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昌荣图书馆学思想及其实践评析*
2016-09-16杨小凤龚蛟腾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杨小凤 龚蛟腾(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
·学术论坛·
荀昌荣图书馆学思想及其实践评析*
杨小凤 龚蛟腾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
荀昌荣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图书馆学理论家、教育家与实干家,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诸如倡导反思图书馆职能,提出“文献信息交流”说,重建学科体系结构;而且在图书馆事业实践中也做出了很大成绩,诸如积极推动图书馆建设,大力发展图书情报专业教育,长期引导图书情报事业。
荀昌荣 图书馆学家 学术思想 实践工作
〔引用本文格式〕杨小凤, 龚蛟腾.荀昌荣图书馆学思想及其实践评析[J].图书馆,2016(5):30-35
荀昌荣(1938-),四川省邻水县人,新中国第一代图书馆学家,湘潭大学图书情报学科创始人。1960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后留校任教,担任图书馆学家皮高品先生的助手,从事中国书史、版本学、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75年3月荀先生主动请缨调入湘潭大学,先后担任图书馆副馆长、图书情报系(信息管理系)主任、湖南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自1978年以来,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他在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在图书馆学教育上成效显著,在图书馆实践中也颇有建树。
1 不断探索图书馆学理论前沿问题
1.1摒弃阶级斗争工具论,反思图书馆职能
“文革”期间,图书馆被视为阶级斗争工具,其性质遭到严重扭曲,其职能发生极大偏离。在“图书馆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思想下,“图书馆界产生了对藏书专政、对读者专政、对馆员专政的严重后果”[1]。改革开放后,荀昌荣先生积极反思“工具论”的图书馆职能。1979年7月,在太原举行的中国图书馆学会暨第一届全国科学讨论会上,荀昌荣先生明确提出“反对图书馆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2],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1980年,他在《图书馆》杂志上发表题为《“图书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论质疑》的论文,从图书馆本质和职能的角度反驳阶级性是图书馆的本质特征,认为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等上层建筑机构虽具有阶级性但不是阶级斗争工具。随后,他又剖析图书馆是阶级斗争工具的历史来源,以及在实践中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批驳了“工具论”的理论错误性[1]。这些观点解放了长期以来被口号禁锢的思想,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学的研究,尤其是极大地激发了国内探索图书馆职能的热情。
荀昌荣先生认为图书馆的多种属性决定其具有多种职能,既有保存文化遗产从事学术研究的作用,又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科学情报的职能等[1]。显然荀先生的图书馆职能观在国内颇具开拓性,与1975年国际图联提出的图书馆社会职能基本一致。1987年,倪波和荀昌荣先生主编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出版,第五章着重介绍了图书馆的性质与职能。“教程”指出图书馆的性质有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之分,而图书馆职能取决于图书馆的性质,因此,图书馆性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图书馆是一个多功能的整体——既具有保存和传递文献资料的基本职能,又具有传递科学情报知识、进行社会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存文化遗产的一般职能。在图书馆基本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中,“教程”认为图书馆基本职能贯穿图书馆发展始终,具有稳定性和永恒性;社会职能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即“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图书馆,其社会职能的含义也不尽一样。”[3]荀先生关于图书馆基本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划分,揭开了图书馆职能探索崭新的一页。
1.2探究图书馆学学科本质,提出“文献信息交流”说
图书馆学是什么?这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民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事业说”、“交流说”、“整理说”,但诸多学说热闹非凡而未能深刻揭示图书馆学学科本质。“教程”率先提出“文献信息交流”说,认为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交流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即“图书馆学着重研究的是图书馆如何更好地进行文献信息的交流,亦即是着重研究图书馆对文献信息处理对象(即内容)交流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以研究文献信息处理技术(即手段)为唯一内容。”[3]“教程”将图书馆学的认识对象归为“文献信息交流”,把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置于信息系统中,探讨图书馆学在信息贮存和交流中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是“交流说”的大发展时期,而“文献信息交流”说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交流说”的内容。
为了解决文革造成图书馆学著作与教材极其缺乏的窘境,1981年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率先出版,其后“教程”作为一部图书馆学开拓性的基础理论专著也横空出世。跟前者相比,“教程”更具有其独特的开创性。它突破原有的论著、教材体系,将应用图书馆学的图书馆工作方法和技术别离开来,以全新的纯理论视角阐释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在内容构成上大胆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科研成果,尽可能降低著作出版时限带来的学术滞后性;此外,在信息时代来临之际,“教程”敏锐地察觉到信息社会对图书馆学发展的深远影响,独辟“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一章,从已有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技术方法、服务手段、管理手段以及馆舍建筑等方面的变化,总结当时社会条件下图书馆发展现状、面临问题与发展对策。“教程”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图书馆学理论架构,被誉为“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理论图书馆学专著,故‘开创’之功,当之无愧”[4]。因此,“教程”1988年获湖南省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2013年入选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成为图书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
