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大规格苗种培育方法对比试验
2016-09-21易家新
易家新
(湖北省枝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湖北 枝江 443200)
杨军,董舰峰,冯德品
(湖北省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湖北 宜昌 443000)
黄颡鱼大规格苗种培育方法对比试验
易家新
(湖北省枝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湖北 枝江 443200)
杨军,董舰峰,冯德品
(湖北省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湖北 宜昌 443000)
选择条件相同的面积均为0.30hm2的6口池塘,分别采用直接发塘培育法(对照组)和分级培育法(试验组)进行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大规格苗种培育对比试验,黄颡鱼水花放养密度为300万尾/hm2。经过60d的培育,结果表明:对照组的3口鱼塘黄颡鱼平均成活率为40.43%,平均规格为8.18cm,平均产量为9576.30kg/hm2;试验组的3口鱼塘平均成活率为60.38%,平均规格为9.44cm,平均产量为18072.8 kg/hm2。由此可见分级培育法要优于直接发塘培育法。
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规格苗种;成活率;产量;效益
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嘎鱼、嘎牙子、黄姑、黄蜡丁、黄鳍鱼等,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目前已在全国各地的池塘、网箱等水域中成功养殖,并成为品种结构调整的主要名优鱼类之一。2012年,湖北省黄颡鱼养殖面积达到100605hm2、产量69194t[1],占全国黄颡鱼养殖总产量的27.0%,黄颡鱼单品养殖产量全国第一。
解决好大规格苗种问题,是实现黄颡鱼商品化、规模化养殖的关键。黄颡鱼苗种培育过程中,很多养殖户是采取直接发塘培育法,即将水花鱼苗直接培育成大规格苗种的“一步到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用将苗种频繁转塘,避免造成鱼体损伤,省时省力;缺点是池塘利用率低,培育出的苗种数量得不到保障,苗种规格参次不齐,苗种间竞争激烈,养殖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为此,笔者于2015年在湖北省枝江市杨林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开展了黄颡鱼大规格苗种培育方法对比试验,以期改进黄颡鱼大规格苗种培育方法,进而为商品黄颡鱼的规模化养殖提供苗种保障。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用于试验的养殖池塘共6口,其中对照组3口、试验组3口,单口池塘面积均为0.3hm2。试验所用黄颡鱼水花来自于湖北省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人工繁殖的同一批次全雄鱼苗,体质健壮,无病害,规格齐整。
1.2试验设计
苗种培育方法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直接发塘培育法,即直接从水花培育成8~10cm左右的苗种。试验组采取分级培育方法,即分夏花培育和大规格苗种培育2个阶段,前一阶段一般为25~30d,此阶段采取微孔增氧措施加以培育。
1.3试验方法
对照组3口池塘在放养水花前15d,清除池塘周边杂草,用750~1125kg/hm2生石灰全池泼洒,曝晒5d,然后注水60cm,在进水口设置80目筛绢进行过滤,以防野杂鱼及鱼卵进入。将腐熟的有机肥装入编织袋堆放在池塘的4个角落肥水,以培育充足的开口生物饵料。
2015年5月2日将5日龄水花按300万尾/hm2放养。水花下塘后,保持一定肥水,以促进浮游生物饵料繁殖。同时每天投喂鸡蛋黄(2只/10万尾)加上甲鱼粉料(100g/10万尾)。待鱼苗长至3cm时,在池塘边搭建面积为6~7m2的饵料台,开始驯食,饵料为湖南星宏饲料公司提供的蛋白质含量为42%的浮性膨化饲料,并搭配2%的鱼浆进行投喂,驯食时间为7d。每天早上8:00、下午6:00分2次投喂,投喂量按抽查所得数据测算的存塘鱼总体重的5%~6%。
早期每10~15d加注1次新水,每次10cm,后期每7~10d加注1次新水,每次10~15cm。每15d用生石灰20~25g/m3对食场消毒1次,以调节水质和防止病菌繁殖而引发鱼病。每10d使用1次微生物制剂如EM菌、光合细菌。病害防治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试验组池塘准备工作与对照组相同。夏花培育阶段需安装微孔增氧设备,装置为0.5kW罗茨风机,Φ50PVC管,微孔管安装为条式,在鱼池底部平坦区域均匀放置曝气盘2~5个。
将5日龄的水花以300万尾/hm2的放养密度放入池塘置有微孔增氧曝气盘的区域进行培育,放养后,开启微孔增氧设备,24h增氧。投喂鸡蛋黄(2只/10万尾)加上甲鱼粉料(100g/10万尾),用腐熟粪肥等有机肥肥水。培育期间,每周使用1次微生物制剂,如EM菌、光合细菌等,定期清除池塘边杂草,保持水质良好。每天早晚巡塘2次,观察水色和鱼的活动。适时开启增氧设备或加注新水。发现青蛙卵、水蜈蚣等敌害时及时处理。
4~7d后鱼苗自动分散到全池,经25d左右的培育鱼苗长至2.5~3.0cm,食性与成鱼接近。此时将上述培养成的夏花苗种以相同密度分塘,平均放入3口培育池中。
分塘后2d左右开始投喂黄颡鱼专用膨化浮性饲料,驯食7d后正常投喂。商品饲料是由湖南星宏饲料公司提供的蛋白质含量为42%的浮性饲料,配合2%左右鱼浆,前期按体重的10%的量投喂投,每天投喂3次。后期按体重的5~6%,每天投喂2次。投饵做到“四定”原则。
