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博弈与对策*

2016-09-25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财会通讯 2016年23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者收益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熊 毅

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博弈与对策*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熊 毅

防范盈余管理行为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任务。本文建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性与控制成本和盈余管理空间正相关,与控制质量和处罚力度负相关。基于此,本文从降低控制成本、提高控制质量、限制盈余管理空间、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建议。

内部控制 盈余管理 博弈分析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Scott,2012)。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而企业内部控制的一大目标便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有效性。因此,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以减小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然而,安然、世通等公司的财务造假案震惊世界,直接导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该法案大大加强了内部控制的披露要求,并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加以严格限制。在我国,以银广厦、绿大地、万福生科、st博元为代表的财务造假案同样深深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直接威胁到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于是,借鉴国外经验,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需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正由自愿性披露阶段转为强制性披露阶段。然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否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然而,迄今为止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对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性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二、文献综述

萨班斯法案颁布实施后,众多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行为和盈余质量的关系。Skaife、Collins和Kinney(2008)的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有更多的应计项目噪音。Chan等(2008)发现存在内控缺陷的企业正向操控性应计项目的绝对值显著高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Skaife et al.(2008)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得到整改后,盈余质量显著提高。Gaoet al.(2009)发现萨班斯法案的实施降低了中小型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我国也有许多学者关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但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张龙平(2010)、方红星(2011)、吴益兵(2012)等都发现内部控制可以提升公司的盈余质量,但张国清(2008)认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程小可等(2013)的研究发现,不同产权性质和规模的公司,其内部控制会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多为实证分析,并已经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研究成果。但应该注意到,由于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股东与管理者是一种非合作的博弈关系。无论股东是否选择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还是管理者是否选择盈余管理都不是随机的,而可能存在选择现象。因此,对双方的策略进行细分,建立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为双方可能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根据双方可能采取的策略,建立企业股东与管理者的博弈收益模型,以期帮助企业进一步改善内部控制状况,达到抑制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求解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如下:博弈的局中人是股东和管理者,假设二者均为风险中立者。管理者可以选择不进行盈余管理,而如实报告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下简称“诚实”),也可以选择盈余管理从而歪曲财务结果(以下简称“歪曲”)。股东可以选择对盈余管理行为实施强控制,也可以选择实施弱控制。很显然,本博弈属于完全信息博弈,即股东和管理者完全了解对方的策略空间,也了解对方和自己的收益函数。不同策略组合下各参与者的收益如下:(1)股东选择强控制而管理者选择诚实,由于股东总是希望管理者能够如实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管理者选择诚实会为股东带来较高的收益H,但强控制需要付出成本C,因此股东的收益为H-C,此时管理者因为诚实披露获得较低的收益l,但不会受到股东的惩罚。(2)股东选择强控制而管理者选择歪曲,此时股东会获得较低的收益L,同时还要付出强控制的固定成本C。由于股东选择强控制,其有可能发现盈余管理行为,假设发现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为p,一旦发现盈余管理行为,股东就要对管理者加以惩罚,假设罚款额度为G,此时股东的收益为p(L-C+G)+(1-p)(L-C),而管理者必须承担被发现盈余管理的风险。若盈余管理行为没有被发现,管理者会获得相对诚实披露较高的收益h,一旦盈余管理行为被发现,管理者就会面临额度为G的罚款,此时管理者的收益为p(h-G)+(1-p)h。(3)股东选择弱控制而管理者选择诚实。这是对股东最有利的情况,股东可以享受管理者诚实披露而带来的高收益H,同时也不用付出成本(假设弱控制的成本为0),而管理者则会获得较低的收益l。(4)股东选择弱控制而管理者选择歪曲。假设此时股东不可能发现盈余管理行为,则股东会获得较低的收益L,而管理者获得较高的收益h。很显然,H-L>0,h-l>0,则双方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股东和管理者的支付矩阵

在该博弈模型中,若股东选择强控制,管理者的最优策略应该是选择诚实披露。即有,即:

