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郝堂村小学,乡村教育如何可持续发展?

2016-09-22杨军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9期
关键词:家长学校老师

本刊记者_杨军

郝堂村小学,乡村教育如何可持续发展?

本刊记者_杨军

郝堂村小学,孩子之间特有的游戏——小米开锅

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全国知名,五年前,当地政府聘请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先生来这里设计新农村建设;三年前,郝堂村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个 “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

旅游业推动了郝堂村的经济恢复,经济发展进一步带动基础建设。原来破败的村小焕然一新,学生回流,由原来60多人增加到200左右。在普遍萎缩的村小教育中,这可说是奇迹。这也给人启示,乡村学校建设如何与新农村社区发展相结合。

←杨文平更乐于在后台做协调,把孩子和老师推到前面

↑杨文平在食育课上

校长和她的儿童节

六一儿童节这天,郝堂村小校长杨文平不停在几个角色之间转换。

头天晚上,记者刚到不久,她就带着一位人大的社会学学者和她的研究生一起聊天到深夜。半夜回去,要和老师一起准备节日视频。

第二天早上,记者再见到她时,她正忙着为参加节目的学生化妆。这个六一节上,孩子们要表演一出课本剧《西门豹》。下午,杨文平要为本次节日的合作学校信阳三小的孩子担任食育课老师,教孩子做馒头(这是近几年除种植、茶艺外,学校开展最好的特色课程)。晚上,还要备课,解决一些后勤问题。一天下来,几乎没有空闲。

和其他老师一样,在这所村小,除了照常上课,她必须负担许多杂务。杨文平很少站在一个校长的姿态去讲话。学校的六一节,早已取消了校长讲话、老师评分之类的环节;前几年,她还担任主持人,今年,她把话筒完全交给了少先大队辅导员和一位实习老师。评分则在六一活动结束后进行,让孩子用写作文的方式记录其印象最深的表演。

她乐于在后台做协调,把孩子和老师推到前面。

做校长四年,她希望培养起一批能独当一面的老师。农村师资不稳定、人员流动快(郝堂村小学近年来走了近30名老师),能真正留下来探索乡村教育的老师并不多。正因如此,几个老师的快速成长仍然让她欣慰。

另一方面,近几年农民返乡,农村社区恢复发展,减轻了留守儿童现象,但她发现,更严重的问题却是孩子“被留守”——家长虽然在家,依然对教育重视不足或方法不当,无法完成家庭教育,也难做到有效的家校沟通。这是她迫切建立家长学校的原因之一。

这个儿童节,给她最大的快乐是,没请一个家长,来观看节目的家长却比预计的多了好几倍,将村礼堂挤得水泄不通。这说明家长在内心深处是非常在意我们的,杨文平对记者说。

对游客而言,郝堂村和其它乡村农家乐并没多大差别。空气清新、环境自然,是人们的天然想象。很多老师一开始也这样想着,来了。但随后是面对真实的社会学问题。

王海燕博士带着研究生已在村里呆了近一个月,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对乡村复兴的关键作用。那天晚上聊天后,她直言说要改变研究主题,探讨乡村教育。

郝堂村如今全国知名,大约五年前,当地政府聘请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先生来这里设计新农村建设。2013年,郝堂村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

随着本村经济恢复,原来破败的村小焕然一新,学生由原来60多人增加到现在200多人。在普遍萎缩的村小教育中,这可说是奇迹。这也给人启示,乡村学校建设如何与新农村社区发展相结合。

在近似闲谈的“激烈”讨论中,杨文平尝试描述自己对这所乡村学校的长远想法,还有更具体的现实困境和解决办法。对很多参访者,郝堂村的新农村建设不啻为教科书。但正如李昌平所警告的一样,郝堂村模式有其不可复制性。所谓不可复制,不仅因郝堂村机遇特殊(政府政策支持、专家学者助力),地理环境资源特殊(恢复传统民居风格、发展农家乐为主体的旅游业、建立如养老等村级公共服务体系),更多在于,一个村庄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样,学校也如此。原来没落的村小得益于新政策而复兴,但如何可持续发展呢?这是杨文平要思考的问题。种植、茶艺、食育这些特色课程是初步的探索,最重要的,她想问,乡村教育是否能为乡村留住人才。这里说留住人才,不仅意味着学生的未来,他们能否愿意且有机会在家乡工作、生活,还意味着能否培养本地化的老师,让家长真正参与到社区教育中。

