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
2016-09-21邱爱梅
邱爱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商学院, 广州 510420)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
邱爱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 广州510420)
对分课堂是最新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获得思辨和自主学习机会。而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与开展需要一系列条件,相关形式拓展与创新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阐述对分课堂的本质,并结合一线教学实践提出相关实施基础,以及相应的实施框架。
对分课堂; 教学理念; 探索式学习
一、引 言
着力培养优秀学生,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刘道玉,2007)。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了总结了大学生通过本科教学应该获得的几项基本能力: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相关问题,认识并定义问题,分辨各方观点,寻找并利用相关证据,最终作出严谨,合理的判断批判性思维能力;富有责任心和正义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并善于深入思考社会道德问题的道德推理能力;熟悉社会政治参与程序,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公民素养,相互理解,尊重,充满正义感又能适当处理,灵活面对各种矛盾的多元文化适应能力;适应职业生涯的劳动实践能力等(转引周海燕,2014)。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获得知识,提高创新意识的首要能力。 而我国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是就是思辨能力,只有知识,没有能力,不会思考。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死穴,也是亟需改革的关键点。如何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改革课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机会,是大学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课题。
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2014)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正是对症思辨能力提升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其教学思路是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结合起来,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给学生讨论,并将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在此期间加强过程管理。对分课堂在一些大学课堂已经有试点运行,效果明显,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明显。对分课堂可以称为PAD模式,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
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对分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施开展有几个方面的思考:对分课堂的对分比例究竟如何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究竟能否支撑对分课堂,学生课下不学,讨论无法进行怎么办?教师讲授内容太精炼,学生很多东西无法理解,课后又没法消化吸收,怎么让其更好地内化学习并吸收?基于这些考虑,探讨对分课堂的本质理念,对分课堂开展实施的条件以及对分课堂的创新拓展。
二、对分课堂的本质与理念
对分课堂的本质是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以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启发智慧,发掘受教育者的脑力和能动性。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要靠人的作用和力量来推动,而“翻转课堂”无法做到,至少效果不佳,翻转课堂的视频可以很轻松的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信息,但是课后学习缺少了互动和启迪,全凭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这种翻转课堂对学生个人的自觉性和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对个别自主性强的学生合适,但并不适合全体学生。而相比对分课堂的操作性要强得多。
早在对分课堂理念提出之前,国内外已有一些类似讲授+讨论的做法。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王卫红(2003)教授曾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提出的“项目教学法”,其本质也是对分课堂的反映。“项目小组制”让每个学生都处在真实的决策之中,将学生分为一个个项目小组参加一些项目的设计与运作,让其身临其境参与个案资料收集和实际操作,弥补课堂讲授和单一案例讨论在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项目小组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不过这种项目制的方式对于营销之外的学科不一定合适。
目前大学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为“讲授+展示”(杨淑萍,等,2015)。这种模式是老师讲授一章内容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就某个指定或自定的案例结合本章所学理论知识来收集相关资料,展开分析讨论并做成PPT,下次课程中为全班展示,时间大约15到20分钟,这种展示带给学生不同的视角,比较新颖,以此带动其他同学学习和思考。但这种方式不是全员参与,其他同学听的时候,仍然是被动地听,还是属于讲授式。每次一个小组负责,涉及分析讨论的面比较窄,学生一个学期只需要讨论一次就行,任务比较轻,没有什么压力和动力。这种教学方式目前比较普遍,但容易陷入为展示而展示,展示背后究竟讨论的过程和效果怎样不清楚,甚至学生针对不同科目的展示形成不成文的分工,这就没有达到讨论的目的和效果,只是减轻了学生对老师单独讲授模式而产生的审美疲劳,增添一些课堂的气氛而已,总体而言有学生参与的成分,但是参与讨论的量远远不够。
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校长姚建光(2011)提出“参与式教学”。使“知识被嵌入学生”转化为“知识被学生积极内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趋向积极的一种教学行为,“问题引领,主动参与,互动生成,生动发展”,以学生的知识起点为出发点,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强调了学生中心,现实中心,活动中心。参与式教学在大学课堂中也引起广泛重视,强调参与,但具体如何参与,不容易把握。