若(1)式得不到满足,则管理者一定会选择歪曲,股东一定会选择强控制,于是得到纯策略的纳什均衡解,此时股东的收益函数为,管理者的收益为,但此时由于管理者一定会选择歪曲,内部控制的效果未达到,对股东而言,显然不是最优策略。

同理,在该模型中,若管理者选择歪曲,股东的最优策略应该是选择强控制,有,即:

若(2)式得不到满足,股东就没有对盈余管理实施强控制的动力,而会对盈余管理行为听之任之,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一定会选择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歪曲财务结果,这对股东来说也是不能接受的。

若上述两式成立,则该模型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只存在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此时假设股东选择强控制的概率为x,则股东选择弱控制的概率为(1-x)。同理,设管理者选择歪曲和诚实的概率分别为y和(1-y),则该博弈模型求解过程如下:首先,股东选择强控制和弱控制的期望收益应该相同,于是得到,解得:

其次,管理者选择诚实和舞弊的期望收益也应该相同,于是得到:,解得:

y值为股东选择强控制还是弱控制的临界点,当实际的y值大于该临界点时,股东选择强控制的收益大于成本,股东应选择强控制。反之,当实际y值小于该临界点时,股东应选择弱控制。而x是管理者是否进行盈余管理的临界点,当实际x小于该临界值时,管理者会选择歪曲,而当实际x大于该临界值时,管理者选择诚实披露比较有利。

(二)模型分析通过以上模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公式(1)表明,(h-l)不能大,而G和p不能过小,否则控制就会失效。(h-l)代表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获得的额外收益。事实上,管理者操纵盈余的空间越大,(h-l)就会越大,内部控制也越有可能失效。而p代表控制质量,控制质量越高,股东发现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p就会越大,内部控制也就越有效。G代表了处罚力度,若处罚力度太小则控制会失效。

(2)公式(2)表明,控制成本C不能过大,否则内部控制会失效。P不能过小,这表明控制效果一定要好。因此股东对盈余管理加以控制时,在考虑提升控制效果的同时,要将控制成本维持在合理水平,否则控制会失效。

(3)公式(3)表明,管理者是否选择盈余管理取决于三个因素:控制成本、控制质量和处罚力度。控制成本C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选择采用盈余管理歪曲财务结果。而控制质量越好,管理者选择盈余管理的概率就越低。同理,处罚力度G也与y负相关。这说明股东应该加大处罚力度以降低管理者选择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4)公式(4)表明,股东选择强控制的概率与管理者操纵盈余的空间正相关。管理者操纵盈余的空间越大,管理者选择盈余管理而获得的额外收益(h-l)也就越大,管理者选择强控制的动机就会越强,即x越大。公式(4)还表明,当实际x大于(h-l)/Gp时,管理者一定会选择诚实。这表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行为确实有抑制作用。而且临界值(h-l)/Gp越小,对股东越有利,因此需要努力减小(h-l),增大p和G,这与前面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四、对策建议

从以上对模型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要想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可以从降低内控成本、提高内控质量、限制盈余操纵的空间和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着手。

(一)降低内部控制成本

(1)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内控环境是指对内部控制有直接影响的要素的总和。公司的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员工素质、法制观念等要素都是内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内控环境有助于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形成企业长效发展的理念,从而自觉杜绝以牺牲企业长期利益为代价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良好的内控环境意味着企业可以减少专门针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特别控制程序,从而降低内控成本。

(2)大量采用相关软件,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由于盈余管理行为经常依赖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采用计算机软件对关键财务指标进行监控,可以提高检查盈余管理的效率,减少检查时间并减少人工参与,降低控制成本。可以利用相关的审计分析软件或通用数据库识别分析可疑数据,以及时发现盈余管理信号。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具备了对财务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的技术条件,因此,检查部门(如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加强与技术部门的合作,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加强日常控制,减少专门控制,以达到降低控制成本、提高控制效率的目的。

