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移动阅读应用体验评价研究

2016-09-29任浪

图书馆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指标内容

任浪

大学生移动阅读应用体验评价研究

任浪

(惠州学院图书馆,广东惠州 516007)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成为互联网领域非常热门的应用。从用户体验出发,运用四要素量化模型,构建大学生移动阅读应用体验评价体系,分别从品牌、内容、功能性、可用性四个指标对不同类型的移动阅读应用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提出建议。

移动阅读应用;体验评价;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日渐兴起,移动阅读用户逐年增加。《2015年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2.96亿,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的用户占到52.2%,是电脑阅读用户的两倍,手机成为数字阅读用户的首选载体[1]。关于移动阅读应用,即阅读APP(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指来自第三方的应用程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阅读APP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对内容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联网或下载的方式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的一种软件。阅读APP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资讯聚合、提供浅度阅读的应用,如ZAKER、网易云阅读等;互联网企业依托内容优势推出的综合类阅读应用,如QQ阅读、掌阅iReader、天翼阅读等;提供深度阅读的应用如多看阅读、塔读文学、豆瓣阅读等,其特点是阅读信息量大、阅读过程连贯、注重阅读思考。

大学生由于对网络文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而对移动阅读具有“先天性”的接受度。本文以大学生移动阅读应用体验评价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因素,进而为高校图书馆改善移动阅读服务提供建议。

2 相关文献研究梳理

本文通过设定关键词 “大学生”+“移动阅读”在中国知网搜索,统计不同年度相关研究成果数据(具体见表1)。

表1 2001~2015年发表论文数量(单位:篇)

由表1可知,从2009年开始有较多研究成果出现,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研究、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研究。如:刘畅通过对我国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缺陷,提出改善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若干对策[2];李扬等对济南大学在校生的移动阅读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提出高校图书馆基于大学生移动阅读需求的服务对策[3];刘亚对社会化阅读及其发展做了分析,提出大学图书馆利用社会化阅读开展阅读推广的策略[4]。笔者尚未发现关于大学生移动阅读应用体验评价的研究文献,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3 研究设计

3.1用户体验的定义及分析模型

随着阅读渠道从纸质媒体转向数字媒体,阅读形态从文字延展到全媒体,用户的阅读过程就演变成一场深刻的感官体验。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UE)是指用户在使用某个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包括情感、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等各个方面[5]。用户体验是由美国认知科学、人因工程(人类工效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唐纳德·诺曼(Donald·Norman)提出和推广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广泛认知,成为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的焦点。

产品定位不同,会在内容提供、信息架构、交互方式、视觉表现上给用户带来不同的体验,进而影响用户对该产品的评价。Robert Rubinoff提出网站用户体验的四要素量化模型,将用户体验分为品牌、内容、功能性、可用性四个要素:(1)品牌。是指网站中所有审美及设计相关的内容,该要素用来衡量网站是否符合企业的定位及良好的审美特征;(2)内容。是指网站的实际内容及其信息架构;(3)功能性。包括所有技术方面和后台进程的应用,它是网站提供给用户交互式服务的保证;(4)可用性。是指网站所有各层(级)页面浏览的易用性[6]。

表2 阅读APP体验评价体系

3.2体验评价指标及偏好权重设计

本文以用户体验为逻辑起点,运用四要素量化模型构建大学生阅读APP体验评价指标体系,四个一级评价指标确定为“品牌”“内容”“功能性”“可用性”。围绕四个一级评价指标,结合阅读APP的特点,分别构建二级、三级评价指标,使用德尔菲法对165份大学生阅读APP体验评价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构造偏好权重(见表2)。权重计算公式为:

公式1:Ci=Σki×Di(i=1,2,3,…)

公式2:Bi=Σki×Ci(i=1,2,3,…)

公式3:A=Σki×Bi(i=1,2,3,…)

其中,Bi、Ci、Di为权重值;A为体验评价结果得分;K为指标得分,是整数,取值范围:0≤k≤5。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分别选取前文中各类阅读APP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调查问卷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三级指标分别打分,然后根据权重计算公式依次计算各个阅读APP的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的最后得分。以三级指标“原创”为例,最高比值赋分为5分,将“原创”得分除以最高比值,得到“原创”三级指标的分值,然后将三级指标得分乘以相应权重,求和后得出二级指标得分,依次类推得出一级指标的最后分值。8个阅读APP的体验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名如表3所示。

