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中度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以乳制品为考察对象

2016-09-24周小梅

治理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声誉集中度乳制品

□ 周小梅 张 琦



产业集中度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以乳制品为考察对象

□周小梅张琦

乳制品产业在演化过程中集中度的变化会影响声誉的共用与私用性。较低产业集中度让声誉具有较强共用性,“搭便车”动机是诱发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之一。产业集中度提升会让声誉表现出较强私用性,这有利于激励企业为维护声誉而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与此同时,产业集中度提升让企业有更大赢利空间,企业绩效得到改善,为企业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创造条件。而乳制品产业集中度偏低与政府管制资源错配相关,也降低了管制效率。因此,政府在产业政策上鼓励乳制品产业提高集中度,以及政府管制资源配置随产业集中度变化而动态调整,是乳制品质量安全不断改善的重要前提。

食品质量安全;乳制品产业集中度;声誉共私属性;企业绩效;管制资源配置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缺乏声誉优势,部分企业不得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低价策略参与竞争,致使中国食品因质量安全问题遭到召回和媒体报道。

乳制品产业是中国食品产业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据《中国奶业年鉴》统计,从2000年到2014年,乳制品产量从207.49万吨增长到3297.73万吨,提高近15倍。截止2014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631家,是2000年377家的1.67倍;乳制品销售额3297.73亿元,是2000年193.46亿元的17.13倍。*刘成果:《中国奶业统计年鉴(2001-2014)》,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15年版;荷斯坦杂志社、东方戴瑞咨询:《中国奶业统计资料(2015)》,荷斯坦杂志社,2015年版。

在乳制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从2005年“皮革奶”事件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把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此背景下,政府不断颁布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媒体跟踪报道和披露重大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但事实证明,仅依靠政府管制或媒体监督很难从根本上遏制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针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国内外大量文献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部分研究强调产业组织化程度会影响食品质量安全水平。Carriquiry和Babcock通过重复购买模型显示,与双寡头企业相比,垄断企业在质量保障方面倾向于进行更多投资。食品数量与质量间有一定的替代关系,这种情况就很难确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是否会伤害消费者的利益。换言之,若减少食品产量可增加质量供给,则垄断可能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Miguel Carriquiry and Bruce A.Babcock:Reputations,Market Structure,and the Choice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in the Food Industry,Oxford Journals,2007,89(1).面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与大量分散、小规模生产间的矛盾,胡定寰指出,为有效地供应安全优质农产品,需要把众多小农户组织起来,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应加强纵向食品链组织间的合作,引导农户进入超市零售终端,达到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目的。*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钟真和孔祥智从生产与交易两个维度构建产业组织结构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间的逻辑关系,认为提高农业产业链组织规模可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钟真、孔祥智:《产业组织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来自奶业的例证》,《管理世界》,2012年第1期。刘震和廖新指出食品产业链的集中度与食品产业链的完整性是相辅相成的。根据食品产业链完整性的分析和完全可追溯性的要求,在食品产业链中存在巨大的管理成本,而这种管理成本不是小作坊、小企业所能承受的。这从侧面也说明了产业集中度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刘震、廖新:《基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食品产业发展模式探析》,《农村经济》,2012年第11期。魏后凯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必然导致一些绩效好的企业规模迅速扩张,随着集中度的提高,产业利润率相应提高。*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利润率的关系》,《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6期。而利润率的高低对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

从现有文献来看,部分学者认识到产业集中度对食品质量安全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尚缺乏从产业集中度角度研究集中度变化对声誉共用与私用属性转化产生的影响,并由此导致企业维护声誉的动力不同,继而使企业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激励存在差异。而围绕产业集中度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以及企业绩效改善对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性等问题的研究也不多见。

