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城方言研究综观与展望

2016-09-16黎立夏何洪峰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有恒方言语法

黎立夏,何洪峰

(华中科技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4 )



通城方言研究综观与展望

黎立夏,何洪峰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 )

鄂东南通城方言极具特色,综观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通城方言研究成果,在语音方面主要是理清了城关和东区麦市的声韵调系统;词汇方面主要是词典编纂及考本字研究;语法方面有少量单篇论文研究某一现象。展望通城方言研究,通城语音与周边方言、其他赣语点及湘语的比较有待展开,通城话的方言性质与类属有待探讨;词汇方面,构词规律与方言特征词有待提取,与相关方言的比较有待探讨;语法系统构建、语法项目的调查和梳理、语法项目特征的历时发展、语法项目与其他方言的比较有待开展。

通城方言;鄂东南方言;赣语

鄂东南方言在汉语方言中,极具特色,其研究价值被海内外语言学界所公认。鄂东南方言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移民诸多因素的影响,兼有赣方言、湘方言的特点,语言面貌极其复杂,而通城方言尤为突出。通城素有“一脚踏三省”的地理别称,处于“大三角”武汉、长沙、南昌与“小三角”咸宁、岳阳、九江之间,与修水、平江相依相邻,被学术界称为“湘赣鄂”三界方言的轴心。通城西南面与湘语区平江、岳阳、临湘交界,东南面与赣语区修水接壤,北与崇阳相接,还受到来自武汉西南官话的影响。地形方面有幕阜山脉的天然屏障;历史上人口频繁迁徙,受“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之影响,使得通城方言一方面成为古汉语活化石,一方面受到多种方言的合力影响,成为鄂南方言之中最具特色的方言之一。

通城方言的研究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状态,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和词汇上。下面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分析通城方言的研究现状。

一、语音研究

通城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而语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系描写与研究

外籍学者的调查描写。首先是最早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是赵元任先生等的(1948)《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36年,赵元任先生的助手吴宗济先生负责通城方言的调查撰写。两位发音人都是中华大学的学生(一位曾任县立小学的教务主任),都来自当时的十里市(现名“石板铺”)。报告详细描写了通城方言的语音情况,包括声韵调表、声韵调描写、与古音比较、同音字表、音韵特点和会话;记述了通城方言音系:声母19个、韵母63个、声调6个,并划为湖北方言第三区,属于赣语。这对于认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通城方言音系及其历史演变有重要意义。其中两位发音人的谈话书面记录可以作为该时期通城方言的语法研究语料。不足的是:两位发音人都是大学生,说话偏文。

其次是《通城黄袍语音特点》(邓晓华,1986),文章描写了黄袍方言音系,有声母18个、韵母57个、声调6个;其中g的送气声母消失,入声韵中的l尾消失;分析了黄袍话语音特点及演变途径。

再次是《湖北通城方言的语音特点》(曹志耘,2011),文章描写了通城麦市方言音系:声母18个、韵母65个、声调7个,入声韵中有l尾;归纳了音韵特点,讨论了若干重要的语音演变现象;用韵摄分布规律全面系统地精确分析了通城语音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本地学者的调查描写。《湖北方言概况》(湖北省方言调查指导组编著,1960)将通城方言纳入鄂南区,系统介绍了通城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通城方言》(刘国斌编著、陈有恒审著,1991)描写了通城城关话音系:有声母17个、韵母72个(40个舒声韵,32个入声韵)、声调6个,并列出了同音字表。《鄂东南方言音汇》(黄群建主编,2002)描写了包含通城城关的鄂东南八点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分析了语音特点,并列出同音字表。这类研究还有《通城方言语音分析》(祝敏鸿,2002)、《鄂东南方音辨正》(陈有恒,尤翠云主编,2002)。

2.语音特征和现象研究

《湘赣鄂三界方言的“l”尾》(董为光,1987)中首次把通城、湖南平江、江西修水这相依相邻但分属三省的三县定义为“湘赣鄂三界方言”。虽然是三县一起描写,但三县均属赣语,基本特征整齐如一,又各具个性,所以描写解释更易深入。文章分析了“l”韵尾的语音特征和音韵来源,并分析其演化途径和规律,还分析了“l”韵尾自然消泯的原因。文章特意调查了赵元任先生1936年选取的发音人居住地通城“石板铺(1985)”的入声韵并与《湖北方言调查报告》进行对比,总结出通城“l”韵尾演变的四种类型。《湘赣鄂三界方言的送气声母》(董为光,1989)分析了包含通城在内的湘赣鄂三县的送气声母“浊音清化”和“闭塞强度”减弱的趋势。

《草开方言中的[n(l)]和[d ]、[t]的音变——兼谈来母、日母的音值及其变化》(张归壁,1993)中结合“介音r是来纽谐声的关键”的概念,讨论通城的词尾的读音问题,结合语法形式分析语音,视角比较新颖。

其他研究成果有:《通城(麦市)话群母溪母字的读音》(李建校,2005);《通城(麦市)知系字的读音》(李建校,2007);《通城塘湖方言的“东冬有别”》(栗华益,2011)。

