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我国高级官员腐败演化机理研究
2016-09-24李少惠成广星
□ 李少惠 成广星
基于扎根理论的我国高级官员腐败演化机理研究
□李少惠成广星
腐败是复杂而普遍的社会污染,会引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政府合法性危机。摸清腐败的演化逻辑以实现对其标本兼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结合十八大后中纪委网站公布的多个典型腐败案例,深入探讨了影响高级官员贪腐行为的深层次诱因,构建了由权力生成、欲望生成、自律缺失、监管不力、行为失范、腐败形式六个范畴组成的腐败演化机理模型,即“手枪模型”,并在阐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建议。
高级官员腐败;演化机理;扎根理论;“手枪模型”
惩治腐败关乎政党存亡和国家命运。中共十八大后,一大批老虎级贪官的相继落马,既彰显出中央强力反腐的决心,也引发人们对高官腐败的强烈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经过3年努力,反腐斗争的压倒性优势正在形成,但反腐形势依然严峻。此外,“透明国际”2015年公布的清廉指数显示,中国的排名较上年上升17位,位居83,尽管整体名次有较大幅度跃升,但37分的实际分值却不容乐观,表明我国的反腐征程仍任重道远。
一、文献探讨与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中,腐败一词借鉴王沪宁等人的定义,指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王沪宁:《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简言之,即以权谋私。此外,文中的高级官员概念借鉴杜宇红*杜宇红:《高级官员腐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页。、陈刚*陈刚:《上行下效:高官腐败的示范效应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2期。等人的观点,指副厅及以上级别在国家机关担任实职的官员。目前学术界对腐败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且深入,包括腐败的定义、分类、影响、成因、度量、措施等,而就腐败的成因及机理而言,早期的学者更倾向于单因素探讨,如亨廷顿、吴敬琏分别认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功能缺失*[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和政府干预经济引致的“寻租”行为*吴敬琏:《市场规范是治理腐败的硬道理》,《决策探索》,2006年第1期。是腐败的根源;近期的学者如李红权*李红权、张春宇:《腐败的发生机理及腐败风险的预警》,《学理论》,2010年第18期。、许瑞*许瑞:《中国特色的预防腐败机制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2年,第20页。等则更多地从权力、制度、机会、动机等多因素视角来阐释腐败的生成机理。此外,随着反腐的深入,学者对我国高官腐败也更为关注,如陈刚*陈刚:《上行下效:高官腐败的示范效应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2期。、聂辉华等*聂辉华、王梦:《政治周期对反腐败的影响——基于2003~2013年中国厅级以上官员腐败案例的证据》,《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4期。分别探讨了高官腐败的示范效应及政治周期对反腐的影响;陈平*陈平:《中国省部级官员腐败分析——以改革开放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件为例》,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1-29页。、杨兴坤*杨兴坤:《省部级高官腐败的现状及其防治策略》,《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2期。则对省部级高官腐败进行了多案例实证研究。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以下问题:首先,系统探析腐败机理的文献仍旧匮乏,尽管学者越发重视多因素融合研究,但对各要素间的关系探讨不足。其次,对腐败机理的研究忽视了腐败的异质化特点,没有顾及到特定层级官员腐败的特殊性。再次,国内学者多是基于外来理论的本土化再运用,缺乏基于自身实际的理论建构。最后,对高级官员腐败的研究层次总体较为浅显,多是通过多案例量化统计来阐释其特点、危害、成因、措施等,缺乏对其深层机理的发掘。众所周知,高级官员由于身居要位,一旦腐败就会给国家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并引发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而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成果表明,该类官员已然成为腐败重灾区。问题在于,这些位高权重的官员为什么会误入腐败歧途?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深陷腐败泥沼而难以自拔的?鉴于以上问题,本研究结合十八大以来中纪委网站透析的多个典型案例,以扎根理论为分析方法来深入揭示高级官员腐败的成因及演化逻辑,以期为政府当下的反腐攻坚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研究方法讲求以系统化的程序发展理论(见图1),常被用来探究某种现象的成因。基于该研究技术,通过对所搜集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来构建高级官员腐败的演化机理模型。整体而言,选取该方法主要基于3点考量:(1)尽管深度访谈是扎根理论惯用的资料搜集手段,但对腐败官员的访谈具有排他性特点,致使一手资料的获取难度较大,而扎根理论却是有效的基于二手数据构建理论的研究技术。(2)该技术运用归纳法从现象中提炼问题并构建理论,舍弃了传统的“假设—演绎”思路,因而能够根植于本土腐败现象探讨符合国情的腐败问题。(3)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较为严谨,从而弥补了一般定性研究缺乏系统化方法论支撑的不足,而且,相较于定量研究,该技术能够更好地把握腐败中的人、情境等因素。
图1 扎根理论研究的一般流程*Pandit,“The Creation of Theory: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The Qualitative Report,1996(4).