部分学者研究管制效率对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其中,TomohideYasuda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鉴于管制机构不能在消费者间根据消费者需求分配利益,食品安全管制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率。*Tomohide Yasuda: Food Safety 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Examination,Independent Review,2012,15(2).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喻玲认为政府委托各职能机构实施食品安全管制,而管制机构作为代理人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在缺乏竞争及相关约束下,政府管制会出现低效率。*喻玲:《试论对食品安全监管者的再监管》,《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谢地和吴英慧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提出中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需在本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背景下提升管制效率,以较低成本获得高效的政府管制。*谢地、吴英慧:《美、韩、俄等国改进政府规制质量运动及其借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1期。为提升管制效率,周应恒和王二朋强调应创新食品安全管制制度,切实有效地推进食品安全管制体制改革。*周应恒、王二朋:《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一个总体框架》,《改革》,2013年第4期。梳理现有文献发现,目前尚缺乏从产业集中度的动态变化角度研究管制资源错配导致的食品质量安全政府管制低效率问题。

基于声誉共用属性向私用属性转变、企业绩效改善以及政府管制效率提升会激励企业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本文以乳制品产业为考察对象,研究产业演化过程中,产业集中度对声誉共私属性、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政府管制资源配置随产业集中度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的问题。研究结论可为政府制定食品质量安全管制政策提供参考。

二、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人们为改善生活不断提高乳制品消费量的背景下,中国乳品产业发展迅速。但乳制品产业发展过程中屡受质量安全事件的冲击。

(一)乳制品产量增长迅速,但亟待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原奶产量持续走高,虽然经历过短暂调整时期,但总的趋势是快速增长。到2014年,中国原奶产量达到3845万吨,比1979年106.5万吨增长35倍多,年均增长率高达10.79%。除此之外,全国奶牛存栏数从2008年1233.5万头增长到2014年1498.6万头,增长21.49%;牧业总产值(统计到2013年)从2008年20583.6亿元增长到2013年28435.5亿元,增长38.15%。*刘成果:《中国奶业统计年鉴(2001-2014)》,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15年版;荷斯坦杂志社、东方戴瑞咨询:《中国奶业统计资料(2015)》,荷斯坦杂志社,2015年版。然而,乳制品产量快速增长过程中,不断出现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质量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乳制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我们注意到,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已逐步从过去对“量”的需求转变为对“质”的需求。如何从“量”的扩张转化为“质”的提升,是乳制品产业发展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

(二)乳企利润空间减小,乳制品质量安全存隐患

中国有大量乳制品加工企业,大部分规模偏小,未被纳入统计。据《中国奶业年鉴》(2014)和《中国奶业统计资料》(2015)统计结果表明,中国液体乳及乳制品加工企业总数从2008年815家(亏损223家)到2014年631家(亏损100家)。从数量上看,乳制品加工业企业正在减少,亏损家数也在下降,如表1所示。这其中,有受“三鹿”事件的影响,不规范的企业被淘汰出市场。另外,也有乳企横向兼并提高市场份额的原因。

目前在买方市场背景下,众多乳企间的竞争导致乳制品价格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乳企利润空间逐渐缩小。利润空间缩小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对乳企而言,创新不足,大量企业间的竞争导致价格战缩小了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对政府而言,由于存在对各级政府物价水平监控的业绩考核,这种情况(尤其在通胀时期)下,真正优质的乳制品很难通过提价反映其品质,导致乳企利润微薄。乳企减小的利润空间给乳制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表1 中国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基本经营情况(2004-2014年)

资料来源:刘成果:《中国奶业统计年鉴(2001-2014)》,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15年版;荷斯坦杂志社、东方戴瑞咨询:《中国奶业统计资料(2015)》,荷斯坦杂志社,2015年版。

