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取向的切线长定理教学与思考
2016-09-21浙江省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陈培培
☉浙江省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陈培培
基于认知取向的切线长定理教学与思考
☉浙江省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陈培培
切线长定理是在九年级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后的后续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切线的定义、判定和性质,并继续对切线的性质的研究,是在垂径定理之后对圆的对称性又一次的认识,体现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证明的有机结合,它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又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线段成比例等的重要工具,因此,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于学生而言,本课始终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笔者试图通过认知取向理论来解决和突破这一难点.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特征
1.认知学习理论的目标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就本节课而言,通过对切线长定理的猜想和证明,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演绎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深入剖析图形,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2.认知学习理论的实施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实施教学原则,提倡发现式教学.在学生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经历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猜测、实验、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自觉自主地进行探索与合作交流.
二、基于认知取向的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作为认知生长点
欣赏五粮液酒厂东大门的图片(如图1)并提出问题.
问题1:照片中有哪些几何图形?
问题2:过圆外一点作已知圆的切线,可以作出几条?
图1
学生欣赏图片,思考、反馈,体会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并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对过圆外一点可以画圆的两条切线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图2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1:画一画
问题3:如图2,在圆外任找一点P并画出⊙O的两条切线?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求点P与切点间的距离,因此,需要给出一个定义.
(1)切线长定义:圆的切线上某一点与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该点到圆的切线长.
(2)切线与切线长的区别:切线是一条与圆相切的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可以度量.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作图,不仅巩固了上节课学习的切线的画法,还身临其境地感受切线的定义,从而引出切线长的概念,并将切线与切线长两个定义加以区分,加深对切线长概念的理解,渗透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切线长定理的探究打下基础.
活动2:折一折
问题4:若将这个图形沿直线OP翻折,你能发现什么结论?猜想:PA____PB,∠APO_____∠BPO.
问题5:过圆外任意一点作圆的两条切线都有这样的结论吗?
利用几何画板分别变换点P的位置及圆的大小,观察线段PA与PB、∠APO与∠BPO是否相等?验证发现结论,引导学生归纳结论.
学生通过翻折,观察PA与PB、∠APO与∠BPO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猜想切线长定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设计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几何画板的使用让静止的图形运动起来,使问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问题6:同学们:试用文字语言叙述刚才的结论?
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这两条切线的夹角.
剖析定理:(1)指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2)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定理:如图3,若PA、PB分别与⊙O相切于点A、B,则PA=PB,∠APO=∠BPO.
此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定理的三种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表示及相互转化.
活动3:证一证
问题7:请证明你所发现的结论.
切线长定理证明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首先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探索,等学生猜想出结论后,再明确告知学生,仅凭照片观察、作图度量、折叠展示、动态演示,并不足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还需通过严格的证明来确保结论的正确性,同时激励学生寻找证明猜想的途径.
图3
问题8:证明命题的步骤有哪些?
第一步,分清命题的题设、结论.
第二步,画图.
第三步,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3,PA、PB是⊙O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B.
求证:PA=PB,∠OPA=∠OPB.
第四步,写出证明过程.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及结论的确定性,使学生的直观操作与逻辑推理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可以看出,设置探究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已知与未知、简单与复杂、特殊与一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的能力.
图4
3.应用环节,体验成功
已知:如图4,AC是⊙O的直径,PA、PB是⊙O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B.求:
(1)若OP=10,⊙O的半径为6,则PA=______,PB=______.
(2)若OA=4,OP=8,则∠APO=____,∠APB=____,∠CAB=___.
问题9:在图4中连接AB,不难发现∠APO=∠CAB,这个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
在本段的教学中,教师注意突出性质的探究过程,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历观察、猜想、分析、验证、交流等基本数学活动,探索切线长性质,从而品尝了发现所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4.小结提炼,反思提升
课堂小结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教师进行补充、总结,为下节课做好铺垫.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知识价值:切线长定理;
(2)模型化思想:证明命题的基本步骤及数学建模能力(基本图形);
(3)数学思维及思想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观、合情推理到严密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发展的过程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特殊到一般、分类与整合等.
接下来可以通过反思和图示(如图5)来检验目标的达成程度:
图5
三、对于认知学习取向的再思考
1.认知学习取向的原则和定位
进行认知学习一定要注意原则和标准.在整节课中,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很感兴趣,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踊跃回答问题.通过分组讨论、上台展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思维碰撞出火花,生成了一些新的思路.学生的表现超出了笔者的预期,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完成学习目标,这其实就是对认知学习取向的一种肯定.在活动中,教师抛出开放性问题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发现了很多有用的结论,全班同学积极发言,都迫切希望上台展示,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以及本节课重点是探究、证明切线长定理,因此没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结论,虽然有所遗憾,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也是一种极大的成功.
2.关于课堂的评价与思考
认知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对课堂的评价.在教师评价时,首先,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水平,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只要合理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为学生提供生生评价的平台,让学生之间学会质疑,学会互相欣赏、学习和借鉴.从教学设计上看,笔者以生活中熟悉的几何图形——五粮液东大门为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画一画、折一折、证一证等3个活动环环相扣,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通过“观察—猜想—探究—证明—应用”五步教学法的形式研究有规律性的这类数学问题的教学,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也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活动2、活动3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喜悦.教师采取不断追问的方式,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归纳小结和方法提炼环节,让学生进一步内化了本节课的知识和方法,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尽而达到培养学生严密的演绎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标.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