(二)数据来源
为使研究结论更为扎实可靠,我们依照Yin*Robert K,Yin,“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Applied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Series)”,SAGE Publications,Inc.,2003.的观点采取多案例研究,同时,考虑到结论的普适程度,案例的选取还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本研究在此以中纪委网站“忏悔与剖析”栏目公布的多个典型腐败案例为编码基础。从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该栏目共推出12期剖析专题,先后有17位官员亮相忏悔,考虑到扎根理论对资料丰富度的要求,我们选取其中7期专题进行编码和理论建构(见表1),剩余5期资料留做理论饱和度检验。另外,为尽可能遵循Miles和Huberman*Matthew B,Miles,A,Michael Huberman,“Drawing Valid Meaning from Qualitative Data:Toward a Shared Craft”.的三角测量精神,除中纪委网站外,我们还在百度、新浪、凤凰网、人民网等知名网站及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搜索相关报道和评论,以使各类数据相互印证和补充。
表1 典型腐败案例简介
三、范畴提炼与模型建构
(一)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对原始文本资料进行逐句登录和标签,以便发现初始概念和范畴的过程。为最大限度减少研究者本人的偏见,我们尽量以案发当事人的原话(如访谈视频、忏悔录及报道中的同义转述)进行初始概念发掘,这样共得到540余条原始语句及对应概念。由于初始概念比较庞杂且难免存有交叉,而范畴是对概念的进一步归纳和整合,故对初始概念进行了初步范畴化。在范畴化的过程中,剔除了重复频次小于3和前后矛盾的概念,最终得到包括官员能力、易腐领域、曲线腐败、错误定位等23个初始范畴。表2为部分初始概念和对应范畴。为节省篇幅,每个范畴仅罗列2条原始语句及初始概念。
表2 开放性编码(部分)
注:A1表示案例A的第1句原始语句,其他照此类推。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也称为二级编码,是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策略→结果”典范模型*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质性研究概论》,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第108页。对初始范畴进行再归类以发现主、副范畴的过程。由于开放性译码中所得到的范畴彼此独立,相互间的关系未得到充分探讨,故在主轴编码时着重梳理各范畴间的关联。根据已得到的23个初始范畴及其在概念层面上的逻辑关系,经过深入分析和整理,共归纳出包括权力生成、欲望生成、自律缺失、监管不力、行为失范、腐败形式在内的6个主范畴。表3为各主范畴及其副范畴。
表3 主范畴及副范畴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指从主范畴中挖掘核心范畴,并以“故事线”的形式探讨核心范畴与其他主范畴间的连接关系。“故事线”的成功串联即意味着实质理论框架的初步构建。在本研究中,主范畴间的典型结构如表4所示。我们将核心范畴确定为“我国高级官员腐败演化机理”,与之对应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官员凭借自身能力和组织的培养身居要职后,各种围绕权力的诱惑随之而来,在客观环境和主观诉求的双重作用下,最终对高官心理造成冲击,致使不良欲念产生,若邪念得不到自律和他律的双重遏制,官员的行为就会一泻千里,最终陷进腐败泥沼,而且,“行为失范”和“腐败形式”在监管持续缺位的情形下会产生逆向强化作用,进而形成腐败恶性循环。依据该“故事线”,本研究构建出一个高级官员腐败演化机理框架,称为“权力—欲望—行为—腐败”模型,由于该模型形似手枪,故简称为“手枪模型”。如图2所示。
表4 主范畴间的典型关系结构
图2高级官员腐败演化机理模型:“手枪模型”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我们按照前述逻辑对剩余5期案例资料进行了二次挖掘,目的是对已建构理论进行饱和度检验。结果表明,上述模型中的范畴已发展得比较完备,尽管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但它们可以归入既有的6个范畴内,据此可以判定,前述“权力—欲望—行为—腐败”模型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四、研究发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权力—欲望—行为—腐败”模型可以有效解释我国高级官员腐败的演化机理,而且,由该模型可以发现,腐败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各要素间并非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而是彼此链接,相互影响。下面对“手枪模型”予以详细阐释。