作者在英国西敏斯特大学商学院访学半年,观摩了其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三门课程,大都是“讲授+ 研讨”的方式。主讲教师将大纲以及研讨内容详细列明出来,讲授一般为2个学时,主讲教师进行框架式的讲解,也会辅以一些视频进行,学生全程倾听,在这个过程中,较少互动。每一次讲授课程结束后,大班学生被分为大约3个小班进行研讨,3个研讨班的指导老师事先指定好,除了主讲老师之外,另外2位教过该课程的老师加入。而研讨也是2个课时,研讨的环节与对分课堂的讨论有些类似,但差别体现在讲授和研讨环节中学生和教师会有不同,尽管在事先安排中其他老师熟悉讲授内容,但是对学生的熟悉程度会有差异。这种方式最接近对分课堂的模式,都会提前将案例或者分析谈论的话题发给学生,让其熟悉了解,但是据主讲教师反应,内化学习和提前阅读思考的学生参与度不够,大都也是在课间匆忙阅读,当下思考,思考和内化学习动力不足。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鼓励思辨,给学生创造机会自主学习。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改革大学课堂,如果不能达到这种能力的提升,改革就没有意义。强调参与也好,体验也罢,最后一定要能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上来。从各个方面保证学生通过参与,最后获得能力提升,我们需要把握这个根本:参与只是形式,价值与能力的提升才是我们的目的。
三、对分课堂实施条件与保障
在市场营销原理课上采取了对分课堂的方法,但仍然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深思,对分课堂的实施需要一些条件:
(一)考核平时成绩,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程度。如果说教师的施教过程是一个自我释放的过程,那么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则是一个逐渐自我丰富和自主建构的过程。但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并不容易,尤其在习惯了满堂灌的教育体制之下。而对分课堂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怎么调动其积极性,让其愿意多付出?怎么启动自主和建构的第一步?答案是需要制度保障。只有是从机制上来强制实施,将平时成绩纳入考核之中,且占比很高时,学生才会从不得不为之变为自觉自主的学习。目前个别大学已经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平时成绩占期末考核的60%以上,这就是加强平时的考核,保证平时的参与和自主学习程度。平时参与与最终的成绩正相关时,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各种平时考核怎么进行,则要看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与分析讨论程度,这为对分课堂的实行提供了保障。但完全学分制下不同教师的教学模式也会给学生以选择之机,弱化对分课堂的实施。例如A、B两位教师同时开设一门课程,A教师的课程还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选修他的课程,不用学生怎么参与,省时省力,相对比较容易通过;但B教师的对分课堂需要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应付,最终考核成绩不一定比在A教师课堂高。大部分学生的趋利行为可能会最终淘汰A教师的课程,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得而终。如何解决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完全学分制下的对分课堂可能还需要另外的机制来保证和激励。
(二)鼓励教师从事教研,自主设计教案和学案。教研活动是对分课堂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教案和学案的设计需要每个教师发挥自己的专长,需要教师个性的张扬和发挥,大学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必须在大学教师和青年学生主体性张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上的成长,也使教师的生命意义获得提升。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架构者与组织者,需要统筹设计和安排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有限地讲授知识点,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内化学习,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对分课堂减轻了教师的体力劳动,但教学活动的重新设计与思考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脑力,动脑筋思考如何精炼地传授课程的必要知识点,如何设计分析讨论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愿意思考,在此过程中更好的促进和启迪他们的智慧。然而大学现有评估体制让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轻视让人堪忧,调查现实许多大学教师不再愿意付出更多时间来从事这种“低人一等”的活儿。幸而目前有些大学已经开始重视教师的教研工作,鼓励教研,让教研与科研同等重要,让教师从教研中看到希望。鼓励教师从事教研,能够充分自主设计教案,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发现知识的福地。
(三)文化氛围和制度保障。对分课堂强调内化学习和分析讨论,这是国内教育的致命弱点。对分课堂要开展实施,需要在大学中创建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大学生以阅读讨论,自我学习为荣,以阅读讨论,自我学习为常态。每个学生都在阅读,大家见面也在讨论分析。有了这种氛围,这种共识,大学生才能慢慢有思辨的意识和准备。国外环境和氛围下相对较好实行研讨,因为研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因而对分课堂的实施需要一种氛围,大学的文化建设需要以阅读和思辨为中心开展,让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逐渐丰富起来。相对应地教务制度上给予对分课堂支持,考核没有通过就必须重修,设计学生考试退出机制。而不是让教师左右为难,如果没有参与也可以顺利通过,学生惰性就会渐渐滋长。
四、对分课堂的形式创新
在对分课堂的本质与核心理念理清楚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对分课堂可以进行形式上的拓展与创新。在对分课堂理念的指导下,鼓励探究式,创新式对分方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可以依据本学科特点,加入不同形式的讨论与自主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内化学习。以下主要是三种形式的创新:
讲授+实操形式。这种多用于实操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多练习、多操作,加强对理论的学习,达到灵活掌握的目的。比如会计相关专业、经济学专业课程、数学、语言的学习,这些都需要进行实际操作,对会计账目的计算、数学的演算、英语的说和练,这些都需要实际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把实务中碰到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实操加以解决。这种讲授+实操的方式尤其适合职业类的院校专业学习,技能性的学习需要实操加深理解与内化,把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实操就是转化的必备环节。
讲授+模拟形式。讲授之后没办法实际操作,那么就进行模拟。法学专业、经管等专业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情景模拟:创设一个类似的情景,让学生进入情景中的角色,来代替角色分析思考,提出解决方案。法学专业(杨静,2014)的教学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讲授之后,老师简介意外事件的构成和案例,然后由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审理,一部分组成裁判方组织审理,控诉方和辩护方先后陈述主张及理由;裁判方总结双方分歧焦点,要求双方进行针对性的辩论;最后裁判方进行裁判。这种模拟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既能感受情景,又能在这种情境中深入思考。