3.通城方言比较研究

《通城黄袍语音特点》(邓晓华,1986),将通城方言与古闵语、今闵语、客话、邻县崇阳话进行比较,分析了黄袍的语音特点及演变途径,得出了通城黄袍方言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关联。这是第一篇把方言比较理论融入通城方言研究的文章。

《通城话和普通话声母之比较》(雷凤珍,殷凌燕,2000)比较了通城话与普通话声母的对应情况。

4. 涉及通城方言的研究文献

在针对鄂东南方言或者汉语方言的宏观研究中,通城方言仅作为一个论据、方言点或者作为一个数据而被涉及,这样的文献有:《咸宁话声调与古话、普通话声调的关系》(陈有恒,1979);《声调与声调辨析》(陈有恒,1983);《湖北方言说略》(1994);《试析汉语方言入声韵的元音尾化》(栗华益,2013)。

二、词汇研究

通城方言的词汇研究主要表现在方言词典编撰和词语考释上。

《通城方言词典》(刘国斌、黎立夏,2016),共收录一级词目2 169条,二级词目4 294条。对于那些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的古语词、偏僻词,该书努力考求本字,考证其词形、来源并释义,是目前唯一一本收录通城方言词语的辞书。

通城词汇研究的文献有:《鄂南方言的词汇特点》(陈有恒,1989),文章从词形、词义、词源讨论了包含通城方言在内的鄂南方言的词汇特点;《鄂南地名志中的地名俗字评议》(万献初,1994),文章论述了地名志中出现的20个方言地名俗字,并用古代辞书考证方式分析其来源和地名用义以及构形思路;王宏佳《论鄂南文化的特色——方言视角下的管窥》(2011)、《论鄂南方言的特色和价值》(2011)和《论咸宁方言词汇的特色》(2015)研究了通城方言词汇特色;《鄂东南通城方言中“女性称谓”缺失的原因初探》(何岳球,石荷露,2010)、《鄂东南方言称谓词使用情况考察》(陈晓云,2014)和《鄂湘赣三界方言亲属称谓语比较研究》(王玉,2016)等三篇论文研究了称谓语;最后,《湖北咸宁通城方言词汇构词研究》(聂依丽,2016)将通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对比,论述了通城方言的构词特点。

三、语法研究

与语音和词汇研究相比,通城方言语法研究显得更加薄弱。

最早作为论据形式被提及的有4篇论文:《鄂东南方言的特征》(陈有恒,1979)、《鄂南方言里的“把”“到”“在”》(陈有恒,1982)、《鄂东南方言的内部分歧与外部联系》(陈有恒、刘兴策,1986)和《鄂南方言的几个语法现象》(陈有恒,1990),文章对于语法特征有所提及,是通城方言语法研究的有价值材料。

《湖北通城方言的量词“隻”》(万献初,2003)是第一篇专题论述通城方言语法的文章,文章描写量词“隻”与名词的广泛搭配情况和名词分类词“隻”的语义语用色彩,分析了“隻”的指代和表数功能。

《通城方言的语缀》(续林,2009)研究了通城方言的语缀,将语缀分为前缀、中缀、后缀。前缀主要有“阿、初、第、老、小、细”,中缀有“里、唧”,后缀分为名词词缀、形容词词缀、动词词缀、代词词缀。名词词缀有:“者、特、呢、头、手、子、巴、佬、唧、婆、公、姑特、公特”等;形容词词缀有:“者、特、神、公、唧公”;动词后缀有:“特、倒”;代词后缀有:“特”。

《湖北通城方言词“到”探讨》(胡勃,2010)论述了“到”字的五种意义和用法。

此外,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2008)所调查的方言点中,通城方言是重点调查点,其102个语法调查项也包括通城方言。

四、通城方言系属

通城县隶属咸宁市,咸宁市地处鄂东南地区,通城县与赤壁市、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崇阳县、嘉鱼县、大冶县、阳新县共八点方言被称为鄂东南方言。

赵元任(1948)《湖北方言调查报告》把湖北方言划分为四个区,其中通城属于第三区:“第三区方言最特别,内部也最复杂,地域占东南一小角,大致可以归入赣语系统”。

《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将通城方言划为赣语的大通片,其中大通片包括:湖北省的大冶市、咸宁市、嘉鱼、蒲圻(赤壁)、崇阳、通城、通山、阳新、鄂州市梁子湖区、监利(部分)和湖南的临湘(部分)、岳阳(部分)、华容等地。

通城方言到底归属何种方言区,仍有争议。可以肯定的是,从地理位置以及方言自身特点等多方面情况来看,通城方言与湘语、赣语均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从语音方面把通城方言纳入赣语,但又认为这一地区的方言极其复杂特别。