(三)乳企频发质量安全事件背景下贸易逆差扩大

历经多次乳业风波,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的信任度下降,而对进口乳制品的信任度明显增加。表2中,2008年,中国乳制品进口量达到351067.29吨,而同期出口量仅为120633.68吨,出口量为进口量的34.4%;进口额为86264.26万美元,出口额为30234.91万美元,贸易逆差为56029.35万美元。2013年,中国乳制品进口量达到1592175.32吨,同期出口量为36051.58吨,出口量仅为进口量的2.26%;进口额为518779.94万美元,出口额为5701.70万美元,贸易逆差为513078.24万美元。从2008年出口量为进口量的34.4%到2013年的2.26%,充分显示消费者对本土乳制品的不信任,以及对进口乳制品的强烈依赖。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口碑导致中国乳制品出口乏力。

表2 中国乳制品进出口情况统计(2008-2014年)

资料来源:刘成果:《中国奶业统计年鉴(2001-2014)》,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15年版;荷斯坦杂志社、东方戴瑞咨询:《中国奶业统计资料(2015)》,荷斯坦杂志社,2015年版。

注:资料来源上并未统计2014年乳制品进出口额。

综上分析,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乳企声誉,是乳制品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产业集中度角度,分析乳企声誉受损或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表3 中国各地区乳制品产量统计(2008-2014年)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刘成果:《中国奶业统计年鉴(2001-2014)》,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15年版;荷斯坦杂志社、东方戴瑞咨询:《中国奶业统计资料(2015)》,荷斯坦杂志社,2015年版。

三、乳制品产业集中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集中度的测量基数和测量方法有很多。本文把乳制品销售额作为基数,运用市场集中度CRn对中国乳制品产业的集中度进行测算。

(一)各地区乳制品产量分布状况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巨大的乳制品市场。由于乳企加工业的技术工艺比较简单,投资规模不大且见效快,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有乳制品加工企业。中国乳制品产业集中度一直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乳制品加工业的地方保护是重要原因之一。2008年,中国各省乳制品产量中,以内蒙古、河北和黑龙江位居前三,产量分别达到355.94万吨、236.45万吨和168.53万吨。到2014年,产量位居前三的省份变成了内蒙古、河北和山东,产量分别达到300.92万吨、298.12万吨和274.73万吨。前三甲产量由2008年42.03%降低到2014年32.95%。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北方产奶量明显大于南方。全国及各地区乳制品总产量如表3所示。

(二)乳制品产业集中度分析

2014年,伊利、蒙牛、光明三家企业的乳制品销售额分别为544.36亿元、500.49亿元、203.85亿元,比2013年分别增长13.93%、15.44%、25.13%。三家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1.44亿元、23.51亿元、5.68亿元,比2013年分别增长30.03%、44.14%、39.87%,如表4所示。

表4 2014年中国部分上市乳品企业销售收入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各上市公司年报整理而得。

从1995年开始,中国乳制品加工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以“三聚氰胺”事件为分界点,从2000年至今也可分两个阶段。1995年到2007年,中国乳制品加工业集中度CR4从25.52%上升到50.3%,除了在1996年有一次较大的滑坡外,总体表现为缓慢上升趋势。2007年乳制品加工业集中度首次突破50%,为历史峰值。2008年,受乳制品安全事件影响,乳制品加工业的集中度出现大幅下降。从2009年起,开始新一轮缓慢提高集中度的历程。2011年6月,皇氏收购来思尔乳业55%股权,加强销售网络建设;2012年4月,三元股份收购株洲太子奶及供销公司各100%的股权及其对应资产,目的是发展乳酸菌市场,扩大奶粉自产自销;2013年6月,蒙牛收购雅士利国际75.3%股权,补充奶粉业务短板;2013年9月,伊利股份投资辉山乳业,收购其基石股份,稳定东北地区原料奶供应。*佚名:《我国乳制品企业并购状况分析》,中商情报网,http://www.askci.com/news/201402/14/141659036051.shtml,2014-02-14。显然,各大乳企都在通过收购兼并取长补短。虽然CR4近年基本保持在40%上下,但根据目前发展趋势,乳制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会有所突破,如图1所示。