表3 阅读APP体验综合评价(单位:分)

3.3阅读APP体验评价分析

按照5~1分值分别对应“非常优秀、优秀、良好、中等、一般”来算,8个阅读APP综合体验评价得分中等偏上,为2.34分。其中:掌阅iReader得分最高,为2.72分;ZAKER得分最低,为1.90分。阅读APP类别不同,四项一级指标得分也存在差异,具体来看:综合类阅读 APP的一级指标“内容”受到重视,用户体验总体表现良好;聚合类阅读APP通过相关技术改善用户体验,“功能性”指标得分较高,但是由于“内容”指标得分少,导致总分排名靠后;而塔读文学、天翼阅读的“内容”指标得分较为突出,但是“可用性”指标得分较低。

3.3.1品牌评价

清晰的定位对塑造阅读品牌、宣传阅读文化、推介阅读作品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各阅读APP为了凸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对自身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并提出自己的阅读理念。如:掌阅iReader提出“个性化阅读服务”理念,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内容和智能化的阅读体验;多看阅读以 “多看书、多交朋友”为宗旨,提出“精品阅读时光”理念;QQ阅读把 “阅读+社交”作为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完善的社交元素成为其优于其他阅读APP的核心;塔读文学以“随身随心,乐享阅读”为宗旨,以丰富、优质的内容和精细化运营为特色;网易云阅读定位为个性化内容杂志,本着“品质阅读”的理念,从内容、性能、体验三个维度还原阅读本质;ZAKER定位为社会化阅读软件,以丰富的资讯聚合与完善的互动分享为特色。

各阅读APP定位清晰,在特色方面,除了多看阅读设有原创频道和阅历系统,ZAKER设有今日看点和主题订阅等特色栏目外,其他阅读APP均没有提供特色栏目。大学生对8个APP品牌评价不高,平均得分为0.31分,不到满分的1/2。各阅读APP需要强化品牌意识、拓展栏目特色,努力提高阅读品质。

3.3.2内容评价

移动阅读用户之争的关键在于内容,优质的内容给人以“悦”读享受。各阅读APP的内容提供能力普遍受到重视,从评价指标得分来看,8个阅读APP的“内容”指标得分远远高于其他三个一级指标得分。不同类型的阅读APP在作品深度、内容原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QQ阅读、掌阅iReade、塔读文学等综合类阅读APP因内容来源广泛、更新量大、原创内容占比大,内容得分均高于平均分(0.90分)。如塔读文学作为数字版权创作、聚合和分发平台,汇集了原创文学、精品小说、经典读物等内容。而网易云阅读、ZAKER等聚合类APP内容基本上靠转载获得,原创内容少,“内容”指标得分较低。如网易云阅读对RSS、资讯和书籍等各种内容进行整合,试图满足读者更广泛的阅读需求,然而书籍阅读和RSS、资讯阅读的需求是不一样的,RSS和资讯仅供浏览,要求内容及时、精准、简明,对于书籍阅读讲究的是慢速、沉浸和回味,内容整合在一起反而降低了读者的体验评价。

同时,笔者发现各阅读APP中均存在作品信息不完整的问题,如部分电子书的内容介绍要么一句话概括,要么显示不完整;有的虽然开放作品试读功能,但是开放程度有限,可供免费阅读的内容很少。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阅读APP为了吸引读者,内容提供呈现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倾向,教育类、艺术类、文学类等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优质内容严重不足。

信息架构指标是指内容展示方式,体现在内容排版、内容分类、书架结构上。阅读APP受移动设备屏幕尺寸的限制,在信息架构上力求简化。如掌阅iReader、豆瓣阅读、多看阅读的排版优雅,内容分类、书架结构功能做得很到位。如:支持字体/图文混排,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美观;支持书架结构个性化设置。掌阅iReader内容分为出版图书和网络文学,QQ阅读内容分为出版图书和原创文学。其他阅读APP通过改进信息架构能力来改善读者体验,如塔读文学将原来分类式导航改为列表式导航,并对导航结构进行重组,控制分类项,以更好地适应移动设备特性。

