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及分析
2016-09-20张淑芳
张淑芳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长三角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及分析
张淑芳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城市教育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参与竞争中,建立在教育投入、教育资源、教育规模、教育贡献等要素之上的教育综合能力。基于城市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教育投入、教育资源、教育规模、教育贡献等4个方面采集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六个长三角城市2005年(十五末)、2010年(十一五末)、2014年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明确了各城市的优劣势指标及长三角城市教育竞争力的基本特点,最后提出了建立城市教育竞争力的“未来了望塔”、加快基础教育统筹发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等长三角城市教育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教育竞争力;长三角城市;调查与对策
1 城市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教育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参与竞争中,建立在教育投入、教育资源、教育规模、教育贡献等要素之上的教育综合能力。
根据以上定义,构建了一套由三级指标构成的城市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是一定时期城市教育竞争力的综合反映;一级指标下设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教育投入、教育资源、教育规模、教育贡献,从不同方面反映城市教育竞争力;每个二级指标分别下设若干个三级指标,反映城市教育竞争力的具体指数。其中,“教育投入”由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地方GDP比重、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人均支出等2个三级指标构成,“教育资源”由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等2个三级指标构成,“教育规模”由每万人拥有普通小学数、每万人拥有普通中学数、普通高校数、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等4个三级指标构成,“教育贡献”由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等4个三级指标构成。所有指标均为正指标。
本文中三级指标的权重采用主观赋权法来确定。为消除三级指标量纲不同造成的数值相差悬殊,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如下:
表1 城市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二级指标计算时,首先计算三级指标相对于二级指标的权重。公式如下:
Wij=Wj/Wi,其中Wij代表三级指标相对于二级指标的权重,Wj代表相应的三级指标,Wi代表相应的二级指标。
然后根据计算所得的权重和无量纲化的三级指标得分,计算出相应的二级指标得分。公式如下:
考虑到城市教育竞争力评价应体现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所以一级指标的合成采用加权几何平均法,公式如下:
在采集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六个长三角城市2005年(十五末)、2010年(十一五末)、2014年12个专项指标的样本数据的基础上,从教育投入、教育资源、教育规模、教育贡献等4个方面来对城市教育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长三角年鉴》、各城市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政府网站。
2 长三角城市教育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2.1 长三角城市教育竞争力综合排名情况
纵观6个城市的综合排名,2005年的前三强城市为上海、杭州、南京;到了2010年,杭州跃居第一,苏州跃居第二,南京仍为第三;而到了2014年,南京跃居榜首,杭州退居第二,宁波则跻身第三。十年中,上海由2005年的排名第一,退至第四,且无返还趋势。南京和杭州较为稳定,南京之前均排名第三,到了2014年跃居第一;而杭州则是在第二和第一之间摇摆。苏州仅2010年跻身前三强,其他均排名最后。无锡连年稳居第五。宁波在2014年急追而上,跃居前三强。可见,十年中,上海退势明显,南京和宁波追势明显,尤其是宁波作为后起之秀前景可观,杭州的位次则较为稳定。[1]
表2 综合得分及排名
2.2 长三角城市专项教育竞争力排名情况
在2005年的各专项教育竞争力排名中,上海均稳居前三强。优势指标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人均支出为968元,是南京的2.4倍;高等教育尤为发达,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为7.2%,普通高校数为60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0%。劣势指标中,每万人拥有普通小学数为0.3所,仅为杭州和宁波的四分之一;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为552人,仅为南京的58%。
南京在“教育规模”上处相对优势。优势指标中,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为942人,为无锡的5.4倍;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为6.7%,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为948人,均优势明显。劣势指标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人均支出为409元,仅为上海的42%;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为5.2%,比上海少2个百分点。
苏州的相对优势指标为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位列第二;劣势指标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地方GDP比重为9.5%,比杭州低5.7%。
无锡在“教育资源”上处相对优势。相对优势指标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地方GDP比重、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均位列第二。劣势指标普通高校数为11所,仅为上海的18%。
杭州在“教育投入”和“教育规模”上均位居第一。优势指标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地方GDP比重为15.2%,比最低的苏州高5.7%;基础教育尤为发达,每万人拥有普通小学数为1.2所,每万人拥有普通中学数为0.6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100.0%,均位居榜首。
宁波在“教育贡献”上表现尤为突出。优势指标中,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为7.2项,为南京的2倍;每万人拥有普通小学数为1.2所,与杭州并驾齐驱,并列第一。劣势指标中,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为4.6%,比南京低2.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4.3%,比杭州低5.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0%,比上海低15.0%。
表3 2005年得分及排名
在2010年的各专项教育竞争力排名中,上海仅“教育资源”和“教育规模”位居第二,其他分别退至第五和第六。高等教育仍然是其优势所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为7.6%,普通高校数为66所,仍然稳居榜首。劣势指标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地方GDP比重为11.6%,比杭州低5.6%;每万人拥有普通小学数为0.3所,仅为宁波的三分之一。