按照贝恩对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结构的划分,1998年前中国乳制品加工业的集中度CR4均小于30%,为竞争型市场。1998年到2001年,中国乳制品加工业的集中度CR4均在30%到35%之间,属于寡占Ⅴ型,是最低的寡占型市场结构。从2002年开始就进入了寡占Ⅳ型,此时集中度处于35%到50%之间。而仅2007年的产业集中度为50.3%,达到寡占Ⅲ型。

图1 中国乳制品产业集中度CR4变化趋势图(1995-2014年)

分析发现,乳制品工业发达的国家加工业产业集中度的演变趋势都是从低集中度向高集中度转变,最终达到寡头垄断甚至极高寡头垄断型。例如,在澳大利亚,乳制品加工业主要以合作社公司为主导,其加工量约占牛奶总产量的75%。其中,双江MG公司、邦力公司和奶农公司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三家合作社公司,其加工量约占牛奶总产量60%。加拿大乳制品加工业也比较集中,帕尔玛拉、萨普图和阿格罗普是加拿大最大的三家企业,这三家企业加工的牛奶占比达70%。新西兰乳制品加工业的产业集中度非常高。恒天然合作集团是新西兰乳制品加工业的领导者,其所加工的牛奶约占全国96%,其余4%则归Westland和Tatua两家乳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乳制品加工业较为分散。较低的产业集中度容易造成乳企一方面在终端市场降低乳品价格,另一方面是对原料乳的争夺,提高生产成本,压低了乳企获利空间,制约乳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三)乳制品产业集中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乳制品产业集中度的基本因素。产业集中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性和市场容量。中国乳制品加工业产业集中度不高,同时在波动中缓慢提高,主要也取决于这两个因素:(1)规模经济性。乳制品产业存在一定的规模经济性。根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凭借在资本、技术、管理、品牌、质量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优势,大规模乳企的成本收益率远高于小乳企。而相关资料也表明,乳业中大企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同样远高于中小企业,约为其10倍左右。显然,中国乳制品产业规模经济显著。(2)市场容量。伴随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乳制品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如果企业规模不变,市场容量扩大会导致产业集中度降低。但市场容量在扩大的同时,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从统计的产业集中度结果来看,市场容量扩大的速度略慢于大企业集中的速度。

2.影响乳制品产业集中度的其他因素。影响乳制品产业集中度的其他因素包括:(1)政府政策。中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实施。2009年,中国首次使用《反垄断法》,商务部否决了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集团的协议。尽管中国乳制品产业集中度目前仍较低,但中国乳制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同样会受到《反垄断法》威慑力的影响。此外,由于地方政府保护政策,使得当地中小乳企普遍受益,从而降低了中国乳制品产业集中度。(2)产品差异化。在乳制品市场上,乳企利润率微薄,产品差异化不显著。而在位大乳企(如伊利等)虽具有一定知名度,但由于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乳企声誉受损,只能依靠新一轮广告战和价格战重新夺回市场。因此,短期内,产品差异化对乳制品市场的产业集中度作用不明显。(3)进入壁垒。在乳品安全事件频发背景下,各大乳企相应控制了一定的上下游渠道,进入壁垒略有上升。另外,政府审批更加严格,由此提高了乳制品产业集中度。就中国乳制品产业来看,在位乳企优势在于掌握原材料、优越的地理位置、长期积累的经验等,但在专有的产品技术、高级管理人才方面仍显不足。因此,乳制品产业进入壁垒有较大提高,但仍有提升空间。(4)技术进步。目前中国乳制品市场的技术比较成熟,如果在位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来改善产品,则会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产业集中度会有所提高;如果新进入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改良产品,则在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会下降,产品集中度将会进一步降低。

四、产业集中度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机理

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原因很多,本文重点从产业集中度角度,探讨产业集中度变化如何影响声誉的共私属性、企业绩效和政府管制效率,继而对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产生影响。

