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管理与评价》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创新实践

2016-09-27杨晓冬武永祥杨晓林邱冬梅

工程管理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项目管理评价

杨晓冬,武永祥,杨晓林,邱冬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E-mail:yangxd@hit.edu.cn)

《项目管理与评价》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创新实践

杨晓冬,武永祥,杨晓林,邱冬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E-mail:yangxd@hit.edu.cn)

为符合“通才教育”培养目标,对于工科研究生掌握项目管理与项目评价的知识十分必要。以哈尔滨工业大学面向工科研究生开设的《项目管理与评价》课程的教学过程为例,从该课程的特点着手,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剖析,运用知识嫁接学说探索为非管理类研究生开设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对工科研究生的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

项目管理与评价;知识嫁接学说;项目化教学;工科研究生

当今,无论是制造业、服务业,还是建筑业等各行各业,为了分解组织目标,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几乎所有种类的工作都可将任务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一个又一个项目的成功造就了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企业实力的不断增长,项目的选择、评价和管理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成败与运作效率,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十分普遍。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社会对高效而成功的项目管理者的需求日益迫切,具备项目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日益成为稀缺人才。

作为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项目管理是指在有限资源约束下,为实现项目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行为。而项目评价以社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和项目投资方的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拟建项目为评价对象,站在项目建设前期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论证,从而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的知识体系。《项目管理与评价》课程是一门整合项目管理与项目评价理论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它将事前管理与事中管理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站在整个项目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全面掌握项目管理与评价理论的思想、树立全局观念,也为学生将来成为高级管理者奠定基础。

哈尔滨工业大学面向非经济管理类的工科研究生开设了这门公共选修课,学生分别来自于土木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航天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等工科院系。研究生的选课数量逐年增多,由2009年的300人左右,到2016春季全校选课学生人数已超过600人。选课学生层次也由仅限硕士生,扩大到博士生和本科生。由于现代项目管理理念的更新和传播,包括很多领导者的认识,对项目评价与项目管理的认可程度逐渐增加,目前学校的多个工科学科都指定《项目管理与评价》为硕士研究生的必选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也需与时俱进,并针对不同时代、不同特点的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教学理论与教学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两种素质[1],教学改革应理论与实践并重[2]。在教学实践中,发展教学理论,提升教学能力。

1 课程特点与已有教学弊端

1.1课程特点

项目管理及项目评价在发达国家应用非常普及。成功项目来源于选择正确的项目,即项目评价;正确的项目投资必须进行绩优的管理,即项目管理。《项目管理与项目评价》课程的特点如下:

(1)内容丰富,实践性强。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面宽泛,包括PMBOK十大知识领域: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干系人管理;项目评价包括:资金时间价值、市场调查、投资估算、评价指标体系、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等。另一方面,由于项目涉及主体众多,工作协调难度大,而且管理目标也较多,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原理,更要懂得在项目管理与评价的实践中去检验和深化知识要点,不断积累经验,学会变通,来解决实际问题。

(2)学科交叉,应用广泛。项目管理与评价综合了项目管理与项目评价的相关知识,可有效提高工科背景研究生的工程领导力,在许多工科专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可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将管理手段运用到工程领域,对解决工程领域组织协调困难、管理目标实现难度大等问题效果显著。

(3)深化理解,强调思维。项目管理与评价的课程内容决定其特点并不在于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加强理解,建立管理思维和方法。由于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涵盖范围广,不仅对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交际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指导性意义,因而在教学中更需强调管理思维的灵活运用。

1.2已有教学的弊端

通过对《项目管理与评价》课程的调查研究及总结中发现在现行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被动听课,缺乏互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板书或者PPT的形式授课,授课内容以教师的角度确定,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适合项目管理与评价课程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低,积极性差,知识接受效率低。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往往导致教学实践中学生“食而不化”和“高分低能”现象。由于学生缺少对客观世界的深刻理解,因而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一般只是存在于学生观察世界中的“惰性知识”,缺乏与客观世界的实际互动[3],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2)授课过于注重理论。教师大多注重项目管理程序、流程、方法和手段介绍,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能全面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背景知识。单纯的理论介绍不能够引发学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师的讲解和讨论中,对课程的理解与领悟程度不高。《项目管理与评价》课程作为一门十分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过度偏重,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法也显得比较单一[4]。

(3)学生整体思路不清,实际操作能力差。一方面由于学生接受能力不一或者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纸上谈兵,把教材弄得很熟,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5];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存在隐患,学生在本专业过多强化技术的同时,不能较好地理解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价内容的精髓,从而整体思路不清,知识要点把握不当,实际操作中无所适从,对项目管理与评价的流程和内在含义理解局限于课本,不能从项目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然而现实中一个项目往往涉及众多参与方,若对项目管理的思路不够清晰,操作能力差,往往会造成项目管理的困境。

