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分析

2016-09-21沈大莲潼南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重庆402660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17期
关键词:缝隙研究组满意度

沈大莲(潼南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重庆402660)

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分析

沈大莲(潼南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重庆402660)

目的探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中重度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出诊在院前急救的创伤患者86例作为研究组,再选取该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出诊在院前急救的创伤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研究组采取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院前抢救时间[(22.35±3.38)min]明显低于对照组[(31.56±4.26)min],抢救成功率[96.51%(83/86)]、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90.70%(78/8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5.37% (70/82)、78.05%(64/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优于常规护理模式。

创伤和损伤/护理;急救;急救医疗服务;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

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集通讯告知、通讯和网络联络、快速出诊、院前救护、平安转移,并与院内监测、院内救护、手术治疗、输血治疗及专科治疗等融为一体的信息化、整体化、环环相扣的急救护理新模式。其改变了传统独立型、院前急救型、指挥型、依托型等常见急救体系存在的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不协调的格局,让更多重病患者得到了更加及时、恰当、完善的院前与院内治疗,让更多患者恢复了健康[1]。本院2014年10月开始应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院前救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出诊在院前急救的创伤患者86例作为研究组,再选取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出诊在院前急救的创伤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中男44例,女42例;年龄56~82岁,平均(65.00±3.3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7例,建筑事故26例,自然灾害2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42例,女40例;年龄57~85岁,平均(66.00± 3.2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3例,建筑事故26例,自然灾害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1.2.1.1常规急救护理模式按传统“120”接听法,即在接电话后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发病时间、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同时,利用对讲机通知医生、护士、急救车驾驶员在2~3 min内出车,按传统操作模式对患者进行急救后即接回医院急诊科继续进行治疗[2]。