“权力生成”是腐败演化主轴上的首位要素,说明“权力”是高级官员腐败的总根源,从而印证了孟德斯鸠的论断,即“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细查“权力生成”的各构成因子会发现,它们之间总体上沿着“能力—官运—要职”的脉络演进,其中“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但编码显示,这种能力导向多是强调业务能力或办事能力,而“官德”在职务晋升中被淡化,如此“以政绩论英雄”式的片面升迁标准为官员腐败埋下祸根,致使其产生“一俊遮百丑”心理。“仕途顺遂”是助力官员掌权的运气因子,对腐败也有潜在影响。在金字塔式的官员结构中,有能力的低层级官员不胜枚举,从而致使那些官运亨通的官员容易放松自我要求。在初级编码中,经常会出现如“官做大后,对自己的要求也放松了”的忏悔语句,说明升迁较快的“明星官员”是易腐群体。“易腐领域”意指官员所处职位的重要性,既是权力的象征,亦是诱致腐败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那些对资源拥有实际支配权的少数高官才容易被围猎。“权力地位”指权力的自身属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从社会层面而言,权力即政府的代名词,因其位置与其他社会主体不对等而容易产生不合理的行政垄断;*过勇、胡鞍钢:《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转型经济的腐败机理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2期。从个人层面来讲,权力的控制力随官员职位的升高、免除而变大、消逝。以上两种特点表明,权力是具有巨大价值和时间期限的稀缺资源,也是官员得势后容易对其滥用的深层动因。
主轴上的第二个因素是“欲望生成”,即贪腐动机的产生。心理动机是不少学者研究腐败成因时认可度较高的因子,如许瑞认为腐败是个人动机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许瑞:《中国特色的预防腐败机制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2年,第20页。但其研究缺陷在于,尽管意识到腐败动机的重要性,却没有揭示动机本身的产生脉络。如下图所示,从“权力”到“欲望”需要主客观条件的共同催化。客观条件主要包含他人、环境、制度三个层面,其中“他人”主要指来自商人、亲友和下级的利益诱惑,从编码来看,以商人围猎最为普遍,以“关系腐败”最具地域色彩;“环境”指经济、社会、官场、行业等宏、微观情境的负面影响,其中以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不良效应最为强烈;“制度”主要指有关规定或程序的缺失、漏洞而引致的“钻空子”等投机心态,即腐败机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贪腐机会不只来自“制度”本身,官员获得实权后面临的各色诱惑同属机会范畴,所以,并非堵住制度漏洞就能防止腐败发生。编码证实,只要利益诱惑足够可观,高级官员就有可能铤而走险,从而也印证了Rodrik通过分析各国案例总结的经验:正式制度并非唯一重要因素,社会安排同样重要。*Rodrik Dani,“In Search of Prosperity:Analytic Narratives of Economic Growth”.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为退休“找后路”、追名逐利、满足嗜好等现实诉求。编码显示,退休恐惧是高级官员较为普遍的现实考量,因前途迷茫而产生的危机感是其晚节不保的重要诱因。权力在以上主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会引起高官心理异化,其中获得编码最多的是“失衡心理”和“补偿心理”,前者多因艳慕商人的奢华生活而产生心理落差,本质上是对公共权力的公共利益取向认知偏差的结果;后者是临近退休或感知仕途定格时,因权衡自己不对等的付出与收获而产生的不公平感。当以上心理因受持续刺激而不断强化后,不良欲念便随之生发。
图3 腐败欲望生成机理
“行为失范”是演化流程的第三个环节。从本质上讲,行为失范是权力异化的外在表现。对高级官员而言,在花样繁多的诱惑中萌生不良欲望无可厚非,因为邪念并不必然引致行为失范,由“手枪模型”可知,只有当自律和他律双线失守时才会引起高官的行为脱轨。“自律缺失”主要是指“奉公为民”等思想信念的崩塌,而引致信念滑坡的首因是“懒于修身”,即官员身居高位后形成的一种不思进取的倾向。第二大原因是“错误定位”,实质是对官员身份的刻意忽视或抛弃。如秦玉海迷恋摄影后笃定自己是艺术家,而非省部级高官,如此定位必然导致官员认知和行为偏差。第三个原因是“三观不正”,尤其是政绩观的偏狭。以史联文为例,其做决策很少从政治和社会角度考量,凡事一切向“钱”看,这种以绩掩德的做法极易诱使思想变异,并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总之,自律缺失意味着官员对本应恪守的道德底线的背离。“监管不力”属他律范畴,主要涵盖体制内、外两个层面。体制内监管失当包括上级领导或部门对高级官员监督缺位而产生的漏监现象,以及下级官员因维护自身权益而产生的“畏监”做法。体制外主要是社会公众因信息不对称、管道不畅等原因导致的“难监”情形。若以上两条防线因变异退化而形同虚设,权力就必然在欲望的驱使下遭到滥用,进而引发“行为失范”。客观地讲,行为失范是对腐败犯罪的前期预演,尽管有些违纪行为在该阶段已经发生,但总体上是对外在监管的试探。若违纪行为在一定时期内未被及时发现并扼杀,它会反向强化邪恶欲念,并最终酿成腐败犯罪恶果。
