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师看“七万”的朝气

2016-09-22周春伦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9期
关键词:刘老师幸福感学校

本刊记者_周春伦

从教师看“七万”的朝气

本刊记者_周春伦

沿成都沙西线往北,与金芙蓉大道交会处,远远可见一座绛红色的钟楼式建筑,与一片绿树相得益彰——成都七中万达学校的外观更像是一座高等学府,绛红与乳白等主色调,配以花鸟、鱼池、长廊,精致中又见沉着大气。

2016年,七中万达建校5周年,老师们亲切地称它为“七万”。

两位教师的自我追求

5年前,黄雁老师30岁有余,有幸福的家庭,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学校工作顺利且有所成。当同龄人满足于安稳时,乐于挑战的她毅然选择走进了七中万达,一个全新的环境。

眼前的黄雁老师,刚上完两堂初中英语课,情绪依然保持着课堂上的高昂。

她的课通常是鲜活有趣的,学生有很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她尽可能让课堂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也通过一些生动的环节设置,激发孩子的兴奋点。

比如,讲沙拉的制作方法,她会提前准备好食材,和孩子们在课堂上一边动手一边学习英语;讲重大事件,她果断舍弃课本里的“9·11”和“马丁·路德·金”,转而问眼前的“00后”们:你们还记得哪些发生在身边的重大的事?也许,这件事是他们亲身经历的“5·12地震”,或者只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小事,但对孩子自己来说意义重大。一下子,便调动起大家开口说话的愿望。课后作业也丰富多样:办英文小报,看英文电影写影评,选择自己喜爱的英文动画片进行趣配音。

她说,语言本身是鲜活的,学习语言也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

另外一位与黄雁有相似想法的是生物学科的刘东老师。2013年,刘老师从学校毕业,也来到七中万达。和生物备课组其他几个年轻人在一起,总想着怎样让知识学习的过程变得更有趣一些。

刘东老师带领孩子们给七中万达学校校园植物做了“二维码身份证” 

刘志刚老师: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优秀

整理期末复习资料,他们突发奇想,模仿当下收视正旺的节目《学霸去哪儿》,也给这本资料起了个好玩的名字:“生物学霸炼成记”——一天一张试卷,题量不大,完成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而试卷抬头处,一首融进了生物知识的“三行情诗”,每天不重样。很快,这些有创意的小诗俘获了孩子们的心,做试卷变成一件值得期盼的事。孩子们也自己创编小诗,投稿给刘老师的“学霸编辑部”。

于是,“生物学霸炼成记”开始有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依旧有吸引人的名字:“爱到细胞深处”“闷墩儿进化史”“稳稳的幸福”。还衍生出一系列内容:创编歌曲、拍摄宣传片、开设微信公众平台、组织了与一系列生命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大受欢迎。

从最初的好玩到后来的潜心探究,张老师说,他希望留给孩子的除了知识,还有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态度,以及一段深刻有趣的时光。

两位老师,分别属于七中万达教师的中年与青年一代,执教不同学科,却表达了共同的追求。而七中万达给了他们足够的空间和信任。

目光看向未来

与七中万达多位教师接触下来,记者发现,他们对这所学校有十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学校的育人理念及目标,老师言谈之间不常直接提及,却在教学实践中随处可见。

刘志刚老师颇有些传奇色彩,他是全国优秀教师,也是优秀班主任。他曾在班里对学生说,一个真正优秀的人,甚至不会感冒。为什么?因为他懂得管理自己的身体。

接手一个新班级,他首先强调的不是成绩和高考,而是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可能是他人看来非常细节性的内容,比如作业的收发,桌椅的摆放。

有一件关于“擦黑板”的趣事:刘老师班里来了一名新入学的孩子,成绩不算理想,自信心不足。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刘老师安排他擦黑板,并跟他开玩笑:擦黑板也可以擦出全校第一!那段时间,这孩子果真铆足了劲,每天擦完一遍,再一遍,再用水将整个黑板洗得发亮。事实证明,这件事对他后来的成长产生了长久影响。

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优秀,这是刘老师的“教育经”。

同样,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绝不仅是擅长教学。刘老师爱下棋,爱运动。这既是他的个人爱好,也是他“以身为范”的策略。他常和学生在一起打球,切磋棋艺。老师的言行和状态是无言的教育。譬如,他在班里制定了“自信、谦虚、务实、高效”的八字班训,他也第一个去践行。

“教育一定要着眼于孩子的未来。”与刘志刚老师同样拥有十多年教龄的袁竑老师常这样提醒自己。袁老师是高中生物教师、班主任兼年级组长。高一阶段,她更注重引导孩子如何与长辈、朋友相处,如何应对挫折,克服困难。

袁老师也走过“害怕孩子犯错误”的阶段。后来,一个屡犯错误的孩子引发了她的思考。她由原先的追究“错误”本身,转向探究孩子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初次的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的转变让她更坚信那句话: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天使。

至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袁竑老师的回答非常朴素:我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就力争成为那样的老师。