3.3.3功能性评价

面对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优秀的功能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该指标满分为1.22分,8个阅读APP基础功能都做得不错,拓展功能也各具特色,平均得分较高,为0.67分。其中:豆瓣阅读得分最高,为0.72分;塔读文学得分最低,为0.61分。基础阅读功能主要包括支持跨系统平台,支持多种阅读格式,设置书签、亮度、背景、字体、字号以减少视觉疲劳,设置目录导航、内容搜索及界面跳转实现快速定位等。调查表明,各阅读APP的基础阅读功能做得很到位。网易云阅读的基础阅读功能做得很人性化,如阅读背景为浅褐色有利于缓解视觉疲劳,适合长时间看书,模拟翻页效果佳,看PDF文档时有显示优化功能等。

在拓展阅读方面,部分阅读APP提供音频辅助功能适应了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如掌阅iReader、豆瓣阅读开启的语音朗读听书模式,QQ阅读在阅读界面中置入QQ音乐功能。社交应用提高了用户阅读的范围、深度和效率,QQ阅读、ZAKER、豆瓣阅读都具有较强的社交功能。如:QQ阅读建立知名作者粉丝群,有利于读者与作者或读者之间深度互动,设置“绑定微博”功能,有利于好友之间分享精彩视频、文章和评论;ZAKER用户围绕阅读主题展开社交活动,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短信及其他多种社交网络实现内容分享;豆瓣阅读用户可以参与阅读沙龙区的评论和讨论,分享阅读内容,甚至可以将整本书分享给书友。其他阅读APP的社交阅读功能也做得比较到位,如:掌阅iReader的“附近的人”能查看周围朋友的阅读状况,“伴读一生”让书友关注自己的阅读;多看阅读将社交元素与阅读相结合,分享阅读内容、笔记到微博;网易云阅读引入微博和阅读圈,实现阅读空间化和社交化。国内的阅读APP在书摘、批注的分享方面做得不够好,而国外的Copia和Kobo两款阅读APP将该功能与电子书阅读做了很好的融合,读者在阅读内容的同时能分享到来自世界各地读者的批注与心得,评论更加有针对性、更加贴近原作内容。

总的来说,各阅读APP线上阅读功能较为完善,能够带给读者良好的体验。在线下拓展方面,八个阅读APP中除了多看阅读有不定期的图书限制免费活动外,其他均没有开展线下阅读活动,这说明阅读APP在线下沟通、拓展社会化阅读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3.3.4可用性评价

读者阅读的目的不论是学习,还是休闲,都需要安静、让人沉浸的阅读环境。良好的可用性是阅读APP服务意识的体现,包括设计美观舒适、内容加载流畅、用户操作简易等。“可用性”指标满分为1.04分,8个阅读APP平均得分较高,为0.46分。得分较高的是豆瓣阅读,为0.58分,得分最低的是塔读文学,为0.35分。阅读APP设计风格主要包括扁平化和拟物化两种,扁平化设计强调的是信息本身,而不是冗余的界面元素,因此,界面干净提高了读者操作的准确性。拟物化设计模拟现实物品的外观与功能,虽然视觉美感更佳,但是浏览可用性不足。

目前,大部分阅读APP采用扁平化的设计风格,能以舒适的界面风格、新颖的交互操作方式、精致的浏览效果为用户创造愉悦的浏览体验。如:QQ阅读界面简约宁静中透出一丝清新,符合普通受众的审美需求,是扁平化设计的典型代表;网易云阅读界面设计纯净、简练,打造一种轻松、安静的阅读氛围,人性化的互动操作能让读者在素雅的阅读气氛中感到生动活泼,很好地调节了读者的阅读节奏;ZAKER的界面设计高效、时尚、极简,扁平化的设计风格与其阅读内容超市的定位相符合。而掌阅iReader是采用拟物化设计的典型应用,模拟真实书架效果带给读者良好的视觉体验。

可用性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广告控制,本文所选的8个阅读APP都存在植入与阅读内容无关的广告或将阅读的书与推销的书混排现象,这降低了读者的体验评价。

