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
——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索

2016-09-24徐梦周王祖强

治理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镇培育主体

□ 徐梦周 王祖强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

——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索

□徐梦周王祖强

研究尝试将特色小镇的发展问题纳入创新生态系统观的视阈之中,结合创新生态系统定义、构成及特征,就特色小镇培育内涵进行论述,并通过梦想小镇实践案例的探索,提出价值导向、空间环境、系统结构及支撑制度等关键培育要素的内在契合以及相应形成的价值主张机制、协同整合机制以及创新激励机制是小镇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就特色小镇进一步优化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特色小镇;创新生态系统不统一;梦想小镇;创新激励机制

一、引  言

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两份报告*两份报告分别为《维护国家创新生态、信息技术制造和竞争力》、《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保持美国科学和工程能力之实力》。,两份报告中先后指出,“一个国家技术和创新领导地位取决于有活力的、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美国的经济繁荣及领导地位得益于一个精心编制的创新生态系统”。*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期。在创新生态系统观的影响下,当前各国及地区的创新政策迈向了一个新阶段,一是不再一味追求全球性的最佳实践,重视区域个性与因地制宜,并将地理空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特征纳入观察范畴;二是从强调政府主导下的资源投入转向市场主体培育,以实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成长为主要目标。*李万、常静、王敏杰:《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4年12期。

2015年浙江省启动建设的特色小镇从本质上顺应了当前创新政策的这一新趋势。正如盛世豪和张伟明所指出,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平台,旨在建构以创新要素为核心融合研发创新、成果转换、体验应用及区域文化于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今年7月份住建部、国家发展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各地要依据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培育对象,防止一哄而上、千镇一面。但从实践来看,小镇扎堆、定位趋同、特色不明等乱象已现苗头。

Dvir指出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一门关于空间、时间、文化、相互关系、基础设施为创新提供养分,以营造外部氛围的科学”。*Ron Dvir. Innovation engines for knowledge cities: An innovation ecology perspective,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8(5):16-27.为此本文尝试将特色小镇的发展问题纳入创新生态系统观的视阈之中,结合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就特色小镇培育内涵进行论述,并结合梦想小镇实践案例开展探索研究,以期明确培育策略,为强化相关政策效果、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对策建议。

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培育的内涵

创新生态系统观的兴起源于经济全球化、环境动荡性背景下对竞争模式的重新认识,竞争不再局限于单一主体,而是体现在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除了内部创新外,创新主体还要考虑同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运行。*柳卸林、孙海鹰、马雪梅:《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1期。正如德鲁克所说:“企业之间的生存发展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的生存与发展,它们均是一种‘生态关系’”。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及构成

关于什么是创新生态系统,黄鲁成指出是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组织与环境通过创新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系统。*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 生态学的思考》,《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2期。Adner将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将各个企业创新成果进行整合,形成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的一整套协同整合机制,并提出任何企业离开创新生态系统谈创新是难以成功的。*Adner R. 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4):98-107.柳卸林等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以“共赢”为目的的创新网络,基于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创新主体互惠互利、资源共享,通过搭建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通道和平台实现共同成长。*柳卸林、孙海鹰、马雪梅:《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1期.

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埃斯特琳从创新功能的角度区分为研究、开发和应用三大类群体,认为三者之间的平衡决定了系统的可持续性。*朱迪·埃斯特琳:《美国创新在衰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版,第31页。与之类似,吕一博等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由基础研究驱动的研发生态圈和由市场需求驱动的商业生态圈组成。*吕一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成长基因——基于iOS、Android和Symbian的多案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5期。王娜和王毅从结构的角度提出创新生态系统包含外部环境、产业体系、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和人才五个要素。*王娜、王毅:《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及内部一致模型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5期。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1.嵌套性:当前观察特定区域内某一创新生态系统时所看到的将是众多生态型组织的集聚以及多元创新生态系统的叠加。特别是互联网经济下,企业依托平台化发展在虚拟空间形成了庞大的跨区域乃至全球型的协作系统。为此,赵放和曾国屏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涵盖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多层次“嵌套集合”。*赵放、曾国屏:《多重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2.整体性:特定区域内的创新生态系统强调的是区域内所有主体间的“相互适应”,不仅关注有形的、物质资源交换,更重要的是知识、创意、文化等无形资源的共享。正如,李钟文等研究中所指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最终体现为一种精神的栖息地,是创新活动系统化后呈现出的整体氛围,在这个氛围下洋溢着创新的空气和味道。*李钟文、威廉·米勒、玛格丽特·韩柯克、亨利·罗文:《硅谷优势: 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3.自组织性:所谓自组织是突破固有的各种惯性和平衡态从无序自发走向有序的过程,表现为系统多样主体的持续涌现以及不同功能子系统的不断衍生。自组织是关于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动力的重要概括,在整个过程中,市场力量通过创新的优化选择、推动着系统的不断变异,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三)特色小镇培育的内涵

