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链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协同管理研究
2016-09-27周福新李清立
黄 莹,周福新,李清立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E-mail:14120648@bjtu.edu.cn)
基于质量链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协同管理研究
黄 莹,周福新,李清立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E-mail:14120648@bjtu.edu.cn)
为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实现全过程、整体化的质量管理。基于质量链和协同管理理论,以工程项目生命期5个阶段为关键节点形成质量链,找到质量链运行的3个序参量:接口管理、组织协同和管理机制。针对每个序参量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通过外部、内部接口管理实现过程协同,通过构建“动态战略联盟”实现组织协同,通过管理机制保障接口管理和“动态战略联盟”有效实施。为建设单位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运行模型,有利于建设单位整体把控工程项目质量,有利于促进各参建单位配合协作,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接口管理;组织协同;管理机制;质量链运行模型
建设工程为人们生产或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一直以来,政府对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十分重视,对各参建单位来说,质量是监督控制的关键。但是很多工程项目因为隐蔽性工序多、工艺复杂,导致质量风险大,而且质量风险具有传递性,极易产生连锁反应[1]。因此,需要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模型。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还需要各单位配合协作,现实中,参建单位内部有各自的质量管理体系,沟通较少,相对封闭,“质量黑箱”大范围存在。这种传统的质量关系无法以整体化的思维进行战略部署、难以适应大质量观条件下的质量管理,不利于建设工程项目的整体把控和全面质量提升[2]。本文基于质量链管理和协同管理理论,分析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的序参量,建立质量协同管理机制,并最终形成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运行模型。
1 文献综述
关于质量链管理理论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Troczynski[3]综合了 QFD、SPC、SPI、供应链、工序性能、产品特性值及工序能力等质量概念,在1996年提出“质量链”,随后Joseph[4]提出了“质量环”(Quality Loop)的概念。随着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Carol[5]认为质量流、价值流和信息流在质量链传递和运行,质量链是各个组织共同实现质量的集合体,Carol提倡通过协同、整合流程,不断改进工程质量。1999年,质量链管理理论引入中国,我国学者对质量链进行了大量研究。如乌云娜等[1]从适用对象、参与人态度和质量纠偏成本3个方面分析了质量链和供应链的区别,针对三大质量缺陷创建了质量链管理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协同优化。唐晓青等[2]借鉴供应链思维,强调打开质量黑箱的界限,提出了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CQCM)概念,并搭建了质量链管理集成模型。李博阳等[6]从大数据视角,将质量链定义为:“在产品形成中,所有关联企业对质量的控制而形成的链条体系”,并通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研究了质量链中关联企业的协同效度。杨益晟[7]分析了质量链的特点,通过质量链与供应链、价值链、信息链进行对比,认为质量链管理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从质量链管理内容来看,质量链是对不同策略组合优化、择优的过程,属于质量管理研究前沿,是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质量链管理是借鉴供应链的思维,但质量链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适合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质量链管理体现耦合、协同思维,一般与协同学、集成管理、系统论等结合起来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
关于协同管理研究,杜观超[8]基于协同办公软件系统,提出对建设工程质量采取OA移动式办公、在线监督的质量协同管理模式。李东辉[9]从建设主体保证、政府监督和信用评价三大质量体系出发,基于系统理论对工程质量协同管理进行研究,并将激励、政府监督、信用额度、质量文化与责任、信息共享作为协同运行机制的序参量。周静瑜[10]通过对组织构架、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平台、技术和商务管理、成本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制定协同措施,研究建筑工程协同管理模式。从以上研究可知,协同学与系统理论、集成化等交叉结合、与信息科技共同发展,协同学的研究关键是找准序参量。
2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的形成过程
质量链的形成是从有质量意识开始,经历质量行为最终达到质量结果,并将质量结果反馈回来的一个过程。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上,主要经历立项决策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形成建设工程项目生命期。
(2)组织上,建设工程项目主要由建设单位负责,但是在工程项目的每个阶段主要参与单位不同,对应每个阶段分别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使用单位,监理单位包含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监理,各方互相配合方能完成质量任务。
(3)质量目标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任务不断完成,质量目标逐步实现。
基于质量链形成过程,以工程项目为依托,以工程项目生命期5个阶段为切入点,本研究中将5个阶段作为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上的关键节点,对应的组织作为质量链上的组织基础,在质量目标的引导下形成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关于项目的质量流、价值流、信息流在此质量链上流动传递,如图1所示。
图1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
在质量链中,每个阶段内部由一个主要参建单位负责,相对来说发生质量缺陷的概率小,关键节点接口的交接管理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其次质量形成中每个参建单位需要合作、协调,尽量少的冲突、扯皮是工程项目质量的组织保障;再者要确保接口管理顺利实施,保证参建单位各组织之间达成共识、合作共赢,需要构建一个管理机制作为控制质量的手段。所以将接口管理、组织协同和管理机制构建作为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的序参量重点研究。