4 对高校图书馆创新移动阅读服务的建议

掌阅科技的张凌云认为移动互联网为阅读带来了四个变化:用户群体改变带来需求巨变;内容生命周期更短;用户本身在成长进化;跨界融合不断带来新的突破。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有两个不变:用户追求高品质内容是永恒不变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永无止境[7]。高校图书馆应以不变对万变,以创新推动服务转型,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移动阅读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4.1建立互动分享的移动阅读社区

在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时代,社交媒体为高校图书馆开辟出了一条到达和影响读者的捷径。社交媒体有两大优势:一是拥有定位精准而庞大的用户;二是用户间深度互动推动数字内容传播。当点开阅读APP阅读代替传统翻书阅读时,读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浏览信息,社交已成为必然。在国内,阅读社区化方兴未艾,如分享阅读已成为豆瓣阅读平台最重要的服务,微信的朋友圈、大佳网的“读客”社区频道,还有ZAKER、鲜果等都是阅读与社交相结合的典型,这种结合是在以传统“内容”为核心的架构上,增加了“关系”要素,满足了信息构建和社群传递的需求,满足了内容欣赏与互动分享的需求。

分享的本质在于展示自我和帮助别人,活跃的阅读氛围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分享行为,深谙信息技术驾驭之道的高校图书馆自然明白其中的奥秘,建立互动分享的移动阅读社区,以社区平台聚拢读者,借助读者评论、社区交流巩固并推广移动阅读。在社区内,读者只需一次点击,就可以查看阅读状态,管理阅读笔记、书评,书评、笔记的分享可为阅读作品的潜在读者提供前瞻性指导。作品对于社区而言,是凝聚读者的核心,与阅读相关的任何延伸服务都可以通过作品串联起来,有利于提高馆藏资源的流动效率。

4.2建立开放格式的内容定制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职责是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资源保障。有学者指出,从资源的收藏和可获得性两个角度可以得到数字资源的保障率[8]。高校图书馆依托图书馆联盟和资源供应商建立的合作关系能够开放获取海量的数字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是供应商自己开发的,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资源格式如方正阿帕比的CEB格式、中国知网的CAJ格式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的PDG格式等都属于私有格式,无法兼容大多数移动终端,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移动阅读服务上难以实现大的跨越。高校图书馆要为移动阅读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在内容格式上就要有更多的自主权。由于移动设备系统平台相对独立,且对资源格式要求较高,高校图书馆应量体裁衣,采取合适的格式策略,提高对电子书、有声读物、音视频等资源的易用性和移动性的技术支持,比如开发格式兼容或格式转换的工具,新采购的数字资源要求采用国际标准的EPUB格式等。

内容规模的长尾效应为移动阅读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构建内容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长尾效应(Long Tail Effect)是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最早提出的,用来描述诸如亚马孙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9]。如果将移动阅读的热点内容作为阅读需求曲线的 “头部”,而大量的小众冷门信息构成了“长尾”,这些小众冷门信息由于内容多、数量大,仍然具有广泛的需求。如惠州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依据长尾理论推出“移动阅读助手”服务,将阅读内容更新从原来的“定期”调整为“依据数据及时响应”,作品及时上下架,为读者提供最新的阅读内容,根据读者的阅读频率、阅读偏好向其发送内容推荐、连载更新提示、阅读到期提醒等内容定制服务。

在移动阅读内容定制服务方面,国外同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如美国、加拿大的学校开展基于云的差异化学习项目,执行数字内容计划以辅助学生在课堂外学习[10]。图书馆将纸质阅读环境转移到移动学习平台,与老师协作创建数字内容,并根据课程教学进度为学生定制阅读内容,帮助教师为不同学生提供差异化指导。