梅亮等指出共同演进是创新生态系统最核心的特征。*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缘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创新生态系统要经历起步、成长、进化等几个阶段,在起步期政府部门的整体谋划与制度设计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认为特色小镇的培育是指通过公共政策及制度安排协调特定区域内各主体的行为及其与内外部环境的关系建构、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该过程以推动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发展以及形成区域内产业独特竞争优势为总体目标。

1.培育的目标。在自组织发展总目标下系统生产力和系统创新力提升为特色小镇培育的两个具体目标。其中,系统生产力是一个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系统创新力是创新生态系统应对环境变化实现动态演进的关键能力。*Iansiti,Marco and Roy Levien.Strategy as Ecolo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3) .*梁运文、谭力文:《商业生态系统价值结构、企业角色与战略选择》,《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1期。

系统生产力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系统主体通过协作为顾客创造总价值要超过顾客从独立主体中获取的价值之和;二是系统内主体通过协作获取的总价值要超过独立主体获取的价值之和;三是系统的总体耗散要小于独立主体耗散之和。换言之,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在于特定主体进入该区域后能够从整体环境中受益,实现更低成本的生产以及更高价值的回报。

系统创新力体现在特色小镇能否不断创造利基市场,提供更多的蕴含新价值的产品及服务上。利基市场的创造是系统参与市场竞争、抵抗各种外界干扰和破坏的重要保障。利基市场的形成很大程度依赖于系统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程度主要取决于特色小镇及相应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度和包容度。

2.培育的关键要素。范保群和王毅将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区分为围绕价值理念识别关键驱动主体和要素、通过价值创造、价值分享不断吸引辅助要素加入,并根据环境变化进行不断调整巩固等几个阶段。*范保群、王毅:《战略管理新趋势: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3期。结合以上关于创新生态系统构成的论述,我们认为特色小镇的培育包含价值导向、空间环境、系统结构以及支撑制度等四个维度的关键要素。

其中,价值导向体现了特色小镇以市场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建设理念,是在对自身竞争优势的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发展目标以及相关产业、产品及服务定位所作出的有效提炼,包含目标顾客、价值内容等,是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起点。空间环境是各类主体生存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创新生态系统内外部边界的界定。系统结构是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架构,体现了系统内主体功能定位、分工以及相应的协作方式,是系统运行及价值创造的重要组织支撑。而支撑制度毫无疑问是整个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润滑剂,是系统整体氛围营造的关键作用来源。

图1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培育的内涵

三、特色小镇培育策略的案例探索

(一) 梦想小镇案例背景*本研究借助与梦想小镇的课题合作,对梦想小镇企业主体、服务机构以及政府部门进行了多次调研,并获得了大量的关于梦想小镇发展的一手资料,从而能够有效保证案例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

梦想小镇坐落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仓前区域,于2014年9月启动建设,核心区块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是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之一。截止2016年3月份,梦想小镇累计引进孵化平台15家,落户买好车、车蚂蚁、壹康复等创业项目590余个,集聚创业人才近5400名,金融机构211家,管理资本422亿元。其中有56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总额达15.37亿元。

发展至今,梦想小镇表现出了较强的系统生产力和创新力:一是一大批创业企业挖掘了利基市场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快速成长。比如杭州心有灵犀互联网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仅3年,便成为登陆新三板的互联网保险第一股;创立于2013年的车蚂蚁经过三年的发展成为汽车服务平台领军企业等等。二是梦想小镇孵化出来的创业企业形成了再孵化能力,比如成立于2010年的遥望网络通过孵化、指导、管理“游戏公会”等模式,实现了单月手游流水超1.4亿,并牵头成立了手游村,集聚天使基金、手游开发商等产业主体,构建手游产业链孵化基地。三是品牌效应与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周边以恒生科技园为代表的近10个重资产的传统民营孵化器正在向重服务的众创空间转型。与此同时,梦想小镇周边15个产业园正在申报小镇拓展区,期望在小镇的品牌和政策支撑下依托“互联网+传统产业”实现向新型孵化器和加速器的转型。

(二) 梦想小镇培育的主要做法

梦想小镇启动时间并不长,但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一代创新园区以创新生态系统建构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在价值导向、空间环境、系统结构以及支撑制度等关键要素方面出台了较多举措:

1.价值导向:依托未来科技城以及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的产业优势,梦想小镇将发展重点定位为互联网产业和科技金融产业两类,其中互联网产业重点鼓励和支持“泛大学生”群体创业创办互联网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和技术(工程)服务的企业;科技金融产业重点培育和集聚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机构、财富管理机构等。