1.3引导图书馆学研究,重建图书馆学体系结构
图书馆学体系结构是衡量图书馆学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早在20世纪上半叶我国就产生了一批相关的研究成果,如杨昭悊的《图书馆学》、刘国均的《图书馆学要旨》、俞爽迷的《图书馆学通论》和李景新的《图书馆学能成一独立的科学吗?》等论著都阐述了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学思想受到强大的政治外力支配而致使学术研究一度停滞,原有的图书馆学体系结构遭到批判和扼杀,直到改革开放图书馆学研究才迎来转机。据统计,从改革开放到1989年底,图书馆学体系结构共发表相关论文45篇,有关论著20种,提出了近30种观点[5],主要代表人物有荀昌荣、倪波、周文骏、黄宗忠、吴慰慈等。1987年,“教程”较早地将图书馆体系结构划分为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两个部分[3],并把比较图书馆学和专门图书馆学归入理论部分,从而构建了比较成熟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
图1 荀昌荣先生图书馆学体系结构
1988年4月,荀昌荣先生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上发表论文《再论图书馆学体系结构》(以下简称“再论”)。他不仅从科学体系的宏观视角考察图书馆学的地位、作用与隶属关系,认为图书馆学是社会科学门类的分支学科;而且从图书馆学的微观结构探讨其理论体系,明确提出划分为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如图1[9]。在理论图书馆学中增加揭示“文献信息交流是图书馆学本质”的文献信息理论,而在应用图书馆学中增加具有时代性的参考咨询、文献检索、情报检索语言、图书馆美学以及图书馆哲学。跟“教程”中的图书馆学体系结构比较,“再论”中的图书馆读者改为读者研究,图书分类改为图书分类与主题,增加了对读者的关注度,延伸了图书馆研究范围。由此可见,荀先生关于图书馆学体系结构认识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环境和科技发展有关。20世纪下半叶,由于科技文献的飞速增长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随着读者研究、参考咨询、文献检索语言和情报调研等新的服务方式出现在图书馆服务中,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荀先生认为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的构建理应跟随学科研究内容的发展而发展。
2 积极投身图书馆事业实践
2.1全面推动图书馆建设
1975年,荀昌荣先生调入湘潭大学图书馆,与邹鸿斌、周松青、谢应葵、曹素芳等8人组成湘潭大学图书馆筹备组,开始组建湘潭大学图书馆,为湘潭大学图书馆的馆藏、馆舍、馆员培训以及图书馆管理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在馆藏建设方面,为了落实1974年1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请示支援湘潭大学部分师资和图书的通知》,荀昌荣先生与全馆人员分赴全国各地60多所高等院校宣传文件精神,请求调拨图书支援湘潭大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武英殿雍正铜活字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就是在这个时期由北京大学赠送给湘潭大学的珍贵馆藏,而此事主要由荀昌荣先生负责办理。此外,荀昌荣先生还同周松青先生一同奔赴上海古旧书店,选购珍贵古籍图书,如古籍《四部丛刊》、《四库备要》以及解放前出版的大型丛书《万有文库》等。1975年至1978年间,荀昌荣、邹鸿斌等先后奔赴10省、市高校,获得全国6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捐赠图书资料28万余册,为湘潭大学图书馆馆藏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湘潭大学图书馆筹建的过程中,荀昌荣先生还参与图书馆的馆舍建设。1977年,荀昌荣先生与湖南省建筑设计院的工作人员一起前往北京、天津、上海、武汉考察高校图书馆馆舍。他对10多所院校图书馆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提议综合采用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建筑模式,以封闭书库和大开间阅览室混合建筑的方式作为湘潭大学图书馆的建筑样本。这种建筑模式不仅造价相对较低,而且可同时满足藏书量增加的需求。荀昌荣先生的提议受到湖南省设计院工程师的认可,建成后的湘潭大学图书馆受到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这个时期,荀昌荣等对全校图书馆资料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系统传授图书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正如他的自我感慨:“我们馆里的几个负责人都认识到,要办好图书馆,没有一支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是不行的。建馆以来,我们一直很重视这个问题。”[7]荀先生注重馆员培训的先进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成为了湘潭大学图书馆管理的一大特色。1978年湘潭大学图书馆成立,荀昌荣先生担任图书馆副馆长并负责教学科研工作,为图书馆管理做出众多贡献。1983年他发表《湘潭大学系资料室改革的初步设想》一文,提出湘潭大学图书馆和资料室面临改革的众多问题。他认为资料室不是图书馆,不应效仿图书馆的藏书理念形成“小而全”,在藏书建设上应与图书馆形成互补的趋势;其次,应当调动资料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行专业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开展情报服务,从而形成系资料室的优势特色。20世纪80年代荀先生提出了避免藏书重复建设和开展藏书优势互补的光辉理念,对当今图书馆馆藏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2大力开展图书情报教育