通过对以上课程特点和教学弊端的总结,理清现行教学中的不足,为结合课程特点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了方向。

2 知识嫁接学说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教学建构论者的观点,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者不考虑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单纯从外部对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填灌”并不科学,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教学者应当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基石,促进学习者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的知识[6]。因而本文基于知识嫁接学说,考虑学生原有知识背景引入间接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探索。

2.1知识嫁接学说介绍

知识可分为三级结构,第一级是感性认识,第二级是理性认识,第三级是联想,构成了一个由弥散到收敛再到发散的过程。知识的三级结构紧密联系,组成一个类似于树形的关系,但又区别于严格的树形结构,原因在于其树根部分(一级结构)与树冠部分(三级结构)可以直接连接,成为一个整体[7],如表1所示。

表1 知识的三级结构及其特征

对学习者来说,现存知识(包括来自于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资源以及他人的历史的和现存的理性认识)即知识的二级结构属于间接知识,知识嫁接就是将现存的间接知识运用一定的知识建构原理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的一部分。成功的知识嫁接不仅需要将间接知识与学习者自身的二级结构融合,还要求间接知识得到学习者的一级知识结构的支撑,其过程如图1所示。在学生原有一级结构支撑的基础上促进间接知识与学生知识的二级结构融合,并进一步向学生知识的三级结构转化,使间接知识的嫁接更加稳固,促进学生建立联想,增加创造力,达到学习的目的。

图1 知识嫁接示意图

2.2知识嫁接学说的教学应用

当前,工科研究生教育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按照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学习,其结果是培养“专才”。然而在工作岗位中仅仅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工程领域,技术知识只能为某个工序或者项目的某个部分服务,缺乏对项目统筹和协调的考虑。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嫁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项目管理与评价的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项目全局意识,还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提升,以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积累为其在工作岗位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更有助于项目的实施与开展,进而间接提高项目的整体利益,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科学化。此外,项目评价有助于学生建立资金时间价值的理念,头脑中有一定的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使其在项目立项决策之初就参与到项目中来,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项目参与度、归属感以及择业广度。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建设投资规模的逐步扩大,建筑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伴随着建筑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等日益严峻,与国外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也需引起每一个项目参与者的重视,因而,使工科研究生掌握必要的项目管理与评价知识对改善建筑安全和质量,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授课对象为工科类学生,要将项目管理与评价知识融合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体系中,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相融合,使间接知识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将间接知识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得以运用,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把握时机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及专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学生学习动态,选择适当时机,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此外,知识嫁接过程要注重技术、方法和手段[8],可以通过以下3个方面进行改进。

2.2.1以学生为中心,增强课程亲和力

现代教育强调要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为本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教育为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教育依靠学生,以学生为主体[9]。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将教学任务与学科特点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有一定时间、预算和资源限定的项目,通过学生对项目的实施,实现教学目标。项目化教学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极佳载体[10]。感性认识也就是知识的一级结构,由颜色、形状、声音、触觉、嗅觉、味觉等具象感知构成,通过项目化教学方式的亲身参与使学生对项目管理与评价课程产生具体直观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感性认识,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而转化为理性认识和联想。

(1)由于教师授课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属于间接知识,要使间接知识与学生的现有知识进行融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一级知识结构的具象感知的深入理解,进行间接知识的嫁接。所以在授课时,要依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背景,以及上一次课程学生的表现情况,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并选择合适的案例或项目,将项目管理与评价课程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强学生对项目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建立起学习兴趣。

(2)由于现行的教学方法中学生被动听课,积极性不高,为改进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结合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组建共同体——项目管理团队。他人的观点对学习者而言属于间接知识的范畴,在交流讨论过程中,间接知识通过与学习者的二级知识结构进行融合可以转化为三级知识结构,即达到了学习和教学的目的,因而共同体鼓励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争论和对话,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成员可以获得对问题内容的深刻理解,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11]。每个团队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协调,组员轮流担任项目经理。每次上课先由教师介绍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接下来以专业为背景,将学生分成若干共同体,并以教师选择的案例为基础,每个团队分别对项目进行模拟演练。每组运用项目评价的知识对教师准备的案例或项目提出方案,并论证各自方案,最终每组选择一个方案进行实施。

(3)各组对所选择的方案进行项目管理活动,并对案例的项目管理过程展开探讨。总结的过程是学习者对一级知识结构和二级知识结构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级知识结构进一步转化为二级知识结构,二级知识结构由浅及深抽象为稳定的内在逻辑。所以案例讨论完成后,由教师对学生在案例项目中的表现进行简要总结,但是为了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探讨的余地,教师不针对案例结果的好坏进行评价[12]。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前安排案例内容,留待下一次课学生对模拟的项目管理活动进行展示,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对项目评价的过程、程序进行演练,并对项目评价的相关指标进行计算,使其对项目的决策阶段加深理解。选定方案后,通过案例背景、内容及数据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模拟,继而以一种连续而自然的方式向其渗透知识。而二级知识的进一步转化需要实践的刺激,在对项目管理与评价活动的模拟过程中完成向三级知识结构的转化,既满足项目管理活动的客观实践,又水到渠成,使学生不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抵触和困惑。通过课堂模拟,建立起学生与项目管理活动的联系,使其积极参与到课程当中,提升参与度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2.2关注学生兴趣,把握嫁接时机