(3)出台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案例指导。我国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存在很多问题。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并未按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五要素进行编排,企业在实际应用中无所适从,从而加大了内部控制建设成本;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格式和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标准仅提出原则性规定,而缺乏具体的认定标准。具体规定的缺乏导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无疑加大了内部控制披露成本。建设成本和披露成本的增加导致内部控制总成本上升。因此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应用指南和案例指导。一方面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供标杆,以降低内部控制建设成本;另一方面也为需要增加说明段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提供样本,增加自我评价报告的信息含量,以降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

(二)提高控制质量

(1)建立多层面的盈余管理控制体系。应该由谁来控制盈余管理行为?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甚至一些股东都认为控制盈余管理行为只是审计部门的任务,实际上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复杂多样,审计师只能采用审计抽样的方式进行检查,本身就存在固有风险。况且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受到专业背景的限制,审计师通常只能对应计盈余管理加以限制,而对真实盈余管理无能为力。因此董事会、监事会和业务部门应该互相合作,协同作用。全方位、多层面的控制才能及时发现盈余管理行为,也能防止盈余管理走向财务舞弊。

(2)加强控制的针对性。企业对盈余管理的控制活动应该贯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既要注意防范应计盈余管理,又要注意防范真实盈余管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异常变更,不合理的会计差错更正和不恰当的关联方交易是应计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企业可以借鉴舞弊红旗的方法,有针对性的确定应计盈余管理的控制重点,提高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真实盈余管理的控制比应计盈余管理更加复杂,但也并非无迹可寻。盲目降价和不合理的放宽信用条件是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标志。企业应该重视预算工作,合理设定销售价格和信用期限。价格和信用期限的确定要做到不相容业务分离,避免销售人员为提升销售业绩而盲目赊销或盲目降价,使企业承受不必要的风险。

(三)限制盈余管理的空间

(1)加强对重点领域的信息披露。完善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是限制盈余管理空间的有力武器。需要加强披露的重点领域包括: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的更正、非经常性损益的取得方式、关联方交易情况等。以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为例,企业不仅需要披露变更的原因,还要披露这些变更对本期利润的影响。详细的披露能使股东更容易的发现盈余管理行为,从而限制盈余管理的空间。

(2)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盈余管理只能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事实上,是否遵守会计准则是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的重要界限。为了限制盈余管理行为,一是要转变收益观念,即强化资产负债表的地位,弱化利润表的地位,引导企业从追求净利润的增加转变为追求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的增加,并进一步明确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各种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使用条件,严格杜绝会计政策的随意变更,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明确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2014年已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进步,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加大处罚力度

(1)提高处罚额度。盈余管理行为没必要也无法完全消除,但一定要严防盈余管理转化为财务舞弊。因此应该提高对管理者违规行为的处罚额度,增大管理者的违规成本。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依赖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股东也要在公司章程中对管理者违规的处理程序作出明确规定,以降低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动机。

(2)设计更加合理的薪酬契约。目前,世界上许多企业都采用了股票期权等工具来激励管理者。即使没有采用股票期权的企业,管理者的报酬也与企业业绩紧密相关,而固定工资只占管理者报酬的很少比例。这种薪酬合约的设计从激励相容的角度来说显然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管理者实施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许多学者都认为,分红计划假说是管理者实施盈余管理的最重要的动因。因此,从控制盈余管理的角度来说,似乎应增大固定工资在管理者报酬中的比例,同时增大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处罚力度,鼓励管理者诚实披露。

*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定位研究”(项目编号:15AGL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1]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8期。

[2]黄惠平、宋晓静:《内控报告与会计信息质量及企业价值——基于沪市A股的经验研究》,《经济管理》2012年第1期。

[3]侯剑平、惠荣荣:《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动态内生性关系》,《财会月刊》2014年第10期。

(编辑朱珊珊)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者收益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窗口和镜子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从孔子的管理思想谈管理者的自我修炼
其他综合收益的几个重要逻辑关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