大规格苗种的水质调控与夏花阶段培育相似。每隔10~15d加注新水1次,每次换入新水10~15cm,保持水深在1.2~1.5m。每口池塘均配备增氧设备,晴天中午开增氧机1h,使池塘水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每15d用生石灰20~25g/m3对食场消毒1次。定期使用EM菌或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每10d测定1次池塘水质。
培育期间,每周对对照组和试验组苗种进行体重、体长、全长指标的测定。2015年7月3日,进行拉网,清塘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大规格苗种规格和成活率
表1为对照组(直接发塘培育法)获得的大规格苗种的成活率。从表1可知,平均成活率为40.43%,规格为8.18cm,平均产量为9576.35kg/hm2。
表1 对照组(直接发塘培育法)的养殖效果
注:1号、2号、3号培育池黄颡鱼质量平均规格为8.1、7.5、8.1g/尾。
试验组的夏花培育时间为25d,共得夏花216万尾,成活率为80.0%,平均规格2.9cm;再平均分塘,每口塘72万尾,即以240万尾/hm2的密度进行大规格苗种的培育。分池后的养殖效果见表2。分塘培育后,从夏花到大规格苗种的平均成活率为75.48%,平均规格为9.44cm,平均产量18072.88kg/hm2。从水花开始统计,试验组的大规格苗种的成活率为:80.0%×75.48%=60.38%,比对照组培育的40.43%高出19.95个百分点,苗种规格大1.26cm,每hm2产量高出8496.58kg,说明分级培育要优于直接发塘培育。
表2 试验组(分级培育法)的养殖效果
注:4号、5号、6号试验池黄颡鱼质量平均规格为10.05、9.93、9.95g/尾。
2.2养殖效益分析
表3为2种不同培育方法的经济效益的比较。放养的水花价格为200元/万尾。经过60d的养殖后,对照组的饲料系数平均为1.24,试验组的饲料系数平均为1.18。黄颡鱼浮性饲料的价格为8.00元/kg,收获时大规格鱼种价格为40元/kg。从表3可知,对照组成本平均为94996.90元/hm2,利润为288055.10元/hm2;试验组平均成本为170607.99元/hm2,利润为552307.21元/hm2;试验组比对照组养殖利润高264252.11元/hm2。
表3 不同培育方法的养殖效益分析
3 讨论
黄颡鱼苗种的分级培育有利于提高小型个体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不同规格的苗种提供充足的生长资源,避免了种内斗争的潜在不利因素的影响[2]。大个体引起小个体生长不利的机制包括残食、食物竞争、大个体对小个体的压制等,其中食物竞争对生长的作用尤为明显[3,4]。分级培育就是通过分出大个体后,小个体避免了具有等级优势的大个体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而生长速度加快。高培宇[5]、董俊锋等[6]通过早期分级养模式,发现黄颡鱼早期分级养殖有利于保持整体规格的一致,但对整体的成活率及特定生长率等无显著影响。而本试验结果发现,分级培育与直接发塘培育组相比,成活率、规格及养殖效益都有显著提高。可能的原因有:①由于黄颡鱼水花下塘时部分鱼苗卵黄尚未完全消失,比重较大,所以鱼苗沉入水底,如果没有良好的增氧设施,容易因缺氧而引起窒息死亡,降低成活率。本试验采用5日龄黄颡鱼水花下塘,卵黄消失了;其次,由于黄颡鱼水花游动能力不强,主动摄食能力相对较弱,所以集中微孔增氧分级培育,保证了鱼苗充足的氧气和饵料供给,有助于提高其发塘成活率和养成规格;②高密度集中增氧分级培育方式培育出的苗种规格比较整齐一致,为后期商品鱼养殖提供优良整齐的大规格苗种。③充足的溶氧条件是促进苗种摄食消化、提高生长速度和降低饵料系数的有利因素。集中增氧分级培育,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鱼池前期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本试验中,直接发塘培育方法的苗种成活率平均达40.43%,规格为8.18cm,而分级培育的成活率达到60.38%,规格达到9.44cm。而且,还为不同规格的苗种提供充足的生长资源,避免了种内斗争的潜在不利因素。因此,分级培育大规格苗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小型个体的生长和成活率,显著优于直接发塘培育大规格苗种方法。
[1]湖北省农业厅.湖北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董俊锋.养殖策略对黄颡鱼摄食、生长及成活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3]姚峰,杨严鸥.投喂模式对黄颡鱼幼鱼补偿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6(2):236~240.
[4]沈全华,马腊平,龚建兴,等.池塘培育瓦氏黄颡鱼大规格鱼种试验[J].水产养殖,2007,28(4):43~44.
[5]高培宇.黄颡鱼鱼苗的培育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6,(1):34.
[6]董俊锋,樊启学,张磊,等.早期分级养殖对黄颡鱼生长、成活及性比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3):400~404.
2016-05-0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25B06)。
易家新(1965-),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淡水养殖与鱼病防治研究,1204247560@qq.com。
S965.199
A
1673-1409(2016)21-0025-04
[引著格式]易家新,杨军,董舰峰,等.黄颡鱼大规格苗种培育方法对比试验[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13(2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