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于提问:基于习题教学的视角

2016-09-21江苏省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陈桂芬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数轴意图习题

☉江苏省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陈桂芬

善于提问:基于习题教学的视角

☉江苏省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陈桂芬

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在《“教会提问”的教学》一文中指出:“‘提问’的特征是懂得的人(教师)问不懂得的人(儿童).这跟日常不懂得的人向懂得的人的发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因为如此,在提问之际,必须明确地意识到为什么而问.”根据上述观点,我们思考了习题教学中的提问角度,本文就基于日本教育心理学家佐伯胖归纳的教育现场的经验,结合近年来习题教学的案例,解读提问视角与反思教学立意,与同行研讨.

一、促进深思的提问案例与意图解读

(一)改变视点的提问

题例1:如图1,∠MON内有一点A.

(1)过点A画AB∥ON交OM于B,画AC∥OM交ON于C;

(2)过点M画MH⊥ON,垂足为H;

(3)在上面画图的基础上,度量、比较(用“=”“>”“<”填空):∠MON_______∠BAC;OB______AH.

图1

预设追问:如图2,直线BE、CD相交于点A,且CD∥OB,AB∥ON.

图2

追问1:若∠MON=45°,求∠ACN的度数;

追问2:若∠DAE=45°,求∠MON的度数;

追问3:像(2)中的∠BOC、∠BAC称为四边形ABOC的一组“对角”,则该四边形的另一组对角相等吗?说明理由.

追问4:小睿同学提出一个命题: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一定相等.请直接判断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设计意图:初看后续4个追问,貌似与前面的题例没有关联,其实在前面题例画图的基础上,已经得到如图2所示的图形,所以我们的“追问”实际上是围绕学生已画出的图形展开提问,也即改变视点的提问,把学生对这个图形的认识引导到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研究上来,并且在最后一问设计了一道判断真假命题的较难问题,然而答案又恰恰在图2中,因为在图2中既能找到正例,也能找到反例.

(二)引进别的假定的提问

题例2:请结合夏新同学的收支情况表,思考下面的问题:

收支情况表

这是教材上容易找到的一个生活情境,我们在课前预设了如下的一些问题.

问题1:请将表格中第2、3列的6个数据分成两个集合,注明分类依据;

问题2:从表格中可发现算式:8.5-4.5=4.0,类似地,请再写出一个算式:________________;

问题3:小敏同学经过思考,发现了夏新同学在2日之前的零花钱数,你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吗?

在学生成功解答上述问题之后,我们再引入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新定义考题”,如问题4.

问题4:给出定义:给出两个数a、b(a>b),当a-b≤1时,称(a,b)为“相邻数对”,a-b为“相邻数差”.如上面表格中的(4.0,3.5)就是“相邻数对”,此时“相邻数差”为0.5.

请写出表格中另外的“相邻数对”及“相邻数差”.

设计意图:针对一个生活现实,追求设问的角度多样化.从本质上说,就是倡导开放式数学教学,把学生的思考引向“四面八方”.

(三)举出例子的提问

题例3:在数轴上,点A、B分别对应着数a、b.

(1)①当a=2,b=6时,AB=_______;

②当a=-6,b=-2时,AB=_______;

③当a=____,b=_____时,AB=_______.(写一组符合要求的即可)

(2)用含a、b的式子表示AB.

(3)式子|3-2|或|2-3|的图形意义可以是:数轴上表示3、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的图形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的图形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初一学习数轴时,为了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地分析问题,预设了上述问题,也是为了学生积累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公式而研制,同时还导引着后续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距离公式的基础.上面的(3)是结合数轴进行理解,其实我们还可通过恰当的设计,引导学生给出反例,比如在八年级学生学习了特殊等腰三角形性质之后,我们曾提出如下问题.

练习期间,小舟“发现”一个猜想:如果直角三角形中有两边之比为1∶2,则该直角三角形中必有一锐角为30°!请判断小舟同学的“发现”命题的真假.如果是真命题,给出证明;如果是假命题,给出反例.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举出反例,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思考案例的提问

题例4:(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①0.0025;②81;③32.

设计意图:这是初学平方根后的一组运算练习,一般来说,新接触一类数后,学习套路通常是这类新数的定义及相关概念,接着是这类数如何运算,所以这里安排一组化简与简单运算,就是遵循这样的学习套路,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增加如下的追问.

追问:有同学在练习两个无理数的运算后发现:两个无理数相加(减),结果一定是无理数;而两个无理数相乘,结果却难确定.你怎么看这个同学的“发现”?建议举例后再配文字阐述你的观点.