“腐败形式”是既定腐败事实的外化表现,是权力异化没有得到及时遏制的结果,从而验证了Tirole的论断,即不受监督的权力将诱致腐败。*Jean Tirole,“Hierarchies and Bureaucracies:on the Role of Collusion i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86,2(2).对案例的系统编码表明,高官腐败也有一个“先拒绝—试试看—大胆干”的演进轨迹,即由被动围猎到主动索取的过程,但前提是有一定的安全防护,以确保风险最小化。细查“腐败形式”的三个副范畴可发现,隐蔽性是其共同特点,客观上反映出高级官员既腐又怕的矛盾心理。但是,倘若监管持续缺位,官员会逐渐放松警戒,进而丧失敬畏,直至主动通过利益输送搞攻守同盟,使腐败的深度和广度大肆蔓延,这也是窝案串案频发的深层根源。此外,具有一定防护作用的腐败形式会让官员产生“盲目自信”、“法不责众”等侥幸心理,进而使行为失范和邪恶欲望持续强化,最终让腐败陷入恶性循环怪圈,直到权力丧失或丑事败露那一刻才终止。
五、腐败防治建议
通过对“手枪模型”的探讨,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高官腐败是多要素共同作用下的恶性循环产物,且总体沿着“权力—欲望—行为—腐败”的逻辑演进,从而一定程度上证实了Guagnano 等的“态度—情境—行为”理论。*G.A.Guagnano,P.C.Stern,T.Dietz,“Influences of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s:A Natural Experiment with Curbside Recycling”.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5,27(5),pp699-718.(2)权力是腐败得以滋生的最基础要素,亦是腐败动机形成的前提。(3)年龄对高级官员腐败具有特殊重要的影响。(4)高级官员腐败并非突发事件,而是经历若干演化流程,且每一步的成功演化都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只要严控这些关键前提,腐败就能得到有效遏制。本研究据此有针对性的提出腐败防治建议。
(一)严格干部选拔,理清权力边界
官员权力的获取是升迁机制作用的结果,而德才兼备一直是中共选拔干部的标准,但该标准在对明星类官员考核时却有所偏废,容易造成以绩避德现象。以济南市原书记王敏为例,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曾因不当政商关系犯错,但一路“带病提拔”的事实表明,其出众的才能使组织放松了对其应有的警惕。尽管该现象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但深层原因是升迁机制的封闭性所致。此外,由“手枪模型”可知,采购、基建等领域是腐败重灾区,这固然和较高的诱惑频度有关联,但重才轻德的选任导向才是腐败频发的关键所在。因此,建立公开公正的干部任用机制,以德能合一的标准严格要害岗位官员尤其是“一把手”的考核选拔,不仅有利于优良干部队伍的培育,更是促进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智力保障。
高级官员之所以易被围猎,归根结底是其手中执掌的权力。按照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的说法,官商勾结之所以难以遏制,很大程度上是权力对资源的垄断所致,促使商人被迫行贿,因此,在我国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权力之手不可伸得过长,否则寻租行为将肆意泛滥。解决以上困境的可行办法是理清权力边界,尤其要尽可能减少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建立权力清单,捋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等的关系,如此才能从根源上遏制权力腐败。
(二)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官员“软着陆”
