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假设优化思路
2016-09-22张金平
张金平
[摘 要]巧用“假设法”解应用题,有助于优化学生思路,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教学“鸡兔同笼”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假设,使问题生活化、熟悉化、简单化,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关键词]鸡兔同笼 假设法 思路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38
假设法是解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小学数学里的很多应用题,只要将题目中隐性的数量关系加以阐明和开掘,就能使数量关系明朗化,解题就畅通无阻。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可通过引入假设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从而丰富并优化解题思路。
一、假设缺少的条件,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例1】 鸡兔共有40只,鸡的脚数比兔的脚数少7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假设:补上70只鸡脚。
分析:再有鸡70÷2=35(只),这样,鸡脚和兔脚的数量一样,这时鸡的只数就是兔的只数的2倍,现有鸡兔的总数为(40+70÷2),就是兔子只数的(2+1)倍,根据和倍问题,就可以求出兔子的只数,从而求出鸡的只数。
例1没有给出鸡兔脚数的总和,而是给出了它们脚数的差。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出假设,再让学生顺着这样的思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二、假设两种量为同一种量,由总数去推算
【例2】 鸡兔同笼,共有40个头,128条腿。笼中鸡兔各有多少只?
假设:40个头全都是兔子的。
分析:兔子有40×4=160(條)腿,少了160-128=32(条),每少一只兔子就多一只鸡,每少一只兔子,腿数就少4-2=2(条),所以少了兔子32÷2=16(只)。
所以,只有兔子40-16=24(只),鸡有16只。
解题思路:先假设它们全是兔。于是根据鸡兔的总只数就可以算出在假设下共有几只脚,把这样得到的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较,看相差多少。每差2只脚就说明有一只鸡,将所差的脚数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鸡。基本关系式:鸡数=(每只兔脚数×兔总数-实际脚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鸡兔总数-鸡数。
教师在讲解时,要引导学生分步假设。重点讲清两个步骤:
第一步,先假设全是兔,找到第一个相差数。大胆地假设两种量为同一种量,这样,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第二步,把鸡置换进去,找第二个相差数。
把这两个步骤写清楚,使得学生能够理清整个置换的过程,学生的推理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炼。
假设都是鸡,为什么先求的是兔?假设都是兔呢?这是学生的疑点,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让他们去体验、尝试、讨论、表述,并结合课件的直观演示,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三、假设适当的数量,然后先求出一种量,再求出另一种量
【例3】 鸡兔共有脚100只,若将鸡换成兔,兔换成鸡,则共有86只,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
假设:将兔子换成鸡,鸡换成兔子。
分析:一只鸡换成一只兔子,增加两只脚,一只兔子换成一只鸡,减少两只脚。中间有抵消,最后少了100-86=14(只)脚,说明兔子比鸡多7只,去掉这7只兔子,也就是28只脚。剩下的兔子和鸡一样多,有72只脚。
所以鸡有72÷(4+2)=12只,兔子有12+7=19只。
此题较难,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特点,鸡是2只脚,兔有4只脚。因此,可引导学生先从腿数入手,通过微小的变化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将“不同点”转化为“相同点”,从而推动思维层层深入,学生就能够按照题目里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对题目的分析不到位,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主动想到假设的策略,引导学生较为完整、准确地说明算理,再通过对习题的灵活变通、引申推广,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抽象性,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
形式抽象和逻辑严密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从未知到已知,以已知求未知的数学习题,都非常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准确性和创造性。除了鸡兔同笼问题,和倍(差倍)问题、植树问题、鸽巢问题、行程问题等都是小学数学应用题中较难的题型,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都可以用假设法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更好地得以开发。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