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墨江卡多人丧葬仪式音乐研究

2016-09-21江倩倩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黄河之声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叫魂场院墨江

江倩倩(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墨江卡多人丧葬仪式音乐研究

江倩倩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哈尼族支系分布最多的地区,其中卡多支系人口最多。生育、婚礼、丧葬是卡多人人生礼仪中重要的仪式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卡多人对待人生礼仪已经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系统,在这些特殊的仪式中充分彰显着他的文化特征。本文对卡多丧葬仪式中音乐的考察研究是将音乐置于仪式情境中,结合当地人文背景、风俗习惯将其音乐作为文化的研究。

墨江;卡多人;丧葬仪式;音乐研究

一、文化背景

(一)族群

墨江县位于云南南部,是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具有“哈尼之乡”之称。墨江哈尼族共有9个支系,卡多、碧约、白宏、豪尼等,现今聚居在墨江西北部的卡多支系,大多自滇西北至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又南下至哀牢山。卡多人居住的重要区域是红河支流李仙江、阿墨江流域的墨江县新抚、孟弄、景星以及宁洱县各地,同时在绿春、元江等地有零星分布。笔者在墨江的通关镇、联珠镇、孟弄乡等不同卡多人村寨调查中,均发现他们一般都以卡多自称而非哈尼族。

(二)宗教信仰

哈尼族有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在千百年来的农耕生产和融入自然的过程当中形成了其主要的信仰,对神、鬼、魂的崇拜都逐一体现在日常的宗教活动上。在卡多人中也有着复杂的宗教崇拜,不同的时节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祭祀活动祈求神的护佑。每年农历的二月卡多人要祭祀山神树祈求村寨乡民平安,四月祭祀田神祈求水土肥沃五谷丰登,在六月的“好时着”节就要感谢神灵的庇佑……

摩匹,哈尼族重要的神职人员。在原始宗教信仰活动中,他们扮演着与神“对话”的角色,在生活中他们通过叫魂来为村民驱邪治病,哈尼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只有通过口耳相传,来保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摩匹是哈尼族历史文化的保存者又是传承者。

(三)人生礼仪

生育、婚礼、丧葬是卡多人人生礼仪中重要的仪式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卡多人对待人生礼仪已经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系统,在这些特殊的仪式中充分彰显着他的文化特征。而在信息化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对卡多的文化入侵是不可否认的,但在笔者的调查当中,这些深居大山中的人们依旧很“自然的”通过一些仪式、重大的活动来展现他们的文化特征。同时,这些仪式正是一个族群对自己民族的历史记忆,通过仪式将本民族的文化保护、保存和传承。

在卡多人当中,丧葬仪式的重要性体现在一句哈尼族古语中:“人活着,平平淡淡一生,而死讯则要像晴天霹雳传四方”。在卡多人的葬式葬法上,《云南通志》载:“卡惰,元江有之,性顽钝…葬皆火化。”《元江州志》卷二《种人》条记载:“卡惰,…喜歌舞,男女多苟合。…非常葬,火化。”可知,卡多曾有着火葬的习俗,后在汉族的影响下土葬成为卡多人的主要埋葬形式,而当代部分地区的卡多人因各种情况的发生,根据举办丧葬仪式的时间,将丧葬仪式分为冷丧和热丧两种形式。热丧是死者逝世便立即准备法事下葬死者,而当死者离世时遇节庆或亲属不在等事由时,只能先将死者火化等到合适时间再为其办丧葬仪式,卡多人称之为冷丧。

二、墨江卡多人丧葬仪式及音乐

(一)墨江县孟弄乡孟弄村那卡组丧葬仪式实录

孟弄乡是墨江哈尼族卡多人聚集的地方,笔者曾多次前往调查卡多人的民俗活动。其中在孟弄村那卡组进行了冷丧仪式活动的采访。

孟弄村那卡组聚居着一群卡多人。距离乡政府所在的较为热闹的富东村仅有3、4公里,但这里群山环绕,远眺也不见相邻的村落。我们徒步前行足足花了一个小时,而进入那卡必须跨过村前一条长长的河。因为现在还不到雨季,流水潺潺便显得这村庄格外静谧。那卡村地势很高,跨过河爬上一个陡坡便进村了。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卡多人居住村寨具有“大杂居小分散”的特点。卡多人房屋以土毡房为主,上下两层,上层主要用于储存农作物,下层一般为三间,中间为堂屋,两侧为卧室。大门外有场院。