(一)产业集中度、声誉共私属性与乳制品质量安全

本文将从声誉共私属性转化角度出发,结合乳制品产业集中度演化分析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1.市场声誉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制。Goldsmith等(2003)认为,在食品市场上,如果消费者意识到食品具有安全的特征时,企业可与消费者对其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交易,食品企业可从食品安全的投资和创新中获得收益。或者说,当企业控制食品安全有回报时,企业就有自愿控制食品安全的激励,这种情况下,通过市场激励企业控制食品安全是比较有效的。*Goldsmith,Peter D.,Turan,Nesve A.and Gow,HamishR.:Food Safety in the Meat Industry: A Regulatory Quagmire,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3,6(1).

市场激励通常是指通过声誉激励企业自觉对食品安全行为进行约束。声誉激励是食品企业基于长远利益考虑而放弃眼前利益的行为,对提供不安全食品企业的惩罚不是来自契约规定的法律制裁,而是其未来获得长远利益机会的中断。对于声誉的考虑以及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市场机制中的声誉与法律的强制性有同样的作用。如果企业关注将来的发展,想在消费者中获得好的声誉,那么虽然食品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也会为消费者提供关于食品安全的真实信息。这是一种隐性激励。在声誉机制下,可通过市场激励企业确保食品安全。以乳制品为例,乳制品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者都会关注乳品的质量安全。乳企声誉是许多消费者选购乳制品时重要考虑的因素。例如,“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许多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采取“用脚投票”,转而选择有良好声誉国家或地区的乳制品。

2.产业集中度、声誉共私属性与食品质量安全。声誉机制可对企业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激励,但由于声誉具有共用与私用属性的区别,则激励存在差异。而共用与私用属性的区分取决于产业集中度。

(1)独家垄断下声誉的私用属性。独家垄断情形下,市场上只有一家企业,CR1为100%。该企业拥有全部市场份额。因此,对于该企业来说,私用声誉就与该行业声誉一致。这种情况下,企业会为了维护声誉而努力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另外,随着消费者对乳品质量安全知识的积累,消费者辨别优劣食品的能力会逐渐增强。而当消费者越来越能够确认质量安全时,企业就越有激励减少生产低质量安全的食品。

(2)寡头垄断声誉的共用属性。寡头垄断的产业集中度较高。对于拥有共用声誉的寡头垄断而言,虽然行业中的企业可从增加的质量安全投入中获利,但是对于个别企业付出的努力,其它企业可通过“搭便车”获得更高利润。由于企业不能对他们采购或生产的食品实施绝对的质量安全控制(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可能出现问题)。因此,企业会期待其他企业进行质量安全控制,从而分享声誉。Rob和Sekiguchi(2001)建立了共用声誉双头垄断模型。在模型中,企业间进行价格竞争,且仅一家企业能够卖出产品(消费者选择低价购买)。当消费者选择了其中一家企业时(价格更低),另一家企业会失去市场份额。当另一家企业通过降价吸引消费者,第一家企业又失去了市场份额,如此反复。紧接着,企业继续竞争产出,消费者则继续更新他们的信任,直至出现欺骗行为(不安全食品),且被消费者发现。这时,消费者就会失去对整个产业的信任。对于共用声誉而言,因为会出现“搭便车”,在位企业没有动力像独家垄断具有私用声誉那样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Rob,R.and T.Sekiguchi:Procuct Quality,Reputation and Turnover,Working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http://www.econ.upenn.edu/Centers/CARESS/CARESSpdf/o1-11.pdf.2001.