一切还需要慢慢尝试。

观众台上的家长,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有婆婆带着孙子,农村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

老师们

和大多数老师不同,杨文平外表随和,但内心热烈。她有个习惯,随身带录音笔,记录和别人交谈的想法。她喜欢和不同行业的人聊天。在后来的采访中,她甚至还恳请记者和郝小的每位老师聊一聊,然后反馈给她。在她看来,总有不同的视角对教育带来触发,她称之为“碰撞”。

要描述这种“碰撞”,是本文最大的困难之一。

和老师们聊天,从最开始的小心谨慎到最后的吐槽是一个滋味复杂的过程。他们的困惑有时来自年龄,有时则是教育问题本身的缩影。和许多农村学校一样,郝小也存在教师年龄结构失衡的问题。加上校长在内,30岁以上的老师只有5人(其中还包括一位即将退休的本村老教师和一位公益组织的支教老师),剩下的十多人大多是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教师。

对中年教师而言,他们已经历了一个自我蜕变的发展期,有着稳定的价值观,足以应付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但要改变之前教育的成见,再到探索出新的教育方式还需更强的意志和耐性。而对青年教师,生活和工作刚刚展开,一切尚未成型。有时他们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但并不能完整表达。这也是上文所说难以描述的原因。

70后、教数学的高书长老师是少数几个男老师之一。如果没来郝堂村,他可能会一辈子待在城里某重点中学。儿子的出生让他改变了想法。之前教高中,每年都有高考指标,2009年他带出了最好成绩,清华大学。但疲惫和压力接踵而至,他终于放弃。正好儿子要上小学,他便想“把基础教育阶段再走一遍,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郝堂村改变了他很多想法。原来分数的压力没有了,他可以沉下心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这里的孩子我觉得最好的一点是真实。看起来两极分化严重,其实有不同。要么他不会,要么他真能学会,不会像城里孩子有很多参考书、辅导班乃至抄答案现象严重。”应试和素质教育的转换仍是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比高老师小几岁的李英老师,少先大队辅导员。这次六一节她全程担任主持。在杨文平眼里,她是成长最快的老师之一。因为年龄较长,性格活泼,在同事里得了个“老大”的绰号。在这里,她开始教茶艺、食育课,这些新鲜的课程让她感到充实。这几年,她学到的更多是与家长沟通。

采访期间,和她搭班的吴梦晴老师让一个迟到的学生在门外罚站,被家长投诉。如果是1999年上班那会,她会和吴老师一样脾气火爆,要与家长对质。现在她请家长稍安勿躁,等她全面了解情况后一定答复。

在这样一所新办学校,和家长沟通并不容易。很多老师初来时都碰了钉子。五年级的张晓叶老师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她第一次和家长冲突时,被校长拉去给家长“当众道歉”的情景。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她视此为“奇耻大辱”。但慢慢磨下来,脾气也变得温和。和记者聊天,吐槽完,接着又去改手上的试卷。

杨文平是个沟通高手(年轻时做少先大队辅导员,她就把自己叫万金油,后来又考家教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很多时候,周旋在老师和家长之间,她的角色更像是“双面胶”。李老师班上的事,家长电话很快打到她这里。耐心说了一番,她希望家长能到学校来,全面了解情况,和老师面对面沟通。

和家长讲话,她有几个技巧。一定要问家长有没有孩子班上的微信群,班主任电话,有没有和老师先沟通。一般带着怒气冲冲来的家长,最后都安静下来。和家长讲话还有几条禁忌,“第一千万不要说他孩子不好,第二不要和他说学习,第三更不要让他帮助学校管理。因为他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那怎么办?——“先说好的,你小孩多聪明。会玩啊,会躲啊。你可能太辛苦了,不知道家里是不是很忙啊。最近有没有问过他的作业……虽然如此,你晚上能不能看一下作业……”