知识嫁接的时机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和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是对一级知识结构和二级知识结构进行丰富的过程,学习的间接知识以及案例模拟中获得的一级知识相当于积累的“素材”,“素材”的进一步转化需要把握时机,如果“素材”过少,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不足,学习很吃力;如果“素材”过多,浪费有限的学习时间。因而选择恰当的时机不仅可以使知识嫁接的过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知识的二级结构和一级结构,还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兴趣曲线持续处于上升状态,对进一步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图3所示。人的兴趣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上述课堂项目管理的模拟活动,不仅建立了学生关于项目管理与评价知识的基础,而且通过增加学生对课程的了解,逐步建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为随后进行知识的深入讲解奠定基础。

图2 教学过程示意图

图3 嫁接时机示意图

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励,学生对项目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兴趣曲线向上移动,此时间接知识与学生知识的一级结构融合成功,选择此时机逐步增加知识的深度,一方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达到间接知识与学生知识的二级结构融合的目的,从而增加间接知识的稳定度。

2.2.3丰富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艺术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在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力的激发。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即“以成果为基础的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应对未来、适应未来的能力,要求学生从解决有固定答案问题的能力拓展到解决开放问题的能力[13]。所以当间接知识与学生的二级知识结构融合后,需进一步采取艺术方法和手段培养其联想和创新能力。知识的成功嫁接需要掌握方法和手段,不仅包括科学方法和手段还包括艺术方法和手段,而知识嫁接技术内含于上述过程之中。为了使学生的间接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其自身的理性知识并转化上升为知识的三级结构——联想,还需要采用科学和艺术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使其产生联想,继而培养其创新思维,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讲义、多媒体课件、课堂模拟、教学案例、图片及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并在授课过程中,跟踪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上述教学方式,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艺术,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项目管理与评价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弊端的总结和梳理,将知识嫁接学说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活动的仔细观察、研究和总结过程中,发现引入知识嫁接学说改进后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项目管理与评价课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渴求,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氛围较之前更为活跃;另一方面用课堂模拟的方式将项目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解决了之前教学中忽视实践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此外,通过课堂模拟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自身的知识与来自教师的间接知识更好地融合,促进了知识进一步向三级结构的转化,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应用能力,提升创造能力。

由此可见,项目化教学创新模式对项目管理与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积极而显著的影响,不仅为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教学模式,也间接为项目整体利益的考虑奠定了人才基础。

[1]蔡宝来,王会亭.教学理论与教学能力:关系、转化条件与途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9-58.

[2]苏春景.从教学模式改革到教学流派生成——基于尝试教学理论流派形成的个案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 (10):45-48.

[3]刘 华.基于认识论的教学理论研究:合理性及路径更新[J].教育学报,2011(5):64-68.

[4]唐少艺.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2):50-52.

[5]姜嘉乐.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天大思考”——李家俊校长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11-16,38.

[6]王 鉴,胡红杏.试论影响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种现代教学理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54-159.

[7]王竹立.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2 (2):36-43.

[8]王竹立.知识嫁接学说: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教学理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33-39.

[9]杨银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4(1):4-19.

[10]钱存阳.项目化教学培养大学生系统实践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87-192.

[11]张豪锋,王小梅.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与设计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46-50.

[12]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 Guide):Fifth Edition[S].Pennsylvania: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2012:47-66.

[13]Petrova R,Tibrewal A,Sobh T M.An Electronic Web-based Assessment System.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2006,7(3,4):44-57.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of Teaching Project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YANG Xiao-dong,WU Yong-xiang,YANG Xiao-lin,QIU Dong-me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E-mail:yangxd@hit.edu.cn)

To comply with the objective of general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for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This paper intends to take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ourse of Project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which is developed to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a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star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a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grafting is used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ls and methods of management courses which is developed for the students who do not belong to management graduate students. It will have a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and be beneficial to cultivate senior “composite” talents.

project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theory of knowledge grafting;project teaching;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

F406.15

A

1674-8859(2016)04-154-05

10.13991/j.cnki.jem.2016.04.029

杨晓冬(1972-),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与评价,城市经济与房地产;

武永祥(1956-),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与更新,房地产经济理论,建筑经济与管理;

杨晓林(1963-),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现代建筑生产管理;

邱冬梅(1989-),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

2016-06-16.

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XM_HLJ_2012049).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项目管理评价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区块链和比特币相关主题的知识结构分析:共被引和耦合聚类分析视角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