该产业定位下梦想小镇形成了两类外部消费者:一是普通消费者,以互联网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主要消费内容;二是资本市场,以成长型互联网创业企业为主要标的。在运营模式上,梦想小镇旨在通过建设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的众创孵化体系实现互联网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创业项目能否进入园区需要通过创业先锋营等竞赛平台的严格筛选,只有那些在专家或投资人看来有较好发展潜力的项目才被允许进入。在发展理念上,梦想小镇通过挖掘传统“粮仓文化”,积极倡导“创业即生活”,形成了生态、生活以及生产高度融合的公共创业文化。

2.空间环境:梦想小镇积极打造线上与线下两个层面的公共设施服务,其中物理空间以“一镇两村”为建设主体,两村为互联网村和天使村,其中互联网村主要为创业企业集聚地,天使村着力覆盖企业发展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体系。小镇近三分之一的物理空间用于生活服务配套,重点打造众筹书吧、咖啡店、创客集市等公共空间,串联工作空间,为创业者之间、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创业者和传统企业家之间开展信息、知识、创意交流提供平台。

网络空间以云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在“万兆进区域、千兆进楼宇、百兆到桌面、WIFI全覆盖”的设施基础上,小镇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市场、投资机构等各方面资源,积极搭建共享共治的云服务平台:一是实现全方位商业物业线上服务;二是提供工商注册、项目申报、政策兑现等政府服务;三是构建财务、法务、人力资源等中介资源集聚和服务平台;四是以O2O方式建立创客募化平台和软件开发平台,提供云主机、云储存、云协同、云视频会议、云应用商城、云实验室等服务,配备开源软件等基础技术支撑。

3.系统结构:依据梦想小镇的产业定位,创业企业、孵化器、投资人及各类服务机构毫无疑问是关键主体。为了最大程度激发这些群体的参与热情,梦想小镇改变了以往政府主导培育创业企业的模式,转而引入了多中心治理理念,借由众多孵化器来协调、带动其他主体,构建资源共享、相互依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两年时间里,梦想小镇先后引入了良仓孵化器、极客创业营、湾西孵化器、阿里纵贯会、蜂巢孵化器、上海苏河汇、北京36氪、500Startups等15个孵化平台。这些孵化器在发展定位、运营机制上各有特色,比如由阿里巴巴离职高管团队创立的良仓孵化器,主要为互联网早期创业团队提供3-6个月的孵化服务,以服务换取股权,形成了“良仓三人行”、“良仓公开课”、“良仓Demo Day”、“CEO小饭桌”等系列活动用于对接创业团队、投资人以及服务机构的相互诉求。比如极客创业营为我国首家资源众筹孵化器,在已有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划分部分股份吸引大量社会资源参与,共同构建创业服务资源平台,首期众筹吸引了57位认筹人共同服务于创业企业。创业企业能否进入创业园区并及时获得相应创业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孵化器、资本及各类资源方的共同认可及协作。与此同时,不同类型孵化器的存在为满足创业团队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了扎实基础,基本涵盖了办公、融资、社交、培训、市场推广、技术研发、战略辅导等各环节的孵化培育服务。

图2 梦想小镇系统结构设计

4.支撑制度。 在梦想小镇建设过程中,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围绕企业、人才、金融等核心要素开展了一系列制度建设:一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对互联网创业项目放开住所要求、放宽冠名限制、推行“五证合一”,开通企业核名自助查询终端,对需要省市审批的实行“就地受理、网络审核、就地发照”;二是制定出台《关于建设梦想小镇的政策意见》、《大学生创业贷风险池管理办法》、《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为入驻创业企业提供办公场所租金补助、物业、中介服务、能耗等补贴,并先后设立5000万天使梦想基金、1亿元天使引导基金、2亿元创业引导基金、2亿元创业贷风险池、20亿元信息产业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向科技资本、产业资本转化。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互联网创业企业特点,比如对于从事APP开发的企业,引入了依据DAU(日活跃用户量)开展奖励的方式,推出了创新券,鼓励创业企业通过云服务平台购买各类中介服务等。三是采用了“有核无边”的发展思路,与国内外重点创新平台、高校、研发机构以及各类产业园区建立起长效联系机制,重点关注技术、人才及产业发展动向与潜在合作机会。

(三)案例讨论

梦想小镇启动时间较短,未有足够长的观察时段开展动态演化研究,但从案例分析来看,创新生态系统雏形初步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部门坚持企业办园、专业办园,扎实推进市场环境与市场基础建设的发展理念。从实践来看,梦想小镇紧紧围绕互联网创业特征、创业人才需求以及创业企业成长所需关键资源布局空间环境、设计系统结构以及制度体系,实现了价值导向、空间环境、系统结构以及支撑制度等四大要素的内在契合。这种契合为创新生态系统有效运行提供了价值主张、协调整合以及创新激励等三大重要支撑机制:

1.价值主张机制: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众多参与者,这些参与者有着不同的资源和差异化的利益诉求。价值主张是价值导向生成和传播的过程,有效的价值主张机制能够高效率吸引系统内关键及辅助主体的入驻,并让所有参与者对系统整体的价值导向形成共同理解和认可。梦想小镇的价值导向十分清晰,在整个生成和传播过程中充分考虑并利用了杭州市互联网产业的先发优势以及阿里巴巴、浙江大学等企业或机构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品牌效应,结合中国(杭州)财富管理论坛、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品牌盛典、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大型活动,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业群体以及以浙商、阿里巴巴离职高管为重点的投资人群体中快速形成了影响力。

2.协调整合机制:协调整合机制是指通过制度设计和合作平台建设,在相关主体间构建起分工明确、职责完善的网络结构,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互动成本,控制系统耗散。首先在生产效率提高方面,梦想小镇以孵化器为核心平台,实现了资、智融合的常态化,大量“有资本、有经验、有市场、有支撑”的创业导师、投资人及服务机构与创业者开展广泛的知识共享及经验交流,为创业者提供各类定制式的叠加服务,通过专业性辅导降低试错成本,加速创业项目迭代,提升系统价值创造能力;其次在系统耗散控制方面,通过分析并提取创业企业的共性需求(比如财务、法律、技术服务、政务等等)以云平台的方式开展专业化服务、一揽子服务、标准化服务,大幅降低了各类成本。

3.创新激励机制:没有持续的创新动力,系统将难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梦想小镇通过市场主导的优胜劣汰方式不断激励创业企业的创新动力。这种竞争在创业企业入园阶段开始,在培育过程中不断放大,那些投资人看来有较好前景的创新项目将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创业资源,获得“种子仓—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接力式孵化服务。不少创业企业因此出现了爆发式成长,创业团队获得了财务以及声誉的双重激励,并在园区内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与之相对,一些在孵化期间发展不太理想的项目则会被快速淘汰。从本质上来看,创新激励机制是系统内主体的价值分配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梦想小镇高效出清的是不理想的创意和项目,而不是创业团队。针对创业失败者建立了跟踪机制,鼓励创业团队吸取教训重新挖掘创业项目,为创新项目的不断涌现提供了空间。

图3 梦想小镇内部运行机制

四、 进一步优化特色小镇培育的对策建议

基于理论研究和案例探索,本研究认为价值导向、空间环境、系统结构及支撑制度等关键培育要素的内在契合以及相应形成的价值主张机制、协同整合机制以及创新激励机制是小镇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就特色小镇进一步优化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确立清晰的价值导向。特色小镇的价值导向应是明确且具辨识力的。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多数运行良好的特色小镇均体现出这一特点,比如以云生态为主导的云栖小镇,集巧克力生产、研发、展示、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巧克力小镇等。只有明确清晰的价值理念,才能真正识别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的关键驱动主体和关键驱动要素,与此同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能够更为明确地传递核心定位,利于有效吸引相关人才、资本、技术、创意等核心要素。

第二,以市场动力培育为核心。特色小镇建设要以激发核心成员的积极性为主要目标,通过发挥核心成员的协调及整合能力带动辅助成员及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梦想小镇以推动创业企业成长为主要目标,因而孵化器及科技金融机构是关键主体,但在其他特色小镇中,核心主体可能为单一龙头企业或产业技术平台等。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要把握关键驱动主体、关键驱动要素及相关制度设计的内在匹配问题。

第三,避免孤立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具备开放环境,保障各类资源要素的持续涌入。梦想小镇的快速成长与杭州信息经济的繁荣以及互联网人才的大量储备有着密切关联。脱离本区域孤立发展特色小镇,往往费事长、见效慢,难以形成规模扩展。因而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必须纳入区域创新的整体战略,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寻找自身定位,并努力实现与传统产业平台、园区的有效协同。

第四,建立人才追踪机制。过分强调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容易造成系统锁定。特色小镇培育要处理好特色导向与包容发展的关系,能够形成足够的创新力、新兴产业储备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这其中关键在于人才战略。特色小镇的区域是有形且有限的,但是与人才的关联是无边界的,必须按照“引入一批、培养一批、观察一批”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对相关领域内高层次人才的跟踪机制,为特色小镇当前及长远发展预留空间。□

(责任编辑:石洪斌)

2016-07-18

徐梦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王祖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浙江省软科学重点项目“浙江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2015C25041)。

F127

A

1007-9092(2016)05-0033-006

猜你喜欢

小镇培育主体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