前文对模型的阐释表明,腐败欲望的生成是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于权力的产物,且客观条件又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一般来讲,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每个手握重权的官员都会经受来自经济、社会的消极面影响,这些因发展大势而产生的必然现象很难因主观意愿而避免,因此,防治腐败应当从微观视角着手应对。从数据编码来看,制度漏洞是不少官员见利起意的重要原因,直接诱发“打擦边球”的投机心态,因此,及时堵死制度漏洞以使外来诱惑无可乘之机,是防治腐败的重要一环。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制度的外延较广,这里主要指与官员主抓业务密切相关的事项安排,如行政审批等。
此外,外来利益诱惑及官员自身诉求也需要制度的规范。综合审视既有案例,商人围猎是利益诱惑的最重要构成因子,因而,只有像美国、新西兰那样明确对行贿和受贿实行同等处罚,*徐光华:《应加重行贿罪的刑罚》,《检察日报》,2009年7月31日。才能极大压缩腐败的外部机会。另外,不少高官都容易患上“退休恐惧症”,害怕丧失权力,致使“59岁现象”频发,尽管该现象可部分归因于官员不恰当的权力观,但深层原因是其难以承受失权后的巨大现实和心理落差,因此,以制度形式为退休官员打通老有所为的通道,并注重从精神层面给予适当慰藉,是防止高级官员仕途“硬着陆”的重要举措。
(三)加强自律与他律,力保权力不越轨
如前文所述,高级官员从萌生邪念到坠落深渊会经历时间不等的缓冲期,在此期间,不良欲念需要和两方面的力量作斗争:自身既有的理念体系与外部监管机制。由“思想信念崩塌”、“信仰丧失”等众多初始编码语句可知,官员的思想堤坝在贪欲和诱惑面前不堪一击,而之所以不能做到慎独自警,一方面可归因于高等教育的过度西化,因为西方教育注重他律,而东方教育以自律为要;另一方面是传统“官本位”思想遗毒的侵蚀。对国家机器而言,再完美的制度也需要人来制定和执行,故从该层面讲,自律是防腐之本,为官先做人,做人当修身。具体而言,当务之急是做实对高级官员的思想教育,杜绝有些官员身居要职后对理论学习产生严重轻视心理,为此,要建立健全对高官教育培训的考核机制,确保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让先进政治理念入脑走心。
“他律”对治理腐败同样重要,因为完善的监管机制可以增加腐败成本,进而阻滞腐败欲念滋生。对高级官员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管极易出现缺位,继而出现权力真空地带,为此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制约:一是上级党委领导对高官实况要做到常态化监控,力求早发现、深追究,将贪欲之火泯灭在萌芽状态。事实上,察觉官员的失范行为并不困难,如袁纯清担任山东省委副书记时就曾察觉到王敏对上不恭的工作作风问题,但其失职的地方是没有就此深入追查;二是打通普通公众及新闻媒介的监督通道,如通过电视述职等形式让身居要职的官员行为不再神秘化、黑箱化,而是尽可能展现在阳光下,力促权力在轨运行。
(四)提升防治效能,坚持反腐常态化
尽管十八大后反腐力度空前,但有些高级官员仍旧顶风作案,如于少东不顾“八项规定”大肆操办其子婚宴,王敏甚至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潜入私人会所消遣等,说明一些官员对腐败案发仍心存侥幸,因此,提高反腐效能是破除其投机心理的必然要求。由“手枪模型”可知,官员的腐败形式具有相当的隐蔽性,从有些官员退休后才案发的事实可见一斑,这客观上要求反腐机关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通过对案例的总结发现,顺藤摸瓜式的反腐手段比较有效,以政商圈腐败为例,商人一旦获得权势人物作为靠山,通常会狐假虎威,任性胡为,结果必然导致利益受损者的维权行动,甚至引发群体事件,检察机关可据此彻查商人的违法行径来达到“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效果。总之,提高反腐效能能够有效掐灭高官的贪腐欲念。
从长远着眼,提升防治效能需加强反腐的常态化运作。相比于“运动式反腐”,常态化反腐有助于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官场生态,从而打破反腐有空可钻的传统认知,进而将那些抱有升官发财奢望的官员过滤出行政体制。根据国际反腐经验,目前最为核心有效的常态化反腐策略是实行金融实名与家庭财产登记申报制度,*李克诚:《解码省部级落马高官"贪腐症"》,《南风窗》,2012年第22期。但我国仅迈出半步,还需大力跟进。惩治腐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唯有持久攻坚才能将权力异化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而不至于给“苍蝇”进化成“老虎”的机会。□
(责任编辑:徐东涛)
2016-05-21
李少惠,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行政发展、文化治理;成广星,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治理。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编号:08BSH043)。
D630.9
A
1007-9092(2016)05-00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