3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协同管理
3.1接口管理——过程协同机制
本文对接口管理主要分为外部接口和内部接口,外部接口主要是指不同阶段之间的接口,内部接口指的是各个阶段中不同工序之间的交接,应对外部接口和内部接口分别进行接口管理,达到过程顺畅、协同的目的。具体管理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建设工程项目接口管理
3.2组织协同
3.2.1参建单位的选择
建设工程项目整体的质量好坏程度由所有参建单位质量水平综合决定,当某个参建人的质量能力无法满足相应的质量要求时,发生质量缺陷、质量事故的概率升高。质量链运行中交界面易产生质量冲突,而且产生的质量问题会有连锁反应,整体质量好坏并不因为最优秀的参建单位而提升很多,而是受最差的参建单位影响最大[1]。因此,建设单位最初选择参建单位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充分考虑各单位质量能力水平的匹配度,防止对优秀的参与单位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各单位的综合实力要大体一致。
(2)均衡各参建单位的质量能力,使得质量总体水平既要满足建设工程项目的基本要求,还要满足各单位之间的合作要求。
(3)质量链中复杂、质量薄弱环节要提高对承包单位的质量能力要求,满足工程项目质量链顺利运行。
3.2.2构建动态战略联盟
建设单位选择好参建单位后,通过签订合同形成约束,但此时各单位之间关系疏远、沟通交流频率低,仍然站在自身立场考虑问题。而且各单位有各自的利益目标和质量保证体系,此时若不通过组织协同,质量链的运行必将障碍重重。为了实现各单位协调有序、形成统一的利益结合体、提升抗风险能力,从而实现建设工程项目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各单位互利共赢,本文尝试构建适合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运行中组织协同的动态战略联盟[11]。
建设单位作为组织者,组织各参建单位负责人,形成“联盟董事会”,即为战略联盟的领导机构;各参建单位为战略联盟的“盟友”,选择盟友代表作为主要联络人和各单位的负责人,各参建单位可以有其分包单位;还要合理分配“盟友”的权利和职责,除了合同关系,确定“盟约”,包括协作中的质量目标、风险、最终的报酬分配等。如图2所示。
图2 建设工程项目动态战略联盟
该动态战略联盟有以下几个含义:一是以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顺畅运行为第一要义,目的是实现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目标;二是参建单位除合同规定以外,还有不同层次的合作;三是参建单位内部结构作为动态战略联盟实行的最基本单元。当各单位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磨合、协调,其默契程度逐渐增加,组织逐渐变得有序,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
3.3管理机制构建
本文拟从以下5个方面构建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的管理机制。
3.3.1奖惩机制
在建设工程项目开始之前,建设单位与各参建单位签订合同时,以及“动态战略联盟”签订“盟约”时,应该明确各单位的权利、义务、责任,确定奖惩措施、方法手段等。对于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管理,应遵循所有有利于质量链运行的行为、方案、措施等都应该受到奖励,反之,应该受到惩罚的原则。
(1)建设工程项目是否达到原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目标实现度。若按计划完成,各单位获得原约定的正常利润;若未达到质量目标,查找原因,对相关单位按规定罚款。
(2)质量链运行结果考虑。若各单位相互配合产生超额利润,按照贡献大小合理分配作为奖励(合同、盟约中应有明确规定);若在质量链节点处利益损失,则此节点参与的相关单位按照过失大小合理分摊损失。
(3)从参建单位行为角度考虑。若参建单位做出有利于(不利于)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运行的举措时,根据产生的效益(损失)进行奖励(惩罚)。
3.3.2信用机制
对参建单位构建信用评价机制,并设定信用评价标准,采用定期评价制度。每隔固定时间段进行一次信用评价,信用评价机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该参建单位在平时参与工程项目中的信用评分,如每做一个有利于(不利于)质量链运行的举措按照相关规定加上(扣除)一定的信用额;二是每隔一段时间,所有参建单位进行相互信用评价,将每个参建单位获得的所有分值进行加权平均。
信用评分作为利益分配、奖励惩罚的一个参考,与各单位的直接利益挂钩,作为激励和约束各参建单位的手段,对于信用评分高的单位可以给予长期合作的机会。
3.3.3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机制必须秉承公开公平、科学合理、利益与贡献相匹配、共同协商的原则。本研究中建设工程项目的利益包含两个方面:各单位完成各自分内工程所得的正常利润,与质量链运行中相互协作产生的超额利润。对于正常利润,根据合同、盟约等条款约定进行分配;对于超额利润,除了根据合同、盟约中规定外,结合实际中各单位的贡献、承担的风险,综合考虑其信用、绩效评价结果等,通过动态战略联盟领导机构共同协商决定。
3.3.4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的目的是保证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在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上高速有效的传递,从而打破各单位之间的界限和沟通壁垒,减少信息沟通成本。本研究中将协同办公系统引入到建设工程项目中,并进行一定的改善(如图3)。
图3 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共享机制包含两个层面:
(1)与建设工程项目相关的各方可以通过“上传下载端口”上传质量链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数据、各类文件等,信息从端口输入后,系统通过识别吸收信息,将信息存储,并进行分类和备份,形成“信息存储模块”,通过“信息整合”后,可以实现初步共享,此时,各单位可以进行基本的信息沟通,从端口下载各类文件信息,这一个闭环形成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平台。
(2)随着交流资源的增加,逐步形成信息库。建设工程项目各级管理者通过对信息库中数据、资料等分析,进行相关决策,从而对质量链中各单位“下达指令”,决策指令可以通过共享平台到达端口,供各方下载,这一个闭环体现了信息共享机制的协同效应。
信息上传下载的端口设计可以采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协同办公系统”,或者利用手机APP等科技手段,使资源能够在线及时传递、实现有效共享。
3.3.5绩效评价机制构建绩效评价机制有两个目的:一是对质量链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问题,从而及时改进,另一方面获得质量链运行结果的绩效评价,对以后基于质量链管理提供经验教训;二是绩效评价可以规范参建单位的行为,及时发现问题,确定相关单位的责任,及时改进,规范行为,充分提升质量链的运作效率。
建设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可以在项目开始前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特点构建统一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确定绩效评价方法,方法可以采取直接打分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或KPI平衡打分法等进行评价。
4 质量链管理模型的运行