一种近乎苦口婆心、嘘寒问暖的语气,杨文平说起来恰到好处。

“对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大家都抱着一个目的就好了,不是互相发泄。应该把孩子当成主体,然后再看看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是杨文平处理家校问题的总原则。“我们不能说不允许对方失误。但每个人都强调自己的理由,结果激动起来大家就忘了初衷。你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啊。”和家长沟通,实际是老师和家长共同成长的过程(用老话说,好媳妇服三代)。

对老师的成长,杨文平也从不过分注入自己的主观意见。她的一句口头禅:找别人缺点不如找他的优点。还有一句,老师要首先是不拒绝成长的人。她还记得刚来时,老师们闹矛盾,拉小帮派,那种挫败感。渐渐地,她学会去发现他们的优点,用其所长。

“没有人是完美的。一个人哪方面做得好,就放手让他做。最重要的,尊重每个人探索教育的方式和自我成长的路径。”张伟老师的踏实肯干,张晓叶的组织能力,李英的主持和协调能力,杜娅的教研能力……这几年虽然来回走了几十人,但杨文平觉得,留下的都足以担当重任。

1.张伟老师临时给“巫婆”脸上画上一颗痣2.课本剧《西门豹》的小演员,头上的发髻是用纸杯筷子制成3.切换节目时间,调皮的孩子在幕布外偷看4.课本剧《西门豹》中,扮演被献祭的民女

乡村社区和家长学校

马文强来学校才不到一年。严格说,他只是通过公益机构进来的实习老师。除了即将退休的张老师,马文强算是这里唯一的“本地老师”,他家就在隔壁村。

信阳三小孩子们的表演 

三句半表演

父子合唱

大学工程管理毕业,他原本打算投乡建院(2011年由李昌平和画家孙君倡导,在郝堂村成立)的简历,结果错过时间,只好作罢。但没想到,最终他又通过这里的大学生村官张嘉佳介绍,以“少年派助学计划”实习生的身份进了学校。

阴差阳错,马文强竟也不再思念本专业,打算踏踏实实考个教师资格证。杨文平很喜欢他,认为他有潜力,行动力强。就有意带他,教他做食育课,活动方案。他口才不好,就逼着他每天早读跟孩子一起练习。“他开始都是‘嗯嗯啊啊’地说话,现在能沉下来了。”

但谈及未来,是否要在这里长期待下去,马文强依然犹豫不决。杨文平则淡淡地说,“只是太年轻,有些问题可能他自己也没想明白,他真正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杨校长重视马文强,还有更大部分原因来自她培养本地化老师的想法。老师在当地社区有根基,熟识这里的风土人情,学校教育才可能有机融入这片土地。

现在由区域公招教师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校际间师资不均衡、薄弱学校师资紧缺的问题,但也在另一层面限制了教师和社区的有机联系。杨文平此前还有一种尝试,想和附近几所学校打通,形成联盟(类似“小规模学校联盟”),促进教师交流和教学互补。但都因人事变动而作罢。

60多岁的张老师过了今年就将退休。学校要做种植课程,他义不容辞地承担下来,负责土地和菜园日常维护。从在老村小念书、教书,直到退休,他在这里已待了大半辈子。看着学生们长大、离开又返乡,他的心理是复杂的。他现在想,他退休之后种植课程如何继续开展。或许他会留下来。

杨文平还记得,2013年开始做种植课程时,她是如何给家长挨个打电话做工作的。欣慰的是,后来家长都被打动了,自愿过来做义工平整土地。

“我就说:你的孩子是农民子弟,过去农民子弟是为了培养离开乡土的教育。结果培养出来考上大学就离开了。没考上大学怎么办呢?回到村里,人家还是看不起你。人家认为你是农村人啥都不知道——假洋鬼子,白在农村待这么多年。没尊严。怎样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有尊严的人呢。我们最大的资源就是我们的土地啊。土地上可以整合的资源为何不利用呢。我们家长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啊。什么季节种什么菜你知道吧。什么菜有什么营养你知道吧。菜怎么种活你知道吧。怎样配菜你知道吧……这么多可学的东西为什么不学啊。”杨校长对记者回忆说。家长里短的碎语,生动,家长愿意听。那时的学校,108个孩子,20多人住校,一人一块地,差不多做了半年改良才能种菜。很多家长白天工作多,都是晚上跑过来帮忙。

小品表演,到打针的情节时,台下孩子都大叫起来

对郝堂村,所谓家长学校,绝不仅仅是组织家长开开家长会,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那么简单,在这个基础上,杨文平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家长让社区真正参与到教育中。所以,种植课,她邀请家长参与进来。做茶艺课、环保课,把学校教育和当地经济发展结合,都需要社区的力量。杨文平甚至还有个想法,就是现在闲置的郝堂村图书馆(原来由学校代管,后苦于人手不足,放弃了),又何尝不可以培训本村的乡民来管理呢?