(3)寡头垄断声誉的私用属性。同样是寡头垄断,区别在于声誉属于单个食品企业。对于私用声誉,每个企业是自己声誉的创造者和维护者,都会尽量生产出优质食品以满足消费者。与共用声誉不同的是,如果一家企业失败,其食品被消费者发现是不安全食品,从而失去声誉,并失去该企业原本的市场份额,结果会增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竞争对手可从中获利。对于私用声誉的寡头垄断来说,每个企业都不希望自己被市场淘汰,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会比较高。

(4)竞争下声誉的强共用属性。竞争型市场的产业集中度较低,小企业众多,生产经营利润微薄,从而导致企业财力不足,对企业信誉资本投入较少;加之产业中低进入和退出成本,都会催生大量很少沉淀成本的失信企业,大部分企业均没有独立品牌,因而市场上声誉的共用属性较强,私用属性较弱。这种情况下,企业维护声誉的激励不强,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能够“免费搭车”。因此,与前三种情况相比,集中度较低的竞争型食品产业的质量安全程度较低。

3.中国乳制品产业集中度、市场声誉与乳制品质量安全。中国乳制品产业的发展历程较短,根据前文分析,中国乳制品产业集中度正逐步从竞争型向寡占Ⅴ型、寡占Ⅳ型变化。而与发达国家乳业相比,中国乳制品产业发展更是慢了几十年。*冯启:《中国乳业30年风雨历程》,《财富人物》,2008年第10期。中国乳制品产业偏低的产业集中度,造成了乳制品市场声誉表现出较强的共用属性。当部分较小的乳制品企业出现问题时,由于个体名声太小,在媒体报道中往往会波及整个乳制品产业。对于中国乳制品产业而言,个别企业不良声誉,会导致产业共用声誉受损;而类似蒙牛、伊利等相对较大企业来说,其声誉好,仅限于其自身受益。因此,总体来看,产业集中度越高,声誉私用属性越强;产业集中度越低,声誉私用属性越弱。由于中国乳制品产业集中度不高,大企业相对较少,所以声誉惩罚机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声誉私用属性不断增强,声誉机制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会越来越大,这样,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随之得到应有的改善。

(二)产业集中度、企业绩效与乳制品质量安全

中国乳制品产业集中度偏低,产品同质竞争严重,缺乏创新,导致企业被迫采取价格战,利润微薄,最终使得乳制品质量安全受到影响。

中国乳制品加工企业共有600多家,且大部分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全国乳制品加工企业亏损比例较高,且平均利润率低,如表5所示。乳制品企业利润率不高,近年来一直维持在6%左右,而企业亏损率在18%左右。乳制品企业为抢占市场,经常采取低价策略。尤其在前些年物价普遍上涨背景下,乳制品价格并没有按同等比例上涨。在乳制品产业上下游的关系处理上,由于乳制品加工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常将下游的压力向上游原奶采购转移。而乳制品加工企业与奶农之间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利益链,缺乏合作机制。在供应链上游环节,奶农很有可能为了弥补成本,在原奶质量上打折扣,从而导致乳制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表5 中国乳制品产业绩效指标(2004-2014年)

资料来源:刘成果:《中国奶业统计年鉴(2001-2014)》,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15年版;荷斯坦杂志社、东方戴瑞咨询:《中国奶业统计资料(2015)》,荷斯坦杂志社,2015年版。

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乳制品定位偏低,加剧了市场竞争。发达国家将其乳制品主要定位为高端产品,而国内大部分定位为中低端产品。这可从乳品价格得以体现,进口奶粉或国内生产的外国品牌奶粉价格多在每包100元~200元,而国内奶粉则基本在每包50元以下,甚至很多不到20元一包。*单仁平:《奶粉事件折射中国企业困境》,《环球时报》,2008年9月19日,第9版。进口乳制品凭借良好的口碑和强大的营销手段长期占领国内高端市场并获得声誉溢价带来的丰厚利润。而国内乳企,乳制品主要覆盖中低端市场,面向广大农村地区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只能依靠价格战来获取市场份额,但生产经营低端乳品的利润十分微薄,这样,乳制品企业则缺乏提高乳品质量安全的动力。