1978年前后,湘潭大学图书馆和湖南大学图书馆在湖南省率先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在荀昌荣先生等人的积极推动与认真组织下,湖南图书情报人才培训开创了新篇章。1978年湖南大学图书馆受机械工业部委托,开办了图书馆学本科班,其专业课程主要由荀先生等人担任教学;1980年受省文化厅委托为即将落成的湖南省图书馆新馆培养专业干部,湘潭大学举办了两年制图书馆学专科班。该班除了湖南省图书馆选送的30名学员外,省内各高校图书馆和一些地、市图书馆也派人前往学习;1980年12月,湖南省高等学校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现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在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设立图书情报业余大学,荀昌荣先生任副校长;1982年10月湖南省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委员会在湘潭大学成立图书馆专业业余大学,在全省招生;1983年至1985年,省教育厅和省文化厅相继委托湘潭大学举办五期图书馆学专业短训班等[8]。 1980年至1984年,湘潭大学通过干训、短训、夜大、函授等形式为湖南培养了图书馆业务骨干1000余人[9],得到湖南省教育厅和湖南省图书馆的认可。正如湖南省图书馆一位副馆长所评价的那样:“湖南哪里有图书馆,哪里就有湘大图书情报系的学生。”1983年湘潭大学成立图书情报系筹备组,筹备组由荀昌荣、樊长新、姜戈三人组成,荀昌荣先生任组长。1984年与1985年分别开始招收全日制“图书情报”专科生和本科生。1987年开始招收科技情报专业本科生;同年将历史系的两年档案干部专修科转至图书情报系,次年开始招收档案专科班。从此,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三个专业正式归属图书情报系,并发展成为湖南唯一、创办较早、建制完整、特色鲜明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1998年湘潭大学较早的获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蓬勃发展的图书馆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于是荀先生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两个角度提出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设想,其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他认为应当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关系——前者不应少于后者;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关系——两者并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后者不可忽略[10]。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中,荀昌荣先生认为注重理论课的重点应从提高教材质量入手。因现有教材内容陈旧且多为重复,从而主张“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造,或者自编,或者与兄弟院校进行合编,或者局部改动”。[10]1998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了图书情报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复合型人才。荀先生认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因此提出“2+1+1”人才培养整合模式,“即在大学一、二年级统一进行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基础课和科学文化基础课综合教学,大学三年级共同实施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从大学四年级起依照学生自愿分专业,按图书馆学专业和档案学专业实施各自专业教学,组织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11]这一模式于2000年在成都召开的海峡两岸第五届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于同年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在课堂教学中,荀昌荣先生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改革[10]。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少而精”,明确重点难点;在教学形式上密切师生互动,倡导启发式教学。荀先生关于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成果,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2.3长期引导湖南图书情报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因图书馆人才短缺曾举办过多期业余培训班,开始创办湖南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并取得一些成就,但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湖南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经历了一段艰难的路程。直到改革开放后,湖南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迎来了春天,无论是办学规模、教学成就还是教育层次等都有了长足发展。1977年湘潭大学图书馆创办图书馆业务训练班,1978年湖南大学开设图书馆学本科班,1980年湘潭大学举办两年制的图书馆学专科班,1980年湖南省高等学校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决定创办图书情报业余大学,1983年湘潭大学筹备开办图书情报专业。在这些图书馆学教学机构中,荀昌荣先生均承担教学工作或担任重要职务。纵观湖南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荀昌荣先生及其带领的湘潭大学图书情报系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引领湖南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全国图书情报事业蓬勃发展,亟需专家学者的领导、组织与参加。荀昌荣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图书馆学家,成为湖南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1979年他参与筹备湖南省图书馆学会,并连续多年担任该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年任《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辞典》第二次编委会常务编委。随后多年在各种学术年会或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如1992年在衡阳召开以“在经济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图书馆如何深化改革”为主题的学术年会,荀昌荣先生作题为“社会主义市场与图书馆”的学术报告[12];1999年5月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五届学术研究委员会召开,荀昌荣先生作为委员代表湘潭大学向大会介绍了本系图书馆教育与改革情况。回顾湖南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路程,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参与图书情报事业的各项事务中,荀昌荣先生始终活跃于湖南图书情报事业的第一线,成为湖南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风向标。
3 荀昌荣先生的贡献与影响
3.1开拓创新的图书馆学理论家
荀昌荣先生在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不断探索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并开创了新中国图书馆理论体系新篇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他亲眼见证“左”的社会意识形态给图书馆学带来的惨重损失,对“极左”政策结束后图书馆界依然存在的错误思想,坚定地发出《“图书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论质疑》的声音,给当时国内图书馆学的错误思潮当头一棒。同时,他对“工具”论影响下片面强调读者阶级成分和社会职业,从而造成知识分子被排除在图书馆服务对象之外的现象给予了否定,为后来的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权力、普遍均等化服务理念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他对“工具论”的质疑解放了多年来被该口号禁锢的思想,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学的研究,促使图书馆事业研究拨乱反正走向繁荣。