1.2.1.2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利用已设计好的创伤急救护理新模式对患者进行抢救,具体操作步骤:(1)快速反应,“120”调度员在接到“120”指令后及时与患者或家属进行联系,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受伤人数、受伤时间、现在所处的环境、受伤后的主要症状及体征,特别是患者的意识和出血情况等。记录患者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同时,利用对讲机通知医生、护士、急救车驾驶员在2~3 min内出车,以争取对患者的抢救时间。对发生的重大事故安排多车出诊,在出诊途中与求救电话保持联系,并指导现场人员首先对患者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处理措施,如注意清除患者口、鼻腔内分泌物,有条件者可给予患者吸氧等处理。同时,要求现场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告诉患者医生马上就要到了。(2)现场评估,发生重大灾害及事故时护士到达现场后立即查看现场,让伤员迅速脱离致伤环境,对伤情迅速作出评估。根据伤员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口唇颜色、肢端温度迅速判断伤情的轻重缓急,检查患者意识、瞳孔反应情况后即对伤情采取ABCB1S[气道(aair passage,A)、呼吸(breath,B)、循环(circulation,C)、出血(blood,B1)、功能(the function,S)]法进行评估,A:检查患者气道有无阻塞、是否开放;B:检查患者呼吸动度和频率;C:检查患者脉搏、血压和末梢循环;B1:检查患者体表出血的主要部位和出血情况;S:检查患者对刺激的感知觉反应,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早对严重患者进行现场急救[3]。(3)现场急救,快速安置心电监护仪,给予静脉滴注建立静脉通道。对呼吸、心脏停博患者立即配合医生快速进行气管插管,应用美国产飞利浦可移动呼吸机控制呼吸;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 mg,在患者呼吸、心跳恢复后即随车快速送患者到医院相关科室进一步给予治疗。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因为休克发生率高,因此,必须早期发现休克,早期快速、足量给予液体补充。在给患者补充液体时需采用Y形静脉留置针,并采用胶布妥善固定,以便于患者静脉给药和在搬运时不易脱出。在执行医生口头医嘱的过程中应注意“三清一复核”,即听清、问清、看清,复核药名、浓度、剂量及用法,并保留空瓶以便于记录和再次核对[2]。(4)多发伤护理,严重多发伤患者口、鼻腔可能会有大量血性分泌物和呕吐物,从而导致患者呼吸道阻塞。因此,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并用吸引器及时吸引。如患者出现了舌根后坠,需放置口咽管开放气道,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对胸壁创伤患者在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如患者合并血气胸需协助医生及时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四肢开放性骨折且有大动脉损伤患者可用大拇指压迫出血动脉,并用敷料加压包扎伤口止血。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可用敷料贴敷,外加无菌纱布覆盖后临时包扎,但对有颅内容物脱出患者禁止还纳包扎。(5)心理护理,大多数院前急救患者因病情复杂、症状严重,此时患者及家属常表现出惊慌、恐惧、焦虑和抑郁心理,视医护人员为其救星。因此,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既要沉着、冷静,又要反应敏捷,做到忙而不乱、急而有序,并表现出关爱的态度,应用亲切的语言为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护理。给患者介绍医院的先进医疗条件,介绍医院医生、护士精湛的急救技术,介绍同病房已急救成功的相同病例,给予患者及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急救过程中要注意对清醒患者不要反复提问,不要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仅应用安慰性语言,尽量使患者能安静休息,以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让患者能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4]。(6)转送时护理,在对患者进行了现场急救处理后应迅速将患者转送至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及手术等。在转送之前要配合医生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交代搬运患者时的注意事项,讲明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并发症,以尽可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如脊柱受伤患者要平卧于硬质担架上,让伤者在搬运过程中保持脊柱成一直线,避免脊柱扭曲,以防止脊神经损伤或加重损伤;对休克患者应将担架置水平位或头部稍低;对昏迷、呕吐患者应将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应立即停车,医护人员均应立即对患者进行急救。在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应将患者放置于安全、舒适的体位,如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使患者放松并保持呼吸道通畅[5]。(7)转送途中的护理,途中应妥善固定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有关科室取得联系,若患者需要输血,遵医嘱在给患者合血后作好输血前准备。对危重患者利用救护车上的设备为患者实施基本生命支持,应用湖南益敏阳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GT6800-8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使用美国产飞利浦可移动呼吸机控制患者呼吸。静脉滴注应用“Y”形静脉留置针,以维持患者有效的静脉通路,并保证患者在转送途中的治疗。严格执行院前急救无菌护理操作原则,并详细做好抢救记录,以备医护人员交班查询[3]。

1.2.2评价指标

1.2.2.1抢救效果统计两组患者院前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因伤致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1.2.2.2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患者在出院时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以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计算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可评价病例数×100%。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抢救治疗指标比较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院前抢救时间、因伤致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治疗指标比较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在传统的急救护理中虽然也同样重视救治时间,但却常出现院前救治不到位的现象。特别是在转运患者过程中,由于监护不周和院内救治欠及时,导致出现患者抢救不成功的情况。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措施是创伤救治的灵魂,能提高医护人员水平,使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对接,分工明确,较好地协调了相关科室,避免了多科室会诊带来的时间延迟、处理不及时的冲突。缩短了抢救患者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急救护理质量[6]。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伤致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因伤致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研究组患者院前抢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表明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可缩短患者抢救治疗时间,有效提高患者救治效果。

总之,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高效、快捷、环环相扣的急救体系,用于严重创伤患者有利于降低患者因伤致残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救治时间,有效提高救治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1]李立华,肖科.中至重度创伤患者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5):526-529.

[2]彭朝林.重度创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浅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8):51-52.

[3]王文玓,黄雪莹.创伤急救护理小组在重症创伤患者急救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0,31(14):2010-2011.

[4]侯琳琳.重度创伤病人的手术救治与护理配合[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32(10):767-769.

[5]蔡慧娟.严重创伤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8):2801-2802.

[6]陆维娣,刘丽.严重多发伤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华现代药物应用,2010,4(24):218-219.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7.051

B

1009-5519(2016)17-2744-03

2016-04-26)

猜你喜欢

缝隙研究组满意度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雨的缝隙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空中翱翔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医院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