也进一步推动了日语借词的发展与传播。

二、日语借词的界定与分类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借词的释义为:外来语,指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语。分为译音,译音加表意成分,半译音半译义,从直接使用汉字的国家借入四类。其中最后一类以日语为主。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积极学习西方,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有关科技、先进思想的新词,日语借用汉字的表意功能制造新的和制汉语。大部分以汉字的形式来书写,或者赋予日语中原有的汉语借词新的意义。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时间在日本之后,当时有很多有识之士试图用汉语来引进西方的先进词汇,但最后发现没有日语借词实用方便。例如:evolution,严复先生翻译成“天演”,过于复古和考究,最后流行起来的是日本人翻译的“进化”。因此很多的日语词汇在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进入汉语系统,这就是日语借词。郭伏良先生在《从人民网日本版看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中对汉语借词的分类是比较严谨的,在这里可按日语借词借用的形式将其分为五类:

1.音译类。日语原词没有用汉字书写,汉语将这类词借入的时候用发音与日语词相近的汉字表示。如:卡哇伊(かわいい)、榻榻米(たたみ)、欧巴桑(おばさん)等。汉语中的日语借词还有大量的外来专有名词。这种日语借词的借用方式属于音译类,是外语学习和翻译中的重要部分,因此也当格外引起注意。例如:达能(ダノン、フランスの食料品グループ)、比卡丘(ピカチュウ、日本の漫画)、奥托(アルト、日本の鈴木自動車製の乗用車)、哆来A梦(ドラえもん)、阿西莫(アシも、日本の本田技研のロボットの名称)等。

2.意译类。日语原词用汉字或假名书写,借入时根据词的意思适当用汉字表示。如:生鱼片(刺身),便利店(コンビニ),校园节(祭り)等。

3.借形类。日语原词用汉字书写,借入时直接转写,有时将日语原词中的汉字改为汉语汉字。这一类借词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认为日语原词中的汉字就是汉语中所指的汉字,其实不然。日本现使用的汉字大部分是汉语的汉字,但也有很多日本的“汉字”即日本造字,又称国字。此类借词最多,如:寿司(寿司)、自动贩卖机(自動販売機)、短期大学(短期大学)、社会人(社会人)、写真(写真)、研修(研修)、便当(弁当)等。[2]

4.混合类。指不能归入以上三种类型或者兼有其中两种类型的日语借词。如:卡拉OK(カラオケ)、金小姐(金さん)等。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日语原词“的”的假名“の”如:我の生活等表达方式。

5.增加词缀。日语原词一般以汉字书写,借入时依旧用汉字表示,作为词缀使用。如月光族(~族)、开会中(~中)、超萌(超~)、口红控(~控)等。

新时期日本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由从前单纯的文化输入国向文化输出国转型。尤其是在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技术时,不再单纯地用汉字表示,而是用假名,也就是日语中的“外来语”。日语借词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很多日语借词都是日本本土词汇,因此日语原有词汇中汉字与汉语中的汉字并非意义相同,不可等同而论。例如:“苦手”,两种语言的表示方式都是同样的汉字,日语原词的意思是不擅长,汉语中却可以用作表示难对付、棘手的人。

三、日语借词的流行与使用

年轻人是新时期使用最新日语借词的主要对象。日语借词的使用从甲午战争以后逐渐变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渴望与需求逐渐增大,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新的日语借词的使用场合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例如新时期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日语借词“卡哇伊”,现在很多小饰品店的店名里就嵌进了这样的词,它源于日语词汇“かわいい”,年轻人是接受新事物比较快的一个年龄层,并且使用日语借词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因此很快就能成为一股时尚潮流。使用日语借词较多的另一个对象就是中国在日留学生(加上就学生已近8万人),由于中日两国密切的经济来往,中国赴日留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留学生对日语借词融入汉语体系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媒体介绍日本相关社会现象的时候。如果日本原有词汇中有汉字的表示方式,人们大多数情况下会将这种日本原有词汇用汉语的汉字表示出来。2015年因中国人在日本抢购的现象,日本流行着一个新词“爆買い”。相应地在中国国内媒体报道中,就直接用了“爆买”一词,通过字面意思就能大概理解词汇的意思,并且使用日语借词更加直观,有说服力。再比如“过劳死”,这个日本借词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京华时报》2006年6月16日报道写道:“当日本人的过劳死现象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时,大家都觉得过劳死似乎离我们还十分遥远。”日语借词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流行当中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词汇,这些词汇是以日语借词的词缀等方式产生的新的汉语词汇。例如第二章所说的“~族”。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有:工薪族、单身族、追星族、理性族、有车族等。“族”在无形之中渗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汉语中的一个词素。

再比如说“男”“女”,新时期也受到了日语借词的影响,变成了汉语的词素,有了一些新的使用方法。如:

“金融危机下,两个在网络上频繁出现的人群‘经济适用男’和‘清汤挂面女’开启了一个爱情,生活,消费的实务时代。”-《“经济适用男”的购车推荐 新闻晚报,2009.8.12》

另有宅女、眼镜男、外籍女、凤凰男、孔雀女等。同时日语借词在汉语中也有语法化的现象。例如用“中”用来表示时态。在街上经常能看到“休息中”“营业中”“修理中”等。由此可见,日语借词的使用仍然是外来词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四、汉语与日语借词的往返借用现象

两种语言接触时文化传播方向决定了借词的方向。当两种社会语言接触呈现双向交流的情况下,借词也是双向的。借词有借出去又借回来的现象,再借回来的时候音义等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魏晋六朝以后,汉字用作日语的书写工具,当时日语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首先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时创造了很多用汉字书写的新词,中国又将这些借词重新借回去。因为同样都是汉字,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哪些是借词,哪些是固有词汇。往返借用的词汇主要有两大类:

1.取自中国古典典籍,在日语中对本义稍加改变的词。例如“封建”——《吕氏春秋·慎势》记载:“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海上有十里之诸侯。”这时候封建是指帝王分封土地给诸侯,使其建立邦国。而现在汉语又将它作为日语借词来用,就多了一层封建制度的社会形态或思想意识的意思。又如“经济”——《宋史·王安石传论》:“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这里经济的意思是经世济民。现在作为日语借词的主要意思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样的还有:思想、具体、节约、悲观、资本、侵略、劳动、选举、现象等。

2.利用汉字的造词规律造的汉字词。语素、构词结构、构词规则都模仿汉语,借回这类日语借词的方式是保留汉字,将日语中的读音换成汉语的发音,如:事件、工业、广告、银行、货物、会长、改良、金额等。这样的借词回流现象正是反映了很长一段历史以来中日两民族的深入交流与紧密的语言接触,有利于将来两个国家进一步的交往与发展。

五、结语

在我国新时期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中日间广泛的社会接触和语言接触,大量的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系统,对于两国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近现代汉语词库,推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汉语中的新词汇大多数是日语借词,也有一部分是日语借词的回流,很多的汉语以借词的方式先被借到日语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再从日语中借回来。日语借词对于研究新时期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1]梁启超:《日本国志后序》,《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97页。

[2]郭伏良:《从人民网日本版看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汉语学习,2002年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1]萨丕尔.语言论(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73.

[2]鈴木修次.日本漢語と中国―漢字文化圏の近代化[M].中央公論社,1981.

[3]郭伏良.从人民网日本版看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J].汉语学习,2002,(5).

[4]梁启超.日本国志后序[A].饮冰室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36.

[5]高名凯等.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何佳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