在探究图书馆学学科本质时,荀昌荣先生从“交流说”的角度探讨图书馆学的本质是“文献信息交流”,进一步丰富“交流说”研究体系的同时,也对知识交流说的提出给予了启发性思考。“文献信息交流说”将图书馆学置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大框架之下,抛弃了对局部问题的研究和对实体活动的具体描述,从宏观范围上探索一个完整表述图书馆活动本质的理论体系。它的提出进一步扩大了“交流说”研究的思维空间,成为20世纪80年代“交流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在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的建构中,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研究出现了两次高潮,荀昌荣先生关于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的二分法,在第二次探讨高潮中具有典型的代表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图书馆实践中出现参考咨询、情报调研等新的变化,荀昌荣先生较早地将其反映在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的建构中,进一步深化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这在同时期研究者中具有先导性和时代性。荀昌荣先生关于图书馆学学科本质的探究以及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的构建,至今仍是图书馆学专家学者探讨相关问题时不容忽视的理论成果。
3.2奋发有为的图书馆学教育家
荀昌荣先生一生致力于图书馆学,将人生的重要阶段全都奉献于图书馆学教育。早在1960年,他就在武汉大学从事图书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自1975年调入湘潭大学图书馆开始,荀昌荣先生带领湘潭大学图书馆学专家参与湖南省多种形式的图书馆学教育活动,为湖南省培养大量图书馆专业人才。他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图书馆学教育工作,如湖南大学早期开办的图书馆学培训班,1981年湖南师范学院在湘潭大学设点招收的图书馆学夜大学,以及通过各种形式在湘潭大学创办的专科班、短训班等均有荀昌荣先生参与教学的身影。无论是从宏观的湖南省早期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到荀昌荣先生主持湘潭大学图书情报系的建立和发展,还是从微观的课程设置到后来的专业整合,都可见荀昌荣先生为湖南省图书情报教育事业做出的努力,为湘潭大学图书情报系付出的辛勤汗水。
1984年,荀昌荣先生主持创建湘潭大学图书情报系,先后承担专科班、本科班、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讲“理论图书馆学”、“图书馆学方法论”、“图书馆定量管理”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荀先生打破传统教学经验,紧随社会发展不断探索图书馆学教学方法。他不仅对“2+1+1”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提出改革,还积极组织湘潭大学图书情报系的教研活动,运用计算机、信息论等学科原理研究图书馆学理论、实践以及自动化问题,使图书馆学专业教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应用走在了全国前列,如湘潭大学图书情报系专门建立了供全系师生使用的“图书馆学实习室”、“情报学实习室”、“计算机实验室”等。在师资队伍上,荀昌荣先生深知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他十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尤其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鼓励年轻教师进一步深造,同时还开展青年教师讲演比赛,用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据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研究所统计,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和学术研究成果等方面,湘潭大学图书情报系在中国大陆30多个图书情报系(信息管理系)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九[8]。荀昌荣先生在图书馆学教育中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促使湘潭大学图书情报系从最初一个由7人组成的教学点发展成为40余人的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3.3承前启后的图书馆事业实干家
自1956年入武汉大学学习图书馆学专业以来,荀昌荣先生就与图书馆事业有着不解之缘。1975年调入湘潭大学后,荀昌荣先生积极参与湘潭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学会、湘潭大学图书情报系等筹建工作,始终忙碌于图书馆事业第一线。在湘潭大学图书馆建设期间,荀昌荣先生作为主要组建人之一,到全国各地为图书馆筹集图书,丰富图书馆馆藏。他主张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成为湘潭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在图书情报系的发展过程中,荀昌荣先生无不体现他的实干精神,如1984年他参与“曾国藩家藏文献”的整理工作,先后标点出版《曾国藩全集·奏稿》4册,并对曾国藩思想进行研究;1998年,他主持湘潭大学信息管理系与《解放军报》编辑部联合研制《“解放军报”光盘数据库系统》项目的标引工作,并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颁发的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经国防科工委专家组鉴定:“解放军报光盘数据库系统功能之多,使用之方便,检索入口之多,在报纸检索系统中属国内首创,国际领先。”[13]
荀昌荣先生对图书馆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还体现在他对图书馆学著作的主持和编写。如他与倪波共同主编《理论图书馆学教程》,与屈义华共同主编《中国书文化》(2002年)以及与张白影、沈继武等主编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1989年)、《中国图书馆事业1988-1995》(1997年)、《中国图书馆事业1996-2000》(2002年)等。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图书馆事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缺乏系统地反映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的著作。《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与《中国图书馆事业(1988-1995)》以改革开放为基调,首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时图书馆界缺乏年鉴的遗憾。《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与后来编著的《中国图书馆事业1988-1995》(1997年)、《中国图书馆事业1996-2000》(2002年)简称《中国图书馆事业》“三部曲”。“三部曲”系统全面地展示了20世纪后23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全景[14],由于其具有严格的时间次序,真实记叙,资料详实,很多资料、数据均来源于当事人或参与单位直接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其可信度较高,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学术资料型工具[15]。当今学者想要研究20世纪中后叶我国图书馆发展及图书馆学研究状况,“三部曲”则成为其必要的文献参考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历史价值则更加凸显。