追问意图:通过这一追问,促进学生运算后的反思经验,追求成果扩大,本质上是对实数运算是否封闭的深入思考.

(五)抽丝剥茧的提问

题例5:如图3,△AOB中,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4)、(6,2),求△AOB的面积.

图3

(1)用两种方法求三角形AOB的面积.

(2)小舟同学发现:过点B作y轴的垂线交AO于P,这时把三角形AOB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也就能求出面积了!你能否完善这种思路?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初学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的一道习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计算三角形面积之后,我们还可把设问视角“引向他处”,比如促进学生发现特殊图形,追问如下.

追问:小杰经过度量发现,三角形AOB好像是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结合上面求出的面积就可以求出AO、BO的长……你能否完善这种思路.

追问意图:学生虽然此时还没有勾股定理的知识储备,但是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与数的开方等知识来作出解释,通过这一追问,抽丝剥茧,让学生复习“一条主线”上的数学概念和性质.

(六)提示矛盾的提问

题例6:思考:x取哪些整数值时,2≤3x-7<8成立?

(1)解不等式2≤3x-7;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习题,初学不等式之后学生应该都能掌握,为了变换问题呈现的形式,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还预设了如下两个追问.

追问1:小舟认为:不转化为不等式组,也可以直接

解2≤3x-7<8!你觉得小舟同学是怎样解的?

小舟看到后,就指出小杰第一步就出错了!……

你知道错误原因是什么吗?请求出2x≤3x-7<8的解集.

追问意图:通过引入错漏解法,让学生参与辨析,学会诊断、纠错与究错,融错于学习中.顺便指出,还有一类应用问题本身由于记录有误,也是引发矛盾很好的题例,请看链接习题.

链接习题:【帐目阅读】某家商店的帐目记录显示,某天卖出26支牙刷和14盒牙膏,收入264元;另一天,以同样的价格卖出同样的39支牙刷和21盒牙膏,收入393元.

【倾听理解】该商店的会计人员稍加演算就发现上述记录有误!

【一起参与】请思考为什么上述记录有误.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来解释吗?

这个记录是否有误.如果有误,请说明理由.

(七)提示发现的提问

题例7:如图4,AD、BE、CF是△ABC的三条中线,若△ABC的周长是acm,当a=24时,求AE+CD+BF的值.

图4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经典习题,利用中线性质,整体处理就可获得解答.关键是我们增设了如下追问,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成果扩大.

追问1:小杰完成练习之后,发现CE+BD+AF的值也能求出,你会吗?

追问3:设三条中线交于G点,小婧度量后发现:GE∶GB=GF∶GC=…,可是理由呢?你知道她发现什么了吗?

追问意图:这三个追问层层递进,前两问是从特殊到一般,最后一个追问更是隐含着三角形“重心定理”.

(八)变化条件的提问

题例8:如图5,四边形ABCD为矩形,过点D作对角线BD的垂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取BE的中点F,连接DF,DF=3.

(1)当F在BC的延长线上时,若AB=2,求矩形ABCD的面积.

(2)设AB=a,AD=b,请分析代数式a2+(b-3)2的值是否为定值?如果变化,说明理由;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

图5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习题讲评课上针对一道2015年中考题的变式讲评,我们增设了(1),让学生从常量计算过渡到变量最值的思考,并且在(1)限制了点F在BC的延长线上,避免了分类讨论,事实上,对于优秀学生,我们还可跟进如下拓展思考.

拓展思考:若AB=1,画图分析矩形ABCD的周长.

这样就需要分不同情形进行讨论了,比如点F在边BC上,或点F在BC的延长线上.通过这样变化条件,从限制到开放,对学生缜密思维的考查就比较到位.

二、写在最后

从本质上说,本文关注的其实是命题基本功,所谓“教会提问”“善于提问”,都需要教师在“三个理解”上持续修炼,不断精进,既需要深入理解数学本质、数学基本思想,又需要理解学生,特别是不同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还需要懂得教学,知道什么时候增加设问、追问是恰时恰点恰当的.当然,在这方面,知易行难,我们一起努力.

1.钟启泉.“教会提问”的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14(9).

2.鲍建生,顾泠沅,等.变式教学研究[J].数学教学,2003(1,2,3).

3.郑毓信.善于提问[J].人民教育,2008(19).

4.郑毓信.善于优化[J].人民教育,2008(20).

5.刘东升.对时育物,有效追问——浅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艺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2(4).Z

猜你喜欢

数轴意图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数轴的作用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如何学好数轴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