何玉成、郑娜和曾南燕(2010)利用2000-2008年的乳业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乳制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能够增强乳品产业的利润率。*何玉成、郑娜、曾南燕:《乳品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关系研究》,《中国物价》,2010年第5期。因此,只有提高乳制品产业集中度,增强乳制品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增强乳制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最终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乳制品企业盈利能力上升之后,为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条件。

(三)产业集中度、管制资源配置与乳制品质量安全

中国乳制品产业集中度不高,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而且地域分布十分广泛。加上长期以来中国乳制品产量供给不足,导致部分乳品企业更关注产量,而忽视质量安全。政府管制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乳制品质量安全。

中国乳制品质量安全政府管制机构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其中,立法工作是政府管制的前提基础。近年来,关于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在不断地补充完善中,如《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乳制品安全国家标准》等,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政府管制提供了依据。但是,政府管制的有效执行才是确保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根据前文分析,中国乳制品产业集中度较低,加工企业分布比较分散。面对频发的乳制品安全事件,政府管制执行能力相对不足,管制效率低下。目前,中国政府管制职能部门的人力资源呈“倒三角形”分布,即越到需要加强管制力量的基层,人力、财力、物力配置越少。*根据笔者调研,目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进行常规性监管受到的约束之一就是,面对大量分散的食品企业,基层监管资源显得“力不从心”。在县一级,专业管制机构的力量只有一两个人,如此单薄的管制人员,很难从源头入手,实现常态化管制,管制效率可见一斑。

乳制品产业集中度分散的“正三角形”与目前政府管制资源配置的“倒三角形”间出现了错配,是乳制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以乳制品产业为代表的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迅速,经过多年发展,出现了部分知名企业(如蒙牛、光明、伊利、三元、完达山等)与大量中小企业并存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乳制品产业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销售数量,都有质的飞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乳制品产业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中国乳制品产业偏低的产业集中度,一方面,造成了乳制品市场中声誉的私用属性较弱,共用属性较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保护私用声誉有利可图,而由于“搭便车”动机的存在,乳制品企业缺乏保护共用声誉的激励。另一方面,乳制品产业集中度过低,激烈竞争导致乳制品企业绩效低下,利润微薄。微薄利润很难支持乳制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展开广告战和价格战,进一步吞噬了其利润,制约了企业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的能力。再者,乳制品产业的低集中度与管制力量的“倒三角形”间产生的错配,降低了乳制品质量安全管制效率。根据研究结论,本文的政策涵义主要包括:一是政府应鼓励乳制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高市场集中度。政府应引导乳制品企业做大做强,尽快打破地方行政垄断壁垒,慎用《反垄断法》,降低企业间兼并重组的障碍。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乳制品产品价值链,培育一批世界知名品牌,为企业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激励。二是政府管制资源应随乳制品产业集中度动态调整。目前中国政府管制部门的资源呈“倒三角形”分布,即越到需要加强管制力量的基层,人力、财力、物力配置越少。薄弱的政府管制资源,很难从乳制品供应链的源头入手,实现常态化管制。面对乳制品产业偏低的集中度,政府应该适时调整管制资源的配置,加强基层管制力量,提高管制效率。也就是说,政府管制资源必须随产业集中度变化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资源错配导致的管制低效率。□

(责任编辑:石洪斌)

2016-04-18

周小梅,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与管制;张琦,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理论与政策。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约束企业‘人为污染’食品行为的机制研究”(编号:71373239);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财经大学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课题“区域声誉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激励机制研究:以浙江为例”(编号:15JDGZ04YB)的阶段性成果。

F768.2

A

1007-9092(2016)05-0114-009

猜你喜欢

声誉集中度乳制品
短期与长期声誉风险的不同应对
Top 5 World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2018年1~2月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8%
全球乳制品交易价格指数上升3.1%
清徐醋产业发展研究
煤炭行业未来在提高集中度
通过乳制品源头控制提高原料奶品质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