“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杨文平说,这次六一节,老师和孩子原本还准备了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节目,但最后决定放到年末的元旦晚会上。年末农闲了,外出务工的家长也回来了,这个节目会更有意义。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是一台简单的表演,但这里包含着我们这几年来的努力。”学校做节日庆祝都放在村礼堂,杨文平有个长远的打算,通过村礼堂这个公共空间进一步将家长、社区和学校联系起来。今年六一节上,孩子们还表演了民间曲艺“三句半”、葫芦丝、扇子舞、街舞、父子双人唱等节目,如三句半、扇子舞都是请村里的文艺团过来教。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由老师换成了家长给孩子戴红领巾。

“在农村,我们的孩子培养出来,至少首先是对家乡有感情的,不论他以后从事什么职业。”而家长和社区的影响,实际是对孩子将来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最重要的影响。

“没有足够的师资和高级的教学设施设备,但是,有这样的社区和人情,恰恰是农村教育最大的优势。”杨文平补充道。

孩子的游戏

在郝堂村小学转几天,印象最深的必然是孩子们的游戏。

记者花了好长时间,才记住他们那些奇怪的游戏名字。“小米开锅”“十米跑”“闪一闪”“一米三”……其中最有趣的莫过“小米开锅”(光是名字就太怪了),大概玩法是几个孩子分成两组,一个孩子两脚跳出一定步伐,依次与对面的几人PK。一米三则像是这种游戏的简化版,玩的时候都念着童谣。但更具体的玩法记者已记不清了。这类游戏可能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版本,孩子们也不知道游戏来源,从更大的孩子那里学的。

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在各个角落里玩着这些游戏。在阳光下玩得汗流浃背,直到上课铃响最后一刻。

和孩子们开心的游戏不同,老师们会担心教学成绩。因各种问题,郝堂村小学的孩子成绩并不理想,厌学突出。如李英老师,她发现自己在原来学校驾轻就熟的一套教学法(如划重难点)在这里毫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从幼儿园转入小学的杜娅老师可能感受尤为明显。很长一段时间,她无法适应。为什么这些孩子在课外如此活泼,到了课堂却暮气沉沉,不论她用多少有趣的教学法。

渐渐地,她或许明白一点,教学不是她要去适应孩子或孩子要适应她,而是她要去融入一个世界的问题。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很多城市老师到这里的第一感觉就是,孩子对自然、植物动物的认识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同样的,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感受就不一样,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这是采访中高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今年六一节和随后的食育课中,因为有信阳三小的孩子参与。记者观察到:同样是有关古代的课本剧表演。三小的孩子有更专业的道具服装,但最后表演效果还不如郝堂村孩子用废旧物做的道具来得活泼自然。三小孩子的动手能力(食育课做馒头)也普遍不及郝小。

不知道名字的游戏

绑腿走

对这一点,正在郝小儿童阅读研究的赵志雄老师更有发言权。他做过一个对比,虽然郝堂村的孩子语文成绩远比城里小孩差,但真正到阅读、思考、表达,他们通常会更少生搬硬套的东西。“他们脑子里还没有形成那些既定的东西。”

赵老师的阅读课是孩子最喜欢的课程之一。采访这几天,他和孩子们继续阅读一部德国童话故事《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他和学生将课桌椅在教室里围成一圈,他坐在中间,开始读这本书。过一会儿,提出一些问题,孩子讨论,或由孩子继续阅读,如此往复。这样的形式大概已持续了两年。对学生而言,他的课堂正像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一样。