4.3构建基于媒体化内容的移动阅读生态圈

在数字内容发展初期,出版界就提出了“数字生活馆”的概念,认为“未来数字生活馆不仅是数字资源阅读平台,还应包含有声读物、公开课、内容定制分享等一系列阅读内容服务”[11]。随着移动阅读不断深入,高校图书馆应拓展移动阅读平台的功能,将其作为移动服务的入口,“打通”馆内外资源,发展成为包括阅读终端、内容平台、全媒体资源的移动阅读生态圈,满足读者日益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这个构想,丰富内容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必不可少。一方面图书馆与终端生产厂商合作推出移动阅读终端,直接掌控读者资源;另一方面,整合数字音视频、学术讲座、公开课、电子出版物等馆内外资源,联合产业界进行多元化衍生开发,形成全方位的内容生态体系。如2012年东南大学图书馆与方正阿帕比开展合作,打造首个高校移动阅读基地,双方以“移动阅读服务”为契合点展开了多项创新性合作,如CEBX文档转换,电子书、图片库等数字资源建设等[12]。我馆突破行业限制,与地方主流媒体合作,对惠东渔歌、龙门农民画等惠州地方非物质文化资源展开数字化、媒体化整合,并向移动内容领域发展,建成后的惠东渔歌数字馆、龙门农民画数字馆兼有文化传承保护、产业化运营、多媒体展示、学术探研等功能,移动阅读生态圈的雏形逐渐形成。

4.4加强移动阅读素养教育

移动阅读从始至今一直被贴上浅层化、碎片化与娱乐化的标签。在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碰撞下,面对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与多样化的阅读形态,大学生“阅读迷茫”在所难免。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传播阅读正能量的社会责任,应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专业优势,加强大学生移动阅读素养教育,提升阅读内涵。

(1)以倡导经典阅读、传承优秀文化为主旨,重视馆藏资源的认识作用、审美作用、教育作用,向大学生推荐思想性强、严肃深刻的作品。结合移动媒体技术运用,丰富文化传播的功能设计,在移动阅读平台开设文化阅读频道,推出国学馆、文史馆、遗产馆等栏目,把优秀的文化作品推荐给读者。

(2)开展多种类型的线下阅读公益活动,如:我馆以“悦读越精彩”为主题,邀请知名作家、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以公开演讲或名家座谈的形式进行授课,提升读者的阅读品味和作品鉴赏能力;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展 “新青年掌上读书计划”“红色阅读”“阅读中国”等一系列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阅读习惯。

5 结论

在这个转型与融合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移动阅读是趋势。高校图书馆应尽快适应外部阅读环境的变化,从用户的体验出发,增加阅读内容,创新服务模式,以迎接移动阅读泛在化大潮的到来。

[1]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已接近3亿[EL/OL].[2016-04-13].htt p://finance.people.com.cn/n1/2016/0413/c1004-28274095. html.

[2]刘畅.当前我国大学生手机阅读的特征、缺陷与对策[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6):31-34.

[3]李扬,李屹,汪莓,等.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调查分析及其策略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3):56-58.

[4]刘亚.移动互联时代的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J].图书馆论坛,2014(5):48-54.

[5]戴力农.当代设计研究理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Hao to Quantify The User Experience[EL/OL].[2004-04-21].http://www.sitepoint.com/quantify-user-experience.

[7]“阅读+”主题对话探寻全民阅读关键话题[EL/OL].[2015-11-05].http://www.gx211.com/news/2012419/n126496225. html.

[8]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74-76.

[9]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0]美国和加拿大中小学将数字资源融入课堂教学[EL/ OL].[2015-09-19].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6/ 0413/c1004-28274095.html.

[11]任祥.数字内容生态与出版业的颠覆创兴[J].出版广角,2012(11):17-20.

[12]东南大学携手方正阿帕比成立移动阅读基地[EL/OL]. [2012-04-19].http://www.gx211.com/news/2012419/n126 496225.html.

Research on the Experience Evaluation of the Mobile Reading Appli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EN Lang
(Huizhou University Library,Huizhou 516007,China)

Mobile reading becomes a very popular application in internet field with the popularity of smart mobile phone. Based on the user experience,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experience evaluation system on the mobile reading appli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y using the four elements quantitative model,compares and analyzes mobile reading applications on brands,contents,functionality and usability,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university library to carry out mobile reading service.

mobile reading application;experience evaluation;university library;reader service

G250

G250

A

2095-5197(2016)04-0107-06

任浪(1976-),男,馆员,本科,研究方向:移动阅读服务、信息资源管理。

2016-05-03(编发:章忠平)

猜你喜欢

图书馆指标内容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图书馆
主要内容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