卡多人的丧葬仪式活动一般为四天。以下为田家丧葬仪式的情况调查。

(二)丧葬仪式中空间结构:

2016年3月21日

程序 空间 仪式内容 音乐 观念与行为制棺 堂屋 由摩匹扎纸棺材 冷丧时只有通过象征性的棺材来代替设灵 堂屋敬香台:一张桌上放置纸棺以及蜡烛、食品等。棺上放死者照片空中:灵花、死者的服饰地面:烧香、敬酒水、叩拜席子制吊钱杆 场院 在围墙上架起两根长竹竿,用于死者家属吊丧时将吊钱挂在空中。高高的竹竿上要绑上一根从堂屋的纸棺中迁出来的线,当亲属来吊丧时,将牛、羊拴住,象征着将这些物品直接送给死者请魂 堂屋晚上8点左右,由摩匹念请死者的魂回来。念诵、摩匹前放一竹制梆子,念的同时伴有击打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死者的魂招回来,再经过丧礼的程序把它送回到应该去的地方,不然会成为没有归宿的孤魂,也无法庇护子孙后代。

2016年3月22日

叫魂 堂屋 为祭奠的牲畜叫魂 念诵 为死者祭奠的牲畜的身死者可以带去,但魂要留下,需要摩匹为其叫魂写挽联 场院 请来师傅写好后,在不同的位置贴好杀牛 堂屋、场院、河边早晨8点钟,挂起吊钱,由长子背小板凳端祭品、长媳背背篓,其他亲属戴孝,在堂屋叩拜后在吊钱下叩拜。牛牵至河边杀后回来摩匹要为其叫魂念诵、击打、长号、唢呐、鼓、锣、钹此时的牛象征着死者,整个杀牛的过程,家属都需要叩拜,在牛死去时每个亲属都需要将钱放在牛的身上用手掩住牛的眼睛让其安息。挂礼 场院 在场院摆有乡邻、亲属前来祭拜时带来的物品记录台一户人家最少要带一只鸡,乡邻多为其帮忙做饭奔丧 堂屋、场院、河边死者的女儿前来吊丧,每人都要带一头羊或者牛,并伴有唢呐、鼓、锣、镲的乐队前来。念诵、击打、唢呐、鼓、锣、钹在听到前来吊丧人的乐队声音时,在场院的乐队要吹奏前去迎接。哭丧 堂屋 前来吊唁的家属在死者的灵堂边哭 念诵、击打、哭唱跳丧 马路 晚饭后,来吊唁的、乡邻聚到马路上围城圈圈一整夜的跳舞,此时唢呐、鼓等乐器为他们伴奏念诵、击打、唢呐、鼓、锣、钹 热闹的一整夜是为了陪伴死者

2016年3月23日

下葬 山上 凌晨五点,亲属将死者火化的骨灰下葬制坟 由于冷丧是为死者补办丧礼仪式,所以死者下葬的时间和热丧是有区别的送丧 马路早晨8点,将堂屋内灵堂摆设迁至马路(除纸棺),南北朝向,朝南摆桌,桌上放置死者的衣物和一些食物,东面放前一日杀的整张牛皮,长媳打伞坐在桌前,面朝南,摩匹坐在其后,身边摆放祭品茶酒等。同时前一夜跳舞的任然在继续念诵、击打、哭丧、唢呐、鼓、锣、钹特定的时间过后便认为死者已经到了阴间。念唱:死者可以将这些牲畜带去阴间,但阴阳有隔。上山 上午11:30将纸馆以及所有的吊钱等祭祀品有亲属抬上山,乐队随后,至坟前烧掉。 唢呐、鼓、锣、钹 当死者象征性的棺材抬出门后,摩匹的念诵就停止了。

