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6-09-23陈家红杨勇杰
陈家红 杨勇杰
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安阳 455000
·脑梗死专题研究·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陈家红杨勇杰
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安阳45500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方面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先后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等常规治疗,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给予控制血压及血糖。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口服,连用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LDL-C)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评分,促进脑神经细胞功能恢复;可明显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良好。
急性脑梗死;阿托伐他汀;血脂代谢;血液流变学;疗效
高脂血症所致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又是导致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高脂血症还可影响血液的黏稠度,是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据表明,阿托伐他汀除具有降脂作用外,还可通过抗炎症因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内皮功能、延缓及逆转斑块进展等作用,改善脑供血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本文旨在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水平及对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影响,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有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全部病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1995年)制订的各类脑血管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继发性血脂异常、出血性疾病及出血倾向患者。全部病例入院时发病均在72 h内,发病后均未进行溶栓治疗。发病前均无进行降血脂治疗,无他汀类药物过敏史。全部病例意识清楚,并能配合按时服药、定期检测及接受随访。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43~76岁,平均(58.3±12.6)岁。合并高血压32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19例,高脂血症26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7±8.7)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4.3±7.6)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就诊时间及神经功能评分等各项指标,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及活化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合并高血压病及糖尿病者给予控制血压及血糖。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口服,连用3个月。
1.3实验室检测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TC、TG、LDL-C;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主要包括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等。同时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功能。
1.4临床疗效评定根据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2],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后3个月对2组患者各进行一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记录。按照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对全部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0%~17%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增加。总有效率=进步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
2 结果
2.12组疗效比较见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治疗前后2组血脂检测变化比较见表2。
2.3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3。
表1 2组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的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2.4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恶心、腹痛症状3例,对症处理后缓解。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2例,应用保肝药物后恢复正常,未影响治疗。所有病例未见明显心、肾功能损害。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血脂代谢的异常又有十分紧密关系。高脂血症不仅可影响血液黏滞度,使血液处于高凝和高聚集状态,且体内过多的LDL还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导致血管内出现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可使斑块受损形成不稳定斑块,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易发生斑块破裂及脱落;这些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抗凝及降纤等措施,这些措施都是针对其发生机制的某一环节进行。随着他汀类药物特别是阿托伐他汀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上的广泛使用及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有除降脂外的很多生物学效应。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考为:(1)降脂、影响血液流变学,改善脑血流作用,阿托伐他汀是一种新型选择性、竞争性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阿托伐他汀可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使其活性显著降低,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胆固醇是VLDL-C合成所必需的原料,胆固醇合成的减少又影响了VLDL-C的合成及分泌。三酰甘油的转运、携带又需VLDL-C参与,VLDL-C同时也是LDL-C的前体,结果是三酰甘油、VLDL-C、LDL-C的含量均降低;阿托伐他汀可影响肝细胞表面LDL-C受体mRNA的表达,使LDL-C受体数量及活性明显增加,LDL的摄取和分解代谢速度加速。从而使LDL-C的清除增加,LDL-C的血浆浓度降低,TG的合成也受到抑制;血脂的降低使附着于红细胞膜中的三酰甘油、胆固醇含量减少,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携氧能力及释放速度增加。血脂的降低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增加使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脑血流也明显改善。(2)抑制炎症因子、抗氧化、减轻再灌注损伤作用研究表明[3],阿托伐他汀可与黏附因子作用而黏附于白细胞,通过干扰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减少炎症因子产生,从而使血管粥样斑块中的炎症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阿托伐他汀可减轻脂蛋白的氧化和自由基的损伤,通过延长铜诱导的LDL氧化延迟时间,使白细胞引起的LDL氧化明显减轻,从而减轻再灌注损伤。(3)稳定、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炎性反应同斑块的易损性关系密切[4]。阿托伐他汀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使血浆中白介素-6水平及CRP的水平明显降低,还可使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表达受到抑制,使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黏附的过程也受到抑制,巨噬细胞向动脉内膜及中膜的浸润减少,斑块内炎症反应受到抑制,从而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阿托伐他汀通过减轻脂质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使粥样斑块缩小,起到逆转粥样斑块的作用。(4)促进血管再生:研究发现[5],血管内皮祖细胞对缺血后新生血管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阿托伐他汀可促使血管内皮祖细胞增生,使缺血区血管明显再生,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可改善、恢复脑血流,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3个月后,其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从而证实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代谢,并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抗炎、稳定、逆转斑块及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再生等调脂以外的生物学效应,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组使用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未见有明显的心、肾功能损害,未见脑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仅有轻度的胃肠道反应及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提示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是安全的,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而轻。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279-38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刘勇,杨栋梁,方云祥.他汀类药物的脑缺血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4,31(1):74-78.
[4]杜书章,岳晓红,杨国杰,等.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8):17-18.
[5]徐全胜,张家明,李宾公,等.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初步探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16(3):271-274.
(收稿2015-12-21)
R743.33
B
1673-5110(2016)18-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