南京的“教育规模”前进一位,跃居榜首。优势指标中,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为1228人,是宁波的5.2倍;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为1423人,是杭州的1.8倍。劣势指标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人均支出为1210元,是苏州的63%;每万人拥有普通中学数为0.3所;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为14.5项,是苏州的五分之一。
苏州的“教育贡献”前进三位,跃居榜首。优势指标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人均支出为1929元,是南京的1.6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5.2%,比宁波高15.2%;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为72.3项,是南京的5倍。
无锡的“教育投入”前进两位,跃居榜首。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地方GDP比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是其相对优势指标,均位列第二。劣势指标普通高校数为11所,仅为上海的17%。
杭州的“教育资源”前进四位,跃居榜首。优势指标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地方GDP比重为17.2%,比上海高5.6%;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为13.0%,为宁波的2.5倍;每万人拥有普通中学数为0.5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100.0%,均表现突出。劣势指标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为793人,仅为南京的56%。
宁波的“教育贡献”退居第三。优势指标中,每万人拥有普通小学数为0.9所,为上海的3倍;每万人拥有普通中学数为0.5所,与杭州并列第一。劣势指标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为5.2%,比杭州低7.8%;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为5.0%,比上海低2.6%;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为237人,仅为南京的1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0%,比杭州低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0%,比苏州低15.2%。[2]
在2014年的各专项教育竞争力排名中,上海的“教育贡献”继续垫底,仍居末位。优势指标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人均支出为2867元,为苏州的2.5倍;高等教育优势仍然明显,普通高校数为68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8.0%,均位列第一;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为8.3%、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为8.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9%也是其优势指标。劣势指标中,每万人拥有普通小学数为0.3所,仅为宁波的38%;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为390人,为南京的21%。
表4 2010年得分及排名
南京除“教育投入”外,其他三项均跻身前二强。优势指标中,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为1082人,是苏州的5.4倍;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为1814人,是上海的4.7倍。
苏州的“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退居末位,“教育贡献”也退势明显。相对优势指标仅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排名第二。劣势指标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人均支出为1159元,仅为上海的40%;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为5.4%,低于上海2.9%;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为5.1%,低于上海3.0%。
无锡的“教育投入”和“教育贡献”均退势明显。优势指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9%,与上海并列第一。劣势指标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地方GDP比重为13.8%,低于杭州5.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3.0%,低于上海15%;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为11.4项,仅为宁波的15%。
杭州的“教育投入”再次跻身榜首。优势指标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地方GDP比重为19.0%,高于无锡5.2%。
宁波的 “教育投入”以黑马之态杀入前二强,“教育贡献”再次跃居第一。优势指标中,每万人拥有普通小学数为0.8所,为上海的2.7倍;每万人拥有普通中学数为0.5所,为南京和苏州的1.7倍;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为74.1项,为无锡的6.5倍。劣势指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1%,低于上海和无锡0.8%。
表5 2014年得分及排名
可见,十年来,上海的“教育投入”呈下降趋势,由排名第二退至第五和第三;“教育贡献”退势更为明显,由排名第二退至末位。南京在“教育投入”上始终处于劣势,而“教育贡献”则呈上升趋势,由末位上升至排名第五及至第二。苏州的“教育投入”和“教育贡献”均呈现较大波动。无锡的“教育资源”呈现退势,由排名第二退至第四;“教育规模”则始终处于末位。杭州的“教育投入”始终位列前三强,“教育资源”呈上升趋势,“教育规模”呈现退势。宁波的“教育投入”上升明显,由排名第四上升至第二;“教育资源”始终处于劣势;“教育贡献”始终位居前三强。
2.3 长三角城市教育竞争力的基本特点
2.3.1 城市教育竞争力受制于经济实力但也有一定的独立性
杭州经济实力较强,因此在教育竞争力方面也占据绝对优势。从综合排名来看,始终位列前二强;从专项指标来看,大多指标也是名列前茅,如2005年的“教育投入”和“教育规模”,2010年的“教育资源”,2014年的“教育投入”。可见,从某种意义而言,经济实力确实可以极大地促进城市教育竞争力的提升,是城市教育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源泉。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经济实力遥遥领先的上海,虽然2005年位列榜首,此后则退居第四。而且传统经济强市无锡始终没有进入过前三强。说明经济实力的强大未必会带来教育竞争力的提升,教育竞争力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3.2 教育投入与产出成正比
在长三角城市教育竞争力专项指标的排序中,体现为教育投入大的城市,往往教育贡献也较大。“教育投入”专项指标始终位列前三强 (2005年和2014年位列第一,2010年位列第三)的杭州,“教育贡献”专项指标也表现突出,在2010年“教育投入”专项指标位列第三时,“教育贡献”专项指标也就退居第四。而2005年“教育投入”专项指标位列末位的南京,“教育贡献”专项指标同样位列末位。
3 提升长三角城市教育竞争力的对策
3.1 建立城市教育竞争力的“未来了望塔”