2016年3月24日

叫魂 堂屋 由摩匹为生者叫魂 念诵 仪式在第四天一早为生者叫魂之后便结束了。

三、卡多人丧葬仪式中音乐行为的文化解读

在卡多人丧葬仪式中,音乐贯穿整个仪式过程之中,仪式内容通过音乐表现出来。仪式中的音乐与法事程序紧密相关,不同空间、表现形式的音乐表达正是卡多人的音乐观念,是卡多人本民族的文化表达。

(一)仪式中的念诵

念诵是整个丧葬仪式过程的中心环节,在整个仪式过程中,摩匹持续而完整且具有相对独立存在意义的念诵体现出音乐与宗教观念的统一。念诵持续与摩匹为死者叫魂、开路、指路以及送魂这一定程序中。念诵于叫魂调开始,卡多人相信灵魂不灭,没有正确的指引和生者的祭奠活动死者的灵魂是不能到达安息地的,那么这种指引需要神职人员摩匹的参与,摩匹在念完叫魂调后,死者的灵魂便回来接受生者为其准备的物品,并能够将这些物品带回到另一个生存空间。

而死者是否能够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继续为后世造福,在于摩匹的开路和指路。卡多这个民族对于祖先的崇拜是该族群深刻地记忆,类似于卡多这样曾经经历过游牧生产方式的民族,在丧葬仪式中往往通过祭送死者亡灵回归祖先故地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在卡多支系调查中发现,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江西一路迁徙而来,死者亡灵的回归路线便清晰,摩匹的开路调唱词便从现居地开始叙述,其中元江的羊街、牛街都在路线唱词之中,同时方位对于死者回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唱词中出现方向变化时,摩匹需要敲击竹子制成的梆子发出响声来提示死者走正确的方向。当死者在摩匹的“指引”下回到祖先居住地时,摩匹便开始为死者唱最后的送魂调:“今天你来到祖宗面前了,拿着这些牛、羊好好管理,阴阳有隔,我们送你到这我们要回去了…”。念诵的结束是人们坚信死者在另一空间开始了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二)仪式中哭丧

在丧礼中以哭唱为特征的音乐行为,通过哭唱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之情。在云南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哭丧习俗中,由特定的人群在一定的程序进程中以哭唱的形式为死者送行,一般为女性数名。笔者曾在红河元阳哈尼族考察途中遇丧葬仪式,死者家属请多名女性善哭者为死者哭丧,她们需要伴随着仪式程序的进行,有时通宵达旦的哭唱,有时在特殊情形下唱,这种“化身”为死者亲属身份的哭唱行为类似于表演唱:女子多掩面哭泣而歌,声音低沉而悲伤,为了更为完整而充分的表达他们的悲痛之情,她们还通过录音机播放着事先录好的调子。这种特殊场合的特殊演唱成为她们的职业,死者家属需要借助这些歌手的演唱来表达自己对死者的思恋。而聚居在墨江的哈尼族卡多支系,他们的哭丧与之相比较为“自由”,卡多葬礼中的哭丧多发生在亲属奔丧时,前来吊唁的、会哭唱的亲属在灵堂前哭唱,或男或女,情至深声之大。有时一人在哭唱,未结束,另一人痛哭大声唱起来,他们根据自己与死者的关系,通过哭唱的形式开始叙述着他们之间的故事,屋内的哭声、歌声、念诵声以及场院的唢呐声混成一团,场面着实令人伤感。

无论是通过一定程序化的表达还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丧葬仪式中哭丧行为发生的文化功能。生者在丧葬仪式中用哭唱的方式讲述着关于死者生前的生活方方面面,并为死者能够在另一个生存空间继续延续生命祈福。这种哭唱行为是亲人真诚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仪式的进行是伦理上具有教育功能的哭丧行为重要的表达方式。

