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改进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6-09-20宋晓晖

甘肃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肌力股骨肢体

宋晓晖

·临床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改进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研究

宋晓晖

目的:探讨改进护理流程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6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实施改进护理流程,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术后4周,观察组的下肢功能优良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P<0.05);术后2、3、4周两组的膝关节伸肌肌力分级均获得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实施改进护理流程有利于促进膝屈伸肌力的提高,改善下肢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改进;护理流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护理

作者单位:730000甘肃 兰州,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健康体检中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6例,均由同一组医师操刀手术,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45~82岁,平均(61.36± 4.37)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42-80岁,平均(60.24±5.15)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在完善病情监护及基础生活护理的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改良护理流程,方法如下:

1.2.1按摩疗法。患者于术后6h接受穴位按摩,穴取太冲、丰隆、蠡沟、足三里、阳陵泉及三阴交,注意避开手术切口,操作者以右手拇指指腹对穴位进行按压,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自觉有酸、胀、麻感为度,30min/次,3次/d。同时取足三阳经及足三阴经进行循经推拿按摩,力度以患者自觉酸胀感为度,15min/次,2次/d。

1.2.2微波照射。术后1d应用多功微波治疗仪进行治疗,微波面板与皮肤表面距离1cm,功能为50W,频率2450MHz,照射时间为20min/次,2次/d,连续照射5-7d。

1.2.3功能锻炼。术后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协助患者进行患肢被动或主动运动。①被动运动:护士以手掌对患肢进行螺旋形按揉,注意避开切口,15~20min/次,1~2次/d。术后第3d开始,帮助应用下肢功能锻炼器进行下肢功能锻炼,锻炼幅度从30°开始,此后视患者的耐受度逐渐增加活动幅度,最大幅度不超过90°,同时配合上肢活动以及体位改变等。②主动运动:术后6h内,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以及曲趾活动。6h以后指导患者在维持股四头肌静止的情况下实施肌肉舒张及收缩锻炼,尽量伸直双腿并向后蹬足跟,15min/次,4组/次,1次/d。术后第2d开始,患者的疼痛症状缓后,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即尽量用力伸直膝关节并且绷紧大腿肌肉,保持踝关节背伸,维持5~10s以后放松,反复进行3~4次,50次为1组。术后第3d开始,指导患者实施下肢肌肉等行收缩功能锻炼,即用力绷紧下肢肌肉,维持9s放松,3s后反复锻炼,锻炼时间为30min/次,3-4次/d。协助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即利用健侧足部、双肘以及上肢支撑抬起双下肢、臀部及腰背部,使身体呈弓状,维持10s,10组/次,2次/d。

1.3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1、2、3、4周,对屈膝伸肌力进行评价,分为0级(肌肉完全麻痹)、1级(肌肉可轻微收缩)、2级(肢体可进行床上平移)、3级(肢体能够抬离床面)、4级(肢体能够进行对抗阻力运动)、5级(肌力完全正常)。对下肢功能进行分级评价:优:下肢功能恢复正常,关节活动恢复良好,无明显的疼痛不适感;良:膝关节运动幅度80°-90°,关节活动改善,偶有轻度疼痛;可:膝关节运动幅度45°-80°,关节活动有所改善,但有中度疼痛感;差:膝关节运动幅度<45°,关节活动受限且存在明显疼痛症状。

1.4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下肢功能康复情况观察组的下肢功能优良率较于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屈膝伸肌力恢复情况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肌力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3、4周均获得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屈膝伸肌力恢复情况比较(+s,级)

表2 两组屈膝伸肌力恢复情况比较(+s,级)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术后术前2.41±1.09 2.36±1.13 3周2周33 33 1周3.12±0.85 2.98±0.79 3.47±1.63 3.12±0.84 4.25±0.84 3.32±0.71 4周4.95±0.42 4.03±0.36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因间接外力损伤引起,临床治疗多以手术为主,股骨粗隆部位的血运较为丰富,术后通常无骨折不愈合等问题,但术后多需要长期卧床,导致肢体活动量减少,容易遗留肌肉萎缩、肌力下降以及关节僵硬等问题,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2]。常规的术后护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预防术后并发症,但对于肢体功能的改善效果不理想。

本研究通过改进术后护理流程,实施按摩疗法、微波照射与肢体主被动运动相结合的综合护理,从而促进肌力的提高及肢体功能改善。其中穴位按摩及循经推拿可起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调畅气机之功效,促进关节功能的康复[3];微波照射则可加速局部组织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组织营养、促进组织修复再生,还可起到消炎止痛等作用,促进切口愈合,便于早期功能锻炼[4]。而术后配合系统的主动及被动锻炼,能够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预防肌肉挛缩及功能障碍等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实施改进护理流程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0.91%,较对照组的72.73%显著提高,且术后屈膝伸肌力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

总之,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后实施改进护理流程能够提高肌力、改善下肢功能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林吉.改进护理流程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8(6):651-652.

[2]沈红芳,姬强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1):77-79.

[3]卢小燕,黎文武,朱艳,等.改进护理流程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17):101-102.

[4]王晓玲.术后护理流程优化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35(27):3624-3625.

A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以老年人群较为多见。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完善术后康复护理,增强股四头肌以及背伸肌肌力、促进下肢功能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我院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实施改进护理流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004-2725(2016)03-0231-03

作者:宋晓晖,E-mail:3249321274@qq.com

猜你喜欢

肌力股骨肢体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肢体语言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肢体写作漫谈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