建设工程项目从设想到实际形成,从质量的输入到最终工程质量输出,都是基于质量链而运行,所有工作都是围绕保证质量链顺利有效运行而建立。如图4所示,通过外部接口管理、内部接口管理保证质量链在关键节点交界处顺畅,从而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动态战略联盟”是质量链运行的组织基础,保证各参建单位自觉打破“质量黑箱”、积极沟通,朝着共同的质量目标努力,管理机制能够保障接口管理和动态战略联盟有效实行。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在这 3个序参量的有效引导下,逐渐从无序到有序运行,最终实现质量链的整体优化和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提升。
图4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运行模型
5 结语
本文将质量链和协同管理两大理论交叉结合,以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为切入点,构建了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链运行模型,为建设单位和各参建方提供了一个质量管理的新视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参建单位沟通合作的积极性,有利于降低质量风险和质量管理成本,有利于实现各单位协同共赢。随着理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也将更为规范化、系统化、协同化,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其他领域新理论及科学整合创新,并应用于建设工程项目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1]乌云娜,杨益晟,冯天天,大型复杂项目宏观质量链构建及协同优化研究[J].管理科学,2013(7):1-6.
[2]唐晓青,段桂江,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J].中国质量,2002(9):25-27.
[3] Troczynski.Tom,The Quality Chain[J].Quality Progress,2008,29(9):208.
[4] Joseph M.Juran and A.Blanford Godfrey.Juran's Quality Handbook 5th edition[M].Hardbound,1999:1-183.
[5] Carol J.R & Manaoj K.M.Defin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ts relevance to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practice[J].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6):315-337.
[6]李博阳,李浩然,基于大数据的质量链协同效度研究[J].信息技术,2015(7):26-27.
[7]杨益晟,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质量链识别方法及其优化模型研究[D].河北:华北电力大学,2015:1-212.
[8]杜观超,建设工程质量协同管理模式初探[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6):653-655.
[9]李东辉,系统视角下工程质量协同管理[J].福建建筑,2014(5):69-71.
[10]周静瑜,建筑工程单一业主“集群项目”的协同管理模式探索[J].建筑经济与管理,2013(35):686-689.
[11]刘 轶,王艳伟,工程项目动态战略联盟管理模式[J].铜业工程,2011(5):72-74.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Based on the Quality Chain
HUANG Ying,ZHOU Fu-xin,LI Qing-li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E-mail:14120648@bjtu.edu.c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level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achieve the whole process and integrated qualit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quality chain management and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forming quality chain from which the five phases of the project life cycle are the key nodes,the study finds three order parameters——interface management,organization synergy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each order parameter,we take different management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process synergy through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interface management,to bring about organization synergy by constructing "dynamic strategic alliance”,and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face management and “dynamic strategic alliance " by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complete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chain operation model for the construction units,which is advantageous to control the overall project quality for construction units,is in favor of promoting the coordination among the participation units,and ultimately could accomplish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construction project;quality chain;interface management;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management mechanism;quality chain operation model
TU712.3
A
1674-8859(2016)04-116-05
10.13991/j.cnki.jem.2016.04.022
黄 莹(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与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管理;
周福新(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与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管理;
李清立(1956-),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管理。
2016-05-25.
中国铁路总公司课题项目(Z2014-T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