4 结语
荀昌荣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跟同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受到过特定年代的政治影响,却幸运地成为建设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中流砥柱。他对图书馆学理论的不断探索,开创了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新篇章;对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躬行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对图书馆业务活动、管理工作与学术交流的积极引导,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荀先生开拓创新、忘我耕耘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图书馆人学习的楷模。其造诣深邃的学术思想、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与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对当前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图书馆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来稿时间:2015年11月)
1.荀昌荣.“图书馆是阶级斗争工具”论质疑[J]. 图书馆, 1980(1):11-14
2.吴仲强.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人物大辞典[M].香港: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1999:313
3.倪波,荀昌荣.理论图书馆学教程[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3:31, 81, 168
4.毛凤艳,薛松娣.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J].图书馆学研究, 1987(3):132-133
5.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研究综述(1949—1989年)[J]. 图书情报工作, 1991(4):8-12
6.荀昌荣.再论图书馆学体系结构[J].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8(4):1-6
7.峥嵘.这里处处充满生机——访湘潭大学图书馆[J].高校图书馆工作, 1982(2):72-74
8.荀昌荣.我和图书情报系.见:王继平.回望湘大:湘潭大学五十周年回忆录[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2008:125-127
9.邹鸿斌.湘大图书馆的十年.见:湘潭大学图书馆,湘潭大学图书馆图书情报学论文选:献给校庆十周年[M].湘潭:湘潭大学图书馆, 1985:140
10.荀昌荣.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几点设想[J].高校图书馆工作, 1985(3):58-60, 53
11.荀昌荣.论图书馆学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整合模式[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6):71-73
12.沈小丁,邹序明.湖南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568-569
13.张安珍.论湖南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 1998(5):22-27
14.罗德运.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绚丽画卷——评《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1978-1987)》及其续编、三编[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30(2):73-74, 78
15.荀昌荣,沈继武.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 1989:979
The Evaluation of Xun Changrong’s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Library Science
Yang Xiaofeng Gong Jiaoteng
(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gtan University )
〕Mr. Xun Changrong is a famous Chinese library science theorist, educator and practitioner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New China who has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brarianship. H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not only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such as promoting the reflection of library functions, creating the “literature information exchange” theory and rebuilding the library science system, but also in librarianship practice, such as actively promoting construction of libraries, developing the educa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guiding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areer for a long time.
〕Xun Changrong Library scientist Academic thought Practical work
G25
* 本文获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图书情报教育史研究”的资助。
杨小凤(1988-),女,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龚蛟腾(1973-),男,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