在这里做阅读并非计划之中的事,但现在成了赵志雄最开心的工作。“原来的语文课,字词句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实际是把阅读做死了。我们都知道真正的阅读绝不是这样的。”所以首先是让孩子对阅读感兴趣。“小学阶段更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锻炼他们的专注力。”正如那些看似稚嫩的讨论一样。

这个学期,他们已快读完两本书,《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和《灵犬莱西》。后者成了孩子最着迷的故事。除此之外,他还通过协作中心为孩子购买了大量不同学科主题相关的书,尽可能扩大阅读面。他认为,现在儿童阅读最大的问题就是偏向性,总是预设一些东西会对孩子起到特定的作用。其中就包括读经、童话绘本的泛滥、文学作品的偏向。但在郝堂村,他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让赵老师最感有意思的还是孩子对科普科幻作品的热衷。印象最深的是学转基因那一课的变化。班上组织辩论,学生为此读了近四万字的材料。

这也让他尝试研究:现在都在讨论阅读分级,认为阅读是构建孩子精神世界的材料,但是到底哪些部分对孩子起什么作用呢?

他有一个特别的方法是通过写作来锻炼孩子的文字敏感力和思维。写作也很简单,不是平常所谓作文,而是每日一句、每日心情。有多少写多少,最重要是写真情实感。如果说阅读是建构孩子精神世界材料,那这样的表达正包涵着这些材料的背景。“说简单点就是写出生活中有意思的东西。让孩子通过文字与内心建立联系,有完整表达自己的能力。”赵志雄说道。

赵志雄老师和孩子一起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信息技术的介入

赵志雄来自友诚基金会,在郝小同时做教师能力提升(由郝堂村志愿者协作中心引进的项目)。赵老师的很多想法逐渐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俱乐部影响其他老师。现在,杜娅老师开始尝试研究国内正在兴起的全课程。在这种课程理念中,教室、社区、自然,课堂课外活动,及原来分科的学科知识都被作为一个整体引入到教学中……

“少年派”助学项目的黄秀峰也曾带着类似的问题来到这个学校(作为马文强的培训老师)。这个项目的初衷是通过在农村学校引入iPad,利用最新的教育技术补足农村信息教育科学教育等。但很快,他们意识到纯粹教育技术的局限,而更重要是如何把当地的社会文化与新的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这就是所谓iPad课程。

在这个课程中,学生完成初期的硬件软件学习后,尝试利用这个系统来完成系列探索任务。现在,他们初步把这些课程分成技术、能力和艺术三个层面。在郝堂村,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他们初步做了一些“美丽乡村”课程,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拍照、采访等方法来表达对家乡的认知。如家庭树绘画、家人职业调查、家乡建筑认识等等。在这次六一节中,利用iPad拍摄纪录片、摄影也成为其中必备环节。

“我们的一个想法是引导孩子重新认识身边那些熟视无睹的事物。”黄秀峰对记者说。去年还在云南做项目时,他就有种感觉,乡村孩子对很多事物的认识还是抽象的,即使他们有着浓烈的兴趣,比如家庭、摄影、职业、电脑、科学。因为教育太局限于书本了,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将经验转化为作品的能力。现在很多人担心,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是否不好,黄秀峰的想法则是,看老师怎么去引导他们转化。换言之,即所谓iPad课程的艺术层次。对已学到的东西,观察得到的经验,孩子能否转化为作品的表达。

黄秀峰的这些想法源于他先前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他大学学信息技术专业,才毕业两年。从小学到大学,成绩一直中等偏上。但渐渐地,他发现,不论自己多么努力,都赶不上身边的同学。很大程度上,这不是智力决定的,而是学习方式。

从乡村出来,他从小的学习方式就被灌输为听老师的话,老师给一个任务他也能完成得很好,但是缺了主动探索的意识。“如果有的话,那也是小时候贪玩。比如做一把木剑。”他对记者说。正是这些想法不断缠绕他,他把工作目标定在乡村发展和教育培训这两个领域。参与iPad课程开发,让他一步步清晰起来,对自己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郝堂村小学的生态厕所

新建后的郝堂村建筑采用灰砖白窗,盛夏,晨雾褪去,郝堂村小学出现在墨绿色的山野

iPad课上,一个女孩正在玩钢琴游戏

猜你喜欢

家长学校老师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