七中万达教职工趣味运动赛

李俭慧老师在学校教育研讨会上献课

师徒结对仪式

尽管同样要面对来自应试教育的压力,七万的老师们仍然努力去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

初中语文陈莉老师正带领教研组的老师们立足四川本土,开发校本教材。而数学余睿老师每学期都会有计划、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向外、向现实、向科学前沿延伸,进行专题讲解和合作探究。如:概率和统计的在现代生活和战争中的作用及影响,数学三大危机怎样影响了数学,“尺规作图不能”问题有其他解决方式吗,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筑道搭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和实用性。

高中物理李俭慧老师将物理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高一高二是知识学习阶段,高三为备考阶段。在高三之前,她尽力将应试的压力消化掉,引导孩子们将精力放在学科本身的学习上,培养学科思维。她说,对于高中生来说,真正的幸福感来源于深层次的思考。老师要做的是营造这种思考的氛围,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万源归本”,七万的每一位老师似乎都自觉地将目光投射在孩子更遥远的未来。

接地气的幸福感

李俭慧老师说过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每天早晨出门上班,从来不会担心今天会发生什么,每天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儿,就会很幸福很幸福。”说这话的时候,陶醉的神情在她的脸上慢慢绽开。听的人仿佛也要被感染。

“幸福”,是七中万达老师们在谈及自己的教学生活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

黄雁老师讲述自己的幸福:“我的课堂有趣了,我的学生学习主动了,我的心情也更愉悦了。这就是最接地气的幸福感。”

“上进”,是老师们说得最多的另一个词,他们用来描述七万的教师团队和学校氛围。

刘志刚老师还记得自己刚到学校时,陈刚校长指着学校门口的一排树,对老师们说,你们看,这些树都是被移栽过来的,他们中有大树,也有小树,关键在于谁先扎下根。刘老师就是那几棵“大树”之一,他自觉,如果不脚踏实地地扎下根来,吸收营养,最先倒的肯定是自己。而小树们,尽管根基尚浅,只要一开始便扎好根,同样会茁壮成长。

老一辈的教师们都和刘老师有同样感受,在自我提升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同时,他们又肩负着“带新”的重要任务。

作为初中部年级主任,余睿老师一方面负责给班主任做培训,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师徒结对”里,他也扮演“师父”的角色。说起“师徒结对”,上一届,他带了两位新教师,其中一个并不完全算是他的徒弟。二人却将那一年他的每一堂课都完完整整地听了下来。年轻教师渴望成长的心态让他分外感慨。如今,这二人已经成长为初中教师队伍里的顶梁柱。教师节,徒弟们捧了一大束鲜花摆放在余睿桌上。心与心的交互,让余睿感动得“眼泪花儿都要出来。”

黄雁老师作为初中英语教研组组长,也时常要帮助年轻教师磨课,有时候,同样一堂课会反复上四五次。她毫无保留。2015年,黄艳团队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初中英语优秀教研组。

七中万达学校践行“让每一个生命绽放最精彩的自己”。这句话面向的不只是学生,也是老师。余睿老师说,每个人都好比一个容器,有桶、盆子和杯子。老天下大雨,桶满了,盆满了,杯子也满了。盆子、杯子虽然装得不如桶多,但它们都达到了自己的最高点,这就够了。这也是七万对每一位教师的期望: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成长,达到自己的最高点,就是完美。

七万的老师也有烦恼的时候。和其他寄宿制学校一样,老师们一天里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无法照顾到自己的孩子,袁竑老师很矛盾。除了给予她们尽可能的照顾,陈刚校长也开导学校里的妈妈们,教育孩子,陪伴固然重要,但家长们积极工作的状态,对孩子也是一种好的教育。

不久前,老师给孩子们布置的作业是:写写你心中对父母的印象。袁老师的孩子给妈妈写的是“工作认真”。袁老师从未给孩子讲过自己的工作,果真,孩子都看在眼里。她豁然开朗。

在李俭慧老师印象里,陈刚校长的孩子缘特别好。放学后,李老师常将儿子接来学校,又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孩子便背着个小书包直奔陈刚校长办公室。

在七中万达,老师们言谈间时常提及这位陈校长。说起他的谦和,他的勤勉,说起他对老师们生活的关心。而李老师最感触的是他对教师的信任,他常常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位老师。也正是这份信任,在四年前的第一时间打消了她内心对新环境的顾虑和忐忑。

整个接触下来,七万的老师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学习愿望强烈,心态开放且平和笃定。一如这所学校的气质。

“老师自己要做一个幸福感强的人,一个有幸福感的老师才能培养有幸福感的孩子。”

——黄雁

“为师者应该清醒地知道学生首先是人,是人就有安全、情感、被爱、被尊重、渴望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这一系列的需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内驱力。教育如果能顺应或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好的发展,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余睿

“孩子的学习,不能只有辛苦,还要有幸福。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种幸福感不是你给了他什么东西,而是在学科的学习过程当中,他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李俭慧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就力争成为这样的老师。”

——袁竑

猜你喜欢

刘老师幸福感学校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学校推介
幸福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