“未来了望塔”的职能是对长三角城市的未来教育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收集世界先进城市在城市教育竞争力提升方面的政策、走向,并对其政策执行效率进行分析、监视,然后进行分析、整合,为政府调整城市教育竞争力提升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可以选取美国纽约、日本筑波、香港等城市为标杆城市,深入分析其提升教育竞争力的典型经验,从中梳理出提升长三角城市教育竞争力的启示。纽约于2002年开始实施的“市长控制”下的教育改革模式,是在美国教育改革越来越强调通过标准化的测验来提高公共教育质量的背景下,由市长布隆伯格在城市公立学校治理中提出来的。近10年来,这种教育问责制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业成绩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纽约经验对于长三角城市的启示在于:在教育去行政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明确责任定位,构建全流程、立体式的教育问责机制,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问责型教育业绩评价体系,并实行教育行政部门问责、监督机构问责和社会舆论问责相结合,不断强化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筑波科学城既是日本著名的大学城,又是其最大的研发基地。日本非常重视对筑波科学城的投资,每年的建设预算在2万亿日元以上。大学城内的所有大学,均享受财政拨款或日本开发银行、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等提供的低息贷款。筑波经验对长三角城市的启示在于:政府主导型的高新区,应该适时调整发展定位,实施差异化的生态位战略,促进园区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香港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其职业教育。香港职业训练局是香港唯一的社会化职业培训机构,专门为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及在职人员提供脱产或业余等多元化的课程培训。职业训练局负责建立职业教育及培训制度,制订、发展及推进训练计划,并颁授香港职业教育学历及资历;紧密联系业界行业协会,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培养工业企业所需的实用人才。香港经验对长三角城市的启示在于: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法律规范、政策引导、财政支持作用和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全方位构建“大职教”格局。
3.2 加快基础教育统筹发展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人群差距。完善学前教育普惠性运作机制,推进学前教育的内涵发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集团化发展,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特殊教育—融合关爱的教育目标。推进义务教育小班化教学,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快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计划。[3]
3.3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院校办学制度。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建设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高普高相互融通、结构规模合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产业链——行业——专业链为主线,联合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学校,通过成立基于行业的产学研联盟,搭建深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合作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形成教育服务产业、行业的“长三角模式”,从而发挥集聚效应、凸显整体优势,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互利共赢。
3.4 加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加强协同创新和教科融合,促进教育和产业协同创新。加快教育和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和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建设,以双导师制为主要形式、以产业技术升级研发课题为主要内容来培养地方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探索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高校学科专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推动其特色发展。健全高等教育与地方共建体制,引导高校与地方共建,通过设立产学研基地、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引导高校立足区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地方借力高校智力和人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向纵深发展。
3.5 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积极探索中外办学新机制,加强双向留学、双向合作办学,推进高水平、特色化中外合作办学。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境)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行政管理方式。通过引进和培育,构筑高层次创新人才智库,增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后劲和可持续能力,同时有力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港澳台合作,丰富教育合作内容,创新教育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合作,加快长三角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比较——探寻宁波方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04-210.
[2]倪鹏飞.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以长三角 16 城市为例[J]. 现代教育管理,2012,(3):1-6.
[3]人才培养革新:开创创新型模式[J].宁波经济,2011,(6):34.
【责任编辑:黄素华】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Urban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ZHANG Shu-fang
(Ningbo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Ningbo 315100,China)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a city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investment, educational resources,educational scale, educational contribution and other factors.By analyzing sample data of 2005(the end of tenth five-year plan),2010(the end of eleventh five-year plan)and 2014 collected from six cities of Shanghai, Nanjing, Suzhou,Wuxi,Hangzhou, Ningbo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we could get the index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c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Yangtze River Delta,so that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some strategies to promote urban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competitiveness of education;cit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G521
A
1671-9565(2016)01-024-07
2016-01-28
2016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长三角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编号2016N10M)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淑芳(1981-),女,浙江仙居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