作为分区的典型语音特征,赣语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送气清音,无论平仄。而湘语则相反,特征是:古全浊声母全部或者大部分演变为对应部位的不送气清音。而通城方言的典型语音特征是:古代的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候,经历了浊音清化的过程,读不送气浊音;这与赣语不同。通城今音不以送气不送气为区别特征,而以分清浊为区别特征。从这一特征来归类,其特征部分跟湘语更近,部分特征跟赣语无法脱离关系;通城方言兼有湘语和赣语的特征,是典型的“方言过渡带”。

陈有恒(1991)指出:鄂南方言“主要特征与湘语及省内东北部方言比,他们之间很难完全分开,与赣语比,似乎也很难完全吻合,联系詹伯慧教授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所叙情况来看,则湘赣鄂这一三角边缘地带的语言特征,实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论述同样适用于通城方言。

五、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通城方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语音研究比较全面而深入一点;词汇调查与整理也有一定的基础;语法研究也开始起步。但是,通城方言研究存在着严重不足,与其在鄂东南方言及赣方言中的地位与价值不相称。语音研究方面,城关话和东区麦市话之外各点的声韵调系统研究少有论及,与周边方言、赣语其他方言、及与湘语比较研究还不全面深入;方言的类属性质探讨有待深入。词汇研究方面,基本处在一般调查、搜集与整理层面,其研究还不深入。语法研究最为薄弱,一是散,基本是学者选择感兴趣的语法点进行散点式研究,尚未构建起语法系统;二是浅,一般是语法项目的列举,罕见专题深度研究。

与赣方言及鄂东南其他方言(如大冶、阳新、蒲圻)总体研究相比,通城方言研究显得严重不足,且受学界关注程度还不太高,高水平文献不多。也正因此,通城方言研究有着较大的拓展空间。展望通城方言研究,我们以为如下课题有待展开与深入:语音方面,内部各点音系及特点调查、描写与分析;与周边各方言点、其他赣语点及湘语的比较;通城话的方言性质与类属的探讨等。

词汇方面,构词规律与特征的研究;底层词汇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词义的继承、变化与发展;与相关方言的比较等。

语法方面,语法系统构建;语法项目的全面调查、梳理;语法项目特征的历时发展;语法项目与其他方言的比较等。

[1]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曹志耘.湖北通城方言的语音特点[J].语言研究,2011,(1):106~112.

[3]陈有恒.通城入声的复辅音韵尾[J].咸宁师专学报,1987,(2):78~79.

[4]陈有恒.鄂南方言里的“把”“到”“在”[J].武汉师院咸宁分院学报,1982,(2):106~109.

[5]邓晓华.通城黄袍语音特点[J].龙岩师专学报,1986,(2):107~112.

[6]董为光. 湘鄂赣三界方言的“l”韵尾[J]. 语言研究,1987, (1):49~59.

[7]董为光. 湘鄂赣三界方言的送气声母[J]. 语言研究,1989, (2):32~39.

[8]甘紫丹.鄂南方言研究综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5~77.

[9]何岳球,石荷露.鄂东南通城方言中“女性称谓”缺失的原因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0,(9):62~65.

[10]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方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11]黄群建.鄂东南方言音汇[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雷凤珍,殷凌燕.通城话和普通话声母之比较[J].咸宁师专学报,2000,(5):79~81.

[13]栗华益.通城塘湖方言的“东冬有别”[J].甘肃高师学报,2011,(1):42~43.

[14]栗华益.试析湖北通城方言的入声韵尾[J].语言研究,2013,(3):111~116.

[15]刘兴策.近百年来湖北省汉语方言研究综述[J].方言,1998,(3).

[16]刘国斌.通城方言[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17]刘国斌,黎立夏.通城方言词典[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

[18]李建校.通城(麦市)话群母溪母字的读音[J].晋中学院学报,2005,(5).

[19]李建校.通城(麦市)知系字的读音[J].晋中学院学报,2007,(1):1~7.

[20]万献初.湖北通城方言的量词“隻”[J].方言,2003,(2):187~191.

[21]万献初.鄂南地名志中的地名俗字评议[J].咸宁师专学报,1994,(3).

[22]王宏佳.论咸宁方言词汇的特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2~55.

[23]王宏佳.咸宁方言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4]王宏佳.咸宁方言词汇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5]续林.通城方言的语缀[D].武汉:武汉大学,2009.

[26]赵元任,丁声树,杨时逢,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R].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27]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 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香港朗文(远东)有限公司,2008.

[28]张归壁. 草开方言中的[n(l)]和[d ]、[t]的音变——兼谈来母、日母的音值及其变化[J].海南师范学报,1993,(3).

[29]张勇生.鄂东南通城方言入声韵尾演变研究[J].语言科学,2012,(6):628~634.

[30]祝敏鸿.通城方言入声的特点[J].语言研究,2002,(S1):266~268.

[31]祝敏鸿.通城方言语音分析[J].咸宁师专学报,2002,(4):88~90.

2095-4654(2016)07-0005-04

2016-02-13

教育部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语言学科专题创新研究”(2015AA017)

H07

A

猜你喜欢

有恒方言语法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学有恒艺无涯》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垃圾分类 贵在有恒
跟踪导练(二)4
政贵有恒——为政应有“恒心”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