讲授+多样化方式。这种对分是指讲授之外,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内化学习和思考。多样化包括分析讨论、模拟、实操演练等。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同的专业课程采取的方式不一样。营销战略、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重分析讨论,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之后进行分析讨论;销售管理重在实操,经管实验室的沙盘可以提供较好的实操机会,让学生进行实战分析。营销策划则是综合了分析讨论和实战演练,让学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对分课堂的本质是内化深化思考学习,把握这样的理念,变化多样的方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分课堂是一种比较容易记忆和操作的思路,真正实施,讲授和讨论可能并不是对半平分,讲授之外的另一半时间也不一定是讨论,可以是实际操作和模拟等等。
对分课堂为我们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但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结合不同学科来具体设计和应用。对分课堂只是一扇窗,打开思辨和思考的天地,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还原教育的本真。
五、“对分课堂”的实施框架
鉴于大学课堂的实际情况,以及实施对分课堂的思路,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我提出一个“对分课堂”的实施框架:
(一)讲解规则。对分课堂可以选择一个学期试点。在第一节课上就对学生讲清楚规则,强调思辨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介绍;整个课程的考核比例组成;小组的组成等相关事项的介绍。对分课堂实施之初让学生清楚规则,理解规则。
图1对分课堂创新实施框架图
(二)布置案例和思考。每堂课不多于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讲解,而且讲解也多站在学生视角,怎么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一节课后就布置该知识点相关的案例以及思考题,规定第一小组认真准备,并制作展示PPT。告诉小组同学该课题应该注意的事项,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搜集资料,思考的方向和着重的地方。小组讨论分析的时候要有自己的观点。目前考虑到学生参与程度很难每堂课重点顾及,因而每堂课选择一个小组。同时其他小组的同学也要搜集一些资料,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对这个知识点以及案例,他们有什么疑惑。能提出好问题,一方面是思考的表现,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
(三)展示与分析。第二次课堂开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以及主要知识点,请第一小组同学介绍,展示案例、发现以及思考。大约15分钟展示完毕,请班里其他小组同学提问,就这些不同的提问,第一小组同学回答,回答不了,其他小组同学回答。提问和发言、分析和讨论的表现大都会在当天课堂上记录在案。通过启发、分析、讨论,老师进行提炼和总结以及继续提问,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问题教学带领他们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深入其中。通过这种方式有重点地投入,激励优秀积极者思考,并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章节的课堂讲解。
(四)推荐阅读。每次课堂讲解之后依然是布置案例和思考,进入下一个复习和搜集资料、学习的过程。在整个学期学习过程中,贯穿着不同章节书籍和文献的介绍,课本和教材上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迫切需要教师推荐相关的书籍去引导。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理论展示给学生,不断地开发,激励学生向新的高峰探索,并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提交读书笔记、文献笔记。读书笔记的提交逼迫学生去看书,写下来是一个逼迫自己思考和提炼的过程。学生往往不愿意有更多作业,但是真正地完成这个有意义的任务,学生是非常有成就感,老师就是帮助学生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一个又一个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锻炼,积极思考。
刘道玉. 2007. 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J]. 高等教育研究(4): 6-10.
王卫红. 2003. “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应用[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9):61-64.
杨静. 2009. 法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初探[J]. 教育理论与实践(9): 51-53.
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 2015.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 653-658.
姚建光. 2011. 参与式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证样本[J]. 中国教育学刊(1):54-56.
张学新. 2014.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5): 5-10.
周海燕. 2014. 大学本科教学如何赢得尊重[J]. 高校教育管理(6):28-34.
[责任编辑:萧怡钦]
On the PAD Teaching Model: Ideas adn Practice
QIU Aimei
(SchoolofManagement,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420,China)
PAD model is a new teaching model. The essence of it i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think and self-study.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D model needs a series of conditions. The relevant creative form and innovation are also worth of our further explor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atch the nature of PAD model and propose the relevant implementation basis and creative frame.
PAD model; teaching idea; exploration learning
2015-12-02
邱爱梅(1977-),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讲师,中山大学企业管理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区域品牌。
G642.4
A
1672-0962(2016)03-01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