(三)仪式中的器乐与跳丧

卡多人丧葬仪式中乐器主要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两种类型组成。吹管乐器以唢呐(“哩啦”)和大长号(“秋卑呗嘛”)为主。唢呐,在卡多人中唢呐有着“吹死不吹活”的说法。声音粗犷、豪放、响亮,形制与汉族地区使用的相同。在葬礼中为主奏乐器,专用的曲调有【起事调】、【离娘调】、【送丧调】、【大哭钱】、【小哭钱】、【大开门】、【小开门】、【大人前】、【小人前】等,这些曲调是在仪式进行到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的空间下的具体表达。大长号,葬礼中用于吹奏信号音。这些信号音是各项仪式程序的“前奏”,如摩匹叫魂前吹奏叫魂调,吊丧前吹哭丧调以及吃饭前的吃饭调等等。大长号声音低沉而宽广,体积大且可伸缩,拉开后约有160cm,形制类似于一个可伸缩的汉族大号。打击乐器包括鼓、锣、钹各一件,由家庭成员或乡邻较为灵活的应用。

葬礼中最为重要的乐器唢呐贯穿于整个丧礼活动始终,为死者超度灵魂的同时达到增加丧礼的庄严隆重而热烈的气氛。葬礼开始之日,主家需要请两名唢呐手,同时兼奏大长号,唢呐2、大长号2、鼓1、锣1、钹1构成主家乐队编制。葬礼仪式进行到不同空间下而形成坐奏、立奏、行奏三种表演形式。场院东面设有专为乐队准备的桌子,坐奏、休息喝茶都在此处,由于打击乐器鼓、锣、钹的使用人员较为自由且只有在立奏与行奏时才与吹管乐组合并用,一般只是唢呐手在此。

在卡多丧葬仪式中,除了主家有乐队外,奔丧的近亲如哥、姐、弟、儿女等也必须请一名唢呐手,同样,鼓、锣、钹由亲属自由使用。形成唢呐1、鼓1、锣1、钹1的亲属乐队。将至主家门前时唢呐手在前亲属在后开始吹奏【哭丧调】,提示主家出来迎接,这时主家的乐队行奏【迎接调】代替主家人前去迎接,双方乐队行奏至场院面对灵堂而立奏【哭丧调】,亲属请来的唢呐手与主家乐手一同至丧礼结束才能离开。

仪式中的舞乐体现在以跳为主的跳丧中,人们以唢呐、鼓的旋律律动配合的无歌声的舞蹈表演。是整个仪式过程中最为欢乐的场面,在卡多人中有着跳丧的传统,一夜的欢声笑语不仅是日常繁忙生活之外的娱乐活动同时通过制造彻夜热闹的气氛为死者守灵。跳丧在天黑之后开始,白天帮忙干活的邻里乡亲以及死者家属集中在门口马路围成一个圆圈,鼓、锣、钹由任意三人手执,唢呐为主要伴奏。跳丧由摩匹手执公鸡在圆圈中舞蹈开始,众人随着唢呐声锣鼓声起舞,卡多人的三步舞是他们主要的舞蹈。伴随着跳丧的开始,整个丧葬仪式进入了较为轻松愉悦的氛围。整个跳丧可以说是血缘关系的亲属以及族群内部乡邻关系的情感联系活动。丧葬仪式作为卡多人重大的人生礼仪活动,音乐在仪式中成为一种约束功能,吟唱、哭丧、跳丧是卡多人的一种习俗更是一种观念。

[1]白学光.哈尼族丧葬音乐初探.民族艺术研究,1994,01.

[2]蒋颖荣.哈尼族丧葬仪式的伦理意蕴.思想战线,2009,02.

[3]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4]张晓鑫.云南省宁蒗县新营盘乡牛窝子村普米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猜你喜欢

叫魂场院墨江
黔西北地区汉族叫魂仪式
乌蒙山区的叫魂仪式管窥
墨江县总工会:举办职工乒乓球比赛
云贵高原乌蒙山区的民间叫魂文化
最后的呼唤
与五岁女儿在场院上剥豆
场院(组诗)
片刻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